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运动生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2024-03-21 16:34陈晓红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师范类生理学课程目标

陈晓红

首都体育学院 北京 100191

2017 年10 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的通知。师范类专业认证是邀请专业的教育性机构对被认证对象进行的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其目的是“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1]。实施办法要求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认证理念,以“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为毕业要求框架,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也标志着师范类专业全面进入质量管理新时代。《实施办法》也成为推动教师培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了有力支撑。

《实施办法》中师范类专业认证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和要求,根据这些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倒逼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以充分保障并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实施办法》及其附件对课程与教学的实施也提出了诸多要求,如“课程内容体现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吸收学科前沿知识”“更新完善课程内容”等。由此可见,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背景下,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也势在必行。《实施办法》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原则和要求。“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也是课程改革的指导方针。它指的是以学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根据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导向课程,并强调对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对教学进行持续改进,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2]。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点基础理论课程,对于体教专业本科生而言,其课程定位比较明确,即在教学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以课程思政为设计导向,遵循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设置的要求,系统讲授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和机制,阐明体育健身过程中的运动生理学的原理与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将理论应用于体育教育教学中,为今后从事体育领域工作、担任教师打下基础。其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学科素养、教学能力以及综合育人能力。

本文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对照认证标准的“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4 个维度,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采用文献资料法、调研法、逻辑分析法等,分析体育教育专业运动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的改革,以促进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运动生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充分保障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 教学改革措施

1.1 熟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要求,以“学生中心”设定课程目标

根据体育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毕业本科生在毕业时应具备“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毕业要求,其包括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职业道德等内容。此外,“学生中心”的指导方针亦要求根据学生的毕业要求以及实际需要制定课程目标,并强调课程目标的具体性,使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形成具体、明确的一一对应关系[3]。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目标的设定应依据培养人才的类型、层次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等。根据认证标准可将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要求分解为8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运动生理学课程系统讲授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和机制,阐明体育健身过程中的运动生理学的原理与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将理论应用于体育教育教学中,为今后从事体育领域工作、担任教师打下基础。因此,运动生理学课程主要对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综合育人、学会反思这4个一级指标起支撑作用,这4个一级指标可细分为7个二级指标,即专业素养、综合素养、专业认知、育人知识、文化育人、心理指导、知识反思。据此,将运动生理学课程目标整合为3个层次,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主要是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对运动训练过程进行审视与监控。能力目标是指学生能运用运动生理学的原理与方法分析并解决运动实践中的问题,能够综合运用运动生理学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素质目标是指学生明晰体育育人的基本内涵与实践方向,了解体育育人的主要路径与方法;了解文化育人的基本方法,能表达知识的文化属性和文化价值;拥有学思结合的意识,掌握在知识学习中予以反思的方法,形成在学习中进行反思的习惯[4]。

1.2 根据设定的课程目标,以产出导向反向设计课程内容

产出导向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产出即学习效果,指的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师范类专业因缺乏产出导向也带来较多负面影响,比如较少考虑学生自身的能力、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毕业之后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由于没有考虑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也难以正确评价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产出导向的指导方针要求以师范生的毕业要求及社会实际需要为导向,立足课程目标反向设计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形成有力支撑[5]。

反向设计课程,即从专业的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着手,遵循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反向设置课程内容,使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环环相扣,相互呼应,有针对性地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5]。一直以来,课程内容的设置遵循传统正向课程模式,即学科中心主义,强调使学生掌握系统完整的理论知识,较少关注课程内容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现有的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亦是遵循正向课程模式,主要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核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主要关注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较少关注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此外,运动生理学课程过多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而较少强调实践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较少将课程内容和基础教育教师岗位的需要联系起来,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只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课程内容的反思,主动学习意识不强,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2]。

在师范专业认证的标准下,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以师范生的毕业要求及社会实际需要为导向,立足教学目标反向设计课程内容,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6]。因此,在设置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毕业要求,对应运动生理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课程目标,以产出导向为指导方针,具体、系统地设置课程内容。

首先,应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充分利用专业课教育资源,精准把握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路径,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中,在尊重运动生理学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以流畅自然的方式开展思政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教师可结合每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解读知识点、讲述专业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学科前沿热点问题、分享创新求索故事、分析成功或失败案例,解读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分享教师成长经历等多个角度切入课程思政教学,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宪法法治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7]。

其次,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设置也应依据运动生理教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即通过对运动生理学的教学内容分析归类整理,将课程总目标细化为章节教学目标。章节教学目标应具体,不应太笼统,应该详细、准确地描述每一章节教学应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由此反向设计章节教学内容[4]。在此基础上,还应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分析和反思,据此对课程内容进行持续优化,使课程内容与课程分目标相匹配。

最后,除了理论知识的讲述外,实验教学也是提升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实验教学中,通过观察体育实践中的现象,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然而,传统的运动生理学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实验课课时有限,且存在验证性实验比例过高、综合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欠缺的现象,造成实验教学内容古板、乏味,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因此,应加大实验教学课时,可通过虚拟仿真手段增加综合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育内容,既能提高学生运用运动生理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8]。此外,实践性知识是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此过程中,也会激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反思,提升学生教育教学反思能力。

1.3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产出导向推进学生能力培养

目前的运动生理学教学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模式为主,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较少关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4]。加之,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如果教学方式单一,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根据师范专业认证的标准,在教学实施中应紧密围绕毕业要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思维、反思能力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好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针对课程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对其也提出了新要求,如能够恰当应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

为了提高教学产出效果,在课程内容讲授过程中,采用“案例引发”“探究分析”“翻转课堂”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9]。比如,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并以所提出的问题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分小组在教师引导下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反思,并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在课堂上以报告的形式进行讲述。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了问题意识,其批判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也逐步得到培养[10]。由此,教学过程也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灌输”转变为“能力培养”[9-11]。通过实践发现,采用此教学方式,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逐步提高[12]。

针对运动生理学知识点多的特点,还可采用以问题为基础(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PBL 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收集资料、提炼观点,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并使现有知识点和相关知识点融会贯通,由此有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注意提出的引导问题要贴合学生实际情况,有技巧地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保证学生在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不偏航。此外,在实践中也体会到,随着新的教学方法的引入,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更加扩展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增加自身知识储备,促进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1.4 立足过程,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注重持续发展

一门好的课程不仅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还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多年来,运动生理学主要根据考勤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进行评价。平时成绩主要根据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进行评价;期末成绩则是根据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进行评价。这种沿袭已久的评价方式存在最大弊端是缺乏过程性评价。多数同学认为,运动生理学的考试成绩主要靠考前突击学习,这样也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上课不努力、考前背诵、“高分低能”等现象,导致学生知识与能力脱钩,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立足过程,强化发展”是专业认证指导下课程评价的指导方针。因此,在教学实施中,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重,两者共同指向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和选拔优秀学生,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反思和持续改进。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可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适当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例,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多元化评价[6],如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实验报告、月考、期中考试等。总之,应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加大平时考核力度,从而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评价。

此外,根据师范专业认证“持续改进”理念,课程的评价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评价不能仅局限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还应兼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监控和反馈等,进而形成“教学评价—教学反馈—教学评价”“教学改革—教学反馈—教学改革”等闭环,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持续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 结语

综上所述,在师范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运动生理学的教学改革应立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对照“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毕业要求设计课程目标,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指导方针围绕课程目标反向设计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环节,强调“立足过程”对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改进教学,持续推进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校相关部门和教师应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根据教学目标和授课对象不断对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进行积极探索,不断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师范类生理学课程目标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PBL在《动物生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