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华射艺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

2024-03-21 16:34张东生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体育

张东生

内蒙古大学体育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

中华射艺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国民品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射艺文化逐渐式微,急需采取措施进行传承与保护。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阵地,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责任,有必要深入探讨中华射艺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1 研究目的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华射艺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深入分析中华射艺文化的特点与价值,揭示高校射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以及从立德树人的视域出发,构建有效的射艺文化传承与保护路径。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分析中华射艺文化的历史渊源、哲学内涵和价值传承,深入理解射艺文化在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2)调查和总结高校射艺教育的发展历程,探讨射艺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现状与问题,明确射艺传承受到的制约因素;(3)探索高校射艺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射艺文化与德育教育的关系,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理论支持。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确保对中华射艺文化在高校传承与保护问题进行全面深入探讨。运用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文献、史书和相关研究资料,系统梳理中华射艺文化的历史发展、哲学内涵和价值传承,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运用专家访谈法邀请高校射艺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获取他们对于射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看法与建议,充分借鉴专业意见;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法对高校射艺教育现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深入了解射艺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为策略提供实际依据;运用比较研究法对国内外高校射艺教育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射艺传承与保护策略,为我国高校射艺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2 中华射艺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2.1 射艺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华射艺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射艺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原始社会,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狩猎和战争活动。早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和捕猎,开始使用弓箭等工具进行射击,这标志着射艺的最初形态。随着社会的演变,射箭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复杂而精湛的技艺,并被纳入了重要的军事训练和礼仪活动之中。射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是古代军事防御的重要技能,还在贵族社会的礼仪仪式、文化娱乐等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射箭被视为一种绅士风度的象征,在古代社会中被赋予了高贵和仪式的意义[1]。射艺不仅在战争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成为文人雅士文化的一部分,如《射覆篇》《黄帝射九野》等文献对射艺的论述充满了崇敬之情。射艺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为一门综合性的体育竞技项目,被纳入了体育教育体系。明清时期,射艺逐渐发展为一项受到社会各阶层喜爱的活动,甚至被列为科举考试的一部分。尽管在现代工业化进程中,传统射艺逐渐式微,但其在文化传承、体育竞技等领域的价值依然不减。

2.2 射艺文化的价值传承

中华射艺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价值传承意义。射艺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道德观念,通过传承可以促进社会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首先,射艺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境界。射艺要求练习者沉着冷静,注意力集中,这种内心的平和专注正是中华传统哲学中中庸思想的体现。通过射艺的实践,人们可以培养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毅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射箭过程中的调节和控制,也有助于培养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这些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其次,射艺文化传承弘扬了中华传统的礼仪和文化精神。古代射箭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仪式性的表达。射箭在古代贵族社会中常常作为重要礼仪活动的一部分,具有祭祀神明、表达崇高敬意的意义。这种礼仪观念体现了中华文化所强调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思想。通过射艺文化的传承,可以促进这种礼仪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弘扬,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此外,射艺文化的传承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射艺作为一种传统的技艺和文化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通过传承,可以使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防止其被逐渐消失和遗忘。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文化多样性面临着严峻挑战,传统射艺文化的传承可以丰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为人们提供更多元的文化选择。

总的来说,中华射艺文化的价值传承不仅涵盖了个体精神品质的培养,更涵盖了社会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通过射艺文化的传承,可以培养具有坚韧品质和文化素养的新一代,同时也能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价值传承的过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也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贡献。

3 高校射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3.1 高校射艺教育的发展历程

高校射艺教育的发展历程紧密联系着我国体育教育的整体进程,呈现出由小到大、逐步完善的演变趋势。射艺作为我国悠久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在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的发展历程中,也逐步受到了重视和关注[2]。

3.1.1 起步阶段

射艺教育的起步阶段是指20 世纪初至20 世纪50年代。20 世纪初,我国面临民族危机和体育落后等问题,开始引进西方体育理念,体育运动在学校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然而,射箭等传统射艺项目并未在当时的体育教育中占据主要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射箭作为一门体育运动逐渐受到重视,被纳入全国大运会等体育赛事项目,为射艺教育的起步阶段奠定了基础。

3.1.2 初步发展阶段

射艺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是指20 世纪60 年代至80年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开始建立起完整的体育体制和体育教育体系。20世纪50年代,我国成立了第一个体育院校——上海体育学院(现上海体育大学),射箭等传统射艺项目逐渐进入高校的课程设置。然而,由于当时体育资源的匮乏和对外开放的局限,射艺教育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3.1.3 逐步完善阶段

射艺教育的逐步完善阶段是指20 世纪90 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体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世纪90年代,高校射艺教育逐步完善,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课程设置也更加丰富多样化。射艺不再仅仅局限于技术性训练,也开始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融入,强调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审美情趣。

3.1.4 深化发展阶段

进入21 世纪,我国高校射艺教育逐步进入了深化发展阶段。随着体育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射艺教育的内涵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高校射艺教育开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人文精神与体育技能的有机结合,致力于培养具有终身体育意识和文化素养的新时代射艺人才。

3.1.5 当前形势与展望

当前,我国高校射艺教育正处于持续发展阶段。随着体育文化的深入传播和射艺项目的不断创新,高校射艺教育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促进中华射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高校射艺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质量,以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高的标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射艺人才,为中华射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2 高校射艺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的需要,高校射艺教育在传承中华射艺文化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教育本身的内部机制,还与社会环境、教育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在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射艺教育需认真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

