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因子及提高摄食性的途径

2023-05-14 03:36王永生陈云明范永慧杨启慧李琼艳李继娅朱水芬
中国蚕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家蚕摄食桑叶

王永生 杨 海 陈云明 陈 松 崔 琛 刘 敏 江 亚 唐 辉 范永慧 杨启慧 李琼艳 李继娅 朱水芬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云南蒙自 661101)

随着我国蚕业转型升级的发展,人工饲料养蚕的优越性日益凸显,再次成为蚕业界养蚕技术研发的热点。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好的家蚕品种在生理、病理、抗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优良特性,对蚕业生产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蚕品种和人工饲料适口性决定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推进。解决与突破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难题的切入点是对家蚕摄食性的攻关研究。对家蚕摄食性的攻关是发展家蚕人工饲料育的核心,也是逐步实现家蚕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饲育的关键。目前,对家蚕人工饲料摄食性的研究以提高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研究为重点,主要从2个方向展开:一是根据家蚕对人工饲料取食与发育整齐度情况,主要以1龄24 h疏毛率作为表示不同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适应性的一项指标,不断筛选出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好的品种资源,逐步选育出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二是根据家蚕的摄食性特点与营养需求,不断调整人工饲料中的桑叶粉、玉米淀粉、脱脂大豆粉、无机盐等原料的配比,研发或优化家蚕人工饲料配方。本文从家蚕摄食性的生理基础、影响家蚕摄食性的因子及提高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途径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提高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提供理论依据,为家蚕人工饲料配方的优化及适应性家蚕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1 家蚕摄食性机制

家蚕作为一种典型的寡食性经济昆虫,对桑叶摄食性好,尽管也能取食柘、葨芝等桑科植物及蒲公英、莴苣等菊科植物和茶叶等榆科植物,但实践证明,这些非桑植物叶子对家蚕的营养不及桑叶,不能满足家蚕自身营养需求,一般很难使其健康地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家蚕选择桑叶作为自身的单一食物是长期自然进化与人工选择的结果,摄食桑叶不仅能满足自身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个体得到充分健康发育,并且能繁衍后代[1]。

家蚕特定选择桑叶为食物,对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都是极为重要的。在家蚕选择并摄食桑叶的机理研究中发现,桑叶含有的一些物质能刺激家蚕对桑叶的摄食,如柠檬醛、里哪醇、醋酸里哪酯、醋酸萜品酯、β-己烯醇、γ-己烯醇、α-己烯醛、β-己烯醛等[2]引诱物质激发家蚕的食欲进而发生趋食动作,β-谷甾醇及桑所特有的桑黄素和异槲皮苷等啮咬物质引起家蚕咬食,肌醇、蔗糖、磷酸盐、维生素C、绿原酸等吞咽物质促进家蚕对食片的吞咽,纤维素刺激家蚕吞咽。有研究表明,食物中的诱食因子、咬食因子和吞咽因子是影响家蚕摄食性差异的主要因子[3]。根据食物因子的影响,我们把引起家蚕摄食桑叶的就食因子分为诱食因子、咬食因子和吞咽因子,而刺激拒食的因子称为忌避因子[1]。许多植物中存在引起家蚕摄食的诱食因子,同时也存在忌避因子,这些植物叶片中含有摄食阻碍物质与抑制家蚕食欲的、具有苦味的生物碱忌避性物质,刺激家蚕拒食,而忌避因子在桑叶中极少或完全不存在[2],故家蚕嗜食桑叶而不摄食大部分植物叶片。摄食刺激物质和忌避物质的含量比是影响家蚕摄食性的重要因子,同类物质添加,对其产生的相应促进或抑制作用均具有累加效应,不同类物质添加,其对应的作用会彼此相互抑制,浓度低的一方会被抑制,食物中的引诱因子、摄食刺激因子及摄食抑制因子的质与量的平衡决定了家蚕对食物的选择[2,4]。有研究表明,家蚕对不同种类的桑叶代谢物有取食偏好性,生物碱类物质会显著增加家蚕的取食量[5]。

