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媒体“沙伊复交”报道的中国国家身份构建对比*
——基于语料库的情感分析与主题建模

2024-01-24 06:27胡开宝
外语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外交身份话语

闫 潼 胡开宝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上海 201620)

0.引言

2023 年3 月10 日,在中方斡旋和推动下,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在北京举行对话,同意恢复外交关系。“沙伊复交”这一重大外交事件迅速登顶“全球头条”,而中国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亦吸引全球目光。作为“沙伊复交”的推动者,中国如何向世界描述自我?深度参与中东地区事务的美国又如何看待中国?明晰中美双方眼中的中国国家身份是全面了解中国的外交突破、进一步明确当前国际舆论形势、准确把握中国国际定位的重要课题。而身份与话语密切相关,受建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身份从认知的私人领域转移到意义创造的符号系统的公共领域,话语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Ge & Wang 2018:52),身份不仅反映在话语中,并积极、持久、动态地在话语中被构建。本研究以中美媒体“沙伊复交”报道的媒体话语为语料,借助情感分析与主题建模,探究中美主流媒体在“沙伊复交”新闻报道中所构建的中国国家身份差异及其深层原因,对两方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国家身份构建进行批评性分析。中美主流媒体话语不仅可以完整记录并表达国际社会舆论,其态度、观点和情绪亦成为舆论的一部分,从而影响事件的发展及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身份的了解与认知。因此,本研究有助于揭示话语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判断、改善中国国际舆情环境、为今后外交事件的话语构建与传播提供学术支撑。

1.国家身份的相关研究

国家身份是一个国家相对于国际社会的角色,是基于国际社会承认之上的国家形象与特征的自我设定,它随着国家间互动样式的变化而变化(夏建平2005)。受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话语具有建构社会意义、创造知识体系、生成社会语言结构、影响行为选择功能的观点逐渐成为学界共识,话语在国家身份建构中的作用愈加受到关注(孙吉胜2009)。从这方面来看,国家身份构建是行为主体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对自我和他者进行解释和再解释的过程(王立新2009),在以话语为媒介的“自塑”和“他塑”共同作用下形成和确认。目前,国家身份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政治学和传播学(唐培兰,王春辉2022)领域,从话语维度分析国家身份构建仍处于发展阶段。首先在理论视角上,主要采用批评话语分析、语用分析和修辞学框架。例如Hagren(2022)借助同化与异化策略对瑞典国家身份进行了批评性分析。在研究方法上,语料库方法成为实证类文章的主流。例如,Tamsin(2023)建立与脱欧相关的英国政府文件语料库,通过对移民表述的考察质疑了英国“宽容国家”的身份。尚文博和胡开宝(2023)基于新闻报道语料库的分析发现了中美媒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报道中使用了不同的情感策略,构建了截然不同的国家、民族、国际认同。但前人研究对重大外交事件中的中国国家身份构建关注不足。此外,“自塑”身份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但“自我—他者”的身份对比分析仍有较大探索余地。同时,数字人文领域的文本挖掘技术可在语料库方法基础上为国家身份研究带来新思考与新发现。

基于此,本研究以“沙伊复交”外交事件为着眼点,借助情感分析与主题建模挖掘中美主流媒体所构建的中国国家身份差异并分析其深层社会文化动因,旨在解决以下研究问题:(1)中美主流媒体“沙伊复交”报道中的对华情感态度是什么?(2)中美主流媒体“沙伊复交”报道不同情感极性下关注的主题是什么?(3)中美“沙伊复交”报道中构建的中国国家身份有何差异?差异背后的动因是什么?

