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体能训练之高校学生体适能指标构建研究

2024-03-21 16:34刘源源吴昊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耐力体能训练游泳

刘源源 吴昊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贵州大学科技学院)体育教学部 贵州黔南 550600

适能概念最早源于美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体适能的综合定义,体适能是指个体具有充沛的精力从事日常工作、学习、生活而不易疲惫,同时能够享受休闲生活所带来的乐趣,更具有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游泳教学训练当中关注体适能教学,积极构建与游泳教学相适应的体适能指标体系,能够拓展高校游泳教学的教育成效,对高校学生以社会适应力等为代表的综合素养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我国教育部门虽然针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构建了体质测试体系和测试项目标准,但截至目前,尚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更能决定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深层次素养进行理论构建和实践教学,以促进学生的更加全面发展[1]。

游泳是一项对个体的耐力和运动技能等综合素养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之一,高校开设游泳课程主要是为了学生在体能和综合运动技能上取得突破,不仅获得生存技能,还要在运动过程中有目的地提高体力,获得良好的运动体验,对后续的身体素养的发展和耐挫力与合作等社交技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根据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可知,当前,我国高校游泳公共课教学在体能训练教学中缺少体适能训练意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化、连续化,特别是体适能训练缺乏理论构建和评价机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肌群稳定性差,身体平衡与力量不足,普遍存在塌腰、弓背、动作僵硬等错误动作姿态,缺乏学科自信和较好的课堂体验结果[2]。

本文立足高校学生体能及体适能发展需要,基于理论研究视角,从构建原则、构建要素和教学实施需要等方面,探索高校游泳公共选修课体适能教学体系和教学实践策略,以拓展我国高校游泳公共选修课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成效。

1 高校游泳教学体适能整体需求和发展趋势综述

1.1 对身体动作的感应和协调等体适能体系化训练提出了较高要求

游泳运动是一项水中全身运动,实验研究表明,游泳运动对改善人体成分、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耐力和柔韧度有积极作用。高校开设游泳课对大学生身体发育和体质的提升都具有积极影响,可通过系统锻炼提高体适能水平,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3]。根据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的文献资料检索结果可知,当前,国外高校的游泳教学已经有意识地构建了体适能体系化教学课程内容体系,对大学生群体的身体机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围绕心肺功能、肌力及耐力、柔韧素质、身体成分、平衡能力等5个方面进行游泳体适能的研究探讨和科研推进。

1.2 提出技能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社会目标等学科素养发展要求

根据文献检索结果来看,当前,国外游泳课程普遍对游泳课程内容学科素养发展提出了要求,并在技能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社会目标4个方面设置了理论与实践学习认知模块。在技能目标层面,提出了运动技能的掌握是游泳体育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在情感目标层面,保证学生体育运动成就感是课程的首要价值追求;在认知目标层面,让高校学生在掌握游泳技能的同时,能够在游泳运动过程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运动需求和现有运动能力,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积极的交际关系,将被动的学习认知转换为主动参与,获得快乐的运动体验,从而真正参与到游泳课程学习以及游泳课程内容构建等复杂层面的工作中,提高学生的行为价值;在社会目标层面上,国外在普通高校游泳课程内容设置中,已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设置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在技能学习、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等3 个层面得到针对性的发展,能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产生获得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出较高的参与游泳活动的积极性[4]。

1.3 注重课程设置的主观构建和客观实践,实现融合化发展

游泳是一项全身运动,不仅能让高校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全身主要肌群得到锻炼,还能对身体的韧性、速度和耐力进行充分锻炼。因此,学生的体适能水平是检验游泳选修课教学成果的重要试金石,也是培养大学生运动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能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力。从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看,当前,日韩高校游泳教学在内容设置上注重关照学生的体育运动实践能力培养的程度和水平,基本构建了与该运动相适应的体能学科发展指标,并根据游泳教学的集体性特征,提出了基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多元化实践融合发展需要,对游泳教学的课程设置达到了主客观实践融合发展的目的,从而推动了游泳选修课综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2 高校游泳体能训练的体适能指标构建及要素综述

2.1 高校游泳体能训练的体适能指标构建原则

首先,以体能发展需要为根本,构建社交、合作、耐挫力等教学情境,实行情景化教学。游泳教学的本质是教授学生游泳技能,帮助学生获得较好的身体素养。因此,在高校游泳体能教学中构建体适能指标,必须立足游泳教学的本质和教学整体目标,以学生的体能发展和体质健康为教学实践探索核心,着重锻炼学生的核心力量,在提升身体耐力、速度、柔韧性和心肺功能的同时,从情绪、社会适应力、精神状态和文化适应等多个层面有目的、有秩序地进行拓展延伸,促进高校学生实现身体适能、情绪适能、社会适能、精神适能和文化适能5个层面的体适能的全面发展[5]。其次,注重对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的尊重,提升学生在大学生涯中教学的参与度,建立长效的监督监测机制,落实体适能长效成长监督措施。