桑叶中的促食物质与阻食物质主要是通过家蚕的味觉、嗅觉等感觉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感受决定家蚕是否选择取食。人工饲料中的诱食因子对家蚕的吸引力以及该人工饲料的适口性主要是由家蚕对人工饲料的嗅觉反应来反映,家蚕味觉、嗅觉敏感性的不同导致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有所差异。研究证明,摄食性好的个体、品种差异表现在味觉、嗅觉敏感性上,摄食性差的个体味觉、嗅觉反应比摄食性好的个体敏感,广食性类型比狭食性类型反应迟钝[6]。家蚕取食主要依靠嗅觉器官触角感知气味,切掉触角的5龄幼虫放在离桑叶10 cm处,几乎都不能到达桑叶[1]。有学者认为切除家蚕幼虫的触角可以提高不同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7]。家蚕的咬食通过下腭来感知,切除下腭的家蚕可以咬食但不摄食。大部分非桑植物中含有的主要忌避性物质生物碱的苦味会抑制家蚕的食欲,阻碍家蚕摄食,家蚕下腭瘤状体上的Ss—Ⅱ中R受体细胞和内唇感受器中的苦味敏感细胞能够感受苦味,如泽J和朝雾等摄食性好的品种的家蚕味觉敏感性比其它品种低,对苦味均不敏感,是“苦味盲”,广食性品种基本是“味盲”[6],它对苦味盲的症状可能就是中枢神经异常所致,对人工饲料摄食性较差的品种对苦味较摄食性好的品种敏感[8-10]。家蚕摄食软硬程度不同的人工饲料试验表明,摄食性好的家蚕品种能良好地取食偏硬的人工饲料,食性不良的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也会随着饲料的软硬程度升高而降低[11],由此,有研究者提出家蚕咀嚼力这一理念,认为家蚕咀嚼力是影响家蚕摄食的重要因子之一[12]。

2 家蚕摄食性分子机理

多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家蚕的摄食性展开了多方面深入研究,对摄食性遗传研究居多,在摄食性分子机理水平上研究较少。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家蚕摄食性相关的基因蛋白进行了研究,但是受家蚕摄食性基因多样性[13]的影响,至今尚未获得明确的摄食性基因。逐步弄清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摄食性差异机制,可为今后改良家蚕摄食性基因提供理论依据,拓宽选育适应性家蚕品种及优化人工饲料配方渠道。

家蚕摄食性是多种蛋白与基因影响的复杂生理过程。家蚕通过嗅觉和味觉来感知环境与识别植物中挥发性及非挥发性物质,完成定位与取食。在完成摄食的过程中,有多种蛋白参与其中,主要包括气味结合蛋白、嗅觉受体、感觉神经元膜蛋白、气体降解酶、味觉受体、化学感受蛋白以及其它与摄食性相关的蛋白质。有研究初步推测BmOR56基因与家蚕食性调控密切相关[14],而家蚕触角的BmOR2基因可以提高家蚕幼虫被桑叶吸引的关键蛋白BmOR56对桑叶挥发性物质之一的顺式茉莉酮的敏感性[15]。QIU等[16]发现的大量嗅觉相关差异表达的ODE基因尤其是表达下调的基因可能与家蚕的嗅觉灵敏性降低有关联。BmGR66编码一种推定的苦味味觉受体,在家蚕幼虫对桑叶的嗜好起重要作用,如果敲除该基因,家蚕幼虫摄食性表现广泛,能取食多种植物甚至能取食水果和作物种子,苦味受体基因GR66在家蚕食物选择中起决定作用,决定家蚕的桑叶专食性[17]。相关研究表明,家蚕多药耐药蛋白BmMrp1和BmMrp2,家蚕假定表皮蛋白基因BmCph2以及BMgn008615、BMgn008617、BMgn008618基因和环磷酸鸟苷依赖性蛋白激酶1基因(pkg1)与家蚕的摄食性密切相关,pkg1在摄食性好的家蚕品系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低摄食性品系,桑叶、人工饲料、忌避剂和饥饿等处理均能影响pkg1基因表达量上的变化,BmCph2在摄食性好的品种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摄食性差的品种,取食刺激、人工饲料、忌避剂的气味刺激等诱导刺激均会影响不同品种(系)该基因的表达,摄食性好的品种对诱导刺激敏感,摄食性差的品种受影响较小[18-21]。西南大学唐佳琪[5]的研究发现,家蚕味觉受体基因中的BmGr43,BmGr53和BmGr63在家蚕取食桑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江苏大学宋文婷[22]研究表明,CNGA基因可能通过影响家蚕对食物的气味识别从而影响家蚕取食,UGT46A1基因对家蚕找寻食物和取食的食物范围有影响。目前尚未鉴定明确真正的“食性基因”[23],但现阶段已鉴定到了2个参与家蚕食性形成的基因BmOr39和BmOrJ[24]。

