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矮小症患儿rhGH治疗前后血清促酰化蛋白水平变化及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2023-12-21 04:53相媛媛杜维维高世全李学超王建忠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特发性脂肪体重

相媛媛,杜维维,高世全,李学超,王建忠

(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 1.儿保科;2.儿科,河北 秦皇岛 066000)

特发性矮小症(idiopathic short stature)是指不伴病理状态的身材矮小,其中以儿童矮小症居多。身材矮小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也是影响生长发育的重要原因,备受儿科医学关注[1-2]。其发病机制尚不确切,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rhGH)是治疗特发性矮小症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增长患儿身高,但其疗效存在较大的个体化差异,既往多认为与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相关,然而最近研究发现儿童脂质代谢情况亦可能影响治疗效果[3-4]。促酰化蛋白(acylation stimulating protein,ASP)是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具有促进脂肪酸酯化和三酰甘油合成的作用,在低体重儿血清中呈较低表达,推测ASP参与胎儿生长发育[5-6]。为进一步探究ASP与特发性矮小症生长发育的关系,本次以我院124例特发性矮小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检测治疗前后血清ASP变化,并分析其与患儿身高、体重、生长速率的关系,旨在为特发性矮小症rhGH治疗效果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4例特发性矮小症患儿作为观察组,予以rhGH治疗,其中男72例,女52例;年龄3~7岁,平均年龄(5.12±1.05)岁;并选取同期体检无异常的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①观察组符合特发性矮小症相关诊断标准,表现为身高落后同龄、同性别、同地区、同种族正常儿童标准身高2个标准差或第3个百分位以下;②血常规、心电图、电解质、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甲状腺功能、皮质醇检测、垂体核磁检查等无异常;③患儿家属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肺、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疾病或全身感染、免疫功能低下;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③其他类型的生长发育异常,例如Turner综合征、Laron综合征;④合并生长激素缺乏症或进行生长激素治疗;⑤早产儿、足月小样儿。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2020-KYLN-022)。

1.2 研究方法

特发性矮小症患儿于每晚睡前皮下注射rhGH(长春金赛药业生产)0.15UI/kg/d,根据患儿体重和剂型调整剂量。然后每3个月到门诊随访,测量患儿身高、体重,评估疗效。入院时、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使用同一仪器测量入组儿童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身高2,生长速率=(医治后随访时间点的身高-起始医治时的身高)/时间间隔(月)×12,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同时检查患儿第二性征发育情况及分期(女孩盆腔子宫卵巢彩超和男孩睾丸容积),检查骨骼、肌肉及全身脏器有无异常。分别于入院时、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约5mL,以3 000 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于-80℃保持待测。使用美国B-Brige公司试剂盒,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S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IGF-1)水平,相关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观察指标

记录入组儿童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生长速率、血清ASP等各项指标情况,比较特发性矮小症患儿各项指标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情况;比较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身高、体重、BMI、生长速率、血清ASP等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比较治疗3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每年身高增长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时间点血清ASP水平与身高、体重、生长速率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特发性矮小症患儿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特发性矮小症患儿性别、年龄、体重、BMI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特发性矮小症患儿身高、生长速率、血清ASP、血清IGF-1水平均低于正常儿童(t值分别为5.901、34.128、15.076、11.790,P<0.05),见表1。

表1 特发性矮小症患儿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2.2 治疗前后特发性矮小症患儿各项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患儿身高、血清ASP、IGF-1水平均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1.958、102.747、320.636,P<0.05);而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体重、BMI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特发性矮小症患儿各项指标水平比较

2.3 特发性矮小症患儿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身高增长情况比较

治疗6个月后特发性矮小症患儿身高增长和生长速率均高于治疗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320、4.019,P<0.05),见表3。

表3 特发性矮小症患儿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身高增长情况比较

2.4 血清ASP水平与身高、体重、生长速率等指标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血清ASP水平与患儿身高、体重、生长速率均呈正相关关系(r值介于0.478~0.571之间,P<0.05),见表4。另外,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血清ASP与IGF-1呈正相关关系(r=0.413,P<0.05)。

