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长规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基本依循

2023-05-11 20:42徐芳凯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
西藏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规律政治思想

徐芳凯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不单单是一个实践问题,同时也需要系统的学理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就是其学理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议题。通过对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学校场域,能够有效提升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在新征程上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然而,既有的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研究大多只是提及了学生成长规律,至多论述其重要性,对于学生成长规律的专门性、系统性研究阙如。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对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价值进行了重思,并尝试提出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准则与理路。

一、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价值

依照学生成长规律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有着丰赡的价值意蕴,它有助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由此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理念革新:从“师本”走向“生本”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成长规律的观照,折射出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病之一是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而过于强调教育者的主导性,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典型的教育样态便是教育者的“独角戏”和“满堂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并未真正在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65次提及“学生”,并强调指出:“思政课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2]21这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补偏救弊,凸显了学生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呈现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心的转移,“一场和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那样的革命……儿童是中心,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3]所谓“学生中心”,其本真意涵是基于学生的经验与需要反向设计与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与活动,在这种簇新的教育范式中,全方位了解学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前提,知晓其身心发展规律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质言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遵循各个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才能有“置身事内”之感,教育者与学生也才能真正实现“双向奔赴”。

(二)模式转捩:从“粗放“走向“精细”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从粗放无差异性的“漫灌”走向精细有针对性的“滴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4]对于学校场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教育对象是不同学段的学生,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由于发展的未完成性,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尽相同,有时甚至是大相径庭的。由此观之,放之各个学段而皆准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存在的,为了确保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就要为不同学段的学生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要从“粗放式”走向“精细化”,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落于细、行于小、做于实,往往就会流于形式,徒有场面、形式和热闹,缺乏有效、实效和长效”。[5]设若不同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简单重复,其内容与方法不能随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呈现出阶序性的特征,那么它的效能必然大打折扣。概言之,只有通晓学生在不同学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以此为基础为不同学段的学生“量身定制”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与活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落小、落细、落实。

二、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准则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是否就是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否只有一种进程?这两个追问意义重大,因为它们深中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之肯綮。要想把握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准则,首先就得厘清适应性与发展性、普遍性与个殊性的关系。

(一)保持张力:在“适应”与“引领”之间

先前关于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聚焦于“适应”这一层面,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被动地跟在学生发展的后面,而是要主动地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因此,笔者提出在“适应”的基础上,还要做到一定程度的超越,即不仅要以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出发点,而且要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指向标,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应当在“适应”与“引领”之间保持永恒张力。

其一,要以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出发点。想问题、办事情,找准出发点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于学校场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学生无疑是最大的实际,同时由于其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因此,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所谓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不同学段或同一学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以此为基点与起点,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其二,要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指向标。前已言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以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出发点,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然而,教育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在已有的发展水平上停滞不前,教育的旨趣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适应”只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一个层面,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另一个层面在于“引领”,即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被动地跟在学生发展的后面,而是要主动地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所谓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与要求必须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从而通过教育推动学生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

(二)寻求平衡:在“普遍”与“个殊”之间

既有的关于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惯常于将学生成长规律视为一个恒定不变的“常量”,然而,学生的身心发展并非如出一辙,而是有着多种进程。因此,笔者主张在知悉学生成长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还要深入考察学生成长的具体背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应当在“普遍”与“个殊”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其一,要熟稔学生成长的一般规律。作为中国古代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在当时就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如“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以上这些足以证明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普遍性、共通性的规律,教育者必须知晓学生成长的一般规律,这样面对学生时才能做到心中有“谱”,从而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其二,要观照学生成长的具体背景。背景对发展的影响是多层次的、复杂的,不同的背景可能导致个人境况与环境的独特结合。[6]学生成长规律并非“常量”,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变量”,其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代际差异和个体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并强调指出:“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鼓励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2]21故而,教育者不仅要知晓学生成长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深入考察学生成长的具体背景,在此基础上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材施教。

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理路

对于学生而言,其发展不仅包蕴着认知因素的发展,而且含孕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因此之故,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兼顾学生发展的双重向度,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社会性发展规律。

(一)认知发展规律:一体化建设的首要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深刻揭示了思政课的本质,他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4]既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于说理,那么首先就要了解言说对象的认知规律与接受特点,用他们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方法讲道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由此可见,认知发展规律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首要遵循。

其一,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来讲道理。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思维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7]296在初中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7]360换言之,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并未发展成熟,其思维的运作高度依赖于感性经验。因此,理论化、逻辑化的说理论证在义务教育阶段是行不通的,必须摒弃“成人主义”倾向,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讲故事的方式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学生听得懂、能接受;另一方面,鲜活生动的故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愿意听、乐于听。需要指出的是,囿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秉持“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彼此含融的原则,而且要将两者贯通起来,从“微观叙事”开始讲起,自然而然地延展出“宏大叙事”,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由浅入深,在故事的讲述中实现铸魂育人的价值旨归。

其二,在高中和大学阶段,要通过“科学的理论”来讲道理。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属于理论型,表现为个体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属于抽象符号的推导。[7]360由此可见,从高中阶段开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臻于成熟,其思维的运作不再直接依赖于感性经验。因此,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可以通过理论化、逻辑化的说理论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理论化、逻辑化的说理论证符合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讲理论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涵育学生的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彻。”[2]20鉴于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中,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初步的认知,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则可以系统、专门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望远镜”“显微镜”“放大镜”来洞察世界、剖析社会、审视自身。

(二)社会性发展规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遵循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廓清了人的本质,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作为现实的人,学生必然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譬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人际交往对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产生着不容小觑的影响。与此同时,学生的社会关系并非一成不变,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师生关系,抑或是同伴关系,均随其成长而不断变化。因此,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规律,并以此为重要遵循。

其一,在小学阶段,要发挥教师和家长的垂范作用。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教师的要求甚至比家长的话更有威力。[7]332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的提出的要求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教师具有不可撼动的权威性。正是由于小学阶段师生关系的这种特殊性,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谓至大至深,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自觉传播主旋律与正能量,努力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除了教师的影响之外,来自家长的因素同样不容忽视。步入小学阶段,学生与父母的相处时间明显减少,然而,小学生在情感上依旧十分依赖父母,在生活中常常需要父母的帮助。因此,家长在小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学习效果和家长、家庭、家风的作用密切相关,要注重家校合作。”[2]20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任“引路人”,家长理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注重品德教育,涵养良好家风,从而实现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频共振。

其二,从中学开始,要积极开展同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将感情的重心逐渐转向同龄朋友,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日益重要。[7]385这种转变与青春期的生理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青春期身体的迅速发育,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也随之快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更倾向于建立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而同龄朋友恰好满足了他们对于人际关系的这种期待。因此,青少年更愿意与同龄朋友交往,同伴对他们的影响日渐上升。基于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特征,从中学开始要积极开展同辈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在运用榜样教育法时,要选树学生身边的同龄人。一方面,他们在空间上和学生相近,对于学生而言是可知可感的;另一方面,他们在年龄上与学生相仿,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其次,在思政课的讲授当中,要让学生参与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2]23由学生来讲思政课有其独特的优势,同龄人的讲述更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能够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与思想共振,学生更易于也更乐于接受这样的方式。要而论之,从中学阶段开始,教师要学会“放手”,更要学会“借力”,通过发挥那些品学兼优学生的“身教”与“言传”作用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要始终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社会性发展规律,灵活把握适应性与发展性、普遍性与个殊性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在新征程上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规律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