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红癣1 例诊疗体会

2023-11-22 10:31刘华楚侯麦花
关键词:斑片性反应本例

刘华楚,侯麦花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院,浙江 杭州 310053;2.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红癣是一种由微小棒状杆菌感染所导致的慢性浅表感染性皮肤病[1],主要发生于皮肤间擦部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诊疗1 例背部红癣,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4 岁,因左背部淡褐色斑5 年余,于2021 年3 月来我院就诊,皮损无明显自觉症状,随时间推移斑片有扩大趋势,未经过任何治疗。平日体检,既往无特殊疾病史,无糖尿病,无家族遗传病。

皮肤科检查:左侧背部有1 个直径5 cm 大小的淡褐色斑片,表面光滑,未见明显鳞屑,边界清楚,边缘欠规则,未见皮肤萎缩改变,其他部位皮肤未见明显异常,见图1。

图1 1 例24 岁男性背部红癣患者皮损表现

皮损组织病理:轻度角化过度,表皮轻度增生,角质层内见可疑细菌颗粒,表皮下色素增多,浅表血管扩张充血,见图2。涂片10%氢氧化钾(KOH)油镜下可见菌丝,伍德灯检查呈红色。诊断为红癣。给予外用夫西地酸软膏,每日2 次,1 个月后随访,皮损完全消退。

图2 1 例24 岁男性背部红癣患者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情况

2 讨论

红癣诱因主要包括糖尿病,肥胖,气候温暖潮湿,多汗,自身卫生条件较差,老年人以及免疫力抑制。研究表明,细小棒状杆菌主要定居在生物体较潮湿的部位[2],如腹股沟褶皱,腋窝穹窿,臀部褶皱部位,乳房下,肚脐以及足趾间等间擦部位,发生于平滑皮肤极为少见,有1 例发生于左手掌[3],尚未见到发生于背部的红癣报告。国内外有学者先后报告多例泛发性红癣[4],其中有报告见于胸部腹部等躯干部位[4-6],大多数为好发部位,炎性反应重搔抓者可出现糠秕样鳞屑和苔藓样变。仅见于背部的红癣极为罕见。本病通常伍德灯下检查可见明亮的珊瑚粉色荧光,10% KOH 油镜下可见细菌和菌丝。本病的皮肤组织病理改变轻微,常常被忽略。笔者报告患者皮损发生于背部平滑皮肤上,且无明显的炎性反应,无自觉症状,既往无明确慢性病史,既往易出汗,这可能是红癣发生于平滑皮肤的特点,因此,对于发生于背部等平滑皮肤处的褐色斑片,须警惕红癣的可能。该患者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角质层内见可疑细菌颗粒,表皮下色素增多,伍德灯检查呈红色,油镜下见到菌丝及菌体,红癣的诊断明确。

本病需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花斑癣:由糠秕马拉色菌感染引起的真菌性皮肤病,好发于脂溢部位,胸背部是常见的发病部位,皮损常多发,呈椭圆形或圆形的斑疹或斑片,皮疹直径通常不超过1.5 cm,有细小鳞屑附着,在皮损中央可见融合斑,可呈淡褐色及色素减退斑。真菌镜检阳性。而本例是由微小棒状杆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发生于背部,直径超过5 cm 的单个斑片,无鳞屑,伍德灯下呈红色,组织病理提示角质层内见可疑细菌颗粒。②固定性药疹:患者有药物服用病史,常见药物为解热镇痛药、磺胺类、四环素和巴比妥类等药物引起。可出现在全身任何部位,以口腔生殖器皮肤-黏膜交界处好发。皮损多为边界清楚的局限性圆形或类圆形水肿紫色、鲜红色斑疹或斑块。皮损大小不等,数目可为1 个或数个不等。严重者可出现水疱大疱。患者有明显自觉症状,常有瘙痒,疼痛,一般无全身症状。而本例患者通过询问病史无明显用药史,故可排除该项诊断。③炎性反应后色素沉着:是一种获得性色素疾病,通常见于皮肤急慢性疾病或皮肤创伤后遗症。皮损颜色无特异性,通常为棕褐色、蓝灰色、蓝褐色[7]。组织病理表现:表皮型通常表现为表皮黑色素增加,真皮型表现为真皮上部有黑色素沉着,真皮乳头层可见嗜黑色素细胞聚集[7]。

本例患者无明显的皮肤炎性反应以及创伤病史,组织病理表现与炎性反应后色素沉着不符。本病可根据不同个体采用局部疗法和系统疗法。局部治疗优先于口服治疗,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依从性[1]。系统治疗手段主要为口服克拉霉素、红霉素以及四环素。局部治疗手段主要是外用2%克林霉素、2%夫西地酸、2%莫匹罗星和惠特菲尔德软膏[1]。治疗效果因人而异。有学者将光动力疗法(PDT)应用于红癣治疗[8],仍需大样本证实其疗效。本例患者外用夫西地酸软膏1 个月,皮损完全消退,须继续随访复发情况。

猜你喜欢
斑片性反应本例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1”的加减乘除
视功能分析图例详解
局限性掌跖角化减少症三例
硬化性脂膜炎1例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1例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1例
益生菌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免疫力和炎性反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