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理念下生药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2024-01-17 08:32孔松芝蔡鹰
医学教育管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生药学生药金课

孔松芝 蔡鹰

(广东海洋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湛江 524088)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门对高等院校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以本为本植根课程,要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打造具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即“两性一度”)的“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保障学生更好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撑[1-2]。生药学是中药学、生药学、制药工程等本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的有效开展对培养具有中医药特色且能满足新医科背景下健康中国战略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3-4]。立足金课标准,充分借助超星智慧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即超星平台)、药育智能智慧教育云平台(即药育平台)等线上相关课程资源以及线下智慧教室等教学资源与现代信息技术,将“两性一度”融入生药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打造生药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以有效解决生药学等专业课程当前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资源单薄、课程吸引力不足、缺乏多学科知识点交叉融合设计与实践、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弱等共性问题,从而高质量实现既定的课程教学目标、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1 传统生药学课程教学与金课标准存在的差距

生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以学习中医常用中药材为主,涵盖内容广泛、衔接课程众多,深化与应用前期课程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继续深造奠定理论与技能基础[5]。而传统生药学在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思政育人等方面存在以下4个制约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与教育部“两性一度”的金课建设标准尚有较大差距[6-8]。

1.1 教学资源单一,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不足

生药学课程所涉及的理论内容庞杂且分散,在有限的学时内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主要运用教材、幻灯片、有限的中药材标本进行授课,鲜少运用三维动态虚拟环境、生药3D动画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性很强的生药知识[3]。同时,教师授课往往侧重于上述资源的简单叠加使用,缺乏对实践资源的有效拓展以及对资源的整体规划、有机融合与综合能力梯度培养设计,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1.2 教学过程单调,缺乏跨课程、跨专业知识点交叉融合

传统教学模式下,生药学课程教与学均主要集中于课中,教学形式以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为主,忽视了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互动以及课前、课后的有效利用,学生缺乏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与环境[4,7]。同时,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过于强调教材中常用具体生药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前沿性和拓展性,割裂了生药与其他课程及相关专业知识的联系,缺乏知识点间的交叉融合设计与实践,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

1.3 教学设计挑战度不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

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的教学设计简单、陈旧,教师多年重复性教学,缺乏对教学情境以及教学活动的创新设计,缺少学生对教学需求与问题反馈的空间设计,尤其缺乏成果导向下挑战性任务设计,未体现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的关注。同时,传统教学时段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评价主要以结果为导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学习多以应试为主,靠短时间死记硬背式突击就可达到“及格”的目标,严重束缚学生持续学习和挑战难点的动力[3-4]。

1.4 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不足,缺乏引导学生践行设计

传统课程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培养,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不深入,对生药学相关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不深且内容陈旧,未及时关联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不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共鸣。同时,传统课程育人元素与知识点的融合较为生硬、融入方式简单,对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等金课导向下的价值理念的引领不足,尤其缺乏知行合一的设计,学生内化吸收、实践不足,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不明显[9-10]。

2 生药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针对以上核心问题,以“两性一度”的金课建设标准为指引,增加课程建设对教师的挑战度,创新传统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与学习结果评价,同时提升课程学习对学生的挑战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11-13]。在课程建设中不断深挖生药文化内涵与德育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相关知识点,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学习过程,以“互联网+教学”为手段互联互通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跨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打造生药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具体构建与实施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2.1 以学生为中心,内外贯通,重构方法与内容

借助超星平台、药育平台分别建立生药学与生药学实验线上开放课程,以互通线上线下、贯通课内课外,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与设计、课中协作创新与互动、课后实践探索与巩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完成的话题讨论、视频创作、资源调查、案例设计与分享等课前课后任务点以及课中作品展示、翻转讲授、小组协作等活动,按一定比例纳入课程成绩,利用上述平台形成过程可视的课程考核“效益明白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积极应对课程学习中的挑战,将学习方式由传统式向探究式转变[14]。

同时,结合学生课前茫然、课中被动、课后怠学的学习特点,分阶段灵活组合运用引导式、案例式、翻转式、评价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充分借助软件仿真、动画3D、模型模具、实验模拟、实例应用、案例展示、中医药文化趣味资源分享等手段,使课程中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分散的内容系统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此外,遵循学生能力发展规律,以其逻辑思维培养为主线,将原有章节凝练、重组,从走进药用植物,到关注生药的亲缘关系,再探索生药的药用价值,到掌握生药的鉴定技术,最终结合当前新需求思考与设计生药的合理开发应用,逐级递进,对应低阶(基础知识资源库)、中阶(能力培养资源库)、高阶(素质提升资源库)3个层次(图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探究心向,有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逐步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图1 生药学教学内容梯度设计

2.2 以师生共建为核心,理实融通,立德于行

以教师与学生共进的双向奔赴、理论与实践互促的双向交融方式,使教与学充分互动,增加课程对师生的挑战度,有效消除教与学的惰性。在教师层面,通过网络平台不断加强学习、积累经验,融合思政元素精心设计课内外教学环节、内容与活动,充分结合生药资源调查、市场调研、标本制备及生药园建设等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挑战性学习情境,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有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开放式挖掘、撰写生药思政案例,与教师共建生药学课程思政案例库,体验参与塑造自身德性及品格的情感;定期举办“思政育人——课程中的感动”主题活动,鼓励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学过程,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政元素(图2),以点带面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朋辈教育。