2.研究设计

2.1 语料库概况

本研究自建中美媒体“沙伊复交”报道语料库,借助Factiva 道琼斯数据库进行语料提取。其中,设置中国媒体为Xinhua(新华社)、China Daily(中国日报)、People’s Daily(人民日报)、Global Times(环球时报),美国媒体为CNN、ABC NEWS、CBS NEWS、Fox News、NBC News、The Associated Press、The New York Times、The Wall Street Journal、The Washington Post。之所以选取这些媒体,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是公认的中美主流媒体,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传播影响力;另一方面,它们均围绕“沙伊复交”事件发表了多篇深入详尽的英文报道。此外,将时间设置为沙伊两国正式宣布同意复交以来2 个月,即2023 年3 月10 日至2023 年5 月10 日,设置检索词为“China“”Saudi Arabia“”Iran”,并对检索结果进行人工检查,剔除与“沙伊复交”事件无关的文本。本研究所用中美“沙伊复交”报道语料库分为中国和美国媒体报道两个子库,中国媒体报道子库包括68 篇英文报道,库容为147,129 个形符,美国媒体报道子库包括63 篇英文报道,库容为176,552 个形符。

2.2 研究方法

(1)情感分析:对带有情感色彩的主观性文本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和推理。本研究利用Python 的Vader库(Hutto & Gilbert 2014)进行情感分析,它基于词库和语法规则来进行文本情感识别,包含了对近万单词、标点符号以及对网络用语的情感强度统计,将每条文本输入后可得到其情感倾向。(2)主题建模:通过对文本中词的分布规律的观察,生成主题集合并获取各主题关键词的概率分布。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是最常用的主题建模方法,它基于贝叶斯概率模型,包括单词—主题—文档三层结构,是一种无监督机器学习技术,可以用来识别大规模文档集或语料库中潜在隐藏的主题信息。(3)搭配、索引行分析:搭配不仅体现语言形式上的习惯性或典型性共现关系,同时展现出词语如何在语境中获得意义;而索引行分析可以将某词语及其语境同时逐行呈现出来。本研究使用AntConc 软件提取搭配和索引行,还原主题建模中关键词所在语境,深入考察其语义内涵及焦点指向,从而细致全面分析中美媒体报道的态度差异。

2.3 研究步骤

(1)语料预处理:为提高情感分析和主题建模的准确性,减少文本中非涉华话语的干扰,本研究以段落为划分标准,提取生语料中每个包含“China”的段落作为一个文本,分别得到中美媒体文本1,932 个和1,818 个,并利用python 中的NLTK 库进行分词、去除停用词、词形还原等预处理。(2)情感分析:利用python 的Vader 库对每条文本做粗颗粒度情感倾向分析,得到中美两方报道的情感极性分布;去除粗颗粒度情感倾向为中性的文本后,以每3 个文本抽取1 个文本的随机抽样方式,分别抽取中方报道积极文本509 个,消极文本44 个,美方报道积极文本406个,消极文本142 个,并通过人工标注评价性词汇的方式计算文本细颗粒度情感极性及其分布。(3)主题分析:基于情感极性,利用Python 中的gensim 库进行主题建模,以明确不同情感态度的报道所关注的内容焦点,并对主题关键词做搭配和索引行分析。(4)结果讨论与成因分析: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并从国家利益冲突、外交理念差异、媒体价值差异三方面阐释中美主流媒体报道的中国国家身份构建差异的成因。

3.结果与讨论

3.1 粗颗粒度情感倾向分析

本研究利用Vader 包进行情感分析,得到每个文本的情感极性。在Vader 包的程序设计中,极性的数值分布范围用集合可表示为:积极[0.05,1)、消极(-1,-0.05]、中性(-0.05,0.05);情感指数越靠近1 或-1,代表情感越强烈。中美报道中每条文本的情感极性的可视化结果如图1 所示。由图1 可知,一方面,积极情感文本在中美报道中的占比均为最高,表明二者所构建的中国国家身份均以积极为主。另一方面,中方报道的情感极性分布中,靠近1 的散点更为密集,而美方靠近-1 的散点更为密集,通过对中美媒体报道的积极和消极情感极性分布分别做独立样本T 检验,发现二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中方媒体报道的积极情感更强烈,而美方媒体报道的消极情感强于中方。

