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柞蚕利用的历史与现状及展望

2023-05-14 03:36赵香港张金山
中国蚕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柞蚕利用

王 勇 赵香港 张金山 秦 利

(1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沈阳农业大学柞蚕研究所, 辽宁沈阳 110866; 2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蚕业总站), 辽宁铁岭 112400)

柞蚕(Antheraeapernyi)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大蚕蛾科(Saturniidae)柞蚕属的泌丝昆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称之为非家蚕(Non-mulberry silkworm)。柞蚕属共有35个种和变种,其中,以中国柞蚕茧的生产量最高,经济价值最大,中国柞蚕茧产量约占世界柞蚕茧总产量的90%[1]。柞蚕产业是我国的传统特色产业,柞蚕茧丝绸文化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如何实现柞蚕这一传统特色文化载体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继续发挥柞蚕特色产业优势,服务于乡村振兴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及中国梦的实现。挖掘柞蚕利用历史、发展进程,总结柞蚕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状况,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柞蚕作为茧丝绸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华农耕文明的传承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为了加强国人对现阶段柞蚕产业的了解,明确柞蚕产业的优势与不足,做大做强柞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特作此文以供参考。

1 我国柞蚕利用史与文化传承

1.1 柞蚕名称的由来

柞蚕起源于中国,自古作为野生资源昆虫即被采集利用,上古时期称为野茧、山茧、山蚕等。我国古文献最早出现柞蚕的名称为西晋(265年—317年)郭义恭所著的《广志》,因其以柞树叶为饲料而得名,“柞蚕食柞叶,民以作綿”[2]。为与柞蚕属的日本柞蚕(Antheraeayamamai)、印度柞蚕(Antheraeamylitta)相区别,而将其称为中国柞蚕(Chinese oak silk worm或Chinese tussah)。

1.2 柞蚕利用史再考略

我国早在5 000多年前就发明了栽桑养蚕技术,在此基础上,关注并利用其他野生蚕成为了可能。柞蚕的利用是在人类认识柞蚕和采集野生柞蚕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尚书·禹贡》载:“莱荑作牧,厥篚檿絲。”另据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萊夷爲牧,其篚酓絲。”[3]有资料考证司马迁所著《史记》主要参考了《尚书·禹贡》的内容,酓丝即为檿丝,也即为今日柞蚕丝[4]。《尚书·禹贡》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所记之物应为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的史实[5]。因此,我国关于柞蚕及柞蚕茧的认识和利用历史可以上推至3 500年以前。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我国柞蚕利用的历史始于汉代,如王志瑚等(1981年)在《我国柞蚕业起源问题的探讨》一文中认为:史料中找不到确切的依据可以证明檿即为今日之柞树,也不能把《尚书·禹贡》中所说的青州厥篚檿丝解释为柞蚕丝,二是从古籍记载檿丝的用途对照今日柞蚕丝的性质看,檿丝也不是柞蚕丝[6]。

