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2023-05-14 03:36张伟丹钱荷英
中国蚕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脓病单县蚕农

张伟丹 钱荷英 张 健

(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 江苏镇江 212100)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由于家蚕感染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mori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而引起的蚕病,其传播途径包括食下感染和创伤感染,发病原因与养蚕环境、蚕品种和饲养技术都有关系[1-3]。因此,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结合病原体特点、蚕品种的抗病能力以及养蚕环境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此外,还应加强对病原体的监测和研究,探索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是传统的养蚕大县,在养蚕过程中经常发生家蚕血液型脓病,为提高蚕农收入、保持单县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单县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1 单县蚕桑生产的基本情况

单县位于山东省菏泽市东南,一直是种桑养蚕大县。近年,单县以省级丝绸龙头企业为依托、以蚕桑服务中心为技术支撑,在朱集镇建立了66.7 hm2的桑蚕标准化繁育基地,推行小蚕共育养殖模式,具有年饲养5.0万张蚕种小蚕的能力。目前,单县桑园面积达到466.9 hm2,蚕农约1 500户,年饲养蚕种约2.5万张,鲜茧产量1 000 t,蚕茧产值约4 000万元。

据我们调查,单县蚕桑生产一直以来都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其它蚕桑发达地区。近年来,单县蚕桑产业受劳动力转移、蚕桑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影响,蚕农种桑养蚕积极性不高,以2022年为例,中、晚秋2季养蚕生产期间,全县范围内的蚕区在家蚕进入5龄中后期时相继暴发家蚕血液型脓病,造成严重减产,有的甚至绝收。通过现场走访调查,当年全县范围内的养殖户因蚕病危害造成的蚕茧减产损失约为10%, 其中70%~80%的损失是由家蚕血液型脓病危害造成的。调查还发现,单县地区家蚕血液型脓病呈现出发病迅速、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特点。但由于大部分养殖户思想观念落后、技术水平不高,在遇到家蚕血液型脓病时,仅会简单消毒,对病蚕的处理也仅是简单收集后堆放在蚕架旁边,缺少彻底消毒杀灭病毒的理念导致家蚕血液型脓病频发,严重挫伤了蚕农的养蚕信心。为此,我们调查分析了单县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病原因并提出了单县家蚕血液型脓病的防治对策,以期稳定单县蚕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2 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病机理

2.1 病原体

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病原体是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该病毒属于杆状病毒科,核型多角体病毒属,核型多角体病毒只感染节肢动物,主要寄主是蛾类、蝶类昆虫,比如家蚕[4]。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可以经口食下感染或经伤口创伤感染[5],各龄蚕均可被感染,但以5龄中期到老熟前后发生最多。病毒进入蚕体后,在细胞核中大量复制和扩增,并释放到血液中,侵染家蚕其他组织细胞[6]。感染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后的病蚕行动狂躁,常爬行到蚕匾或蔟具四周,皮肤易破,流出混浊白色乳液状脓汁。病蚕死后发黑,流出的脓汁和病蚕尸体充满多角体病毒粒子,污染蚕座和养蚕环境,成为新一轮感染源[7]。

2.2 发病特点

家蚕血液型脓病有如下发病特点:(1)感染范围广泛。家蚕血液型脓病感染范围广泛,几乎可以感染所有阶段的家蚕,包括幼虫、蛹和成虫。而且所有不抗病的家蚕品种都容易受到感染[8]。(2)传染性极强。家蚕血液型脓病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9],能够通过病蚕或蚕粪等污染养蚕环境(包括养蚕工具、设备、人员等都可能成为传播媒介),进而感染家蚕。(3)病程发展快速。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病过程比较迅速,一旦家蚕感染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通常在几天到一周内出现明显症状,直至死亡[10]。

2.3 诊断

2.3.1 临床症状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家蚕养殖业的传染病,及时准确进行诊断对于病情的防控至关重要。诊断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第一步是通过观察家蚕的临床症状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感染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家蚕初期通常表现为食欲减退、活动力下降、发育变慢等症状。后期表现为体色乳白,环节肿胀呈竹节状、算盘珠状,透过皮肤看到混浊的体液;狂躁爬行,常爬行到蚕匾或蔟具四周,皮肤易破,流出混浊白色乳液状脓汁[11];病蚕尸体发黑、腐烂、发臭。

2.3.2 显微镜检查 家蚕血液型脓病的诊断可以通过采集疑似被感染的家蚕血液样本,加一滴水或生理盐水拍散,制作涂片后进行染色观察。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在400~600倍的光学显微镜下一般为六角形,淡绿色。

