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训矛盾的纾解方略

2024-03-21 16:34李露梅董国忠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体教后备竞技

李露梅 董国忠

广州体育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的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部署需要高质量竞技体育人才的支撑,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畅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对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内涵在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回归教育系统,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人才。目前,我国竞技人才的培养模式正接受着巨大的考验,学校与俱乐部脱轨、学训负担交叉重叠,种种困难制约着我国竞技人才的高质量发展[1]。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真正堵点在于学训矛盾难以解决,学训矛盾转化为学训互促是疏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的关键,学训矛盾是否能转化为学训互促成为体教融合纵向深推的关键。因此,本文旨在剖析体教融合视域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训矛盾的现实困境,探析其本质成因与纾解方略,以期畅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推进体教深度融合。

1 外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训矛盾纾解方略经验镜鉴

1.1 美国、英国

美国竞技体育人才核心培养模式被称为美国大学体育协会(以下简称“NCAA”)。在培养模式方面,NCAA对大学体育赛事进行开发,完全按照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运动员通过NCAA 可以获得全国赛事资源,参加比赛积累经验,成为有资格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此外,美国职业体育发展的强劲势态也为学生运动员提供了一定的就业保障。NCAA 以学校为中心,以体育社会组织为主导,政府部门几乎不参与主导[2]。美国培养体系认为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强调人本主义价值观,认为人应该全面发展。

英国各项运动项目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都是基于运动员长期发展模式(以下简称“LTAD 模式”)发展而来的。在培养模式方面,LTAD模式以终身体育为人才培养价值导向,按照运动员的成长规律对其进行培养过程阶段性划分,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训练与竞赛资源。英国的体育、教育部门以及体育俱乐部共同参与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中,主要资金来源则是英国的公益彩票[3-4]。英国人才培养体系将人本主义理念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向,并着重强调竞技体育应建立在青少年广泛参与体育的基础上。

1.2 欧盟国家

欧盟国家为解决学训矛盾与运动员退役转型发展困难问题,所构建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系统,遵从自上而下实施的原则。在培养模式方面,主要依靠立法,规定学生运动员拥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国家政府作为主导者,保障学生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的合法权利,并且建立全国性体育联合会,与高校建立沟通渠道,保障运动员受教育的权利。2012 年,欧盟颁布的《欧盟体教融合指导纲要》统一了政府、体育、教育、社会四个层面的认知[5],为体教融合提供法律、政策以及资金支持。并为运动员的职业发展建立专门的支持系统,旨在为不同阶段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针对性支持。欧盟国家的价值导向为运动员在接受文化教育与工作的同时,达到卓越竞技体育表现的要求,并将从事竞技体育作为终身职业的一部分。

1.3 外域镜鉴

外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都有符合自己国情的培养模式,政府、市场、学校、社会组织都参与其中,最大限度扩充与支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备,以人本主义理念为主要价值导向,并且注重竞技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回顾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历程与成就,举国体制这一资源调配体系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虽然举国体制培养模式存在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新型培养主体参与不足的问题[6],但坚持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既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因,也是坚持我国体育制度自信的果[7]。立足本国国情,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下,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与市场资源配置有机结合的优势,遵循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体教融合视域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训矛盾现实困境

2.1 培养模式亟须革新,学训矛盾愈发凸显

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中,以三级训练网为主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三级训练网是由初级训练形式、中级训练形式以及高级训练形式所构成,所建立的一种层层衔接的运动员培养体制[8]。三级训练网拥有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大、训练体制抓得实等特点,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制度的变革,三级训练网在基础环节上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冲击[9]。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招生困难,大多数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在学习文化教育的阶段步入体校,走职业体育道路。二是大量的体育生源流入普通中学。三级训练网基础环节受到冲击的本质原因在于孩子接受体育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文化教育到底该如何去协调,学习和训练到底是互为矛盾,还是互为促进的关系?学训矛盾转化为学训互促,是打通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的关键。

