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的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目标与路径*

2024-01-24 06:27静,2
外语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口译文科人才

詹 成 黄 静,2

(1.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2.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吉首 427000)

0.引言

近年来,中央有关部门多次发文强调加大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提高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在各种国际组织人才中,语言服务人才是一个重要类型。从翻译专业来看,以“翻译+技术”为特色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正在迅速发展(韩林涛,刘和平2020;徐珺,王清然2021)。以翻译专业为依托加强高校国际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力度(詹成2019:47),有利于我国在语言服务领域早日实现与大国实力相当的国际组织人才任职水平。

伴随着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增长,近年来新文科理念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我国的“新文科”建设回应了全球新格局对文科发展的新要求,有利于加快培养适应全球新格局与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专业人才(樊丽明2020:6)。抓住新文科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大力开展以语言服务人才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

本文分析新文科建设与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的关系理据,从国际组织语服人才的能力构成入手,构建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并以翻译专业课程为例,提出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探讨“为何”在新文科背景下开展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培养,培养“何种”国际组织语服人才,以及“如何”结合新文科特色培养国际组织语服人才。

1.新文科理念与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培养的关系

新文科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提倡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由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实现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王铭玉2020:20),以夯实人文灵魂、弘扬中国文化、耦合学科体系、重振文科教育为现实走向(龙宝新2021:140),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吴岩2021:6)。新文科既是由中国价值内联而成的学科集成体,也是全面释放文科内能的学科功能体(龙宝新2021:135)。

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是任职于政府间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贸组织、上合组织等)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如: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的语言服务专业人才。国际组织语服人才的复合型能力构成,要求打通专业界限,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使教学内容体系更好地支撑所需人才多个维度的能力,这完全符合新文科建设的要义。

一方面,新文科建设助推了国际组织和语言服务学科化实践的蓬勃开展。例如,清华大学增设了“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本科专业方向,同时面向全校各学科直博生开办“全球治理兼修硕士项目”,着重培养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全球经营部门、国际非政府组织等高端治理人才(金茜,刘婧如2020:51);北京语言大学获批增设了“国际语言服务”二级学科,实现从守正语言学科到创新语言服务学科的转变(王立非2021:9)。另一方面,语言服务专业的新范式也丰富了新文科的内涵。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提出依托英语专业建设,以开放型经济学科群课程为抓手,培养“一精、一通、多会、多能”的治理与合作英语人才(孙亚等2021:93)。又如,广东财经大学提出构建以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外语教学体系,将“融合”和“超学科”作为核心理念,探索财经类高校以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特色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陈冬纯,黄冬梅2021:97)。

新文科建设提倡以新范式丰富既有文科专业内涵,通过强化价值引领、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方法手段等方式实现课程提质,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培养面临的两大问题。首先,培养渠道不足是我国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培养乏力的主要原因。我国国际组织语服人才的培养仍处于初期阶段,国际组织和语言服务的学科化才刚刚起步,主要的培养渠道是少数高校开设的国际组织人才项目,在实践操作上存在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能力要求把握不准等问题(詹成,赵睿2022:63)。新文科是人文学科、社会学科构成的结构功能体,以达成特定学科功能为目的,通过统合求知、育人、服务三项学科职能,将文科整体的功能发挥到极致(龙宝新2021:137)。以新文科建设理念为依托,将国际组织语服人才能力要求与目标融入到现有文科专业课程教学中,有助于创生突破知识边界的专业课堂,拓宽培养渠道。其次,缺少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是我国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培养的一大掣肘。国际组织人才不仅需要外语能力,更要求对家国情怀的领悟。在当前的全球局势中,代表世界发展潮流的所谓“先进”理念往往裹挟着西方话语与叙事逻辑,处理好“全球公民”和“中国公民”培养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邓莉,吴月竹2021:28)。然而,目前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仍然缺乏中国元素、中国模式,亟需探索如何将中国理念、中国主张有机融入国际人才培养(范莉,乔晓妹2021:89)。新文科建设遵循“中国价值优先”原则,强调在“中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统领下优化文科学科网络,构建围绕“中国价值”内核旋转的文科学科网络、学科集成体(龙宝新2021:137),旨在彰显文科教育背后的民族力量、文化力量和家国力量(吕林海2021:52),能有效补足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培养在夯实中国价值、涵养中国文化底蕴方面的缺失。

鉴于当前国际组织和语言服务学科化实践仍处于探索初期,在新文科理念下依托现有专业课程教学来开展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培养,不仅有助于拓宽培养渠道,也有利于实现国际人才培养中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要促成这一教学改革动向,则须首先明确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建立以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体系。