2.3.3 免疫学检测 免疫学方法可以用于检测家蚕体内对病毒的免疫反应,帮助诊断家蚕血液型脓病。常用的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组化染色。利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特异性的抗原和抗体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免疫荧光试验(IFA),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存在。

2.3.4 分子生物学检测 常用的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实时荧光PCR。通过提取样本中病毒的核酸,利用特异性引物和探针进行扩增和检测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特异性核酸序列,确认是否存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2.3.5 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是通过分离和培养病毒来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需要将疑似感染的家蚕组织或血液样本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病毒会在培养基中进行复制和增殖,形成具有特征性的病毒粒子,通过进一步电镜观察病毒的形态和结构,以确诊家蚕血液型脓病。

3 单县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病原因

根据对单县集中养蚕地区的实地走访调查与研究总结,分析出致使单县集中养蚕地区多次暴发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判断预警机制不完善

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病比较迅速,养殖者在早期未能及时发现病蚕个体的存在。同时,养殖户对病蚕的病症表现和传播途径等方面了解有限,导致无法准确判断疫情的发生。另外,预警机制不健全也是导致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养殖过程中,专业组织和技术人员没有及时发出预警,一旦家蚕血液型脓病暴发,强传染性的病原体会通过各种途径迅速感染健康的家蚕,而养殖者往往无法及时采取必要的消毒杀灭措施,最后导致家蚕血液型脓病的迅速蔓延,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3.2 环境卫生消毒不到位

养蚕环境设计不合理。例如密集饲养、空气流通不畅、温湿度控制不当等,都将会增加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也会导致蚕体免疫力下降,易受病原体侵袭,从而引发家蚕血液型脓病等蚕病。

消毒措施不正确。主要表现在消毒剂溶液浓度不足、消毒时间不充足或者消毒频率不够,无法有效杀灭病毒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从而增加了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风险。

养蚕工具和设备清洁不彻底。例如未经过有效消毒、重复使用的蚕床和筐篓,会成为病原微生物的潜在媒介,从而增加家蚕血液型脓病的传染风险,导致家蚕血液型脓病等疾病的暴发[4]。

3.3 蚕品种选择不科学

传统的消毒防病措施很难彻底杜绝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选择抗病品种是最有效的预防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方法之一。由于单县研究资源受限,无法全面掌握本地区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情况,没有做好科学选育抗病品种的指导工作。现阶段单县经常使用的品种依然是鲁21×鲁22、N秋丰·鲁41×0548·N白玉等,并没有选择通过审定的抗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华康2号、华康3号或者锦绣3号等蚕品种。

3.4 药物使用不合理

药物滥用是导致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家蚕养殖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和预防蚕病,一些蚕农过度依赖抗生素和其他化学药物,或者不按照药物规定的剂量和频率使用,或者滥用不适合的蚕药。这样不仅起不到杀灭病毒的作用,还破坏了蚕体内正常的微生物平衡,导致家蚕免疫力下降,更易受病毒感染。

3.5 对养殖者的培训和宣传不到位

许多蚕农缺乏对家蚕的生物学特性、疾病防治和合理饲养管理等基础知识的了解,无法识别和应对家蚕血液型脓病,导致无法有效预防和处理家蚕血液型脓病。

单县蚕桑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培训不足,专业技术人员掌握的技术知识和防治经验无法及时传递给蚕农,使得蚕农缺乏对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准确了解和应对能力。

部分蚕农对家蚕血液型脓病的认识和关注程度较低,缺乏主动学习和提升技能的主动性,依然执着于传统的养殖模式和方法,忽视了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防病理念和技术的改进。另外,在走访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养殖户普遍存在一种养殖理念:养蚕就是靠运气,人为干预并不能实际解决问题,这样的养殖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蚕血液型脓病暴发的概率。

4 单县家蚕血液型脓病的防治对策

4.1 加强蚕病监测与预警

要加强对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监测,一旦发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向当地技术员和有关部门报告。在饲养过程中,技术员和蚕农要定期对蚕体、蚕座、蚕室等进行检查,观察家蚕的食桑量、排粪情况、体色变化、行为是否异常等,一旦发现病蚕,要立即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确定病原种类和感染程度。同时,要记录各个环节的养蚕情况,分析可能的发病原因和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要想及早发现和控制家蚕血液型脓病,还要建立健全蚕病监测与预警系统。县级畜牧指导部门要根据病原检测结果和养蚕情况,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预测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要对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制定相应的预警等级和阈值。根据预警等级和阈值,及时向养蚕户发布预警信息,提出防范措施。同时,要根据气象、环境、桑叶等情况,动态调整预警等级和阈值,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2 加强养蚕环境消毒和卫生管理

