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多维叙事

2023-04-17 20:17
理论界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式资本主义资本

李 宏

文明形态是社会的存在形式或呈现样态,社会形态的更替基本等同于人类文明形态的更替。现代化开启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新篇章,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主题。肇始于西方的现代化,是以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是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主导、资本驱动并伴随着殖民掠夺的现代化。工业革命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了世界的历史进程,由此形成了“西方优越论”乃至“西方中心论”的叙事话语。西方现代化只是现代化道路中的一条,但现代化模式绝非只有一种,“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1〕西方的现代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观照人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正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逻辑,利于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为实现人类社会现代化提供新选择。

一、以勤劳奋斗超越殖民掠夺的新叙事

现代化是世界近代以来的历史潮流,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既是一种内生掠夺型的现代化模式,也是一条外向侵略型的现代化道路。西方现代化道路,对内实行剥削制度、获得剩余价值,对外进行殖民掠夺、侵略扩张,从而实现少数人财富的野蛮增长。中国式现代化是通过勤劳奋斗和制度安排来实现的,是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文明型现代化道路。

1.暴力掠夺是资本主义积累原始资本的主要方式

资本原始积累是市场经济得以发生和运行的前提,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是主要通过暴力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使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机会是资产阶级给予劳动者的“恩赐”,无产者被迫出卖劳动力以谋求最低生存。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不是社会财富所有权关系的“田园牧歌式”变革,而是资本“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充斥着奴役、暴力、征服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国或多国建立后,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不但没有终止,反而凭借更有力的政治、经济、武力等手段加速推进。戴维·哈维指出:“任何社会形态或地域被拉入或将自己融入资本主义发展的逻辑,都必须在原始积累的法则之下,经受马克思描述的那种广泛的结构、制度和法制上的改变。”〔4〕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内在矛盾,使追求剥夺性积累成为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重要手段和策略选择,正如亨廷顿曾指出的:“西方赢得世界,并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或宗教的优势(其他文明中几乎没有多少人皈依它们),而是通过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方面的优势”。〔5〕西方现代化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具有了世界性,导致生产力落后的国家“从属”于生产力发达的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种“从属”,是资本主义通过殖民扩张和对外侵略实现的,是建立在对落后国家残酷掠夺的基础之上。

2.制度创新和勤劳奋斗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不同,“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6〕中华民族通过勤劳奋斗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勤劳奋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不同于西方殖民掠夺的现代化道路。“勤劳奋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追求”和“现实需要”。在这个意义上,“勤劳奋斗”具有双重意涵:一是把“勤劳奋斗”作为一个“理想范式”。这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是扎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互扶持的历史传统,这一话语最终指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二是把“勤劳奋斗”当作一种“现实描述”。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中国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封闭落后走向繁荣富强、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巨变。

历史发展与文明进步往往是同行同向的。文明发展的程度,往往体现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水平。近代以来,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深知和平的宝贵,绝不会放弃维护和平的美好愿望,更不会把自身曾遭遇的苦难强加于他人。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一百年,一万年,我们也不会侵略别人。”〔7〕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歪路,而走勤劳奋斗、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要求、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大势。

二、以家—国伦理超越市民社会的新叙事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社会变革是对思想理论的实践。个体主义是资本主义世界观的核心,西方“市民社会”理论本质上是个体的;“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了人们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深情追求。信奉个体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基石,崇尚家国天下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思想源泉。唯有保持思想理论上的清醒,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更好地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1.市民社会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自我呈现

资本主义社会是现代文明的起点。现代文明是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摆脱封建统治的结果,资产阶级所谓的“政治解放”是为了建立一个市民社会。政治解放摧毁了封建社会的旧世界,形成了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等现代人权理念,但资本主义视野下的人权依然属于利己主义的范畴。在市民社会里,共同体是手段,个体是目的;公共领域是手段,私人领域是目的。市民社会中的个体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其他人则成为达到目的的手段。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8〕

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古代社会,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低下,唯有集体联合才能生存和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古代共同体被解构,代之以个体本位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9〕旧唯物主义是立足于市民社会的独立个体,资产阶级实现了政治解放、经济独立和思想自由,但市民仅仅是实现了形式上的平等与自由。这种“政治解放”并不等于“人类解放”,因为人类解放的理论武器是“新唯物主义”。