针对我国先民采集利用柞蚕茧的时间问题,我们经查阅有关上古时期的史料,并进行分析和大胆推测认为,《尚书·禹贡》青州篇中的“莱夷作牧,厥篚檿丝”中的檿丝就是柞蚕丝,其理由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尚书·禹贡》记载的上古时期古九州的土地和物产,其中有7个州记载有桑蚕丝(家蚕丝),如兖州篇记载:“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贡漆丝,厥篚织文。”徐州篇记载:“厥篚玄纤、缟。”扬州篇记载:“厥篚织贝。”荆州篇记载:“厥篚玄纁玑组。”豫州篇记载:“厥贡漆、枲、絺、纻,厥篚纤、纩。”梁州篇记载:“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雍州篇记载:“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5]上述史料表明,上古时期古九州的先民已经进行辩土栽桑树、饲养桑蚕,所记载的丝织物均为桑蚕丝织物,即当时古九州桑蚕生产已经很普遍了,而且桑蚕丝已成为当地著名的物产。而仅有青州“厥篚檿丝”,说明青州的檿丝不同于桑蚕丝,而上古时期的青州就是今天的渤海以南泰山以北的山东省境内,这一地区恰好是我国柞蚕发源地范围,今天也没有桑蚕丝和柞蚕丝之外的称为檿丝的丝织物保留下来或被利用,因此上古时期的檿丝应该为柞蚕丝。二是关于檿是否是今天的柞树的问题,目前没有确切的论述,但可从古文献中看出一些端倪。如司马贞索隐:“《尔雅》云‘檿,山桑’,是蚕食檿之丝也。”《说文解字》:“山桑有点文(纹)者。”《郭璞·尔雅·檿桑》注:“材中作弓及车辕。”《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弓人取榦之道,柘为上,檿桑次之”。《史记·夏本纪》孔安国注曰:“酓,桑蠶絲,中爲琴瑟絃。”而《史记》中的酓丝则注云:“蚕食山桑叶所吐的丝,即柞蚕丝,可供织作,制琴弦最佳。”上述史料说明,《尚书·禹贡》中的檿木材具有较好的纹理,而且木材较为坚硬,可以作弓和车辕,这显然不是桑树,而与柞树的木材结构、纹理及功用比较接近。说明我国上古时期的檿和桑是不同的树种,檿桑也不可能是指山桑,因为当时的年代尚无桑树育种,即使有桑树栽植也是利用野生桑树进行人工重新栽植,而因为檿即柞树也有野蚕结茧,故上古先民认为在山上结茧的树为檿桑(山桑),茧为山茧。如《尚书·禹贡》苏轼(苏东坡)注:“檿丝……出东莱,以织增,坚韧异常,莱人谓之山蚕。”1 000多年前的苏轼在登州做过地方官(太守),应该了解当地的物产,称之为山蚕,而清代孙廷铨著有《山蚕说》[6]:“弥山遍谷,一望蚕丛。其蚕壮大,亦生而习野,日日处风日中,雨中不为罢。”可见山东省境内历史上确实将柞蚕称为山蚕,苏轼所说的山蚕即为柞蚕,檿丝即为柞蚕丝。三是近代英国学者欧弗尔(A.AFUVEL)在其著作《TheWildSilkShantung》中认为:“中国上古之山桑,即今日之柞树”[7]。古籍中的“檿”,即今日之栎属树木。再如《登州府志》(1620年):“檿丝出栖霞县,文登招远等县也有之,其茧生山桑。”

有确切古文献记载柞蚕茧采集利用的历史有2 000多年,西晋崔豹撰《古今注》中记载:“(汉)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东莱郡东牟山(今山东省牟平县的昆嵛山一带),有野蚕成茧,……民以为蚕絮。”可见,当时在山东境内已经开始大量采集利用柞蚕茧,并且得到士大夫的认可并记录下来,而真正采集利用柞蚕茧的历史应该在汉代以前就开始了,只是没有引起士大夫的重视而没有被记录下来,因此我们推测柞蚕茧采集利用的历史应按《尚书·禹贡》青州篇记载的“莱荑作牧,厥篚檿絲”,即我国先民早在3 500年前就已经开始利用野生柞蚕茧及丝了。