3.2.1 师资力量不足

高校射艺教育在传承中华射艺文化方面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射艺作为一门古老而专业性较强的体育项目,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然而,当前高校射艺教育师资队伍相对匮乏,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射艺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引进,培养更多专业素质过硬的射艺教育人才,确保教学水平的提升[3]。

3.2.2 课程设置单一

高校射艺教育的课程设置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技术性训练和竞技比赛方面,而忽视了射艺文化的深入传授。射艺不仅是一门体育运动,更是一种传统文化和精神追求的体现。当前,高校射艺教育需要将课程设置从简单的技术性训练扩展到传统文化、历史渊源、道德伦理等多个方面,使学生在掌握射艺技能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和传承射艺文化。

3.2.3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不足

射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高校射艺教育中的传承受到限制。目前的射艺教育更多关注技术性训练,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射艺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哲学、伦理和审美观念,这些元素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至关重要[4]。因此,高校射艺教育需要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学生在射艺实践中不仅能锻炼身体,更能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3.2.4 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高校射艺教育缺乏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导致难以客观反映教学效果。目前的评价主要以技术成绩和竞技表现为主,而德育教育方面的评价相对薄弱。高校射艺教育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多维度的评价机制,既能够评价学生的技术水平,又能够评价其对射艺文化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4 中华射艺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策略

4.1 强化射艺课程设置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应加强射艺课程的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射艺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哲学内涵。一方面,射艺课程的设计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能够了解射艺的历史演变、文化背景,又能够亲身体验射击的乐趣和技巧。理论部分可以介绍射艺的起源、发展历程、传统仪式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华射艺文化的整体认知。实践部分则可以包括射箭姿势、目标瞄准、箭术技巧等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射箭的过程,增强学生对射艺文化的体验和理解[5]。另一方面,射艺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体育运动,涵盖了历史、文化、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可以融入跨学科的元素,将射艺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可以从历史学的角度解读射艺的演变,对射击的精神内涵进行哲学思考,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射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等,使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理解和感受中华射艺文化的深刻内涵。

此外,射艺课程设置应当注重增强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学习射击技术的同时,也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射艺相关的经典文献,如古代兵法、诗词歌赋等,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射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同时,也可以组织文化活动,如射艺比赛、文化讲座等,促使学生对中华射艺文化产生情感共鸣和认同。最后,射艺课程的强化还依赖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应当加强对射艺教师的培训和选拔,确保他们具备丰富的射箭经验和深厚的中华射艺文化知识。同时,可以邀请资深射箭专家、文化学者等为课程提供支持,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为射艺课程的强化和中华射艺文化的传承提供坚实支持。

4.2 培养射艺传承人才

为了确保中华射艺文化得到有效传承,高校可以采取多种策略,包括设立射艺专业、开展射艺相关培训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的射艺传承人才,为中华射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一是高校可以考虑设立射艺专业,为有志于深入学习和传承中华射艺文化的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平台。射艺专业可以涵盖射箭技术、射艺历史与文化、箭术理论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成为射艺领域的专业人才。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实践训练,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中华射艺文化的内涵和技术要点,为文化传承和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持。二是除了设立专业,高校还可以开展射艺相关的培训课程,面向广大学生开放。这些培训课程可以包括射箭技术训练、射艺文化研究、传统弓箭制作等内容,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开展培训,不仅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中华射艺文化,还可以培养一批射艺爱好者和传承人才,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高校可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射艺与其他学科进行跨界融合。例如,可以将射艺与体育教育、文化传媒等学科进行结合,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具备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人才。这种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促进射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中华射艺文化在更广泛的领域得以传播。四是为了培养射艺传承人才,高校可以建立射艺实践和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可以组织射艺社团、射艺比赛、文化讲座、工作坊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技能,同时与其他射艺爱好者交流分享经验。这些平台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促进中华射艺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4.3 加强射艺文化研究与推广

鼓励高校教师和学生参与射艺文化的研究与推广活动,举办学术研讨会、比赛等,增强射艺文化在高校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一方面,定期举办射艺文化的学术研讨会,邀请射艺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从业者进行交流和分享。研讨会可以围绕射艺技术、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主题展开,促进射艺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此外,高校可以建立射艺文化研究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开展射艺文化研究的机会和支持,推动射艺文化的学术传播和深入挖掘。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射艺比赛和演示活动,高校可以吸引更多师生和社会公众关注射艺文化,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射艺比赛可以包括传统弓射箭、射艺技巧展示等项目,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激发他们对射艺文化的兴趣和热情。此外,还可以举办射艺文化展览、表演等活动,将射艺文化呈现给更多人,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同时,高校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如校园电视台、校报等,开展射艺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活动。通过制作宣传片、纪录片等,介绍中华射艺文化的历史渊源、技术特点和传承价值,将射艺文化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同时,可以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举办射艺文化推广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推动射艺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与传承[6]。最后,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华射艺文化,高校可以与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合作,开展射艺文化的保护工作。通过对传统射艺技术、器材等进行系统的整理、记录和研究,将射艺文化的精髓保存下来。同时,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射艺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开发射艺文化的手机应用、网站等,让更多人通过数字化平台了解和学习中华射艺文化。

5 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射艺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多方合作,需要学校、社会、专家学者等各界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射艺课程设置、培养射艺传承人才、加强研究与推广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传承等策略,可以将中华射艺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教育,为射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作出贡献,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体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2016体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