2.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文脉传承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对国家高度认同的精神凝聚力,是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宝贵、最活跃的精神资源。

第一,家国情怀寓于中华文明主体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是一体的。“家”与“国”使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精神意蕴和文化意向。“家”是构成“国”社会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单元,“国”是“家”功能延伸的命运共同体。“家—国家”范畴,反映了个人、家庭与国家的共同体关系。家国情怀中的“家”不是西方话语中束缚个体自由的“私人领域”,而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结成的生活共同体、生产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家国情怀中的“国”不是狭隘的西方式的民族国家,而是“家国同构”兼有天下关怀的文明型共同体。

第二,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对追求世界美好的强大精神力量。把家庭、家族亲情观念延伸到国家范畴,家庭亲情就扩展为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家庭亲情扩展的结果,是具有关乎万千家庭利益福祉的国家象征。家国情怀是人们保家卫国的情感寄托和实践行动,使“天下一家”成为可能。资本主义追求个人利益,割断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有机关联,导致西方难以形成人类命运的共有情怀。资本主义国家往往把其他国家当作对手,把世界当成争权夺利、弱肉强食的战场;中国主张的人类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既符合世界各国的根本利益,又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三、以人民至上超越资本至上的新叙事

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物化”本性及其异化问题,社会主义自觉把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根本追求。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竞争中自由的是“资本”,而不是个人;只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作为主体的人才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为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性要求,也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1.西方的现代化是资本主导的全球性扩张

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控制力量,它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中起决定作用。艾伦·伍德指出:“国家之于资本,特别是之于全球化形式的资本更为至关重要。”〔10〕全球化进程是世界各国共同参与的全球性系统,也是资本在全球不断扩张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倡导“在自由竞争中自由的并不是个人,而是资本”。〔11〕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谁占有资本,谁就拥有了支配社会的权力。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是被资本所裹挟的,资本主义发展的逻辑包括资本增殖和资本扩张。

第一,增殖逻辑深刻揭示资本在运动中不断增加其力量。资本的本性就是无限追求增殖,这种增殖具有双重特性:一是社会关系属性。资本主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资本对劳动者的剥削、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这一关系体现为特定的“阶级关系”。二是动态变化属性。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是资本不断循环增殖的结果,这一变化属性实质上就是一场“社会运动”。资本渗透到整个社会中,就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社会运行秩序。一旦把资本本身当成了最终目的,就会导致资本主义无法真正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第二,增殖逻辑必然导致资本的全球扩张及其反抗。资本增殖既包括对内的不断掠夺,也包括对外的掠夺扩张。资本增殖的对内和对外扩张活动,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和世界各国的双重问题。资本扩张促使人与人的贫富差距、国与国的实力差距鸿沟不可逾越,从而改变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世界秩序的崩塌。事实上,全球资本主义所追求的不是纯粹竞争的发展,而是资本力量与政治力量相融合的更大扩张。而今,资本扩张是以新的跨国公司完全取代命运与共的生存与生活形态,这种扩张活动成为解构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外在力量,不符合全人类的根本利益。

2.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既要让现代化事业真正成为全体民众自觉参与的伟大事业,也要人民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凸显自身的核心地位和根本性作用。在现代化进程中,人既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更是终极目的。以人民为中心不是说教,而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人类创造是社会历史的起点,人类实践是社会历史的过程,人类解放是社会历史的归宿。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

人是现代化的创造者、享有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前提。人的现代化只有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离开了整个社会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1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克服了西方现代化两极分化的弊端,是“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高度统一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与西方现代化相比,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就是实现人全方位的现代化。从“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的现代化到“人”的现代化的现实转变,同时也昭示着人类文明由单向度的文明走向真正的文明。

四、以生态文明超越生态殖民的新叙事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共同进化”的历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基。然而,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早已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任何国家或地区不可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资本主义视野下的人拥有对自然绝对主宰的权力,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驱动必然是反生态的;社会主义视野下的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与社会主义具有内在一致性。

