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课程中增强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探索

2024-01-17 08:32郭文娟严芳宋强严奉琴佟鲇仝晶晶
医学教育管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病案中医药模块

郭文娟 严芳 宋强 严奉琴 佟鲇 仝晶晶

(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晋中 030619)

自信是个体或群体对自身的优势、能力、价值、前景的自我认同、自我评价、自我肯定以及由此产生的内生动力和持续坚守的信心和信念,是一种健康的、积极的自我态度[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坚持中国特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中医文化自信,就是指“对中医药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认同,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和对中医药文化发展前途的坚定信心[3]”。

1 中医药文化自信亟待加强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普遍对中医药历史缺乏了解,对中医药职业缺少足够的认同,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临证的思辨能力有待提高。如何能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激发和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是中医院校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加强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是新时代高等中医药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体现[4]。只有坚定了中医药文化自信和职业认同感,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勇于探索,不断进取[5-6]。坚定中医药文化的文化自觉、自信,才能将中医药文化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7]。

2 以中医诊断学课程为依托,开展系列活动,加强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

在西医传入我国之前,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药带给患者看得见的疗效,已经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中医药独特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对人民健康的护佑就是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据[6]。

中医诊断学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辨证内容是最具中医独特诊断技术的代表学科,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的一门桥梁课,也是学生入学第二学期开设的必修课。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思想,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我们以中医诊断学课程为依托,先后开展了分模块、重思维、多路径进行探索的系列活动,以期增强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

3 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选择山西某高校2020级中医药学专业1、2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共95人。两个班级开设课程一致。

3.2 研究方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让他们参与其中,系列活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同时以分模块、重思维、多路径交互的方式进行。有的模块由学生主讲,有的模块由教师主讲,有的模块由师生共讲。活动前后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对比、分析。

3.3 开展措施

中医药文化价值取向和中医思维是中医药文化自信的主导与内核,是达成中医药文化自信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要素[5]。系列活动设有影视剧模块、名医故事模块、中医思维与病案分析模块、中医古籍阅读模块和中医诊断学实践模块。

3.3.1 播放有代表意义的中医药影视剧

影视剧是传播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影视剧以丰富的形式感染观众,克服了学生基于课程单一而引发的倦怠,以此为切入点,加强学生的中医药素养。这一模块由学生代表主讲,他们自主寻找素材,观看中医药有关的影视剧并感受其精髓,制作课件与同学们分享,从电影、电视剧、纪录片三部分带领大家进入中医药博大精深的文化氛围。

此外,学生代表还进行了影视作品的推荐。纪录片《我们的中医药》和电影《天下第一针》《医痴叶天士》《老中医》等,展示了中医药发展历程以及中医重视整体,注重“平”“和”等中医理论和思维、“治未病”理论深入人心、屠呦呦最早分离出青蒿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国家的各种举措表达了国家层面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和对中医药文化自信的重视。

这次活动从全新视角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第二课堂活动,以艺术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养。

3.3.2 宣讲名中医故事

这一模块由学生代表主讲,他们准备充分,制作的课件条理清晰,内容详尽,并且摘取了许多经典视频片段,全面生动地将选取的名老中医故事展现出来。

学生代表激情饱满地介绍了多位名中医的成长故事,如古代名医叶天士、张仲景;现代名医施今墨等,不但使学生了解到这些名中医成长背后的故事,而且还感受到了他们独有的风骨,正如“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体会“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

学生在此次活动中,了解了名中医成长的经历,深感医生治病救人之不易,为其妙手回春之医术感叹,意识到肩负继往圣绝学之重担,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和主动自觉性。

3.3.3 培养中医思维

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离不开中医药,中医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8]。中医药文化的自觉、自信,根植于中医药在临床上的良好效果。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中医“挺身而出”,与西医共同站在抗疫最前线,此时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以中医文化自信最甚。中医临床疗效来源于中医思维,培养中医思维,是增强中医药自信的重要举措。

这一模块先后分两次进行。为了解学生对中医思维的认识,第一次由学生代表准备并进行讲解;为提高学生的中医思维,第二次由教师进行讲解。

(1)学生讲中医思维:有的学生从系统和整体入手,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串联起来,详细讲解了他们理解的中医思维,并且分享了个人对于一些中医理论的理解和看法;有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疾病,和大家分享了在生活中感受到的阴阳变化;有的学生总结了前面同学对中医思维的理解,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

这次活动不但展现了学生对中医思维的理解和不同的认识角度,而且鼓舞了大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中医药必须持有“信”,才能更自信。

(2)教师结合病案讲中医思维:中医药能够赖以传承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其独特思维指导下的显著临床疗效。在前期活动基础上,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中医药自信,由教师主讲“中医思维与病案分析”。讲座深入浅出、触类旁通、层层递进。

