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曼青武学思想与历史贡献研究

2024-03-21 16:34郜浩程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武学太极太极拳

郜浩程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

当前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各国的竞争逐渐由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的角逐,转为文化、思想价值等软实力的渗透,文化交流逐渐成为国与国之间互动的主流,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应注重在国际交往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增强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而当前我国武术却陷入了重重困境,不仅无缘奥运会,并且在学校武术方面也毫无生机,武术发展失去了最具生机和活力的青少年群体,武术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2]。在这种情况下,武术如何能冲出重围,渡过难关,牢牢把握住时代发展的契机,是当今武术研究者必须重视的课题[3]。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学在我国的社会变革与发展中都有其特殊意义与价值,中国武术作为“国之武魂”,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健康发展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4]。而近现代我国武术的发展,为了克服我国武术先天根基不足,一代又一代的武学人投身到中华武术的发展中去[5]。郑曼青作为当时武学核心人物,其思想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代表了当时先进的武学思想发展方向,他的武学著作至今仍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因此,有必要严谨求实地梳理和探讨郑曼青的武学思想和历史贡献。通过查阅数据库发现,当前对有关郑曼青成就的研究较少,且多为诗集整理、书画欣赏、医学理论等研究,仅有两篇郑曼青武术方面的研究,有关武学思想的探讨和历史贡献的梳理却鲜有见到。因此,该文以郑曼青的相关著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以严谨的态度概括郑曼青的武学思想,以科学的方法总结郑曼青毕生的贡献,对其主要的思想观点进行提炼与评述,力求通过求实客观的科学研究促进我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提升我国软实力吹响号角。

1 郑曼青生平及其武学著作发表情况

郑曼青名岳,浙江温州人,1902年生,自号莲父,别署玉井山人。1975年病逝于中国台北。郑曼青诗、书、画、医、太极拳五绝名世,被称为“五绝大师”。1912年,开始跟从王如渊习画,耳濡目染,开启了绘画之路[6]。1926 年,经蔡元培推荐,到国立暨南大学任教,同时受聘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国画系主任。1932 年,跟随杨澄甫大师学习太极,开启了20 年的拜师学艺之路,作为杨澄甫的嫡传弟子,他系统学习并传播了杨式太极拳,帮助杨师修改了众多著作,为杨式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7]。1937年,他受“卢沟桥事变”影响,深感当前我国国力不足,于是上任中央军校太极拳教官,勠力提高我国军队素质。1949年,创办时中拳社,创建诗社、国画学会等,先后多次在国内外举行个人画展,被誉为“东方水墨画大师”。1965 年赴美国,客居纽约,在纽约创立太极拳学社,将太极传播到海外[8]。

在郑曼青的众多佳作中,《郑子太极拳十三篇》是最具代表性的书目,书中融合了中医学、道家修炼、太极拳等领域的身体知识,依据道家强调专气致柔的价值理论分析了身体中的水、火因素,认为专气致柔与调和阴阳统一在气沉丹田的练习之中[5]。在此之后又著有《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深入阐释了太极拳的核心要义以及身体健康功效,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删繁就简,通俗易懂,使得太极拳更易推广[9]。同时,还摄有《太极拳》《太极剑法》电影各一组。为了增强太极拳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郑曼青还将《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分别翻译为英文本[10]。在与罗邦桢和Martin lnn 等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对自己的著作进行了不断揣摩,精准翻译,有效地在国际舞台上弘扬了太极拳的价值,吸引了更多普通受众的目光。

2 郑曼青武学思想形成溯源

太极拳传承最早起源于元朝,张三丰作为太极拳的集大成者,也是太极拳最早的传人之一,张三丰之后,有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其后又有王宗岳、蒋发、陈长兴等人[11]。其中依谱系而顺至郑曼青等人,至郑曼青时,由于其深得杨澄甫喜爱,便成为主要传承人,继续将太极拳发扬光大,而郑师弟子追随他的脚步也培养出了一众武学大师,其中有黄性贤、陈志诚、宋志坚、罗邦祯、徐忆中、刘锡亨等名家,这些弟子又培养出众多太极人才[12]。