图1:中美媒体“沙伊复交”报道的情感极性分布

3.2 细颗粒度情感倾向分析

细颗粒度情感倾向分析需深入分析文本。Martin&White(2005:49)从词汇入手,将情感范畴分为6 类:不快乐/快乐、不满意/满意、不安全/安全,为情感资源的分类提供了参照。本研究基于语料实际情况,基于上述分类制定包含6 大类12 小类的细颗粒度情感分类:快乐类(开心、惊喜);满意类(赞扬、肯定);安全类(信任、期待);不快乐类(痛苦、恼怒);不满意类(不满、指责);不安全类(怀疑、担忧)。依据该分类对语料库中评价性词汇的人工标注、分类与计算,可得到语料库的细颗粒度情感倾向如图2、图3 所示。

图2:中美媒体“沙伊复交”报道语料库的细颗粒度积极情感分布情况

图3:中美媒体“沙伊复交”报道语料库的细颗粒度消极情感分布情况

由图2 可知,在中方报道的积极情感类型中,赞扬、信任、期待的占比分别为38.69%、25.63%、18.42%,合计占总数的82.74%,是中方话语积极情感的主要类型。通过对这三类情感所涉及的评价类词汇进行分析发现,首先,在赞扬情感中,中方一方面使用评价性动词“praise”“speak highly of”“highlight”等显性公开表达对中国的赞美之情,另一方面使用表达成就意义的名词短语将中国协调下的“沙伊复交”定性为历史性胜利(“historic success”“entire victory”),并赞扬中国为世界和平所作出的重大贡献(“contribution”)。其次,中方话语使用大量的评价性形容词和副词来构建信任情感,比如中国处理外交事务时,其立场是中立公平的(“neutral”“just”),其角色是忠实可靠的(“faithfully”“reliable”),其态度是自信友好的(“confident”“friendly”“kind”),其措施是稳步踏实的(“steadily”),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indispensable”)。最后,在期待情感建构中,期待性动词、形容词比较级、“new+N”的名词短语形式被高频使用。其中,动词(“expect”“welcome”)直接点明对于中国发挥更积极作用的憧憬与欢迎,形容词比较级(“much larger”“more important”)在速度及规模上彰显了中国日益增长的外交能力及国际影响力,“new+N”型名词短语(“new version”“new framework”“new model”“new chapter”)则在时间维度上,将“沙伊复交”前后分为中东局势的两阶段,通过新旧对比,表达期待中国开创外交新范式、打开世界外交新局面的美好愿景。

在美方报道的积极情感类型中,肯定情感的占比为69.86%,超过其他积极情感类型的占比总和,可见美方话语中的积极情感呈现出肯定性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利用评价性名词和形容词肯定中国在“沙伊复交”中发挥的积极调停作用(“great effort”“initiative”“active”“high-profile”);其次,借助名词和现在分词聚焦中国在中东地区日益增大的影响力(“growing”“increasing”“importance”“leverage”“significance”);最后,序数词和最高级(“second”“No.1”“largest”“biggest”)则着重描述中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值得注意的是,美方话语中赞扬、信任情感的频次极少,且开心情感的频次为0。这说明美方肯定中国在“沙伊复交”中所取得成就的事实,但不愿意过多凸显及夸赞中国,另一方面,由于开心、赞扬、信任均为高强度情感资源,而肯定为较低强度情感资源,其分布差异也印证了上文美方话语积极情感并不强烈的发现。

由图3 可知,在中美报道的消极情感类型分布上,美方报道消极情感类型更加丰富,涵盖痛苦、恼怒、不满、指责、怀疑、担忧6 种类型,而中方报道仅涵盖后面4 种类型。其次,中方的消极情感以“担忧”为主,占比为89.43%,美方以担忧、怀疑为主,占比分别为34.59%、25.21%,合计占比为59.80%。

