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防融合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分析

2024-03-13 00:56赵继民王文婷曹竣琛刘紫欣杨晴晴汪胜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医防医共体慢性病

赵继民,王文婷,2,曹竣琛,刘紫欣,杨晴晴,汪胜

1.杭州师范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6;3.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问题日益凸显,医防融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医防融合”即打破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之间的体制机制壁垒,推动医疗服务同公共卫生服务相互融合、医疗资源同公共卫生资源交融、医疗服务系统同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相互调和、互通有无等,依托信息化,使更高质量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惠及人民群众,提升人群健康状况[1]。新冠疫情加速“医防融合”体系建设,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2]。

目前,学术界对医防融合领域的研究综述尚且不多,可视化分析更是有待丰富[3]。本研究依托CiteSpace 6.1.R6,对2013—2022年我国医防融合领域的文献资料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相关研究图谱,以展现我国医防融合研究领域的演进历程与热点,从而预测未来医防融合领域的研究热点,为该领域研究者后续研究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及检索策略

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采用主题检索方法,以“医防融合”OR“医防结合”OR“医防整合”为检索词,防治结合、医防协同等相近词检索后多为报刊新闻类型,学术相关内容参考意义不大,时间范围设定为2013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所有检索工作于2023年3月13日完成,共检索出345篇相关文献,通过剔除会议报道、评论、重复等文献,最终筛选出281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1.2 数据处理及研究方法

研究文献由两名课题组成员下载处理,保证数据的科学性与准确性。CiteSpace 6.1.R6被用于文献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基于JAVA环境的CiteSpace软件常用于对研究热点、前沿进行可视化研究[4]。本研究将纳入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入CiteSpace 6.1.R6进行格式转换,Top N Per Slice设置为50,阈值设定g-index=25,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为1年,依照不同的分析主题,选定研究作者、研究机构及单位、关键词等相应节点进行参数剖析,并通过中心性、词频大小解读图谱结果。节点与字体的大小表示该节点出现的频次,节点年轮的颜色决定其出现的年份,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二者之间有合作关系,连线越粗,二者合作关系越强,以此进行文献发文量、作者、合作机构共线、关键词的共线、聚类、突现图谱的可视化分析[5]。

2 结果

2.1 研究机构及单位合作网络分析

2.1.1 研究的空间分布 研究结果显示: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在医防融合领域研究相对突出,各发表文献7篇。此外,图谱中共有156个节点,119条连线,网络整体密度为0.0098,表明我国医防融合研究团队相对零散,不同研究机构及单位之间尚未形成相互合作、联系密切的研究网络,导致整个领域在宏观研究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影响科研成果的延伸和拓展。

2.1.2 研究的时间分布 我国医防融合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期(2013—2016年),医防融合初见雏形,发文从2013年的1篇到2016年的12篇;第二阶段是高速增长期(2017—2022年),发文从2017年的7篇到2022年的112篇。见图1。

图1 2013—2022年我国医防融合文献的年发文量

研究结果显示,2018年以前,我国研究机构及单位对于医防融合领域的关注度较低,科研成果较少,其中相对具有代表性的是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医防融合,加之2020年以来,公共卫生体系与医疗体系融合成为重要议题,该领域研究成为热点。2021年呈现爆发式增长,发文数量达114篇。截至2022年12月31日,北京、浙江、湖北等省市的多家医疗机构及单位均各自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主要研究机构发文情况见表1。

表1 2013—2022年我国医防融合 主要研究机构及单位发文情况统计

2.2 我国医防融合研究作者分析

研究领域重要学者间的合作、互引关系能够通过研究作者的共线性分析知晓[6]。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中共有213个节点,255条连线,网络整体密度为0.011 3。目前医防融合研究形成了三个相对集中的团队:以许国章、于亚航、刘毅学者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但多数的研究合作开展基于同地域、同单位的科研小组,不同地域、省份之间研究团队的联系相对零散,在全国范围内亟需形成联系相对密切的科研合作群。

2.3 高被引文献分析

根据研究结果,从时间节点上看,被引前6位的文献有3篇发表于2020年,这一年集中出现了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的医防融合领域研究成果;新冠疫情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之医防融合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环节,这说明2020年的新冠疫情对我国医防融合领域的研究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见表2。

表2 2013—2022年我国医防融合被引次数居前六的文献

2.4 医防融合领域关键词分析

2.4.1 研究关键词共现分析 研究领域内的热点、核心问题能够通过高频关键词展现[7]。通过识别并整理出医防融合领域10位高频关键词,出现频次皆在9次以上。对比表3中关键词的词频顺位和中介中心性顺位发现,一些词频顺位不高的关键词在中介中心性顺位上展现出上升迹象[8],主要体现在分级诊疗。分级诊疗的词频顺位为第10,中介中心性顺位上升到第6,说明有大量研究围绕分级诊疗进行展开,并且分级诊疗的研究与其他核心关键词具有较强的共线强度,是推动研究发展的重要脉络节点[9]。