2.2 高校游泳体能训练的体适能构成要素分析

美国运动医学会测试机制认为,健康体适能的五大要素包括肌力与耐力、身体成分、柔软度、心肺耐力、瞬发力。而欧美高校已经着力在学生的良好情绪体验与控制力、社会适应力、精神状态和文化适应等多个层面,融合体育项目,进行了有目的、有秩序的体适能教学实践拓展探索,特别是欧美高校游泳教学从技能学习转为生命教育,并融合了体育活动、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网络健康的内容,对学生在心理健康、自我与社会认知和社会网络构建、社交能力发展和社会适应力的塑造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体适能内容的构建。因此,在探索具有我国高校特色的游泳公共体育课程体适能指标构建时,必须要包含身体适能、情绪适能、社会适能、精神适能和文化适能5个层面的体适能,促进学生个体在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和学习能力5大层面的全面发展和长久成长。

2.3 注重环境创设,加强观念引导与行为规范,注重教学实效

当前,我国现有的健康体适能测度工具及其评价指标基本是从生理指标对个体的身体素质进行测定,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心理健康、适应力等素养的动态发展。

基于此,在探索高校游泳公共体育课程的体适能教学要素时,必须要整体关注高校学生体适能教育的落实,特别要注重环境的创设,加强观念引导与行为规范,构建健康生态模型,帮助学生在复杂的家庭、生活、学习、工作等真实的多元环境中实现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与相应能力等关键能力的正向成长,树立积极的心态,习得较高的社会适应力[6]。

3 高校游泳公共选修课体适能教学内容构建设想

3.1 高校游泳公共选修课体适能教学机制内容构建策略

明确以核心力量训练为主线、体适能5 项指标融合渗透为总纲的内容设计体系。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应注重爆发力训练、耐力训练、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柔韧性训练、协调性训练,同时应注重有氧能力训练、无氧能力训练、心肺功能训练等身体机能训练的融合发展,在夯实基本力量训练的同时,突出专项力量训练成效。下肢训练可通过深蹲、单腿深蹲、负重或者用弹力绳来增加训练强度,让学生获得较好的下肢力量和有氧能力。而耐力和速度训练,则可通过跑步、蛙跳等手段来增强下肢力量。上肢训练可以通过引体向上、哑铃推举等方法提升肢体的协调力。针对专项力量训练,可以通过负重打腿练习、直臂划船练习、俄罗斯转体练习等形式,来锻炼游泳时特定动作中的肌群力量[7]。

3.2 高校游泳公共选修课体适能教学考核机制构建策略

世界卫生组织已就体适能的构成,从整体上细分出了身体适能、情绪适能、社会适能、精神适能和文化适能5个层面的概念。但由于高校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健康快速成长的阶段,体适能与生活、学习之间的关系难以构建。欧美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将健康促进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致力于个体维持健康状态,并激励学生充分发挥个体的最大潜力,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完美发展状态,积极地引导学生个体改善自身与社会的关系,获得较高的心理、生理健康水平,这种上行下效式的评价考核机制能够使体适能教学理念得以贯彻落实,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实践过程中理解体适能概念,从而获得充分的认识,并主动将其应用于实践,能够让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充分融合身体适能、情绪适能、社会适能、精神适能和文化适能5方面的解决方案、教育方案。

具体可从以下两大方面进行考核机制的探索。

第一,构建健康体适能教育环境与成长机制评价体系。推进高校游泳公共教学体能训练与健康体适能教育的融合发展,首先要关注并考核体能训练环境的创设,构建网络教育平台、校园环境、课外活动拓展一体化的有机整体环境,为学生的体适能发展提供拓展条件和长足发展条件,并对教师和学生个体的课前准备、课中教学实施和课后实践与反馈情况建立评价因子,对环境创设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

第二,通过学生体能训练在游泳教学过程中的落实和体适能在身体适能、情绪适能、社会适能、精神适能和文化适能5 方面的落实,让学生构建正确的生活与学习模式,纠正不良习惯和思维偏差。例如,让学生明确爆发力是保证游泳速度和力量不可或缺的因素,可借助垫步跳跃、立定跳远、仰卧抛球和对墙爆发性胸前传球等专项练习来提升爆发力。并在保证爆发力的同时,通过间歇性训练提高身体耐力和肌群新陈代谢的能力,获得较高的耐力水平。并且在耐力和爆发力的基础上进行适中强度的长距离游泳练习,提高无氧与有氧能力。而俯卧撑、平板支撑等练习则可以较好地增强核心力量。在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的同时,应辅以瑜伽等柔韧性练习和各部位拉伸练习,使身体各肌肉关节得到较高质量的拉伸,保证身体的柔韧性。游泳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单双腿跳绳、爬行训练,以及游泳中手腿分解配合练习来进行协调性训练。

4 结语

在当前的高校游泳课程教学中,游泳公共课教学主要集中于四肢动作和运动技能的学习上,缺乏相关的训练方法和评价指标,造成学生在游泳训练过程中身体控制和协调能力较为欠缺,易出现游泳速度慢、浮力感知力差、身体姿态僵硬和动作缺乏协调性等问题,容易造成呛水等危险。健康体适能是保证个体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保持旺盛精力和生命活力的根本,也是支撑个体有能力、有勇气去探索学习生活之外大量新知的动力。本文以高校游泳公共课的体能训练为例,探索了针对我国高校学生的体适能构建原则、教学内容构成,以及实现体能训练和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和学习能力等5大体适能构成要素的教学实施策略和评价策略,以期为我国高校游泳公共课的教学实践带来一定的探索价值,促进高校游泳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发展和教学探索。

猜你喜欢
耐力体能训练游泳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游泳时小腿抽筋了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
新兵体能训练的伤病防护
如何在小场地上进行耐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