通过文本分析发现,中方的担忧情感并未指向“沙伊复交”事件本身,而是其背后的中美摩擦,中方通过使用忧虑类和争端类词汇(“fear”“concern”“sanction”“ban”“dispute”)来展现美方对中国的打压,通过描述摩擦与较量,来凸显对竞争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的担忧。同样,在美方话语中,担忧情感排消极情感第一位,其构建主要通过一系列破坏性和忧虑性动词实现,例如中国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扩大将会损害(“undermine”“frustrate”)美国的固有利益,动摇(“displace”)美国的国际地位及影响力,令美国感到担忧和害怕(“fear”“concern”“alarm”)。在怀疑情感上,其指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彰显不透明性词汇(“secret”“in secrecy”“privately”)来质疑中国外交行动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另一类通过表怀疑性和限制性词汇(“skepticism”“suspicious”“question”“limit”“unaddressed”)来质疑中国斡旋中东地区的意图以及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例如:[1]“But they and other Gulf Arab officials have expressed skepticism that China,whose activities in the Middle East have mostly been limited to deepening economic ties,would succeed in navigating one of the thorniest rivalries in the world.”①借匿名海湾阿拉伯国家官员之口表达中国的作用仅局限于经济联系,难以驾驭更为棘手的世界事务,从而削减中国的可信任感与可靠性。

3.3 基于情感极性的主题建模

本研究按照粗颗粒度情感倾向分析的结果,将语料库的文本分为积极和消极情感两类文本,分别进行主题建模,通过调参得到最佳主题,并列出与主题最相关的前十位关键词及其主题相关度权重,结合文本细读具体分析不同主题焦点所构建的中国国家身份。表1 和表4 分别是基于中美媒体积极情感报道文本和消极情感报道文本的主题建模结果。

表1:中美媒体积极情感报道文本主题建模结果

由表1 可知,在积极情感文本中,首先在主题数量上,中方报道所关注主题的覆盖面、丰富度更高;其次,在主题内容上,中美媒体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中美媒体均关注中国的外交作用、国际角色以及中国与中东国家的经贸往来。但不同点在于,中方报道还聚焦中国的外交理念,如和平发展(“peaceful development”)、协商交流(“dialogue”)、合作共赢(“cooperation”“mutual”)、人类命运共同体(“community”“shared”)等,关注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政治交往和文化交流,如召开峰会(“summit”“meeting”)、友好访问(“visit”)、民间往来(“people”“exchange”)、艺术交流(“cultural”“art”)等。通过表1 主题词可知,在美国媒体看来,中国取得“沙伊复交”的外交成绩进一步增强了其国际地位,这一切主要得益于中国的经济实力以及与中东国家的贸易往来;而在中方报道中,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根植于中国和平友好的外交理念,得益于中国与沙特阿拉伯、伊朗两国多维度、宽领域的互动往来,包括广泛深入的政治实践、日渐繁荣的经贸往来以及长期友好的文化交流等。

此外,本文发现在表1 主题相关度排前十的关键词中,“role”“player”“broker”等词均多次出现,均是中美两方媒体报道的焦点关键词,同时它们均属于角色类词汇,是进行中国国家身份构建的重要话语资源。因此本研究借助AntConc 软件,以“role”为检索词,设置上下文窗口为左右各5 个字符,以共现频次及MI值均不小于3 为标准,结合人工筛选来提取“role”的实词搭配词表,得到表2。另外以“er|or”为检索项来发现语料库中的角色类主题词及其频次,得到表3。结合表2、表3 的信息来考察中国国家身份构建情况。