表4 血清ASP水平与身高、体重、生长速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特发性矮小症相关概述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矮小症发病率约为3%,且有逐年增高趋势,特发性矮小症儿童多存在个性、认知发育、自信心等问题,对患儿未来造成较大影响,及早诊断对改善患儿身高具有积极意义[7-8]。与正常儿童各项指标比较,特发性矮小症患儿身高、生长速率较低,这与特发性矮小症患儿身材矮小的特征一致。重组生长激素可刺激骨细胞分化、增殖,促进骨生长,促使骨长度增加,改善身高[9-10]。经rhGH治疗后,患儿身高明显增长,表明rhGH对特发性矮小症患儿具有明显的促身高增长疗效。但其疗效可能受到年龄、药物剂量、生长发育因子等因素影响,因此及时评估rhGH治疗疗效,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策略,以获得更佳治疗效果,改善特发性矮小症患儿身高。

3.2 特发性矮小症患儿ASP水平及其与各项指标的关系

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和6个月后患儿身高、生长速率、血清AS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随着治疗周期的增加,效果更明显,提示rhGH治疗对改善特发性矮小症患儿身材矮小具有较好作用,这与相关研究中短期应用rhGH可有效的提高身高、生长速率的报道一致[11-12]。血清ASP水平在治疗过程中随身高、体重生长速率同步升高,推测其水平与特发性矮小症患儿生长发育密切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证实血清ASP水平与患儿身高、体重、生长速率、IGF-1呈正相关关系,提示血清ASP水平在特发性矮小症患儿生长发育调控中起到重要作用,检测治疗前后血清ASP水平变化情况可为rhGH疗效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依据[13-14]。身高、体重、生长速率是衡量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其指标水平值与身高增加密切相关,生长速率越快,身高增长越快[15-16]。IGF-1是介导生长激素促生长作用的主要物质,其水平与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3.3 ASP水平评估特发性矮小症患儿生长发育的机制探讨

ASP是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具有促进脂肪细胞分化的生物学作用,可通过诱导脂肪细胞的成脂基因表达,调节脂肪代谢相关酶,促调节机体脂肪及能量的代谢,对机体脂肪储存具有积极的作用[17-18]。同时,可通过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其甘油三酯的合成,脂肪积累,促进胎儿体重增加,并可协调TG合成和葡萄糖运转,调节机体代谢平衡,影响骨细胞代谢,进而促进骨细胞生成,促进身高增长[19-20]。ASP水平升高可促进游离脂肪酸的酯化,合成脂肪,抑制脂肪的分解,刺激葡萄糖的转运,促进机体脂肪、脂质增加,进而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其水平降低,脂质代谢紊乱,脂肪储存异常,导致体重增长缓慢,造成发育不良[21-22]。因此,ASP可通过调控患儿机体脂代谢平衡,抑制成骨细胞分化,诱导成骨细胞损伤、凋亡,影响骨细胞代谢,进而参与生长发育过程,故血清ASP水平对评估特发性矮小症患儿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23-24]。治疗前后其水平变化可评估rhGH治疗促身高增长疗效,进而为临床治疗效果评估提供重要指导,对于疗效不佳患儿可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药物方案,以期获得更佳治疗效果,改善患儿身高。但由于不同药物剂量rhGH治疗效果可能存在差异,进而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偏差,因此还需进一步探讨不同剂量生长激素对特发性矮小症患儿疗效的影响。

综上所述,特发性矮小症患儿经rhGH治疗后血清AS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随着治疗周期的延迟,患儿血清ASP水平与体重、身高及生长速率呈正相关,其对评估特发性矮小症患儿生长发育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可为特发性矮小症患儿治疗策略的调整提供一定指导依据。

猜你喜欢
特发性脂肪体重
减肥后脂肪去哪儿了
脂肪竟有“好坏”之分
给鲸测体重,总共分几步
脂肪的前世今生
称体重
反派脂肪要逆袭
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
你的体重超标吗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医治疗探赜
我为体重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