3 影响家蚕摄食性因子

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差异受品系、遗传特性、生理情况等多种内外因子的影响。内在因子主要包括遗传性因子和生理性因子,如蛾区、品种、正反交交配方式、蚕种的滞育性、雌雄性别、饱食与饥饿程度、发育阶段、胚胎期人工处理及蚁蚕的处理[6]。外在因子主要包括人工饲料特性及其理化性质、饲育环境与饲育技术等。

3.1 内在因子

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是否良好,不仅品种间存在差异[25],同样的品种正反交和蛾区间也有所差异[26-27],同品种同蛾区不同性别的个体之间摄食性也存在很大的变化[26]。在人工饲料配比不理想的情况下,家蚕遗传本质决定了其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28]。

3.1.1 品种、蛾区等遗传性因子 有研究表明,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受遗传基因控制,所以品种间存在较大的差异[29],1975—1979年,日本农林水产省蚕丝试验场对其保存的家蚕品种的摄食性调查证明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6],此后我国不同高校、科研单位、不同地区相继对各自地方的家蚕品种资源的摄食性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家蚕品种间的摄食性存在显著的差异[25,30-31]。徐厚镕[32]的摄食性反应试验证明了家蚕品种间的摄食性差异极显著,20世纪80年代国家鉴定通过的10个家蚕品种中朝霞品种摄食性极显著好于其它品种。

华南农业大学对该校部分家蚕品种摄食性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家蚕品种间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的差异极显著[33]。西南农业大学对142个原种和6对杂交种的养蚕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家蚕品种的摄食性有很大差异,日系品种优于中系品种,杂交种优于原种,多元杂交种优于二元杂交种,日系品种为母本的杂交种优于中系品种为母本的杂交种[30]。有研究发现一化性家蚕种质资源的摄食性优于二化性家蚕种质资源[34]。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研究人员的调查结果表明,中系、日系家蚕种质资源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有很大差异,日系家蚕种质资源更具有优越性[29,35-36],有研究发现,对人工饲料摄食性高于97%的家蚕品种蛾区间差异不明显,摄食性遗传稳定,摄食性低于90%的家蚕品种蛾区间差异较大[29]。家蚕品种间对不同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差异表现出同样趋势,对某种人工饲料摄食性好的品种,对其它人工饲料一般也有较好的摄食性[27,37-38]。在适应性家蚕品种选育过程中发现,对颗粒人工饲料摄食性好的家蚕品种对粉体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表现优良,食性差的个体味觉反应比摄食性好的个体敏感[39]。同一家蚕品种在适宜的条件下部分个体仍会表现对人工饲料无食欲[40]。选育摄食性好的家蚕品种,是人工饲料育的实用化推广研究的重要基础。

3.1.2 性别、滞育、饥饿程度等生理性或状态因子 研究发现,饥饿与饱食程度均能影响到家蚕的摄食性,一般家蚕品种的摄食性会因饥饿而提高,个别家蚕品种对甘蓝的摄食性在一定时间内会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提升[41]。徐厚镕[32]通过10个家蚕品种间的摄食性反应试验表明,在起蚕和饥饿状态时,摄食性均能提高,越年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比即时浸酸种和冷藏浸酸种好,同一品种中雌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比雄蚕好,说明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与性别有关,蚁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要求较高。贾晓虎等[34]的调查表明,用于家蚕人工饲料育的转青卵和蚁蚕冷藏会导致摄食性降低。

3.2 外在因子

人工饲料配方、饲育环境和饲育方法与技术等均能影响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6]。它们又分别与人工饲料配方对家蚕的适口性[6],技术环节的处理[42],饲育环境中的温度[43]、湿度[43]、光线[43]、气流[6]等环境因子的控制有关。