2.新文科背景下的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培养能力模型

本文认为,从能力要求上来看,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应同时具备国际组织人才与语言服务人才的双重能力素养。

2.1 国际组织人才能力

联合国秘书处提出了“联合国未来胜任力模型”,从技能、特质和行为三方面定义联合国核心能力,包括尊重多样性等3 项核心价值观、沟通能力等8 项核心能力和领导能力等6 项管理能力(United Nations 2009)。2018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学生评估计划(OECD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在哈佛大学零点工程项目“全球胜任力”研究的基础上,发布了“全球胜任力框架”,将全球胜任力定义为一种多维能力,以知识、技能、态度、价值为基础,包括以下四个维度:(1)能够体察本土、全球和跨文化问题;(2)能够理解并欣赏他人的视角和世界观;(3)参与开放、适当和有效的跨文化互动;(4)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OECD 2018)。

滕珺等(2014:78-84)根据15 个联合国专门机构招聘网站的674 份招聘说明书,提炼出联合国专门机构人才必备的五大素养(见表1)。陈冬纯和黄冬梅(2021:98)综合联合国人才筛选标准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国际组织人才应具有文化包容性、跨语言沟通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执行力和协调能力、专业素养和应变力等特质。这些研究得出的能力要求大体相近,大致分为价值导向、思维特质、国际可迁移能力和专业素养等方面。

表1:联合国专门机构人才必备的五大素养(滕珺等2014:78-84)

另外,滕珺(2015:40)在考察1,742 份联合国系统招聘说明书并对国际公务员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总结出国际组织人才十大核心素养,并将“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置于首位,认为强烈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是在多元复杂的文化环境中找到明确的自我定位和价值优势的保障。刘洪东(2020:30)同样强调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过程中绝不能忽视中国立场、民族精神的培养。

2.2 语言服务人才能力

《2016 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将语言服务定义为以语言能力为核心,以促进跨语言、跨文化交流为目标,提供语际信息转化服务和产品,以及相关研究技术研发、工具应用、资产管理、教育培训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中国翻译协会2017)。语言服务行业覆盖内容广泛,不局限于传统的翻译服务。根据美国卡门森斯咨询公司的《2019 年语言服务市场报告》,语言服务业涵盖语言服务(如口笔译、本地化、译后编辑)、语言科技(如翻译管理系统、机辅翻译、本地化技术、机器翻译)和非语言相关服务(如语言投融资、语言资产管理)三大类,而翻译是语言服务的核心内容(DePalma et al.2019)。王传英(2012:68-69)基于对语言服务企业的调研总结出职业素养、专业背景、工具操作能力、能力持续拓展等四大能力要求。穆雷等(2017)则根据全球语言服务供应商的招聘广告语料总结出语言服务业笔译、口译、质量管理和项目经理四类岗位人才的六大职业能力特征,包括职业素养、技术能力、团队合作、任务处理、专业能力和服务能力。

综上,本文认为国际组织语服人才的能力应包含六大核心构成要素,即:价值导向、职业道德、思维特质、语服能力、专业能力和国际可迁移能力,由此构建出新文科背景下的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能力模型(图1)。

图1: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能力模型

其中,“价值导向”不仅包含联合国提倡的核心价值,还应包括作为中国国民的内在文化认同,体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传递的哲学思想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职业道德”不仅包括一般的职业素养,还包括翻译工作者素养,例如中立原则要求从事翻译时保持中立,不受民族身份和国家立场的影响。“思维特质”包括胜任一般性工作所需要的个性特质和思维取向。“语服能力”注重完成语言服务工作所需的跨文化交际、合作沟通、信息技术、任务处理等多元化能力。“专业能力”聚焦完成双语转换所需的语言能力及使用翻译辅助技术的能力。“国际可迁移能力”则指国际组织员工的核心胜任力。

3.新文科背景下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紧扣国际组织语服人才的能力构成,开展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培养实践,首先需要对培养目标体系进行构建。结合滕珺等(2014)、穆雷等(2017)的调查研究结果中对各项能力的描述,参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等外语教学指导性政策文件,《译员职业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等行业规范,以及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本文尝试构建出如下新文科背景下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表2)。

表2:新文科背景下的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培养教学目标体系

该体系细化了教学目标,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依托各类专业课程开展的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具体目标内容。以下以翻译类课程为例,从新文科的世界性、时代性、技术性和中国性(龙宝新2021)出发,探讨在此体系总体目标下的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3.1 引入全球性议题,开展问题研究,彰显新文科的世界性