郑曼青早年聪颖善武,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精通书画与医术,1929 年与黄宾虹等人筹办中国文艺学院,因创办学校过度劳累,身体虚弱,几经呕血,恰巧同事赵仲博是吴鉴泉的学生,于是二人便开始学习太极,由此郑曼青的病情转愈,这也是郑曼青首次接触到太极拳,一年之后的中国文艺学院毕业典礼上,两人一个表演太极,一个表演击剑,颇为精彩。1931 年,经濮秋丞老人家介绍,认识恩师杨澄甫,由于杨澄甫夫人患病,多方求助无效,最后经郑曼青悉心医治最终痊愈,杨澄甫为表达感激之情,便把太极拳要诀传授予郑曼青[13]。

从此之后,郑曼青开始了求学之路,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郑曼青的武学思想有了雏形,在此期间,他跟随杨澄甫发表了《太极拳体用全书》,形象系统地阐释了太极拳的方法与作用,任教湖南国术馆馆长以及教育部编审委员,编写国术教材,郑曼青敢于出手与世界各国空武有力者切磋,展现了其非凡的胆魄和高超的技艺。从1956年开始,他便开始在全世界各地创办拳舍,传授太极。同时,也将自己一生中所习得的太极拳进行归纳总结,写出了著名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和《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等书目[14]。

3 郑曼青武学思想

3.1 博采众长,重视武学理论传习

郑曼青一生给后世留下了数不尽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有众多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受到过张钦霖、杨澄甫、吴鉴泉等多名大师指点,充分吸收了各派太极拳的优点,集百家之长,在总结太极拳理论的过程中,博览群书,参看了太极拳的各类书目,同时自己也改编创作了许多著作,学习过程中,他将自己所获得的各种理论都运用在太极拳实践之中。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详细阐释了太极拳的基础理论方法,在太极拳运动中,拳法的路线并非直线,而是一个圆弧,例如太极拳中的上步,并非直线而上,而是身体旋动,上下起步有势地上步,在行拳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自身重心,拳势要有圆弧之意[5]。同时要注意重心的转变,无重心,不太极。郑曼青曾经说过,“太极拳亦可谓之为注重人体重心之运动”“圆而神通……与吾拳有息息相通者”,意思就是太极拳是一个非常重视人体重心的运动,自古以来,圆是很神通的事物,这与郑曼青的拳法息息相关。由此可见,重心与圆弧在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地位。丹田大概是人体重心的位置,行拳的过程,其实也是变换重心的过程,不只是身随步换、只动丹田,而是与其他运动相似,要求自身严格控制重心,对每个动作要求十分精细,然而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畏手畏脚、大开大合、手舞足蹈,这些要求极其富有深意,值得人们反复思考。

在给弟子上课时,郑曼青经常强调,要重视自身基础,把握太极拳理论要领,切勿照本宣科,通过仔细观察太极拳每一式的辗转腾挪,便可体会其中的奥秘。在晚年出国传习之时,他还经常与国外知名译者合作,将自身理论进行翻译并传授到国外,也造就了许多国外的经典太极著作,自身的理论也得以延伸。

3.2 刻苦求真,侧重武学精神培养

先有魂,后有体,精神和魂魄的专注有助于达成身体练习太极的成就。郑曼青经常强调的“三无畏精神”,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曾解释过,人们学习太极无非是3种由低到高的精神境界,第一是体弱多病,为了寻求健康而进行练习;第二是以防不备,为了保护自身而进行练习;第三种是倍感奇妙,也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为了追求真理而进行练习。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相对应地,就一定要充分发挥3 种无畏的精神,即为寻求健康则无畏吃苦、为保护自身则无畏吃亏、为追求真理则无畏厉害。

练习太极最基础的精神层面就是吃苦拳根在脚上,害怕吃苦,脚落地则不能生根,而脚跟部吃苦则有益于心脏和脑部的健康。基本方法大概是早晚抽出3~5 min进行站桩,用一只脚站在地上,左右脚交替,逐渐增加练习时间,注意逐渐低坐,气沉丹田,足心贴地,动作不可变形,以此持续下去,便可练习其坚韧的意志。太极拳中有一个要诀:“舍己从人。舍己从人哪有不吃亏”,学习太极拳是一个舍弃自己,学习他人的过程,那么舍弃自己怎么可能不吃亏,如果怕吃亏,不如不学,认真学习的人一定是懂得运用得体,方能达到防身的效果。老子曾经说过,“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这是太极拳的宗旨,如果能学到专气致柔,那便是学习到了吃亏的好方法,已然不怕吃亏,最终可学有所得。

