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体系构建研究
——以佛山市为例

2024-03-18 09:08陈丽华关志烨
中国园林 2024年1期
关键词:佛山市廊道遗产

马 源 陈丽华 关志烨

1 背景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而其在某个区域内的分布往往具有一定的集聚性特征。因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由单体保护向区域一体化保护发展,构建连续完整的空间保护格局成为发展趋势[1]。遗产廊道由美国最早提出,是针对区域性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种战略性保护方法,指由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集聚串联而成的线性景观[2]。美国在遗产廊道领域拥有丰富的研究、实践和管理经验,从时空等多维角度研究遗产廊道的连通性[3],并在历史文化景观的连接性研究中纳入基础设施规划的内容,提高生态和文化价值[4]。遗产廊道通过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的连接,实现对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的整体保护,并同时发挥休闲、教育、审美等功能。跨国界的欧洲文化遗产廊道可以看成是一个沿路建造的文化旅游产品线路,连接而成欧洲文化旅游网络[5]。可见,国外遗产廊道研究趋向多元化,包括旅游开发模式[6]、遗产廊道适宜性评价[4,6]等,在大尺度文化遗产的线性空间保护与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国从相对粗放的增量发展转型为高质量的存量发展,亟待调整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和方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建设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与文化遗产廊道”。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然而,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却面临众多挑战,大部分延续着单体化、孤立化的保护模式,较难平衡遗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许多重要文物所在的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的自然环境消失殆尽,严重影响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既有研究在遗产廊道尺度[7]、网络构建[8]和文化线路特征的研究[9]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生态环境是文化遗产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支撑,因此,系统性构建“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空间保护体系,促进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协同保护能够有效推动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相得益彰的高品质发展。自然资源部、国家文物局于2022年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指导意见》[10],明确将历史文化遗产空间信息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对历史文化遗产及其整体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

遗产廊道是绿色廊道和遗产区域化保护相结合的产物[11],文化意义是遗产廊道构建的首要目标,遗产廊道也可成为战略性的生态基础设施,通过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遗产廊道体系实现生态与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与发展。本研究从国土空间规划技术视角出发,以地区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多赢格局的构建。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12],以“生态基底-文化遗产”协同发展为目标,提出由遗产廊道、遗产点、生态基底构成的三位一体的遗产廊道保护体系。

2 文化遗产保护地方实践与保护体系构建——以佛山为例

2.1 生态、文化、经济三位一体发展

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历史文化悠久、遗产资源丰富,是广府文化发源地、兴盛地及传承地之一,也是第三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地处我国珠三角这一改革开放先行地区与重要经济发展中心区域,快速城镇化使佛山市零散布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日益严峻[13]。2020年,佛山市自然资源局会同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和市文广旅体局组织编制了《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征求意见稿),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并打造较成熟的高明区红色经典文化游径、禅城区古镇文化游径及南海区岭南风情游径。佛山将统筹好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平衡好历史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三者的关系,建设与经济佛山、生态佛山相匹配的“文化佛山”。通过串点成线扩展单个遗产点自身的文化传播范围,以特色显著的遗产点带动沿线其他遗产点,达到触媒作用[14]。

2.2 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体系框架构建

文化遗产资源既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刚性管控内容之一[15-16]。历史文化遗产空间保护体系,在国家层面注重战略性和指引性;在省级层面强调协调性,注重底线保护;而在市县级层面则侧重实施性,在梳理遗产空间保护体系基础上,需要重点落实指标、界线、支撑体系等传导要求[17]。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维系文化遗产的生命延续具有支撑和保障功能。我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对城市遗产体系中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对城市文化的塑造与影响保持着高度重视[18-19]。佛山市的文化遗产是广东省较为丰富的地方城市之一,但未形成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协同的保护体系。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应梳理生态-文化资源,构建生态-文化协同保护体系框架(图1)。

图1 生态-文化协同保护体系框架

3 生态-文化协同的文化遗产安全格局构建

3.1 生态-文化资源分级分类梳理

遵循系统完整保护与传承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和讲好地方故事的要求,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20],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本研究将佛山遗产资源分为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国家、广东省、佛山市)、中国传统村落、市域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省级、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体育、技艺、民俗、民间文学、医药等[21]。自然资源包括河流水系等自然要素和具有自然、文化双重属性的自然文化景观(表1)。

3.2 遗产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异特征

运用GIS空间定位与分析技术将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可视化(图2),结果显示遗产空间具有集聚发展趋势,禅城区中部、南海区南部、西江、东江沿线与三水区东部的遗产点聚集程度较高,形成了5个遗产核。其他遗产点分布相对分散,西江、北江等河流水系沿岸较多,因此,需要运用遗产网络连续性与整体性的保护理念,通过判别遗产核心点构建遗产廊道。自然资源形成以西樵山、三水区北部、高明区西部、顺德区南部为核心的分布特征,因此,可建设自然生态空间网络,保护佛山市的“山-林-水-塘-城-乡”历史景观风貌特色。