表3 2023-2022年我国医防融合高频关键词

2.4.2 关键词聚类与时序图谱 采用LLR(log-likelihood ratio,p-level)进行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图谱中共有211个节点,340条连线,网络整体密度为0.0153。可视化结果显示,Q值为0.749(Q>0.3即聚类结构显著),S值为0.922 9(S>0.7即聚类合理),共展现10个有意义的聚类,代表2013—2022年医防融合领域的研究热点。关键词聚类中存在叠加的图谱,这表明不同的聚类虽然各有区别,但相互间联系密切。聚类#0 医防融合、聚类#1 医防结合、聚类# 9 医养结合为医防融合相关概念演进研究;聚类#2 慢性病、聚类#6 高血压、聚类#7 健康管理为医防融合应用领域研究;聚类#3 公共卫生、聚类#4 医共体、聚类#5 分级诊疗为医防融合的实现路径研究;聚类#8 疾控机构为医防融合的实施场所研究。该聚类图谱表明医防融合研究涉及范围较大,缺乏聚焦于某个特定方向的深度挖掘。时间线跨度分析见图2。医防融合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未来热点能通过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反映。可见聚类#2 慢性病、聚类#8 疾控机构研究起步较早,是医防融合领域长期以来的热点话题;聚类#4 医共体、聚类#5 分级诊疗研究起步晚(2017年),时空跨度短,是近年来的研究前沿。

图2 2013—2022年我国医防融合关键词时序图谱

2.5 突现词分析

采用Citespace软件的突现词探测功能,得到医防融合突现词图谱。见图3。突现词是指在某一领域短期内出现频率较高或使用次数较多的热点关键词[10],对突现词进行分析能够了解该领域在特定时间内的研究热点及趋势[11]。突现词与国家政策文件、社会热点紧密相连。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双方紧密合作,共同开展医防整合,2014年“医防整合”和“实践”突现。《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政策提出医防结合,慢性病治理刻不容缓,2015年“医防结合”、“慢性病”突现。2018年《关于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的指导意见》政策推行,“家庭医生[12]”突现。《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卫老龄发〔2019〕60号)等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医养结合工作的高度重视,2019年“医养结合”突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疫情防控成为焦点,“疫情防控”突现。十九届五中全会后,政府一系列政策推动医共体建设,剑指“强基层”,2021年“医共体”突现。

图3 2013—2022年我国医防融合突现词图谱

3 结论与建议

3.1 我国医防融合领域的研究热点预测

3.1.1 医防融合视角下慢性病管理效果评价以及家庭医生签约模式研究。医防融合早期文献多数针对慢性病的管理,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严峻,据统计,60岁以上居民死于慢性病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13]。随着医疗改革的持续深入,未来慢性病的管理方向是从“医院”逐步下沉到“社区和家庭”。《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政策的实施,凸显慢性病管理的迫切性[14, 15]。在庞大的慢性病患者基数下,借助家庭医生个性化签约模式[16]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驿站模式提供健康管理,继而提升慢性病管理效果评价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慢性病管理效果评价和家庭医生签约模式成为治理慢性病行之有效的策略,依旧为今后研究热点。

3.1.2 医防融合视角下的医共体建设研究。从高频关键词统计和聚类分析中可看出医共体热度较高。2019年,《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实行,我国各县以信息化为支撑,通过医保改革、整合资源的形式加强推进医共体建设[17]。我国医防融合领域的研究从传统的医保资金支付等理论研究,逐步转化为结合政策热点的实证研究;2020年至今,我国研究机构及单位针对医共体建设、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文章产出量不断攀升。目前的多数研究只针对于医共体的政策必要性和可行性,缺乏实施模式、实施细则等的深入探讨,医共体建设将成为未来医防融合的前沿热点。

3.1.3 医防融合视角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与处置研究。由关键词时序图谱可见,公共卫生等关键词在近2年出现频次较高,相关文献量在2020年后骤然增加。加之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而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卫生应急管理的标准。《“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中提出要显著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18],医防融合作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措施,无疑是对我国医疗机构管理模式、治理能力的随机查验,通过医防融合能做到初期警示、合理救助。然而目前我国医防融合体制机制建设仍处于雏形期,亟需形成一套完善的处理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与处置将成为医防融合的前沿热点。

3.2 推进医防融合领域研究的思路与建议

3.2.1 深化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的相互合作。深化不同地域间研究机构及单位的科研合作。2020年至今,医防融合领域迎来蓬勃发展期,发文数量不断攀升,然而从发文期刊的范围、规模、层次等方面可以看出,高校是目前研究机构的中坚力量,但研究影响力相对较弱,推动高校与高校之间、各大医疗机构与高校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改变当前研究机构及单位联系不够密切的现状至关重要。因此,建议先成立同地市医疗机构的研究合作试点,进而探索多地市、跨省份的医疗机构合作研究模式,实现稳步提升、协调发展,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联系密切的研究合作群,提升医防融合领域研究成果的创新性。

3.2.2 深化医防融合整体性理论框架研究。医防融合为新兴研究领域,当前研究多围绕各地区实践而展开的个案分析,缺乏系统归类与经验拓展,理论研究也相对碎片化[19],如概念、本质等问题未能达成共识,推进医防融合的具体路径等关键问题仍处在早期探索阶段。因此,建议一方面积极引入新视角和新理论,将碎片化的科研内容贯穿于整体性研究,探索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医防融合理论体系架构;另一方面,实证分析中注重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的有效结合、互相补充,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医防融合理论体系,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

3.2.3 开展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目前医防融合领域多为宏观角度的政策梳理与研究[20],微观层面的研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且主要集中于各地区探索的医防融合实践模式,如安徽界首的医共体医防融合模式、重庆的“五融合”模式等[21],缺乏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之间医防融合实施情况的比较研究。建议依据时间与空间区别,分别开展纵向、横向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厘清并把握医防融合研究领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进而为政策的完善和落实的细节提供参考。

利益冲突无

猜你喜欢
医防医共体慢性病
杭州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医防融合认知评价与满意度分析
我国医防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藏北农牧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践与成效:比如经验研究①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医防合作模式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效果研究
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医院的实践与成效分析
探讨医共体财务管理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天长:医共体撑起县域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