中医思维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文化。教师首先分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特征及对中医思维的影响;其次谈了中西医文化比较与中西医差异,从中医和西医在治病救人思维与方法侧重点的不同而展开,讲述了中医思维的独特性,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医“重整体、重功能、重关系”的思维特点,同时鼓励他们要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力量;随后教师结合典型病案重点讲解了经验思维、象思维、逻辑思维等10种中医思维与中医理论的构建及与中医临床实践的关系。病案分析融于中医思维的讲解方法,避免了单纯讲解中医思维的枯燥性,同时辅用多部经典段落进行阐释,向学生强调了学习经典和阅读古籍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早临床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这次活动由教师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医思维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引领学生拓展中医思维,在中医思维引领下,学好、用好中医药,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

3.3.4 推荐阅读相关古籍书目

在活动中教师向学生强调了阅读古籍的重要性。中医药古籍是中医学术和原创思维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坚实支撑和宝贵资源。一些中医药重大科技突破,都源自中医药古籍的启示。屠呦呦从东晋时期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得到启迪,最早分离出青蒿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从而挽救了全球数百万名疟疾患者生命,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体现[9]。

古籍浩如烟海,结合学生目前所处的学习阶段和开设的中医诊断学课程,推荐中医诊断类古籍。其中与脉诊相关的:《难经》(1~21难),《脉经》《濒湖脉学》《诊家枢要》(滑寿著),《诊家正眼》(李中梓著);舌诊相关的:《敖氏伤寒金镜录》《伤寒舌鉴》《舌鉴辨证》《临证验舌法》。另外,《诸病源候论》(卷七伤寒病诸侯上,伤寒候;卷九热病诸侯,热病候;卷十二冷热病诸侯;卷十三气病诸侯,短气候、少气候;卷十四小便病诸侯、大便病诸侯;卷十五五脏六腑病诸侯)、《景岳全书》(卷一传忠录上,明理一到十问篇九)、《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伤寒心法要诀卷三十六,表证、里证、阳证、阴证、阳盛格阴、阴盛格阳;卷三十七,表热、里热、阴热、阳热到舌苔)等都有中医诊断学方面论述,对临床辨证非常重要。

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爱好,选择性地进行古籍阅读,做好读书笔记,定期召开古籍阅读心得交流会,通过交流会拓展了知识面,同时从古人身上学习到了更多的宝贵经验,有助于拓展中医思维和临床诊断技能及辨证能力的提高。

3.3.5 多路径的中医诊断学实践

通过中医诊断学课程来达到增强中医药自信教育的落脚点就是提高中医诊断实践能力。实践模块在条件允许下,实现多路径方式。

路径1:参观校内中医药博物馆。通过参观,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医发展史、学校发展史,观后写心得体会。

路径2:参观附属医院。联系并安排学生参观直属附属医院、校内国医堂、实践教学基地等,熟悉从业环境。

路径3:医疗实践。中医诊断学课程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通过望、闻、问、切诊法收集病情资料,利用中医思维来辨证,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体实施过程:跟师门诊、病案讲解。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附属医院或者校国医堂,按学号6人一组,跟诊3次/学期,熟悉望、闻、问、切四诊技能、培养辨证思维能力。按小组提交1份病案,体现四诊并进行病案分析,教师对提交上来的病案给予打分;集中组织学生对各小组提交上来的病案,实行资源共享,点评、思路纠错,然后要求小组再次书写病案,再次打分。每个小组的分数,即为小组每位成员的分数。

3.4 活动评价

3.4.1 调查问卷

系列活动前后,通过文献研究、咨询中医药专家、咨询心理学专家,问卷由认知与现状评价两个层面组成,利用问卷星发放调查问卷。

3.4.2 统计学方法

共回收有效问卷95份。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主要为活动前后调查问卷得分)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 调查结果

4.1 基本情况

参与活动并调查的95名学生中,男生占25.26%,女生占74.74%;63.16%来自农村,34.74%来自城市,2.11%来自城乡接合部;第一志愿选择学习中医药的学生占61.05%,另有33.68%的学生虽不是第一志愿,但是自主选择的;74.74%的学生选择中医药专业,初衷是要传承发扬光大中医。

4.2 对中医药价值取向、职业认同情况

为了解学生对中医药的价值取向,当问到自己及家人生病后,会选择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或西医就诊时,结果显示,50.53%的学生表示看中医,49.47%的学生表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说明他们的价值取向认可中医的疗效,同时认可西医,希望中西医并重进行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这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医药工作的决策部署,开展中西医协同发展高地建设不谋而合。

为了解学生对中医药的职业认同情况,设计了对专业喜欢程度和毕业后从事中医药相关行业的可能性问题(表1)。

表1 学生对中医药的职业认同情况(n=95)

调查结果显示,93.69%的学生表示喜欢自己的专业,很大程度上说明学生专业思想稳定。但学生的职业认同率为69.47%,说明中医药职业认同有待进一步加强,所以很有必要进行中医药自信教育。

此外,调查了学生参加的社团类别,结果显示,60.00%的学生参加的社团与中医技能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对职业的认同情况。