图2 佛山市生态-文化资源梳理

3.3 生态基底评价

3.3.1 生态敏感性分析

从佛山市土地利用图、DEM高程图与水系分布图可看出,佛山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主要为河谷、冲积平原和零星分布的丘陵,地貌景观多元,且基塘连片、河网密布、林园田草均有分布;从NDVI植被覆盖指数图可看出佛山市森林覆盖率较高,在高明区NDVI指数为1的值达58.95%,生态基底良好。形成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和鲜明的地域特征,为生态与文化协同保护体系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

依据佛山市生态基底分析和相关研究成果[22-23],运用坡度、高程、水体、NDVI植被覆盖指数、土地利用数据5个主要生态因子开展生态敏感性评价,得到佛山市生态敏感性分区图(图3)。评价结果显示,佛山市生态敏感性空间呈现圈层式空间特征。生态高敏感区主要分布在三水区北部、高明区西南部,表现为坡度大、地势高、森林覆盖率高;生态中敏感区主要为地势平坦的耕地和基塘;生态低敏感区主要分布在佛山市中部地区及南海区、禅城区、顺德区,主要是基础设施良好的建设用地。生态保护优先是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先行条件,遗产资源利用可能激发旅游活动增加,因此,应尽可能避开易受破坏的高敏感区和中敏感区。佛山市文化遗产廊道的生态高敏感区与中敏感区宜采用生态约束性发展模式。

图3 佛山市生态敏感性评价图

3.3.2 生态适宜性评价

结合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开展生态适宜性分析,以确定廊道周边土地利用的适宜建设强度。根据佛山市的土地利用情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参考相关研究文献[24],选取生态敏感性、坡度、土地利用、遗产点视域、水系和道路6项因子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赋予权重。6项因子通过GIS的欧氏距离、重分类、栅格计算器等分析工具,得出佛山市生态适宜性分区图(图4)。结果显示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禅城区、南海区南部和顺德区,这些地方的生态敏感性也相对较低,可以实施较高强度的开发建设活动;而一般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西江和北江水系之间的地区;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高明区的林地、山地和水系区域,该地区具有丰富的天然植被覆盖和高水平生物多样性,不宜用作建设用地。佛山市的生态适宜性分析成果,确定了潜在遗产廊道沿路可利用或不适宜的区域,可以为公共服务设施和道路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图4 佛山市生态适宜性评价分区图

3.4 阻力面与遗产廊道构建

3.4.1 遗产廊道综合阻力面构建

潜在遗产廊道构建的关键步骤是构建景观阻力面。综合上述各项分析,参考相关文献[25],本研究选择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距国道、省道、县道、乡道、铁路距离8个指标构建阻力模型。这些也是对遗产廊道未来的活化利用影响较大的8项因子,叠加分析后构建出遗产廊道综合阻力面(图5)。以遗产核为“源”,运用MCR得到遗产廊道适宜性评价结果,并将其划分为5个层次的适宜性区域(图5)。

图5 佛山市遗产廊道综合阻力图

3.4.2 遗产廊道体系构建

遗产廊道作为各遗产点的连接通道,是遗产保护和生态规划结合的纽带。运用GIS迭代计算366个遗产点到各个遗产点的最短成本路径,筛选重复线条,共形成66 795条潜在遗产廊道(图6)。考虑佛山市多元的生态基底、发达的交通干线、纵横交错的河道水系,通过拓扑结构分析,选择和优化阻力较小、适宜性较高的遗产廊道,共识别5条主要遗产廊道与多条次要遗产廊道,形成完整的佛山市遗产廊道网络。构建的佛山市遗产廊道将大部分遗产资源覆盖与串联,最终形成了“三横三纵”的空间结构(图7)。

图6 佛山市文化遗产廊道空间格局

图7 遗产廊道宽度缓冲区域分析

3.4.3 遗产廊道缓冲区分析

廊道宽度在遗产廊道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影响着遗产地保护的完整性。由于遗产廊道涉及要素复杂,目前还没有关于遗产廊道的合理宽度定论,因此参考相关研究[23,25],将遗产点与廊道的空间关系作为确定遗产廊道宽度范围的重要依据。

根据佛山市遗产资源分布与廊道连接范围分析,当廊道宽度在1.5km时,廊道内覆盖了60.4%的遗产源;当廊道宽度选择2.5km时,覆盖了73.2%的遗产源;当设置为3.5km以内时,覆盖了82.2%的遗产源(表2)。因此,研究分别以1.5、2.5和3.5km为半径,进行缓冲分区分析(图7)。根据遗产资源分布特征和廊道的线性结构关系,将遗产廊道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边缘区。当核心区宽度为0~1.5km,覆盖了近一半的遗产点;缓冲区宽度设置为1.5~2.5km,包含较多的遗产源;边缘区宽度为2.5~3.5km,覆盖外围极分散的遗产源。因此,本研究提出佛山市遗产廊道适宜宽度为1.5~3.5km,有利于遗产资源覆盖的完整性。

表2 生态与文化遗产廊道保护模式

3.5 生态-文化遗产协调度评价

良好的生态本底对遗产保护具有支撑作用,对其进行保护与修复提升能够为散布的各遗产资源提供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生态环境,特别是部分高度依赖自然环境的遗产点,应明确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管控要求。因此,本文对遗产资源聚集度和生态适宜性进行了协调度评价,并对不同等级的协调度进行了空间可视化分析(图8)。计算公式如下:

图8 生态适宜性与文化遗产资源的协调度空间分布与统计图

T=a×H+b×E

式中,T代表协调度;a=0.5;b=0.5;H代表遗产资源数量;E代表生态适宜性指数。结果显示,南海区狮山镇与祖庙街道的生态文化协调度较高,分别为0.745和0.500,属于良好协调,证明该乡镇的生态适宜性良好,文化遗产聚集程度较高。在生态文化极度不协调的乡镇中,陈村镇、张搓街道和云东海街道呈现文化遗产聚集度高而生态适宜性低;南山镇、大塘镇、芦苞镇、南庄镇、均安镇呈现出低文化遗产资源聚集度和较高生态适宜性。生态文化不协调的空间与生态文化较协调的空间可在历史文化空间保护规划中分区分类提出保护与提升策略。

4 结论与讨论

4.1 依据差异化的生态基底,采取“多元化”保护模式

生态环境是遗产资源得以完美呈现的重要“图底”,在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需要尊重自然环境。生态基底不仅是遗产点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确定遗产廊道的前提,因此要保护好现有的坑塘、农田、果园、水系、林地、草地等各类生态要素(图9)。遗产廊道应尽量避免横穿森林湖泊水系以防造成基底斑块的破碎化;遗产覆盖区或遗产点邻近区域应防止过度开发导致廊道完整性的毁坏,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必须实行重点生态维护和修复[26];植被覆盖是生态基底的重要构成,遗产廊道沿线应选种乡土植物,并保持廊道内的多样生境。

图9 水系、森林、草地、农田和城镇不同生态基底示意

河流水系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与人们生活的蓬勃发展,是城镇聚落建设、贸易、生产的发源地。沿着水系建成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园林、古遗址、墓葬、石刻等。该类文化遗产需要注重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的平衡与协调[27]。以森林、草地、水域等生态要素为基底的文化遗产,需要维护生态功能;以基本农田为基底的文化遗产,可通过遗产保护、生态维护、观景体验、农耕文化传承与景观游憩体验结合的方式促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4.2 构建生态文化协同保护体系,全域全局进行保护

根据佛山市遗产资源空间分布结果,从遗产整体性保护角度出发,选出遗产资源富集、空间分布集中的区域为遗产重点分布区域,分别为禅城区中心区历史地段(梁园与南风古灶)、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南海区西樵镇简村、三水区旧火车站和小塘黎边历史地段,可以将这5个地方列为重点保护区域与遗产核心源,构成遗产廊道的节点骨架。本研究提出遗产廊道对各节点应采取串联式保护方式,将遗产核心源与周边用地类型、景观要素等结合考虑,制定“一源一策”“分区分类”的保护与修复策略及管控方法。

根据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对遗产点实施分级管理,对于国家级遗产点实施严格保护措施,禁止进行破坏遗产、破坏生态环境等活动;针对省级遗产点,在有效维护的基础上可适当开展休闲游憩活动;对于市级遗产点进行控制性保护,避免被周边环境侵蚀与同质化。二十大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28],应全域全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保护整体环境,强化空间关联,发展地方特色”保护格局。

4.3 落实分区保护空间划定,促进协同保护体系构建

遗产廊道建设分为遗产廊道核心保护区、遗产廊道建设管控区与遗产廊道边缘协调区。首先,遗产廊道核心保护区以遗产资源修缮和生态修复为主,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历史地段、河流水系、相邻的绿色廊道及大量沿线文化遗产点,大部分物质文化遗产分布于古驿道沿线和河流沿岸。这些区域应以遗产保护和生境修复为主,坚持维护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原始性。禁止破坏遗产建筑、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景观的建设开发活动,维护和重塑古村落古建筑的风貌特征,保持佛山遗产廊道自然环境与文化景观的地域特色。其次,遗产廊道建设管控区可进行适当的建设活动和有限的资源开发,该区域沿线分布绿色廊道与较稀疏分布的遗产源。需要增强与核心保护区之间的文化交流,避免出现断层现象,通过活化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实现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最后,遗产廊道边缘协调区位于廊道的边缘区域,包含着极少数遗产源。虽然该区域遗产点较少,但也是生态环境和遗产最易受到蚕食和破坏的地带,应该注意开发建设中的合理规划,限制污染环境和破坏历史文化遗产风貌的开发和建设活动。

5 结语

本文以佛山市为例,利用GIS空间定位与分析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对生态-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体系进行了分析。首先,“由点及网”实现了从遗产点到遗产廊道网络的保护格局转变,实现佛山市文化遗产资源整体性保护提升;其次,探讨了文化遗产资源与生态适宜性协同发展的关系,构建了生态-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体系;最后,补充与深化了线性文化遗产的地域性实践与探索,能够为其他城市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佛山市廊道遗产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君兰中学
遗产怎么分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4S2佛山市沾喜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佛山市巨晨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千万遗产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广东省第六届留守少年儿童佛山市福彩夏令营顺利开营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