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域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与发展策略

2024-03-21 16:34蔡瑶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体教后备竞技

蔡瑶

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黔南 5513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应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后备人才是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对于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但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仍存在总体数量不足、选材渠道缺乏、选拔方式不合理等现实问题,亟须进一步改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式。

同时,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于2020年颁布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则强调,应在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竞赛、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将其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序列,为体育与教育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指明了发展方向[2]。鉴于此,本文将基于体教融合背景,探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和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推进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持。

1 体教融合视域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

1.1 动力基础:多元主体的现实需求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动力源的开发是核心要素。通过适度、统一和协调的动力源开发策略,结合个人、组织和国家层面的需求,可以有效促进后备人才的培养。

首先,青少年运动员的个人成就感是激发其持续投入体育训练的内在动力。个人成就感的形成与运动员的自我认同、目标设定以及成就动机紧密相关。在此过程中,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技能提升以及比赛表现均可视为动力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个人层面的动力源开发需关注运动员的心理成熟度、技术水平和竞技状态,以促进其全面发展[3-4]。

其次,家庭、学校和俱乐部构成了青少年运动员成长的社会环境,这些组织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家庭的支持、学校的教育资源以及俱乐部的训练条件等,均是动力源开发的关键要素。在这一层面,动力源的开发需要综合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教育机构的体育政策以及俱乐部的管理模式,以营造有利于运动员成长的环境。

最后,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发展需求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宏观动力。国家体育政策、社会对体育成就的认可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均对后备人才的培养产生深远影响。在此层次,动力源的开发应与国家体育事业的长远规划相结合,同时须考虑社会文化背景和体育市场的实际需求。

1.2 动力转化:资源分配与外部条件支持

一方面,资源的合理分配是确保动力主体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分配需要遵循效率和公平的原则,确保资源能够在不同层级间有效流动。这种上层向下层,甚至是同层间的资源传导,有助于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后备人才培养生态[5]。

另一方面,动力的转化则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撑。这些条件包括但不限于管理运行机制的建立,它们为动力的有效转化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例如,宏观层次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需要与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门等颁布的相关政策相衔接,形成顶层设计;中观层次的训练赛事、升学升队、奖励和保障机制需要结合地方实际,衔接运动员成长的各个阶段;微观层次则关注青少年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技能训练、心理调适、学业教育等,以促进其在体育道路上的长远发展。

2 体教融合视域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2.1 多元主体需求不一致,难以形成协同培养模式

家庭和学校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其需求的多元化导致了竞技体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边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越来越多样化,也更加注重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教育也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竞技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相对减少,这使得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6]。

体教融合的要求是将举国体制下的直线式目标关联转变为网状式,以适应个体、学校、家庭和国家层面动力需求的变化。这种转变要求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仅要满足国家层面的竞技体育成绩目标,还要考虑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家庭、学校的多元需求。这种复杂的动力结构使得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2.2 资源配置不合理,尚未形成良好的人才转化机制

当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动力分配与转化方面也面临一定困境,主要表现为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转化机制的缺失。

首先,动力分配的不合理性表现在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上。资源的配置应当遵循效率优先、公平兼顾的原则,但在现实操作中,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分配。

其次,动力转化的障碍主要体现在转化机制的缺失上。尽管潜在动力的存在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能,但是在没有建立有效的转化机制的情况下,这些潜在动力很难转化为实际动力。例如,教练员资源的缺失直接影响到运动员技能的提升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升学升队通道的狭窄则限制了运动员的发展空间,奖惩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也影响了运动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缺少评价标准,无法监测人才培养质量

在微观层面,青少年运动员的个体发展需求与竞技体育的高强度训练之间存在潜在的冲突。缺乏有效的动力监控与评价机制,可能导致对青少年参与竞技体育的动力过度强化,而忽视了其心理健康、学业发展和社会技能的培养,从而对其全面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在宏观层面,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动力监控与评价不仅关系到运动员个人的发展,还关系到社会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若动力过度集中于少数优秀运动员,可能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从而影响体育领域的整体进步。

3 体教融合视域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

3.1 协同多元主体需求,形成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需加强教育系统的动力支持,促进不同层次主体需求的一致性,并通过建设特色学校、发展体育俱乐部、合作培养和教练员培训等措施,实现动力的有效传递和整体效能的发挥。

其一,促进教育系统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的动力支持。教育系统的动力支持需通过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和制度创新等方式得到增强。具体而言,应通过政策激励机制,鼓励教育机构参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同时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为后备人才提供充足的训练设施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此外,制度创新亦是加强教育系统动力支持的关键,如通过改革评价体系,将体育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其二,促进中观层次主体在动力传递中的作用发挥。地方教育部门、体育协会和专业俱乐部等在联结各层次主体、协调资源配置和传递政策导向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了发挥中观层次主体的作用,应加强机构建设,提升它们的服务能力和效率,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和资源的合理流动。

其三,推进“一校一品”和“一校多品”校园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建设。特色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培养具有特定体育项目特长的学生,形成独特的体育文化和品牌。为了提升这些学校的建设质量,并扩大建设规模,应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同时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3.2 构建多元化平台和管理机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健全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为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其一,建立和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制度。应当遵循科学化、规范化的原则,确保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与教育体系相融合,形成有效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学校体育应当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渠道,通过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其二,打造融合性竞赛平台。通过整合不同学段的竞技平台,构建起一个全面、多层次的竞技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体系。这样的平台不仅能够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参与竞技体育的机会,还能够促进竞技水平的提升和人才的快速成长。

其三,完善体育奖励制度。通过建立公正、透明的评价与奖励机制,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促进体育人才的健康竞争和积极进取。

3.3 完善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实现“学、练、赛、评”一体化发展

实施“学、练、赛、评”一体化机制是动力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该机制通过整合教学、训练、竞赛及评价过程,形成一个闭环的运作模式,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效率的最大化提升。在这一机制中,教学内容的设计需与训练计划紧密结合,竞赛的安排要与评价标准相匹配,确保运动员在各个环节都能获得连续性的发展与提升。此外,一体化机制还应注重对运动员个体差异的关注,以及对教练员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以促进每一位运动员的个性化发展。

猜你喜欢
体教后备竞技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竞技精神
花与竞技少女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竞技体育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
无后备灵敏度的220kV变压器后备保护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