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2024-01-17 08:32徐海燕吴哲邓天好吴玉冰
医学教育管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医教协同专业学位硕士

徐海燕 吴哲 邓天好 吴玉冰

(1.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科研工作部,长沙 410013; 2.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教学与规培办公室,长沙 410006 ; 3.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长沙 410006; 4.湖南中医药大学发展规划与医院管理处,长沙 410208)

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指出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同年5月,《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改革临床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临床专硕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的制度”[2]。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指出2015年将全面推行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3]。根据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特点和培养需求,2014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医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把中医专业学位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分离,独立设置中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4]。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同时印发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3个专业的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以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此方案实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加强临床能力培养,提高内涵建设,成效十分显著。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侧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导致科研能力培养有所弱化,科研育人效果有待加强,成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湖南某高校2022届部分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展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了解其科研培养状况及培养需求,为今后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22年6月,选取湖南某高校2022届部分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简称专硕)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星线上答题形式,了解专硕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所有专硕研究生均来自湖南省内3所具有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质的三级甲等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共获有效调查问卷185份,涵盖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临床8个专业。185名专硕研究生中,其中男生66人(占35.68%),女生119人(占64.32%)。年龄阶段均为24~30岁。

1.2 调查内容

通过文献查阅,结合专硕研究生科研培训实际情况,采用自制问卷形式展开调研。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科研认知、培训现状、影响因素、满意度调查5个方面,结合学生代表、导师代表、管理部门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基本信息主要为性别、年龄、所学专业等基本特征;科研认知情况包括对科研能力的定位、重要性、参与动机、发表论文情况等;培训现状包括研究生期间的科研培训内容、时间分配、遇到的困难等;影响因素包括学校、导师、规培医院3个层面;满意度调查以量表形式,采用“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基本满意、非常满意”5级进行记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调查问卷中的数据采用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2 结 果

2.1 科研自我认知情况

科研自我认知情况如表1。对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定位,68.65%认为专硕研究生要以临床为主,科研为辅;28.65%认为临床与科研并重。对于科研能力的重要性,20.54%认为“非常不重要”“不重要”或“可有可无”,61.62%认为“比较重要”,17.84%认为“非常重要”。对于科研的态度,69.73%表示“有一定兴趣,愿意参与”或“比较感兴趣,愿意花时间学习”,7.03%表示“很感兴趣,乐于钻研”。

表1 科研自我认知情况

2.2 学习科研的动机

从事科研活动的动机情况如图1。69.73%的学生表示,学习科研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拓展知识,提高能力;而迫于毕业压力、就业压力、导师或科室要求等原因,所占比例分别为54.05%、41.08%、36.22%。在时间分配方面,38.92%表示勉强可以平衡好临床工作与科研学习,超半数以上学生表示无法平衡好两者关系,时间多被临床工作占据。

图1 从事科研活动的动机

2.3 科研能力培养现状

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如表2。大部分学生表示,通过申报课题、撰写标书、整理分析数据、撰写和发表论文等方式,培养和提高了个人科研能力。在科研收获方面,超过70%认为学习了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科研创新思维,学习了撰写论文的方法;超过50%认为掌握了实验操作方法,提高了自身专业能力。在论文发表方面,所有应届毕业生均以第一作者发表了论文,31.89%发表2篇以上。其中,25.95%在科技核心、CSCD或SCI期刊上发表论文。

表2 科研能力培养情况(n=185)

2.4 遇到的科研困难

专硕研究生遇到的科研困难如图2。在研究生阶段,72.97%的专硕研究生都认为存在“临床轮转工作繁重”的问题,68.65%的专硕究生认为缺乏科研创新思维,64.32的专项研究生存在“难以找到研究切入点”和“外文文献阅读困难”的问题。

图2 专硕研究生遇到的科研困难

2.5 影响科研能力培养的因素

影响科研能力培养的因素主要分为个人因素、导师因素和学校因素(表3)。在个人因素方面,自身科研规划目标占比最高,达到37.3%;其次为个人科研兴趣和对科研重视程度,分别占35.14%、24.86%。在导师因素方面,37.84%的专硕研究生认为导师的重视程度和指导能力起关键作用;其次为导师科研团队,占34.59%。在学校因素方面,毕业要求以及提供公共的科研资源(文献资源、科研平台)成为影响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均占29.19%。

表3 影响科研能力培养的相关因素(n=185)

2.6 满意度调查

满意度调查结果如表4。专硕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较高,达到90%。这可能与导师落实岗位职责比较到位,对所带的研究生比较关心、爱护相关。但在科研培训和规培模式方面,满意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表4 185名专硕生科研能力培养满意度情况表 n(%)

2.7 开展科研培训的需求

专硕研究生对科研培训的需求包括文献检索和阅读、科研设计与思路、标书撰写方法、基础实验技术、论文撰写与投稿等方面,尤其以基础实验技术、标书撰写方法、科研设计与思路的需求最为迫切,需求率均超过80%(图3)。

图3 专硕研究生科研培训需求

3 讨 论

3.1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2015年,我国全面实行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并得到大力推广,简称“双轨合一” “医教协同”。这种培养模式实现了专硕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临床培训的有机结合,是医学人才培养的一次重大创新,也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1]。