表2:角色类主题词“role”的高频实词搭配词表

表3:基于检索项“er|or”得到的角色类主题词表

由表2 可知,中美媒体报道中“role”的高频实词搭配词主要以形容词和动词为主,但所承载的语义信息却有所差异。在形容词上,中方报道从多角度、多方面描述中国在“沙伊复交”中所发挥的作用,重点强调其成果有效性(“constructive”“positive”“active”)、过程协调性(“mediating”“balanced”)以及历史重要性(“crucial”“important”“historic”),从而构建积极进取、协调平衡的中国身份。而美方则通过形容词比较级(“bigger”“greater”)和拓展型形容词(“expanding”“growing”“increasing”)聚焦中国在中东地区和世界舞台上影响力的变化性和增长性,凸显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中国形象。在动词使用上,中方报道通过“continue”一词,将中国的国际角色和作用由现在时间域拓展至将来时间域,彰显中国身份的一贯性与持久性;动词“praised”与中国媒体报道积极情感类型以“赞扬”为主的结果相呼应,塑造中国积极正面、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身份。而美方话语使用了“carve”一词,通过“雕刻”的隐喻来凸显中国取得外交声誉中的不懈努力与艰辛过程。

由表3 可知,中方报道中,排序前三的角色词汇为“power”“broker”“mediator”,这表明中国媒体话语注重塑造中国有影响力的大国、外交协调者的身份。此外,中国媒体话语中出现了较多美国媒体话语所未使用的词汇,例如“promotor”“provider”“facilitator”“contributor”“supporter”等,这些名词均由富含实际行为的动词演变而来,围绕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所做的努力展开,例如中国是解决方案的提供者(“solution provider”)、和平稳定的践行者(“facilitator for peace and stability”“promoter of security and stability”“builder of world peace”)、世界发展的贡献者(“contributor to global development”)等,这也与中国所提倡的外交理念相一致。由于角色身份是个体的行为动作在经过数量与质量积累后固化形成的一种评判与认知,中方媒体话语所构建的中国国家身份背后是积极进取的中国行动与实践,从而彰显中国务实的行动者身份。

而在美方媒体话语中,同样出现“power”“broker”“mediator”等表达,说明美方媒体同样认同中国作为有影响力的大国、外交协调者的身份。但值得注意的是,美方媒体话语中大量出现经济类身份词汇“buyer”“consumer”“importer”,这在中方媒体话语中并未出现;此外,美方媒体话语中“partner”一词的搭配也以经贸往来型词汇为主,其中“trading partner”和“trade partner”占其搭配词频次的83.21%,这进一步佐证了经贸往来是美方话语的重要焦点主题。具体来看,在经贸往来主题中,美方媒体话语出现较多石油交易相关表达(“major buyer of Middle East oil”“consumer of hydrocarbons”),突出强调中国是中东重要石油贸易伙伴的身份。

由表4 可知,首先在话题丰富度上,美方媒体对中国消极身份构建的话语主题更为丰富;其次,在话题内容上,中方媒体消极话语的主题焦点性较强,关注中美摩擦及其产生的安全威胁,由此表现出中国在取得“沙伊复交”的外交斡旋成功时,并未一味兴高采烈,而是对局势现实有清醒的认知与判断,关注“沙伊复交”的利益相关方尤其是美国的动作与举措,突出中国冷静清醒、居安思危的身份特质。而美方媒体话语除了同样关注中美竞争外,还聚焦“经济利益”和“国际纷争”两个话题。可见,美国在构建中国的消极身份时,并未直接抨击中国在“沙伊复交”事件本身的表现,而是另设议题,通过经济和其他国际事件来表达消极情感。“经济利益”和“国际纷争”是美方媒体消极话语的独特主题,接下来以这两个主题的关键词为检索词(不局限于表4 列出的关键词)来提取索引行(如表5 所示,表中加粗词为检索词),并做具体分析。