1.3 我国柞蚕利用历史的发展阶段

根据我国先民对柞蚕的利用历史进程,可以将柞蚕茧的利用历史划分为6个阶段:第1个阶段为采集野生柞蚕茧利用阶段(公元前40年以前)。此阶段主要是采集野生柞蚕茧并将其蛹作为食用,茧壳生产丝绵,即主要是解决温饱和御寒服装,如“莱荑作牧,厥篚檿絲”。第2个阶段为野生柞蚕茧采集与人工养殖初始阶段(公元前40年至10世纪中叶)。此阶段仍然采集利用野生柞蚕茧,同时开始由政府倡导发放种茧(种卵),农民有意识地人工制种养殖,《宋书·符瑞志》:“汉光武建武(25年)初年,野茧、谷充给百姓。其后耕蚕稍广,……。” 说明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之初就对发展柞蚕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发放柞蚕种茧和提倡柞蚕生产,甚至把耕蚕相提并论,并指明了“其后耕蚕稍广”。《后汉书·光武帝》(26年)载:“野蚕成茧,被于山阜,人收其利焉”。此后即有“几十处野蚕成茧,一度弥漫林谷(宛陵),年年转盛,织纫成万匹”的记载。在该阶段的后期,柞蚕产业从山东半岛传播到河南、辽宁等省,并由政府提倡发展柞蚕产业[8]。如《册府元龟》载:“唐武德五年(662年)3月,梁州野蚕成茧,百姓得而用之”。辽代《梁援墓志》载:“辽道宗大安三年(1087年),十月起复兴中(今辽宁省朝阳市)尹,百里野蚕成茧,驰驿以进,诏充御服绵续(絮)及贯念球以赐诸沙门。”第3个阶段为我国各省份开始规模化养殖柞蚕阶段(10世纪至16世纪中叶)。此阶段柞蚕养殖技术趋于成熟,养殖柞蚕已经成为部分山区农民每年固定的一项生产劳作,已开始了规模化人工放养和传播。如明代初期古文献仍然有“野蚕成茧”的记载,并为祥瑞征兆,说明人工放养柞蚕在全国还不是很普遍,相对于家蚕生产量数量少,明代中叶(1460—1552年)后,“野蚕成茧”记载少,因为放养柞蚕已成规模,人们在山林中发现有柞蚕已不足为奇了。如顺治八年(1651年)孙廷铨在《南征纪略·山蚕说》中记:“安丘石门村,山多生槲树林,是土人之野蚕场”“野蚕成茧,惜人谓之上瑞,乃今东齐山谷,在在有之。”[9]第4个阶段为全国性人工养殖柞蚕及缫丝织绸阶段(16世纪末到19世纪末)。此阶段柞蚕大规模向陕西、四川、云南、河北、辽宁等省传播,柞蚕养殖遍布全国多个省份[2]。柞蚕养殖、繁种、柞树管理及缫丝织绸等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并有专门人员进行总结和推广,编印了多部柞蚕养殖技术方面的书籍[10],如《豳风广义》(杨屾,1729年)、《广行山蚕檄》(陈宏谋,1744年)、《养山蚕成法》(咯尔吉善,1743年)(现存最早柞蚕专著)[11]、《养蚕成法》(韩梦周,1767年)、《樗茧谱》(郑珍,1837年)、《野蚕录》(王元綎,1902年)、《柳蚕新编》(许鹏翊,1907年),此外王元綎还创办了安徽凤阳“柞蚕传习所”。第5个阶段为柞蚕茧生产与柞蚕茧丝加工、柞蚕丝绸贸易的开端阶段(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1914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万国商品赛会上,鲁山丝绸被称为“仙女织”,并荣获金奖[12]。1920年山东烟台的柞蚕丝在巴拿马赛会上获得银牌奖[13]。1920年烟台芝罘万国蚕丝改良会(the chefoo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silk improvement)成立,为民国时期北方唯一的柞丝业改良与研究机构[13]。每年向农民发放柞蚕种5万~6万枚,创办了蚕桑学校、缫丝实验所、蚕桑试验场,其中1921年创办的烟台蚕丝专科学校是我国柞丝业教育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14]。烟台开埠通商,柞蚕丝绸出口贸易的繁盛促进了柞蚕养殖和织绸业的发展,20世纪初,缫丝厂达百余家,丝绸成为烟台港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柞蚕发展到了历史兴盛时期,1931年以后抗日战争爆发,柞蚕产业遭受重大打击,柞蚕茧产量急剧下降,直至新中国成立,柞蚕产业才得到恢复并发展迅速,1955年柞蚕茧产量达到6.35万t,1980年柞蚕茧产量达到7.37万t,后由于改革开放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蚕业生产有较大影响[15]。第6个阶段为柞蚕产业由单一以生产柞蚕茧及丝绸为主向多元化、高值化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此阶段的柞蚕育种主要目标由以提高产丝量为主向提高全茧量为主兼顾茧丝质方向发展,柞蚕茧的利用向茧丝、蛹、蛾及卵的多元化利用拓展,柞蚕产业产品已经发展到纺织服装、生物医药、食品及保健、农林害虫防治及国防等诸多领域[16]。1990年,第一届国际野蚕研究学术会议在沈阳召开,并在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建立国际野蚕研究中心、在沈阳农业大学建立国际野蚕培训中心[17]。1963年中国蚕学会成立,6个专业委员会中设立了野蚕学专业委员会,不定期召开野蚕相关学术会议。2009年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成立,提出“生态型、多元化、高效益、可持续”的产业目标。柞蚕产业发展进入稳定增长阶段,2016年柞蚕茧产量达到9.38万t,为2019年以前统计数字的历史最高水平[15]。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柞蚕茧产量减少为8.41万t。但总体而言,2017—2022年,我国柞蚕茧产量从9.14万t增加到9.81万t。柞蚕茧的价格也从2017年的40.12元/kg上涨到了2022年的54.22元/kg[18]。柞蚕产业从野生柞蚕茧采集利用到多元化发展,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蜕变,成为涵盖诸多领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显著的富民产业,在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1.4 我国的柞蚕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