专硕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根据培养要求,研究生一方面需要开展临床科室轮转,完成33个月临床技能训练,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和住院医师结业考核,获得医师资格证和规培结业证;另一方面,要兼顾学业任务,在规定时间内修满课程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和毕业答辩,达到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获得硕士毕业证和学位证。这一培养模式亦简称为“四证合一”。然而,在培养过程中,由于研究生的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完成临床轮科,往往临床工作繁重,故参加科研学习和培训的时间相对较少,导致临床和科研难以兼顾,科研能力不强,出现“重临床、轻科研”的现象[2]。胡曼曼等[3]通过对500名临床医学专硕研究生进行调查,发现78.03%属于“重临床、轻科研”状态,69.20%的研究生表明学习中最大的问题是临床工作繁忙,无心科研。张望等[4]认为,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科研底子薄弱、科研知识不扎实、临床工作任务重、科研培养难度大、师生间交流不够。黄蕾等[5]对上海3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225名专硕研究生进行调查,超过90%的研究生认为临床和科研存在时间冲突,导致科研培训受影响,科研成效大打折扣。

临床与科研本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两者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临床问题是产生科学研究的源泉,科学研究最终也是为临床服务,解决临床问题。然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积极性不高、重视程度不够、创新能力不足、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硕研究生的“含金量”[6]。本次调查结果同样类似。在科研重视程度方面,68.65%专硕研究生认为要以临床为主,科研为辅;在时间安排方面,72.97%的研究生普遍存在“临床轮转工作繁重及学习压力大,时间精力不足”等问题;超半数以上表示时间多被临床工作占据,无法平衡好临床和科研的关系。在科研需求方面,专硕研究生对基础实验技术、标书撰写方法、科研设计与思路的需求最为迫切。因此,正确处理好临床与科研的关系,在强化专硕研究生临床训练的同时,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3.2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受到个人、导师、学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个人因素方面,学习的主动性对科研能力培养至关重要,明确的科研目标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同时兴趣爱好、学习态度、重视程度、时间分配、网络媒体等因素也影响个人的学习。优良的师资是规培质量的重要保证因素[7]。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培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要求导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岗位职责,坚持潜心育人、言传身教,注重学术引领,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一名优秀的导师往往能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其渊博的学识、严谨的作风往往对研究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的成才离不开导师的精心指导,也离不开导师为学生成才提供的经费、平台等条件。构建科研创新团队,也有利于研究生的管理和指导,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4]。此外,学校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起到推动作用,如学校的毕业要求、科研资源、学术活动及科研激励机制等。

本研究中,37.3%的专硕研究生认为影响科研能力培养的个人因素主要是自身科研规划目标,其次是科研兴趣(占35.14%)。在导师因素方面,37.84%的研究生认为导师的重视程度和指导能力至关重要,其次为导师科研团队。在学校因素方面,学校的毕业要求及学校提供的公共科研资源,如文献资源、科研平台也成为主要影响因素。一项调查显示[5],影响科研能力提升的诸多因素中,除临床和科研时间冲突、系统研究课程缺乏两大因素外,医院临床研究资源欠缺也成为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3.3 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建议

提高专硕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培养科研兴趣,提高科研认知[8]。科研兴趣是影响科研能力培养的核心因素。要以问题为导向,提高研究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针对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引导研究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通过翻阅书籍,查阅文献,逐步激发对科研的好奇和兴趣,通过参与其中体会和感受乐趣。第二,加强引导学习,凸显导师作用。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决定者,对研究生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首先,导师应加强对学生的科研指导,通过门诊教学、临床带教,在实践中引导研究生去发现问题,寻找切入点。浓郁的科研氛围是带动并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兴奋剂[9]。定期召开读书报告会,组织学生以学习汇报、讨论交流、小讲课的形式开展讨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创新思维。其次,导师应坚持个性化分类培养,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指导,因材施教,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10]。第三,优化教学课程,加强科研能力培训。由于专硕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不得不压缩科研课程学习,导致科研学习不深入、不系统,科研方法掌握不全面、不到位。因此,研究生院应适当增加科研课程的课时数,与规培单位协调好上课时间,提升课程效率和学习成效[11]。同时还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授课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学手段,丰富科研培训内容[12]。在规培期间,医院应充分发挥“名医、名方、名药”特色,依托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影响,积极开展“名医系列讲座”,加强对名方、名药的研究开发,挖掘和整理名老中医经验。强化科研培训,针对研究生的科研需求进一步提高文献阅读、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分析和论文写作等能力[2]。第四,完善管理体系,加强监督和考核。实施“学校-培养单位-轮转科室-导师-研究生”五级管理模式,建立以培养单位为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定期督促研究生进行工作进展汇报,积极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浓厚科研学习氛围,促进专硕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13]。

4 结 语

中医专硕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不断改革探索,合理设置科研教学课程,优化临床轮转方案,强化多层级管理模式,把科研能力培养融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平衡好临床与科研的关系,做到双管齐下,齐抓共管,才能真正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含金量”,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医学人才,实现“医教协同”发展,传承和发扬好中医药事业。本研究对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找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但是,本次研究方法较单一,在研究设计上,仅采用描述性研究,缺乏关联性和多因素分析方法,未开展对照观察性研究设计,所以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还要继续探索提高专硕研究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有效路径,继续完善样本结构,增加对照研究设计,扩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徐海燕:设计研究方案,组织实施,撰写论文;吴哲:查找文献,数据分析;邓天好:提出研究思路,完善调查方案;吴玉冰:思路指导,审核及修订文章。

猜你喜欢
医教协同专业学位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路径探析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