3.2.1 饲料配方因子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家蚕的营养生理及摄食性的研究推动了家蚕人工饲料的研究与开发,并研制出可实用化养蚕的人工饲料。目前人工饲料的配方有多种,家蚕对不同配方的人工饲料摄食性有所差异,不同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中的原料配比需求存在异同。家蚕人工饲料配方组成中不同时期的桑叶粉、不同的蛋白质来源物质均会影响家蚕的摄摄食性[44]。人工饲料的硬度、粘度、脆度、酸碱度、成熟度、含水率等理化性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蚕的摄食性[45]。徐厚镕[32]的试验表明,同一家蚕品种对不同的非桑饲料的摄食性差异极显著。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浙江农业大学试验结果显示,人工饲料配合原料柠檬酸、添加多余的无机盐会降低家蚕的摄食性[46];西南农业大学试验表明,在人工饲料主要的原料配比上,适当调整维生素与无机盐的添加比例,能提高家蚕的摄食性[30];山东农业大学试验证明,人工饲料主要配料的配比对不同龄期家蚕的摄食性有很大的影响[47]。家蚕人工饲料的加工、贮藏及给料放置时间也会影响该饲料的营养价值,影响摄食性。家蚕对含有桑叶粉和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差别较大[40],其中所含不同季节桑嫩芽叶粉的养蚕效果也不同[44]。有研究报道桑叶粉含量为30%的低成本人工饲料的摄食率成绩远高于桑叶粉含量为86%的人工饲料[29]。脱脂大豆粉和柠檬酸都是人工饲料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但脱脂大豆粉中存在的不良因子会刺激阻食素感受细胞,柠檬酸则会抑制取食刺激素感受细胞的反应[48]。人工饲料配方设计方法用线性规划法设计的人工饲料成本低,营养全面,但添加的某种主要原料中添加量超过一定范围,则会导致摄食性下降[49],或是添加了含有某种阻食物质的原料,阻碍家蚕对该饲料的摄食,所以在人工饲料的基本成分已经确定的条件下,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其饲料组分进行筛选,可以减少试验规模,能较全面地反映出各因子、水平对特定指标影响的大致情况,从而得到较为理想的人工饲料配比[30]。

3.2.2 饲育环境与饲养方法因子 饲育环境与饲养方法是决定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重要外在因子,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与饲育温度存在一定的关系[29]。有关研究表明,环境因子对人工饲料育家蚕的影响比对桑叶育家蚕的影响大[47,50]。在适温范围,适当高温可提高家蚕的摄食性,相同的饲育条件下,人工饲料育家蚕的体温比桑叶育家蚕低1~2 ℃,温度对家蚕摄食非桑植物的影响比摄食桑叶的影响大,要提高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温度要适当提高[40]。人工饲料育温度一般比桑叶育高2 ℃左右[51]。同时,湿度也是影响摄食性的重要因子,蚁蚕疏毛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环境湿度的提高而增加[43]。相关研究表明,光照条件对家蚕摄食性有显著的影响,光照与家蚕的摄食性、生长发育和人工饲料的品质保持均有密切关系[21],黑暗条件下饲养可以提高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47],不同家蚕品种对外部光线、温度促进摄食的反应可能有所不同。在调制人工饲料时加水量对家蚕的摄食性有很大影响,不同含水率的饲料对家蚕摄食性有显著影响[21]。

4 提高摄食性途径

家蚕的摄食性变异广泛且复杂,国内外学者关于家蚕摄食性生理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成果与推广示范应用实践过程中的总结,为提高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方法,为提高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途径中的技术障碍、关键与薄弱环节、限制因子提供了解决思路与方向,极大地拓宽了提高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技术途径。我们可以从家蚕品种改良、人工饲料配方与生产工艺、设施装备、环境控制、饲育技术及防病体系等贯穿家蚕人工饲料育的各个环节领域,不断进行优化升级,以此为提高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形成更强合力。