2.2 部门市场发力松散,学训矛盾难以化解

体育部门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计划经济时代,体育部门通过“内部消化”来缓解学训矛盾[10]。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部门很难再从自身缓解学训矛盾,需要教育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的协同发力。而教育部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体教融合这一价值导向,但体育部门的需求也未被列入其优先考虑的目标导向,文化教育才是教育部门的优先级需求[11]。加之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存在不管不扶的情况,一方面,体育社会组织与市场缺乏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管理规范政策,导致体育社会组织与市场发力方向不明确;另一方面,体育社会组织与市场没有架构起与教育、体育两大部门的沟通桥梁,导致三方沟通衔接不畅。体育社会组织与市场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具备主动权,也无法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形成有力支撑[1]。体育部门、教育部门、体育社会组织与市场三方沟通不畅,目标衔接不顺,三者发力松散,学训矛盾难以化解。

2.3 人才教育重智轻体,学训互促产生误区

古往今来,任何国家、阶级、政党都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目标。就中国而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一直延续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直到新一批的思想教育家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一封建的思想。“手脑并用,体脑结合”成为新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12]。近年来,我国各类学校为追求升学率,普遍存在着重智轻体的现象,并认为运动员的教育与训练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同一时间维度进行,且互为冲突。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是否只能从单一的时间维度去定义,还有待斟酌。研究表明[13],运动锻炼对记忆能力起到促进作用,青少年长期参与体育运动锻炼,对其大脑健康发育以及认知功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对提升青少年大脑健康与认知功能也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训矛盾真正的困境在于不能有机结合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这两个目标,难以把文化教育当作高质量训练的手段[14]。学训矛盾有效转化为学训互促,是化解学训矛盾的良药。

3 体教融合视域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训矛盾本质成因

3.1 体教部门各自为政,学训矛盾归属成谜

从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目标来看,我国体育部门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教育部门则以文化教育为主要工作目标[15]。两个部门的工作侧重点也不一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学训矛盾到底由谁来解决,怎么去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体育、教育两个部门的政策洼地。加上我国体育与教育系统的分属不同,都有各自独立的组织管理体系与资源配置体系,自然对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学训矛盾解决问题,出现了明显的互动不足、缺乏协作。此外,在体教融合共促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所参与的部门众多,层级不同,行动方式不一[16],需要一个整体治理框架对这一过程进行约束,并需要各主体的积极配合。体育部门的重心在于竞技体育成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成绩很少能受到地方体育部门的关注,体育部门也只是在配合教育部门做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工作。教育部门分管学校体育,但应试教育才是学校的工作重点,学校体育受关注较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学训矛盾归属成谜。

3.2 组织市场各有体系,学训矛盾缺乏疏通

我国体育治理主要由政府、市场、体育社会组织等行动主体共同参与[17]。目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在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治理方面,出现“搁浅状态”,一是自身的管理结构失衡,过分依赖政府。二是其角色、职能模糊。体育社会组织在这种自身职能发挥不确定的情况下,很难保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学训矛盾的纾解。加上我国体育市场中部分职能部门角色缺位[18],以及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目前将金牌作为首要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该项目在体育市场中的发展规律[19],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训矛盾方面的疏通也是缺乏。我国体育社会组织与体育市场二者在培养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参与不足,一是自身内部管理结构失衡;二是部分职能部门的角色缺失;三是忽视事物客观发展规律,导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堵塞,对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训矛盾的纾解顾之不及。