图2 生药学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对应关系

在学生层面,结合课前、课后生药相关调研与问卷调查,以生药真伪鉴别、功效价值、调研总结与健体等为宣传点,制作科普小视频、生药育人微视频等,分享至平台并进行互评,协作共进,持续将理论学习内容外化于行,为健康中国助力。同时,对校园及周边的药用植物开展资源调查、合理采集、品种鉴定、腊叶标本制作等实践劳动,将优秀标本在生药标本室展览、课堂展示介绍,实现教材生药的立体化的同时也使学生在课堂翻转环节得到强烈的满足感、成就感。此外,在教师引导下生生协作创建以种植新鲜生药为主的“生药园”教学基地,学生协作设计,筛选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品种适用性强、各功效代表性的生药植物品种,引种到生药园并制作生药资料卡,由学生自主管理,大幅提高课程建设的挑战度与兴趣度。如此师生协作,双向驱动实现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进步,并于践行中引发共情、润物细无声,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3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交叉融合,联合创新

借助Unity3D虚拟仿真技术将多途径、多角度知识融合的生药虚拟仿真实验引入生药学在线开放课程,为学生提供直观、清晰的体验,促进学生“实践-认识-实践”认知思维的螺旋性上升,既拓展了实验的深度和广度,更提升了学生跨课程知识交叉融合的创新意识。同时,建立生药3D动画标本资源库(图3),实现对生药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效果,消除认知死角,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立体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了课程趣味性和教学效率[4,15]。上述线上学习资源同时向应用化学、食品科学、植物保护、环境科学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开放,提高跨专业辐射范围,助力中医药科普教育,为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契机,为学生协作与联合创新提供交流平台。

图3 生药学部分生药3D动画标本展示(药育平台)

此外,师生共建的生药标本室、生药园对外开放,由本课程学生主持开放活动,增加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现场交流与多学科知识碰撞,提高中医药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为跨专业团队协作与创新提供机会。在上述线上线下跨课程、跨专业学生交流与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上,以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攀登计划、挑战杯、国药工程杯、岭南杯、天正设计杯、化工设计等项目以竞赛为牵引,以制药工程专业为依托引导学生跨专业组织团队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优势,提升学生以创新性高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3 生药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取得的效果

经近几年的创新探索与实践,生药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1 强化了课程建设成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与形式大幅增加

生药学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先后获批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时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建立了涵盖Unity3D虚拟仿真实验、生药3D动画标本资源库、思政案例库、学生录制科普小视频库等在内的线上课程资源,以及生药园建设、生药标本室建设、生药资源调查、“思政育人——课程中的感动”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线下实践活动,兼具教学与科普性质,吸引了不同专业学生来交流学习,获得了学生的高度肯定。

3.2 增强了学生知识能力价值的自育能力,综合素质有效提高

该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施中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存在感和成就感,通过近3学年的课程综合成绩对比发现,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班(双百实验班)的平均成绩、及格率明显高于传统模式教学班(图4A);同时,双百实验班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等能力以及尚法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责任意识等精神面貌均有了较大提升(图4B)。该模式下,学生从听讲者和依赖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知识建构生成者,提升了文化与德育的自觉内化、外化践行能力。

图4 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生药学课程综合成绩对比(A)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生药学课程综合能力问卷调查结果(B)

3.3 提升了教师创新教学能力,专业素养明显提升

在该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设中,教学有了更大的预判性和导向性,更加具有学生视角,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改革和优化教学设计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更加注重跨专业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同时,教师对思政元素的融合更加巧妙和多元化,内容更加与时俱进,尤为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健康意识和民生意识,有效增加了课程的人文魅力,使其更具金课品质。

4 结 语

生药学金课建设通过明确课程育人目标、重构教学内容,以项目与竞赛为牵引为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契机,体现课程的高阶性;综合采用多平台线上教学资源,结合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和资源调研、生药园建设等线下教学模式,无缝交融线上线下教学,加强课程的创新性;以师生共建为核心,增加教与学内容、活动与实践的多元性、创意性,注重学习过程评价,提升课程的挑战度。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有效发挥了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有力支撑了新医科背景下健康中国战略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未来,将持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不断丰富线上课程资源,向不同层次的本专业学生、跨专业交流学生提供更优质资源,并实现多院校优质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金课的示范与辐射效应。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孔松芝:提出、设计研究命题,调研,实施研究过程所涉项目,撰写论文,制作图表;蔡鹰:对文章内容进行关键性修改,总体把关,审定论文。

猜你喜欢
生药学生药金课
基于偏振光显微镜与λ波长补偿器联用在生药显微鉴别中的应用研究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山豆根及其混伪品生药学研究进展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民族药柳兰的生药学鉴别
羊肚参的生药学研究
长花忍冬生药学初步研究
生药学教学中关于“主动学习”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