4.3 中医药影视剧、名中医故事对提升中医课程学习和中医药自信的影响情况

为了解学生观看中医药影视剧和听名中医故事后,对提升课程学习兴趣和中医药自信的帮助,做了相应调查(表2)。

表2 中医药影视剧和名中医故事对提升中医课程的学习和中医药自信的影响情况(n=95)

调查结果显示,98.95%的学生认为,通过观看中医药影视剧、听名中医故事活动,了解了中医发展史、了解了名中医成长经历,对于提升中医课程的学习有帮助,对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有益。

4.4 中医思维及古籍阅读在活动前后的变化情况

中医思维是学习、运用中医药的灵魂,通过前后两次的中医思维讲解活动,调查了学生在活动前后对中医思维的认知变化(表3)。

表3 活动前、后学生对中医思维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活动前只有37.89%学生了解3种以上的中医思维,通过举办一系列讲座,85.26%的学生了解到3种以上的中医思维,较前明显提升。活动前学生对中医思维注重功能性认识不足,通过教师的讲解,68.42%的学生认识到了中医思维更重视人体功能性这一核心特质。活动前只有67.37%的学生认为中医思维很重要很有必要,活动后100%的学生认为中医思维很重要、中医思维对提高中医药文化自信和指导临床很有必要。由此可见,中医思维讲解的系列活动是很有必要,且有成效的。

此外,古籍阅读是贯穿中医学习始终的漫长过程,短时期之内很难全部完成,但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有心得交流会来互通有无,加强了他们对古籍阅读的兴趣和认识,经过一段时间,学生都感受到了古籍阅读的益处。

4.5 学生参加系列活动的满意度情况

活动满意度调查显示,学生对系列活动整体满意度为100%,说明增强中医药自信教育的探索活动得到学生的认可。

4.6 病案分析和活动前后自信度的评价

对实践模块中的病案分析进行评分(满分100分),活动前50.06±2.02分,活动后65.58±1.77分。前后配对t检验,P值为0.04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通过加强跟诊实践,学生面对病案,辨证分析的能力有明显提高。

活动前后对自信度评分(满分10分),活动前7.69±0.31分,活动后8.15±0.28分。前后配对t检验,P值为0.02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学生在系列活动后中医药自信度得到一定的提升。

5 讨 论

中医药文化历久弥新,今天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创新的灵魂与动力。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下中医药面临思维弱化、传统技术退化、特色优势淡化、话语权边缘化等困境,究其原因是缺乏中医药文化自信。因此,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对于推进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0]。全面推行和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模式实践,是促进中医药院校医学生成为合格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的传播者、公众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者、人民健康的守护者,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效途径[11]。

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的核心就是中医文化和中医思维的教育,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成效将直接影响中医药大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是提高岗位胜任力的重要途径[12]。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7]。此次系列活动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剧为切入点,播放了中医药相关影视剧,打破了传统上课模式的沉闷,以艺术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以名中医成长的故事为辅料,让学生了解到名中医成长的经历,唤起他们不忘初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牢记使命,肩负继往圣绝学之重担。以强化中医思维为重要抓手,通过学生讲解,了解到学生对于中医思维的认识和角度,同时也发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病案详细讲解中医思维,借助古籍阐发中医思维的来源,要重视阅读中医古籍,拓宽中医思维。启发学生认识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科技的限制,中医在实体解剖基础上,无法再深入研究下去,只能借助当时盛行的哲学等多学科知识,转为形而上的功能角度去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因此,中医思维更重视人体功能性这一核心特质。以提供多种实践为路径,强化学生的实践,把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落到实处。

通过项目实施,活动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中医药职业认同率69.47%,说明有必要进行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教育;学生对系列活动满意度为100%;活动后100%的学生认为中医思维很重要,更加注重人体功能,活动对提高中医药文化自信很有必要性;活动前后学生的病案分析能力以及自信度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系列活动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中医药文化自信。

6 结 语

中医教育要遵循中医发展规律,思考如何提高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中医文化自信、中医临床能力的路径,从而力保中医药长久不衰的生命力[13]。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任重而道远,中医药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不断积累优势,彰显价值,释放能量,其科学性、前瞻性不断为当代生命科学所印证或认同,同时也对当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具有启发意义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正在与当代生命科学形成相向而行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些都是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基本来源,也是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的主体要素所在[1]。

本次系列活动的开展,在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漫漫征程上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仍需要中医药各专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更为行之有效的模式并逐步构建科学规范的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体系。实施如盐化水般的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坚定的中医药文化自信的中医药事业传承者、发扬者、光大者,才能更好地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郭文娟:提出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方案,撰写论文;严芳:提供病案,总体把关,审定论文;宋强: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数据;严奉琴、佟鲇:参与所有活动模块,进行名医故事及中医思维讲解;仝晶晶:参与所有活动模块,收集中医药影视剧及讲解。

猜你喜欢
病案中医药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基于二维码的病案示踪系统开发与应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试析病案管理中预防病案错位发生的方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试论病案管理在防范医疗纠纷中的作用
新病案首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