4.1 品种选育途径——调整优化选育手段

多地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都有着丰富的适合人工饲料饲育的家蚕品种资源,要充分利用好各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适当的选育方法,优化品种的适应性,培育出摄食性更优的新品种,同时进一步培育出针对特定人工饲料配方的专用蚕品种。在选育适合人工饲料品种时,先筛选出摄食性好的品种,再经过累代选育,可以提高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如果所选择的品种的蛾区间混合收蚁的摄食率低于90%,对该品种就应该进行蛾区间选择,选择摄食性高的蛾区继代饲育,持续多代(10代以上)摄食性选择,可以有效提高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我们在选育家蚕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种过程中发现,有的家蚕品种1龄24 h疏毛率很好,但随着生长发育,有的家蚕逐渐停止发育直至死亡。李卫国等[47]的研究表明,育种早期采用大豆含量高的人工饲料选择摄食性高的个体继代,当摄食性达到一定水平后用玉米粉含量高的人工饲料选择继代,以2龄发育整齐度为选择指标,参考疏毛率进行蛾区选择,当摄食性达到一定高度,采用常温、自然光饲育,提高选择效果。在调查摄食性时,应结合24 h疏毛率、2龄起蚕率、2龄眠蚕体质量、3龄起蚕率等多个调查指标来确定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以此筛选适应性优良的家蚕品种。田岛等设想过用射线辐射诱发家蚕食性变异的突变家蚕摄食人工饲料,从而培育出摄食低成本人工饲料的家蚕品种[28]。

4.2 饲料途径——强力推进人工饲料配方技术与生产工艺的深入研究

不断优化人工饲料配方,不断改善人工饲料的适口性,可有效提高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优化家蚕人工饲料配方,可以适当改变其饲料组成成分,添加刺激家蚕摄食的物质,减弱或消除人工饲料中不可缺少的脱脂大豆粉、柠檬酸等物质的阻食效果,提高家蚕品种的摄食性。人工饲料配方中的某些原料如豆粕粉含有对家蚕有阻食作用的摄食性阻碍物质,虽然通过酒精或甲醇处理能去掉一些对家蚕敏感的忌避物质,提高家蚕的摄食性,但这种技术复杂,成本较高,实用有一定的难度。柠檬酸是人工饲料中抑制家蚕摄食的主要成分[6],在添加柠檬酸作为防腐剂时,在保证人工饲料适宜的pH值与良好的防腐效果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缩短人工饲料的保质期来适当减少柠檬酸的添加量。选择成型剂时,在考虑成本的同时,也要注重其含水率和成型效果。优化人工饲料配方时,在降低其饲料成本的同时,控制阻食物质的添加量,增加促食物质,将多种促食物质混合添加,对抑制或掩盖脱脂大豆粉和柠檬酸的摄食抑制作用有累加效果。在对人工饲料组分筛选时采用正交试验法,原料生产工艺中要严格把关人工饲料所用的桑叶粉质量,生产脱脂大豆粉过程中温度不宜过高。后续研究应进一步探索人工饲料原料各组分最佳添加量与筛选有效阻食因子的拮抗物质。

4.3 饲育途径——重视并落实开展家蚕人工饲料育过程中涉及到的每个环节的各项技术

一是在制备饵料环节要切实做好人工饲料的配制,确保人工饲料的品质。家蚕不同龄期所需的人工饲料最适含水率是不一样的,养蚕生产过程中调制人工饲料时要严格按照其饲料说明添加最适水量,粉体人工饲料干粉料和水的质量比控制在1∶1.7~1∶1.9之间,定量成型好的人工饲料放入保鲜袋后务必要严密封口,防止水蒸气的进入而影响人工饲料的含水率。人工饲料熟化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好蒸煮温度和蒸煮时间,避免该饲料营养流损与变性,用蒸煮设备100 ℃隔水蒸煮50~60 min。同时也要做好粉体人工饲料的保管与熟化后的人工饲料的冷藏,避免饲料营养流失。调制人工饲料操作过程中,应该佩戴无菌手套,同时避免人工饲料直接接触石灰等碱性物质。

二是在饲育操作环节要抓好饲育过程中各项技术处理,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与高度重视消毒的重要性,确保各项消毒工作的落实,其次适当调整眠起技术,止食时间与饷食时间可以较常规桑叶育操作时间适当推后。相关研究者发现,推后饷食时间对人工饲料育家蚕的整齐度会有所提高[40],适度饥饿也可以提高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和群体发育整齐度[41]。在进行人工饲料饲育时,蚕眠时要用专用隔离剂止食,延迟起蚕饷食时间,适时饷食。