3.3 主体认知各有差异,学训矛盾浮现根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体育活动类型、种类也被不断丰富完善,并衍生出满足人类观赏、竞技、娱乐所需的运动项目。然而,对身体的认知不同,导致身体在中西文化中呈现出不同的价值意义和行为表达方式[20]。如一些体育活动十分重视猛烈、刚健,生动地体现着儒家“自强不息”的豪迈进取精神。而将这种猛烈而豪迈的体育锻炼活动引向儒家“治天下”的最高境界,这一点与西方有着巨大差别。西方体育有一种强烈的感性生命宣扬特色,是一种强烈的宗教情绪在支配人们的体育活动,甚至完全是一种“为体育而体育”的纯然格局。东西方体育在实质上的差异,在很早就埋下了各民族对体育认知差异的种子。同时,还有研究表明家庭、社会、学校以及个体修养都会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体育认知[21]。我国思想家严复曾指出,中国的教育振兴,应先从体育着手,然后是智育和德育,才符合进化论思想。但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出现“唯分数论”“高考决定命运”等现象,与我国教育先人的思想不符,严重忽视了体育在我国教育中的地位,体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的地位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学训矛盾难以纾解,教育功利化严重,学训矛盾根源浮现。

4 体教融合视域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训矛盾优化策略

4.1 把握政策机遇,革新培养模式

学训矛盾的日益凸显,亟须我国各界人士集思广益,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国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政府、市场、学校、社会组织都参与其中。而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于三级训练网模式[1]。体校招生难,三级训练网模式基础环节遭受冲击等窘境。因此,要疏通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纾解学训矛盾,应把握政策机遇,革新培养模式。首先,《关于深化体教融合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体育系统自办体校应对各方面资源进行改革,且要妥善处理学训矛盾,提高学生运动员学业水平。其次,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以体校为主线,但也存在其他培养模式,如体育社会组织、学校体育、家庭等,但这些模式的管理并不完善。因此,要把握政策机遇,完善以上模式的管理体系,共同破除学训矛盾桎梏,形成以三级训练网为主,其他训练模式为辅的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协同发力,形成合力,纾解学训矛盾。

4.2 引进市场力量,各方协同发力

学训矛盾究其本质是社会有关力量未形成合力,发力点较为松散。首先,体育和教育部门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不同任务主体,“体”回归“教”,并不是将体育部门降级回归到教育部门,而是体育教育两个部门共同设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目标,沟通管理制度、体系,协同处理学训矛盾,两个部门形成统筹兼顾,有效联动的管理机制。其次,要实现政府、学校、体育社会组织、体育市场的有效联动,全面夯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基础,实现政、校、社、市四位一体,协同深化体教融合,推进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加速学训矛盾的纾解。最后,通过挖掘整合优势资源,将社会、学校原有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些分散的体育与教育资源,进行挖掘与整合,充分发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资源聚集的优势,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资源合力。

4.3 接受思想启蒙,提升文化涵养

从主体出发,学训矛盾的疏通路径在于主体体育认知的启蒙与体育文化涵养的提升。随着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回归。同时,随着体育强国的文化宣传,各主体的体育参与思想由被动转为主动,体育思想在不同程度得到启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升民众的体育文化价值认知?这是提升民众体育文化涵养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多一些“为体育而体育”的纯然格局,少一些“为分数而体育”的功利追求,竞技运动固然有人类“自我超越”的一些特征,但人类本性的“自然化”才是竞技运动更深刻的本质。其次,通过“以体育人”的方式,促进体育与健康的融合,并遵循基础教育规律的培养导向[22],将体育上升至生命教育的层次将是时代发展的呼唤,通过身体教育培养人们“生命、生存和生活”意识,丰富民众对身体的知识、身体活动的知识以及提高民众对身体活动的价值判断能力[23],对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身体、更好地提升适应社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语

体教融合视域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训矛盾的纾解方略是充分发挥我国举国体制制度优势,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与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机结合的优势。把握政策机遇,在三级训练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完善体育社会组织、学校体育、体育市场的联合培养模式,协同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纾解学训矛盾。并进一步提升民众的体育文化认知,接受思想启蒙,打通文化涵养。在建设中国体育强国的新征程中,要深刻把握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学训矛盾的现实困境与本质成因,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学训矛盾的纾解作为打通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的法宝,加快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建设,为国家发展与社会需要培养综合能力更强的优秀体育人才。

猜你喜欢
体教后备竞技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竞技精神
花与竞技少女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竞技体育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
无后备灵敏度的220kV变压器后备保护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