1.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

工业文明开启了机器大生产时代,进入了“人是自然主人”的发展阶段,过分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但由于自然条件、社会制度及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对抗与分裂。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资本主义“它的历史今后只是对抗、危机、冲突和灾难的历史”。〔13〕“经济人”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进而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异化”的现实窘境。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同自然界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正如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4〕资本驱动下的发展不可能更多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只能使西方生态现代化具有有限性、诡辩性、欺骗性。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双重改造。“两大”基本矛盾决定人类文明演化历程: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诉求与自然环境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一定社会运行机制满足能力之间的矛盾。当一种文明无法避免人与自然、人与人两大矛盾的激化时,这就意味着它必然被一种新的文明所取代。自然界是人类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向自然索取资源,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提供各种资源;另一方面,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将各种废物排放到自然界,自然界以自身特有的净化功能促进资源循环。

2.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

文明和人类的存在方式是一种“表”与“里”的关系,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一旦发生根本性变化,人类文明也将呈现新的形态。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既不是理想的社会形态,也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追求。资本主义主导下的自然成为客体,自然本身不再被视为一种巨大的变革力量。即使人类处于21世纪,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帝国主义”行径难以掩盖其反生态的本质。从根本上看,西方式现代化受“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它认为人类拥有肆意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绝对权力。

人类在同自然的良好互动中得以存在和发展。正确理解和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核心,更是根本。中国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从根本上改变了对生产力的狭隘理解和片面认识。约翰·奈斯比特指出:“中国却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它的政治模式也许可以证明资本主义这一所谓的‘历史终结’只不过是人类历史道路的一个阶段而已。”〔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哲学理念上作出的原创性贡献。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首个把生态文明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最大执政党,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彰显了党和人民对人类历史认知层次和发展逻辑的根本转换,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新文明的变革与更替。

五、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隔阂的新叙事

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现实,是促进人类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无不是与其他民族、国家相互交融和共同进化的历史。西方文明是具体实践的地方性记述、局部性概括、阶段性总结,但人类文明局部实践的探索不能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或真理性的“元叙事”。当今世界,人类既是处于一个充满诸多挑战的时代,也处于一个充满无限希望的时代。唯有尊重和发展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才能消解不同文明隔阂与偏见,推动人类文明不断繁荣发展。

1.深刻揭示西方“文明优越论”意识形态陷阱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占据世界发展的主导权、话语权。由此形成了所谓的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文明内核没有完全西方化,这个国家就不是现代国家的文化霸权。历史和实践证明,西方的现代化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更不意味着人类文明的历史终结。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充满诸多矛盾的社会形态,一方面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内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导致其灭亡。西方资本主义所秉持的狭隘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本位导向,既不符合资本主义国家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愿望,更不符合世界上最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的利益和追求。

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新视域,旨在引领整个人类脱离奴役压迫,追求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南。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化,人类历史进入了普遍交往的时代,客观上打破了原有地域性文明或地域政治共同体所构成的世界格局,“相反,人类生活在一个‘重叠的命运共同体’中,发生在一个国家的事件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另一个国家的国内政治产生影响”。〔16〕可见,西方臆想世界正在走向西方主导的价值体系,但这种价值信念是傲慢、错误和危险的。

2.以文明交流互鉴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

社会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17〕文明没有高低和优劣之分,只有地域和特色之分。中华文明是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根源于中华文明因时因地交流融合而不断创新。当今世界存在的各种文明,无不承载着历史和文化、延续着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血脉。一种文明想要保持生命力,必然要在传承中发展、在交往中创新,一切守旧思想都是阻碍文明发展进步的绊脚石。不同文明国家都要肩负起延续和发展人类文明的伟大使命,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传承和创新。

西方文明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但同时制造了人类文明历史的终结的悖论,企图让广大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发展模式,诱导广大发展中国家进入西方主导的发展道路。文明的多样性是一种客观事实,“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18〕单一文明既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客观实际,也不利于人类文明的继承、繁荣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对中国实践、中国创造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的高度概括,标注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定位、中华文明发展的新高度”。〔19〕中国故事具有更加广泛意义的价值和文明印记,中国用自己的特殊性诠释普遍性的价值、赋予普遍价值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遵循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文明”定式,具有极为深远的世界意义。

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发展新道路,是蕴含东方智慧极具原创性、标识性的理论,它既肩负着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现实批判,又承载着引领世界发展的历史使命。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开启了从讲“中国故事”到讲“世界故事”、从讲“中国历史”到讲“人类历史”的转变。我们要从文明高度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以选择、确立、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性特征,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20〕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让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向世界展现从古代中国到现代中国的新形象、新贡献,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动人类整体进步。■

猜你喜欢
中国式资本主义资本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资本策局变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中国式失败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