老子曾经说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是天下最柔软的,但是所有坚硬的东西都无法战胜水,在面对强大的困难时,如果畏惧了,人体便处于一个紧张状态,整个身体都是紧绷的,便无法柔软,无法像水一样以柔克刚,所以要想达到最高层面,领悟太极拳的真理,须有一种大无畏精神,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泰山崩于面前而不惊”。郑曼青认为,只有针对太极拳以严谨的态度,才可逐级而上,踏实求真,最终在精神层面达到最终目标,方可获得真理[11]。

3.3 虚实相生,强调“体用合一”价值观念

虚与实看似是两个极端,但是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需要将二者都兼顾到,特别是在练拳时不可浑身无力,整体松柔[14]。很多人针对太极拳的外柔内刚会产生误解,认为太极拳只是外表柔软,内无刚劲,看起来只是一种绵柔之力[15]。针对于此,郑曼青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讲到心法劲力的秘诀,“力出于骨、劲由于筋”,力量的爆发来源于骨骼,拳法的力道出自自身的肌肉,要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劲道,至少要做到,拳架中随时身中有劲[5]。郑曼青强调,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注意转换自己的重心位置,使支撑身体重量的两腿做到“全实”“全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这就是太极拳基础理论——分清虚实[16],无论哪个门派的太极拳都需要以此为根本,没有虚实,那么太极拳的阴阳也就不复存在,这一点,郑曼青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着重强调“至重至要”[5]。反复研读此书并加以实践,便可探其究竟,在太极拳的演练中,习练者不可能始终将重心保持在一个点上,相反,人的身体在不断转动,人体的平衡状态也在不断变化,虚与实也在不断变化。

郑曼青认为,唯有经常检验自身,才可知自身的真实水平和学习进度,因此他提出,要以体用合一为检验标准,其中体与用的释义,一般的解释是,“体”是拳架,“用”是推手,很显然这种解释稍显狭隘。郑曼青针对体用合一,讲的是“根本基础”和“运动方式”的整合应用,他曾经说过,太极拳只有与身体结合才有用,如果没有结合,那么其对人体的作用也就不值一提,这与我国著名思想家熊十力“体用论”中所讲到的“体用不二而有分,分而仍不二”理论不谋而合。体与用是相辅相成的,就像影子不能离开身体一样,如果没有将体用合一学以致用,那么整个太极拳的练习就是虚伪的。深入揣摩以上理论,并以此为检验标准,将有助于学习者拳法的习得。

4 郑曼青历史贡献

4.1 整理太极拳经典著作,维护太极宗师至高荣誉

1936年,杨澄甫去世,在此之前民间所流通的众多杨澄甫的著作中,只有两本流传下来,分别为《太极拳使用法》和《太极拳体用全书》,其他著作大多被销毁,关于销毁的原因,世人争议颇多。现在来看,比较准确的说法为“文字理俗”,也就是作品之中错误颇多,面对世人的非议,一气之下,杨澄甫便把自己的著作焚毁殆尽,至郑曼青手中的作品已是残破不堪。作为杨澄甫太极宗师的杰出弟子,太极拳的杰出大师,为使杨式太极继续发扬光大,郑曼青倾尽心血整理,将两本书合二为一,著为《太极拳体用全书》,此书在图文表达、版本设计、版权页面等都做了规范化处理,使得文字表达更加准确生动,十分精彩,例如在形容“转身摆莲”中,原书只是一笔带过,而郑曼青在书中写出“脚过疾风摆荡莲叶,所谓柔百折若无骨,撒出满身都是手”等优美句子。全书中共调整270处文字,在一些拳式的文字整理中,着重对拳的技击结果进行了更加明确的说明,此书一经出版便饱受好评,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17]。