新中国建立后成立了一批省级蚕业研究机构、大中专学校,如辽宁省蚕业学校(在辽宁省农业专科学校蚕科的基础上于1957年在凤城创办,1975年并入丹东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79年并入铁岭农校)[19]、丹东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丹东丝绸工业学校(1958—1990年)与丹东大学(1983—1990年)合并成立,后与其他学院合并,2003年组建成立辽东学院][20]、沈阳农学院(1958年创办蚕学本科专业)、黑龙江省蚕业学校(1958年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创办,1962年与黑龙江省服务学校合并,是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的前身)等。1959年成立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柞蚕研究所[21],建立之初规格较高(前身为1947年组建的安东野蚕试验场),同年挂牌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1980年划归辽宁省农业科学院[22]。1993年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迁入大连市,独立成为了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大连生物技术研究所。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61年,其前身为吉林省柞蚕试验场(1952年),2004年组建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建立于1963年,与黑龙江蚕蜂管理站均是黑龙江省主要蚕业研究机构[23]。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蚕业科学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蚕业科学研究机构[24]。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了大批优秀的柞蚕科技工作者,如陆明贤、冯绳组[25]、于溪滨、丁杰、李广泽等[26]。也出版了大量柞蚕相关著作,如《山东柞蚕放养技术》(孙佛,1958年)、《黑龙江柞蚕》(黑龙江商业厅,1959年)、《柞蚕》(辽宁省蚕业学校,1961年)、《柞蚕寄生蝇》(曾省、张义成,1963年)、《柞蚕学》(沈阳农学院,1981年)、《柞蚕解剖》(陆明贤、张义成,1984年)、《柞蚕茧制丝技术》(辽宁省丝绸公司,1984年)、《柞蚕丝绸染整技术》(柞蚕丝绸染整技术编写组,1987年)、《中国柞蚕品种志》(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1994年)、《中国柞蚕》(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2003年)、《柞蚕蚕种学》(秦利、姜德富,2011年)、《柞蚕病理学》(李树英、秦利,2015年)、《中国柞蚕学》(秦利、李树英,2016年)、《柞蚕病害与防控》(朱绪伟,2019年)、《河南柞蚕》(郭剑、潘茂华,2020年)等。

2 柞蚕产业发展现状

柞蚕产业起源于我国山东省的鲁中南地区,经过3 500多年的发展历程,柞蚕产业已经发展成为生产技术成熟、产业链完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适合农民增加收入和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柞蚕卵、幼虫、蛹、蛾4个变态阶段都是人类最宝贵的健康食物资源,发展柞蚕产业,大力开发柞蚕资源造福于人类,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健康中国”及“大食物观”的理念。

2.1 我国是世界柞蚕产业第一大国

我国是柞蚕产业的发源地及世界柞蚕产业第一大国,柞蚕茧产量占世界柞蚕茧总产量的90%以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4~5个省放养柞蚕,目前,辽、吉、黑、内蒙古、豫、鲁、冀、晋、鄂、川、黔等11个省的150多个市(县)700多个乡(镇)共13万农户从事柞蚕产业,据2016年统计,全国主产省区柞蚕茧产量占比分别为辽宁55.44%、黑龙江25.05%、吉林7.88%、内蒙古6.33%、河南4.46%、山东0.62%、其他省份0.22%[15]。目前我国柞蚕茧年产量稳定在9.5万t左右,农业产值40亿元以上,柞蚕茧加工及多元化利用产值约400亿元,同时带动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2.2 我国柞林资源丰富

柞树是我国第一大天然林树种资源,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4—2018年)报告显示,我国柞林面积约1 526万hm2,目前用于放养柞蚕的柞林面积约100万hm2,发展柞蚕产业饲料条件得天独厚、潜力巨大[27-28]。同时,我国在发展柞蚕产业的同时,还在柞蚕产区利用柞园空闲地、荒坡山地种植柞树,增加柞园总面积,也绿化了荒山,很好地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9]。