作为国际形式新变化的策略性应对,新文科建设需面向世界、参与世界、影响世界(同上)。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同样要求学生关注国际议题,增进国际理解。此外,新文科建设也强调走向知识贯通,凸显跨越学科边界的学习,凸显超越信息碎片的建构性学习(吕林海2021:53)。面对开放性的国际议题,教师需培养学生超越学科边界和信息碎片去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口译课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全球时政热点话题,培养在短时间内储备专题知识的能力。传统教学往往要求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口译专题的译前准备,既难以动员学生,又不易跟踪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通过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开展问题研究,在调研中合作分工、收集信息、探讨问题的形成原因和解决办法,最后在班级展示分享。此法既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收集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背景知识图式,又能培养实践、合作和研究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开放性的国际议题透视不同文化的差异,培养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尊重世界多元化文化差异的重要性,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

3.2 采用情景教学法,开展模拟教学,夯实新文科的技术性

善于运用新技术是新文科建设的生命力所在(龙宝新2021:140)。此外,新文科建设也强调走近现实世界,凸显实践情境中的学习(吕林海2021:53)。语言服务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可采用情景教学法,借助翻译技术与虚拟现实平台开展模拟教学。例如,在口译教学中,模拟会议口译活动作为典型的情景化教学模式备受推崇(Thiéry 1990;Miner et al.2016;张威2011)。口译类课程既可在课堂设置小型的模拟对话口译、模拟新闻发布会等环节,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政治素养、交流能力和口译能力,也可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大型模拟国际会议,营造真实的口译场景,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强化口译技能,在会议筹备的过程中提高组织规划、任务处理、流程管理、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等。在开展模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可利用3D 虚拟情景仿真实训教学系统开展虚拟仿真实训,也可采用线上资源(如线上国际交流与谈判模拟平台ICONS 资源①),通过线下角色扮演,创造尽可能真实丰富的模拟体验(Myers & Rivero 2019:216)。深度情境化的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特别是在传统课堂中难以开展的思维特质和国际可迁移能力培养。同样,笔译课程也可模拟真实的笔译项目,引导学生熟悉项目流程管理,在实践中提高各个维度的语服能力。

3.3 善用案例教学法,还原职业场景,回应新文科的时代性

新文科建设需依托专业学科的时代特征来开展,而各大学科的时代特征最为突出地体现在职业能力上。培养语言服务职业能力,必须关注语服人才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规范、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等内容。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了“口译职业与伦理”课程,首次尝试以系统化方式开展口译职业伦理教学。课程主讲人姚斌(2020:33)提出,职业素养的培育不应停留在知识输入,而应深入到策略层面的能力形成,再到行为习惯养成。若对职业道德及规范进行宣灌,往往收效甚微。因此,案例教学法是培养职业能力的最佳方法。教师可选取不同类型口译场景下的真实案例,展现职业情境的复杂性和译员选择的多样性,让学生分组针对不同案例展开讨论,探讨在工作场景中应遵守哪些职业道德规范。在引导学生理解并内化胜任能力、忠实传译、中立原则、守密原则、契约精神、自我提升等原则外,还鼓励学生灵活变通、关注细节,培养客户取向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面对多样化的选择时果断做出判断决策。

3.4 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新文科的中国性

中国价值是新文科建设的内核,也是我国培养国际化人才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均可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提升中国国际传播的感染力、公信力、存续力、内聚力和原动力(刘晶晶,关英明2022:24)。例如,在以“中美关系”为主题的翻译训练中,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双边外交源流与现状,将西方的“国强必霸”的狭隘理念与中国和合理念与和平外交理念的哲学根源作对比,通过阐述《道德经》中“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的理念以及儒家思想中的“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等主张,探寻中国和平外交理念的哲学与文化根源,深化学生的文化自信(王秀成,夏玉清2022)。又如,在以“文化多样性”为主题的翻译练习中,教师在总结点评时可援引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提到的中国的慢文化理念,带领学生领略慢之美、慢之趣、慢之智,探寻如何辩证地看待本国文化,挖掘慢文化的历史渊源,欣赏慢文化之美(如书法、太极等)。最后由费孝通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进行升华,引导学生思考应如何看待他国文化,鼓励学生坚定民族文化认同,尊重多样文化,践行文明互鉴。

4.结语

加大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提升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国际话语权,是近年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导向。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有利于补足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培养渠道不足、中国元素缺失等短板,提出实现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加强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培养,除了明确能力要求、建立目标体系和探寻教改路径外,仍需不断优化培养理念与方法路径,关注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在探索中形成中国经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人才发展战略。

注释:

①ICONS 平台围绕当代议题设置了一系列基于现实议题的国际关系和外交谈判模拟情景,提供各场景背景说明、角色说明、流程说明和问题描述等资料。参见网址:https://www.icons.umd.edu。

猜你喜欢
口译文科人才
人才云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孙文科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