表4:中美媒体消极情感报道文本主题建模结果

表5:美方媒体报道“经济利益”和“国际纷争”主题下的关键词索引行

由表5 可知,在“经济利益”主题中,美方媒体话语竭力将中国捏造为利益驱动、唯利是图的生意人,例如指出中国长期的商业野心(“its ambitions had long appeared commercial”)、外交活动以经济利益为基础(“monetary”“China’s diplomatic initiatives have been based on one thing:money”)、不做亏本买卖(“they don’t do things that will cost them”)等,并以此为由怀疑中国与他国伙伴关系的稳定性和持久性(“do not forge permanent friendship”),从而试图消解中国友好和善、互利共赢的外交理念与实践。在“国际纷争”主题中,美方媒体话语通过评判中国在其他国家事务中的表现来凸显中国外交能力不足、缺乏国际责任感的形象,例如指出中国组织的朝核六方会谈进展不利(“North Korea’s nuclear weapons program”“fell apart”),中国对也门冲突不够关心(“little interest in the Yemen conflict”)等,美方媒体跳出“沙伊复交”话题,以其他复杂的国际事务为靶子,试图塑造中国负面的国家形象。

3.4 讨论与成因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美主流媒体“沙伊复交”报道所构建的中国国家身份均以积极为主,但中方媒体报道的积极情感更为强烈,而美方媒体报道的消极情感强于中方。中方媒体通过聚焦外交作用、外交理念、国际角色、经贸交流、政治文化交流等主题,赞扬中国为世界和平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表达对中国处理外交事务能力与态度的信任,从而构建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贡献者、外交纷争的协调者、积极务实的行动者这样一个值得信赖的大国的身份。此外,中方媒体报道涉及极少量消极情感,但主要聚焦中美摩擦及其产生的国家安全威胁,构建中国冷静清醒、居安思危的身份特性。美方媒体报道对中国在“沙伊复交”中的表现整体持积极态度,虽未表现过多赞扬和期待,但肯定了中国的积极努力和斡旋作用,认可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同时,美方媒体报道中也存在部分消极情感,以担忧和怀疑为主。首先,在话语主题上,极为关注中国与中东国家的经贸往来,但怀疑中国与他国友好往来的目的,试图从商业角度将中国刻画为“受利益驱动、唯利是图的生意人形象”。其次,美方媒体报道并未仅围绕“沙伊复交”事件本身,而是另设议题,通过谈论其他国际纷争,试图质疑中国外交能力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中美媒体对于“沙伊复交”的报道之所以呈现出以上异同,主要和国家利益差异、外交理念差异、媒体价值差异有关。

在国家利益方面,中美的中东利益观差异影响了双方报道的情感态度。美国在中东主要有四大利益诉求:确保本国在中东的领导地位;维护中东盟友体系;保证中东石油对外供应稳定;打击地区恐怖主义(姚霁航,田文林2023)。其中,确保美国在中东的优势领导地位是其核心利益,美国作为非亚欧大陆国家,一直是中东事务的“离岸平衡手”,美国真正关心的是中东是否出现“硬实力”国家,以挑战其在中东的地位。可见,美国的中东战略服务于“自身利益”。而中国则致力于扩大与中东国家的“共同利益”,习近平(2022:376)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在中东“不找代理人,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彰显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决心。其次,中国是亚欧大陆的重要一员,中东局势直接影响中亚及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进而影响中国周边形势,促进中东和平有利于中国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总体来看,中国斡旋下的“沙伊复交”成功于美国的中东发展无益,相反,中国在中东影响力的扩大令美国担忧自身利益进一步受损。因此,国家利益的差异导致美国媒体在肯定中国发挥重要调解作用这一客观事实的同时,也不忘捏造中国的消极国家身份。