首先要做好养蚕环境消毒。在养蚕前后,要对蚕室、贮叶室、上蔟室及蚕架、蚕框、竹箕、蚕台垫层、采叶箩、盖(垫)桑叶的薄膜、盖(垫)小蚕的薄膜、切叶板、切叶刀、蚕网、蚕筷、蔟具、茧箩、茧袋、室内拖鞋等所有用具进行全面清洁和彻底消毒。要使用有效的消毒药物和方法,如漂白粉液、石灰水、含0.15%有效氯的二氯异氰脲酸钠粉液等,喷洒或浸渍消毒,保持湿润半小时以上。要按照“消—洗—消”的方式进行消毒,即养蚕结束后先对房屋、场地、用具消毒1次,防止病原物扩散污染,再进行全面的清洗,清除污物,然后在养蚕前再全面消毒1次,达到消毒全面彻底。

其次要做好养蚕卫生管理。在家蚕饲养过程中,应保持养蚕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蚕沙和死蚕,减少污染源。同时,要做好扩座和提青分批工作,避免密度过大,保障良桑饱食;注意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定期检查桑叶的质量,防止使用受污染或变质的桑叶。

另外,要做好养蚕环境隔离。尽量减少养蚕场所与外界的接触,防止外来人员或动物进入。隔离不同批次或不同龄期的家蚕,防止混养或串养。养殖结束后,将相关残余物(如蚕沙、死蚕、烂茧等)运到远离桑园和养蚕场所的地方堆沤或焚烧处理。

4.3 科学选择蚕品种

选择适合本地区饲养的蚕品种是解决家蚕血液型脓病频发的重要途径,在选择适合本地区生长蚕品种的同时,也应选择对家蚕血液型脓病具有高度抗性的蚕品种。

例如华康3号 (菁松N×皓月N)[12],该品种是在菁松×皓月品种基础之上,导入抗家蚕血液型脓病主基因育成的对家蚕血液型脓病具有高度抵抗性的蚕品种,不仅保持了菁松×皓月优质、高产、多丝量的特性,此外还提高了对家蚕血液型脓病的高度抵抗性。适应力强和抗病力强家蚕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使用,可大大减轻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危害,增强蚕农养蚕信心。

4.4 合理使用药物

首先,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治疗和预防可以采用药物和疫苗控制。养殖者应该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疫苗[13],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通过喂食或喷雾等方式进行用药,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最大程度地降低家蚕因家蚕血液型脓病而死亡的风险。在使用药物和疫苗时,应注意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过度使用,以免导致药物残留和家蚕免疫力下降。

其次,要做好蚕具消毒杀菌工作。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蚕房和蚕具的消毒,尽量避免蚕具与外界接触,防止病毒侵入。一旦发现病蚕,要及时隔离清除,并用含1%有效氯的漂白粉溶液喷洒蚕匾、蔟具等,杀灭残留的病毒。同时,可以用一些抗病毒药物[14]进行喷雾或浸泡处理。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或增强蚕体的免疫力,降低健康家蚕感染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概率。

4.5 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教育

首先要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和防疫站要定期组织养殖者参加有关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技术培训,提高养殖者对蚕病的防范预警意识;邀请专家或技术人员到养蚕场所进行现场指导,解答养殖者的疑问和困难;建立养殖者之间的交流平台,分享防治经验和效果,促进养殖者之间的互学互助;鼓励养殖者使用抗家蚕血液型脓病的蚕品种,提高养殖效益和抵抗力。

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册等平台,向养殖者普及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危害性、发生规律、诊断方法、防治措施等内容;在养蚕区域张贴各种宣传标语、海报、横幅等,增强养殖者的防范意识和责任感;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讲座、展览、竞赛等,激发养殖者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上述方法,不断提高蚕农对家蚕血液型脓病的防范意识。

5 结语

综上所述,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的调研及综合防治措施的落实是单县家蚕养殖业中的重中之重。通过深入研究病原体的感染途径和机制,加强养殖环境管理,选择适宜的抗病蚕品种,合理使用药物,加强蚕病监测和早期诊断,加强科学防病知识的普及,最大程度上降低家蚕血液型脓病带来的危害;同时,还需要养殖者、科研人员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建立切实可行的防治体系,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和蔓延,保障单县养蚕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脓病单县蚕农
无人机替代蚕农“走山移蚕”
基于自主学习策略的高中写作教学探索
家蚕抗血液型脓病品种“锦绣2号”通过国家审定
单县大沙河水库工程建设可行性分析
躲雨
Comparison of Body Language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柳暗圆伴生 花明伴生圆—一道解几题的推广与妙解
原蚕区血液型脓病的防控经验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家蚕病毒病防治药剂 脓病清的药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