2.3 我国大部分省份气象条件适宜柞蚕产业发展

柞蚕属于温带型昆虫,其生活适温范围为8~32 ℃,生长发育的适温范围为11~25 ℃,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2~24 ℃。我国二化性地区的柞蚕生产时期为4月中旬至9月末,一化性柞蚕产区的生产时期为4月中旬至6月下旬,柞蚕生产时期的气象条件完全满足柞蚕的生长发育需要,尤其是二化性地区的秋季气象条件非常适合发展柞蚕产业;因此,二化性地区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也成为了中国柞蚕的主产区,柞蚕茧产量占全国柞蚕茧总产量的95%以上。

2.4 我国柞蚕产业技术优势突出

柞蚕产业历经3 500多年的历史,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总结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生产经验,这些生产经验又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形成了柞蚕产业宝贵的文化财富。培养了一批致力于传承柞蚕文化、发展及振兴柞蚕产业的践行者,在柞蚕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尤其是柞蚕新品种选育、柞蚕放养技术、柞蚕柞树病虫害防控技术、生态柞园建设与利用及柞蚕资源多元化利用等成果的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柞蚕产业的科技进步和提质增效,这为柞蚕产业的重塑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大批新的柞蚕生产工具的加速研发助力了产业的机械化和省力化发展,如柞蚕割茧机、柞蚕卵净选机、柞园枝条粉碎机、柞蚕茧自动剥叶机、柞蚕移蚕无人机等[30]。柞蚕实用技术研究成果具有操作简便、普及迅速、成本低廉、转化效率高、应用效果好等特点,逐步形成了居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的现代柞蚕产业技术体系,为我国柞蚕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5 柞蚕产业是我国柞蚕茧产区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柞蚕产业是我国部分山区农村难以替代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柞蚕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是山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辽宁省柞蚕生产重点县的柞蚕产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10%~15%,许多乡村柞蚕产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0%~50%。平均每个农户秋季放养1季柞蚕,投入种卵约2 kg,生产周期为60 d左右,产柞蚕茧约1 000 kg,直接产值40 000元左右,其中纯收入30 000元以上,其人均养蚕效益是同等劳动力种植业的2倍左右。

2.6 柞蚕产业链长、效益显著

柞蚕产业不仅实现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就业,而且已发展成为缫丝、纺织、印染、服装、食品、生物防治、医药及保健品等全产业链的行业,并成为部分行业创新的“孵化器”与“推进器”,带动相关行业蓬勃发展。如柞蚕茧丝生产丰富多彩的真丝纺织服装产品,柞蚕缫丝的副产物作为真丝填充物成为冬季御寒保暖的主要产品;柞蚕幼虫、蛹、蛾及卵是重要的蛋白营养源及功能性食品源,成为人们直接的健康食物来源;利用柞蚕提取柞蚕凝集素、抗菌肽、干扰素等成为重要的生物功能产品,在生产医药及保健品治疗人类疾病、珍稀海产品养殖无公害添加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1];利用柞蚕蛹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利用柞蚕卵繁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松毛虫等,在防控害虫的同时大大减轻了化学农药带来的环境压力;利用柞蚕蛹培育北冬虫夏草——“蛹虫草”,利用柞园建设产生的柞树枝干培育木耳、香菇等成为药用及保健品、食品的重要来源[29]。柞蚕茧、丝、蛹、蛾的后期加工、商贸活动可带动大量劳动力就业,不仅经济效益显著,而且社会效益明显。

2.7 柞蚕茧丝绸加工技术和柞蚕产品附加值有待提高

目前柞蚕茧的用途主要是为缫丝工业提供原料茧和提供柞蚕蛹作为食用。我国柞蚕茧丝加工企业规模较小,缫丝、纺织工艺及技术落后,柞蚕丝绸主要是由辽宁省等缫丝企业生产柞蚕丝,再由江浙粤等省家蚕丝绸生产企业纺织成柞蚕丝绸,然后回到辽宁柞蚕丝绸加工企业加工生产成服装等成品,作为柞蚕原产地的辽宁省柞蚕丝纺织企业经济效益较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企业技术进步慢;一批中小企业没有长远规划,不注重企业技术进步、先进设备引进及企业文化建设,导致柞蚕茧丝绸加工企业整体工艺及技术落后。尽管柞蚕多元化利用研究及产品研发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能够起到支撑产业发展的龙头产品较少,还不足以起到引领柞蚕产业发展的作用,需要继续研发提升柞蚕茧的综合价值,促进柞蚕产业整体提质增效。