其次,中美的外交理念差异影响中美媒体“沙伊复交”报道的主题焦点。美国的外交理念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对“自由和平”的原则性承诺,另一方面强调“美国优先”的现实主义(陈雪飞2022:54)。而“沙伊复交”是无可争议的推动地区和平稳定的成功外交事件,美国在其“自由和平”的原则性外交理念影响下,需要和国际舆论站在一起,肯定中国的积极调解作用。但出于现实主义考量,中国成功斡旋“沙伊复交”,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与“美国优先”的外交理念相违背,美国将中国的和平崛起视为威胁,因此其话语主题聚焦中东影响力与经济利益。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外交理念,并将坚定维护世界和平置于首要地位。此次“沙伊复交”斡旋成功是中国践行和平外交理念的典型成功案例,因此除了关注中国的外交作用外,中方媒体积极报道中国的外交理念,推进世界了解中国、信任中国。此外,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增添和平发展新动力,也成为提升中国和中东关系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强调经济领域的“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亦强调政治领域的“政策沟通”、文化领域的“民心相通”,因此在经贸往来之外,政治沟通、文化交流也是中方媒体报道的重要焦点。可见,中美迥异的外交理念催化了中美媒体“沙伊复交”报道的不同主题焦点。

最后,中美媒体在新闻传播价值理念上的差异影响中美新闻报道的偏向。新闻的专业主义理念是中西方新闻从业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之一,即强调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因此,在“沙伊复交”报道中,中美媒体均以中国的外交作用、国际影响力为主题进行了客观呈现与报道。但中美新闻传播理念的不同点在于,中国媒体受发展传播理念影响较深,而美国媒体受市场化理念支配,导致二者在报道中国时各有所倚重。新闻的发展传播理念着眼于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信息必须被用来为进一步深化国家目标服务(林溪声,童兵2010),其代表人物Hachten(1981:103)曾提出第三世界的大众传媒必须由中央政府统一调动,在国家建设任务中发挥作用。本研究所选择的中方媒体受此理念的影响,强调新闻的社会责任,因此其报道主题与中国外交理念相符合,认为塑造积极向上、负责有为的中国国家身份是中国媒体的社会责任与使命贡献。而新闻的市场化理念是美国新闻价值体系的核心概念,要求新闻行业要吸引读者、创造利润、为股东利益服务。在这一理念支配下,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受众的认可程度,以受众为中心成为美国新闻传播的一大特点(王颖2014)。肯定中国在“沙伊复交”中的斡旋作用是较为常见的新闻内容,不足以抓住读者眼球,因此美国媒体一方面以“负面”为手段,在国际社会普遍赞扬中国的舆论环境中,反其道而行之,质疑中国的外交能力及经贸往来目的;另一方面,重设议题,罔顾中国的中立和平态度,将中国强行拉入“也门冲突”等国际热点问题,以增强看点,提高市场竞争力。中美媒体不同的新闻传播价值理念引导其不同的传播实践,从而进行不同的中国国家身份构建。

4.结语

国家身份影响国家的对外交往行为,它聚焦关系归属与互动中自我和他者视角的参与,不仅涉及“我认为我是谁”的问题,也涉及“别人认为我是谁”的问题。研究发现,中美媒体“沙伊复交”报道的中国自塑和他塑身份存在一定差异,这是媒体、利益权力、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多方因素长期互动的结果,并借助话语符号得以表征。话语既具有镜像功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再现,又具有构建功能,是重构现实、影响现实发展与受众认知的工具。从这方面来看,美国“沙伊复交”报道所构建的中国身份并非纯粹客观,而是经过价值过滤和社会文化双重选择后反映在其认知中的。中美媒体基于其各自的价值观念对中国国家身份进行解读和塑造,其话语的传播甚至可能进一步影响话语接受者对于中国国家身份的理解与判断。因此,重视话语的构建力量,积极争取话语权,是中国对外进行国家身份塑造的重要发力点。其次,面对他国媒体对中国国家身份的潜在误读与歪曲,中国媒体应主动作为,借助话语的构建力量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国家形象。

本研究从自塑和他塑角度对比分析中国国家身份构建的差异,并深入剖析社会文化因素与话语构建的互动关系,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外交事件背后复杂的国际舆论形势,准确把握中国的国际定位,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科学构建对外传播话语提供启示。

注释:

①本例及表5 中的索引行均出自中美媒体“沙伊复交”报道语料库。

猜你喜欢
外交身份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跟踪导练(三)(5)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互换身份
外交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