三是在催青环节要进一步探索家蚕人工饲料育适应性品种的保护、催青方法。在催青处理过程中,加强对胚子的解剖,观察与桑叶育胚子的差异。探索出胚子处理的最适温湿度等生态环境标准,做好饲料育用种计划,所用蚕种尽可能越年处理,避免转青卵和蚁蚕冷藏,采用人工饲料育的蚕种出库催青宜较桑叶育的蚕种提早1~2 d,而收蚁时间适当延迟1 d左右。

四是在配套设施环节要不断完善与提高人工饲料育水平。改善饲养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设备,尽量创造无菌恒温恒湿空间,1龄温度30 ℃、相对湿度90%,2龄温度29~30 ℃、相对湿度85%~90%,3龄温度28 ℃、相对湿度80%,饲育过程中进行适当遮黑处理,高温多湿黑暗条件下饲育。巴贝集团有限公司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先进经验及智能化、数控化、无菌恒温恒湿养蚕车间建设值得学习借鉴[52]。

五是在分析人工饲料育成绩环节要不断认真总结。通过改进饲育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操作,如蒸煮型粉体人工饲料切条育替换为家蚕人工饲料粉碎机将饲料粉碎饲喂,或是采用定制不锈钢网,将人工饲料通过在网上挤搓的方式将饲料粉碎饲育。将人工饲料粉碎后给料,人工饲料细碎均匀,给饵时易铺且均匀,有利于家蚕食饵分布均匀,可以提高家蚕发育整齐度与提升饲养劳动效率。

4.4 联合攻关途径——加速推进家蚕人工饲料育相关领域的攻关

针对人工饲料育相关技术的攻关,短时间内无法取得明显成效。首先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以获得持续性的保障,同时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单位等相关部门在家蚕人工饲料育领域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将最前沿的信息、最先进的科技等资源快速运用到人工饲料育的研究实践中,将相关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到生产中。其次,要以科技研发等科技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提高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有效途径。着力推进在家蚕遗传学、生理学、病理学等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完善与深入,加强基于家蚕基因组分子水平的基础研究,逐步弄清家蚕食性相关基因和分子机制。通过基因工程等手段进行人为改造,提高家蚕的摄食性,也可以检测家蚕喜食与趋避物质,实现定向优化人工饲料配方,为家蚕品种的选育和人工饲料配方的改良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指导。再次,在推广示范实践中要进一步加快促进蚕桑高效省力化技术的发展,研发家蚕人工饲料育专用机械化装备、科技含量高的先进蚕室、蚕具及强化其相关专业技术支撑与科技服务,展开微生物监测领域研究,加快与机械电子、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应用等产业技术结合,将现代化先进科技与家蚕人工饲料育融合,实施工厂化共育、智能化管理、精准环境控制、智能装备操作、数控网络化生产,实现工厂智能化养蚕,促进传统蚕桑产业向蚕桑智造产业的升级。

5 小结

家蚕人工饲料育领域相关研究者在家蚕人工饲料配方的改良、加工配制技术、饲育条件、饲育技术以及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等方面进行了更广泛的研究,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与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今后的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研究中,筛选更多的摄食性相关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食性调控模型,然后逐步完善模型,研究相关基因的具体机理及其在家蚕摄食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对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的选育和人工饲料配方的改良具有重要指导作用[15]。培育摄食性高,又抗NPV及耐氟的抗逆性好的复合性状家蚕品种,也将会是家蚕人工饲料育重点研究的内容与方向[53],目前,真正的“食性基因”尚未找到,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家蚕摄食性生理和遗传规律,为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撑。在对家蚕摄食性相关领域的深入跨学科研究时,同步进行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种、饲料配方、配套饲养技术及饲育环境等的研究,并系统推进,相互促进,积极推进家蚕人工饲料育的发展与普及。

猜你喜欢
家蚕摄食桑叶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桑叶茶成“致富茶”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两种不同投喂策略对加州鲈摄食量和生长的影响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
轻则摄食减慢,重则大量死鱼!加州鲈养殖亚硝酸盐超标,预防处理如何做好?
笼养灰胸竹鸡入冬前日摄食量规律的研究
桑叶迷宫
Jeffery the Gi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