3 展望

我国柞蚕产业发展无论从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和科技力量水平,还是从市场对柞蚕茧丝绸需求及农业生产结构来看都有着广阔的前景。

3.1 柞蚕产品种类丰富、社会需求多样化

柞蚕茧丝、蛹、蛾、卵及幼虫作为无污染、无公害的天然蛋白纤维和高食用价值蛋白具有不可代替性,柞蚕体内的海藻糖是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的双糖,脂类中不饱和脂肪酸占60%以上,尤其是亚麻酸含量高且对人类心血管疾病具有预防保健作用,柞蚕蛹、蛾、幼虫及卵不仅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而且是强化营养或功能性营养品的素材,其作为高营养价值蛋白、高不饱和脂肪酸及高海藻糖含量的营养保健品及功能性食品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柞蚕全产业链符合“大食物”及“健康中国”理念。随着柞蚕丝蛋白、柞蚕蛹虫草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必将促进柞蚕产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3.2 农民种植柞树的积极性高

我国放养柞蚕利用的柞林面积不足柞林资源总面积的6%,我国还有许多荒山荒地可以尝试栽种耐瘠薄、耐干旱、可养殖柞蚕的柞树,也可利用河流和低洼地种植蒿柳(柞蚕饲料),显著提高柞蚕幼虫的保苗率[32]。随着柞蚕茧价格的不断提高,农民养殖柞蚕、建设柞园及生态养殖柞蚕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加之政府引导、政策支撑以及科技推广部门的积极努力,柞蚕产区农民种植柞树的积极性普遍高涨,绿化荒山荒地的同时又为发展柞蚕产业提供了饲料。

3.3 柞蚕茧产区农业生产结构和气候资源适宜发展柞蚕产业

我国适于发展柞蚕产业的地域辽阔,北纬31°~45°地区的温度、日照和降雨量等适于柞蚕生产,1年可以放养1~2次柞蚕;北纬35°以南的一化柞蚕地区年养1次柞蚕,也可以实行“一化二放”实现1年放养2次柞蚕。加之,柞蚕茧产区的农业生产结构比较单一,绝大多数地区主要种植玉米等农作物,目前的种植管理模式主要是春种秋收,5月上旬至9月末柞蚕生产时期正是田间作物管理的淡季,这就为柞蚕生产提供了劳动力资源与农时资源。

3.4 我国柞蚕产业基础好、技术成熟

我国柞蚕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体系比较健全,柞蚕种繁育及经营趋于专业化、集约化,柞蚕科学研究成果已在养殖模式、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控及产品多元化利用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并在生产上应用,柞蚕生产技术也逐步向省力化、机械化、轻简化方向发展,基本上能够保证柞蚕生产安全。

3.5 柞蚕多元化利用方兴未艾

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柞蚕茧丝绸加工基础,缫丝、织绸、印染及丝绸服装、床上用品等加工业设备较为完善,基本满足柞蚕产业发展的需要。柞蚕茧丝纤维加工成优美的丝绸系列产品,还可制作高级化妆品和医疗保健品等,柞蚕蛹、卵还是农林重要害虫生物防治的良好素材,是实现我国绿色农产品生产目标的重要保证之一,在农林害虫生物防治领域前景广阔。

今后应在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筛选基础好、企业文化深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项目和政策支持,重点支持企业设备更新、技术创新、人员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等,培育柞蚕茧缫丝企业、柞蚕丝纺织企业、柞蚕丝绸服装加工企业,形成柞蚕丝绸产品完整产业链;对柞蚕多元化利用企业应重点支持高附加值的柞蚕保健品、医药品等加工业的发展,提高柞蚕产业的附加值[33-34]。

柞蚕是中国特有的生物资源,柞蚕产业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特色产业。发展柞蚕产业是关系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大问题,必须把柞林资源的利用、保护和培育与柞蚕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柞蚕产业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和建设柞园,保护柞蚕产区的生态环境,使中国柞蚕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柞蚕茧丝绸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要适应新时代国家战略的要求,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继续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

猜你喜欢
柞蚕利用
吉林省柞蚕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柞蚕茧系统分形研究
利用倒推破难点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柞蚕新品种“川柞3号”选育报告
河南柞蚕微粒子病的综合防治
巴中市柞蚕3项地方标准正式实施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