郑曼青极其尊重师父杨澄甫,杨澄甫在生前曾经给郑曼青讲过,今后传播太极拳,不宜叫杨氏太极拳,可用其名或其他名称,由此郑曼青尊师重道,将自己所学的太极拳命名为郑子太极拳,同时细化了太极拳的程序[18]。但是,在传授和学习时说明此为杨师所传,郑曼青在很多场合都表达过对杨师的尊重之情,他曾经说过:“太极拳中的‘松’,我学太极拳五十年了,到了前年才悟到其中道理。”这个“松”的要求是杨澄甫宗师教导他的。他说这个话时已经是晚年了,他一辈子认真领悟杨师的教导,一直到生命结束。尊师重道很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尊师重道,而唯有尊师方能维护宗师的至高荣誉,这种师徒之情也在深深影响着郑曼青和他的传人。

4.2 展现太极拳实战功夫,培养高水平太极子弟

为了弘扬太极拳的实战功夫,维护太极拳公认的崇高地位,郑曼青在一些必要的合适场合敢于展示太极的风采,表现出太极拳传人高超的技艺和过人的胆魄,有力回击了花拳绣腿的传言。郑曼青交手的案例有很多,其中就有面对英国人孔武有力的拳法时不卑不亢,顺势将其化解击退对方,杨式太极拳名家陈微明也有记载,“一日,与美利坚驻华战士十五人较,败其六,余震慑不敢角,一时传为佳话”[5]。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郑曼青真正继承了杨师的太极拳功夫,面对来敌,丝毫不惧,展现自身凛然风貌,为太极拳争光,郑曼青的这种大无畏精神永远启示着后人。

郑曼青细心投入太极拳的教学,培养了几十万太极子弟,其中就有黄性贤、陈志诚、宋志坚、罗邦祯、徐忆中、刘锡亨这些名家,这些弟子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太极拳,成绩斐然。在《黄氏太极学会十周年纪念集》中记载了1956—1982年,21个马来西亚城市,3个新加坡城市建立的太极拳学会,而当时在马来西亚学习太极拳的就有10万余人,这仅仅是东南亚一个国家学习太极拳的人口,其余国家可想而知[5]。而郑曼青正是这些学子的领头人物,为了培养高水平的太极拳传人鞠躬尽瘁,有力振兴了太极拳的发展。

4.3 致力太极拳名扬海外,继承发扬太极基本理论

在杨师深厚造诣的基础之上,郑曼青悉心学习,认真揣摩,结合自身实践与体会,写成了《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等著作,同时他还强调,不光要自己身体健康,同时还要推及他人,不仅要本国人身体健康,还要推及世界各国的人。

1965 年,郑曼青旅居美国,出版了英文版《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填补了太极拳外文的空白,同时他还在美国设立拳舍,传授太极拳,还曾应邀到联合国有关部门进行表演展示,得到了很多赞扬。在他的影响下,弟子们也纷纷开始在国外设立拳舍、武馆等宣传太极。有名美国学生曾经夸赞过郑曼青是“一名文明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文明的人”。他的这种贡献无疑是崇高的,这种称赞当之无愧。

为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太极拳,郑曼青认真研读杨师的著作,通过不断练习与实战进行体会,到各地进行讲演,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他继承了杨师的思想,在哲理上以太极、阴阳、八卦、五行的基本理论为太极拳指导理论,同时对杨师所说的“舍己从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就是上文所讲到的无畏吃亏,针对健康。郑曼青详细指出,练习太极拳可宗筋日强、湿热外泄,对自身的肝、脾、胃等器官大有裨益,自身健康水平日渐提高。对太极拳的力道,郑曼青也有很多科学性的总结,他说,“这是太极拳一种高深理论,它有一种哲理,而且是一种合乎科学的杠杆力量,不但是哲理与科学合二为一,它能将各种自然原理合并来应用”[19-20]。太极拳的力道从来都是一种巧劲,要将自身的力道与科学相结合,方能成大器。

5 结语

郑曼青作为我国近代武术史上富有影响力的武术家,其武艺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块瑰宝。他系统整理了太极拳理论,并将太极拳发扬光大,有力推动了我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这对于今天探讨中国武术的本质与价值仍有很多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他注重文化传承,敢于突破,对我国武术文化研究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为我国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有郑曼青这样的武术家一代代对武术文化的传承,中华武术才能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发扬光大,中华民族才能生生不息,最终实现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武学太极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太极
游太极洞
『太极+』,未来可期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健康中国背景下南怀瑾武学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奇葩姐妹换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