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山底古村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2024-03-22 10:49陈亚美通讯作者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广西城镇建设 2024年2期
关键词:村落

文_陈亚美(通讯作者)(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王仲伟(广东财经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博士)

刘 晓(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各地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由于对乡村美学特质认识深度有差异,面对不同类型和条件的村落实体时,一些地方的乡村更新出现模式单一、结果平均、风貌雷同的现象,甚至形成简单化、形式化的图章式改造程式。如学者周凌的论述,由于政府主导的乡村工作的某些特点,诸如强调一致性、公平性、普适性,造成乡村建设模式单一、结果平均、风貌雷同的现象。因此,村落更新改造应基于其具体环境和现实基础条件,借助政策、资本等外部力量因地制宜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法策略。本文基于海陵岛乡村面临的问题及山底古村改造案例研讨以归纳具有现实示范性的改造方式。

一、海陵岛乡村保护更新中面临的问题

海陵岛隶属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是广东省第四大海岛。近几年在市政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政策的推动下,形成了高质量文旅和农旅相结合的特色小镇,乡村体验馆、民宿等各类新乡土建筑也愈发丰富,但是在村落改造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

(一)乡村城市化改造

乡村城市化改造误区多为设计过于追求规整布局及现代建筑风格,在传统村落改造中错误地将旧建筑改建或重建成现代建筑,打造乡村新建筑风貌,导致整体设计对地域文脉传承不足,与原乡村环境风貌不协调,容易变成城市社区的翻版。虽然乡村公共设施完善,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但其设计理念及手法片面模仿城市,甚至直接用城市设计方法覆盖乡村格局,导致乡村景观城市化、破碎化,并与乡村现实功能需求相违背,出现“农民上楼”等诸多问题。吴良镛先生曾用“大建设”“大破坏”来形容这种混乱的城市化模式。在海陵岛双丰村、那洋村及南村等新农村建设中仍存在此种风貌城市化的现象。

(二)乡村化妆式改造

乡村化妆式改造是以现代手法统一民居建筑风格,达到乡村外观形式上的风貌统一,如要求统一墙面颜色,檐口高度一致,有的地方甚至连店面标识都采用统一的色彩、样式等。这种表面美化的做法缺乏对本土建构文化的吸收与再创造,导致现代化的乡村民房风格的单调复制,主观强势的图像营造极有可能将乡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格式化为类似布景影棚的单调空间,形成虚浮、呆板的乡村空间界面,如位于海陵岛西南部的传统村落—新屋村,村落中保存了完整的棋盘式布局形式及大量青砖房,而在新屋村改造中,则将原有的青砖房、灰沙房、石米房等建筑界面全部刷黄色外墙漆,局部区域大量拆建,破坏乡村原有格局,形成不伦不类的风貌统一效果(见图1)。

图1 新屋村整治前后对比

二、乡村改造误区的成因

海陵岛乡村改造呈现的问题也是当下大部分乡村建设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归纳其原因如下。

(1)对于村落类型、现状条件及地域文化缺乏深刻的调研,对乡村审美特质认识不深入,盲目套用不合适的营造模式。

(2)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乡村建设背景下,对乡村的复杂性、矛盾性和村民的意愿缺乏足够重视,没有建构起有效区别于城市的乡村设计服务模式。

(3)多头管理与分头规划。当下乡村景观的异化现象与目前乡村的规划管理模式也有直接的关联。如在旅游局、农村工作小组、建设局多头管理下,分头实施旅游规划、村庄规划、产业规划,不仅不利于合作与协调,还会引起相关建设的无序竞争,导致乡村建设局部与整体利益、社会与经济效益、长期与短期效益的失衡,影响乡村建设的有效实施。

三、山底古村的改造策略

山底古村坐落于阳江市海陵岛最高山峰草王山脚下,毗邻十里银滩和恒大温泉小镇,距离阳江市中心仅30分钟车程。山底古村占地面积约0.8平方千米,村落格局为传统棋盘式布局,依山脚蜿蜒分布。民居建筑共有136户,是海陵岛代表性的合院对称形式,有青砖房、石头房和土砖房多种类型(见图2)。当下村落居民大部分已搬迁至外地,百余幢房屋常年无人居住,公共设施落后,处于半空心村的状态。在海陵岛被评为5A级景区后,基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基底,山底古村的复兴定位为以人文旅游和文化产品推广为主的发展导向。2015年,政府积极引入资本介入,推动乡村整体功能转型,力图实现传统村落复兴的目的。

图2 山底古村规划

(一)改造策略一:资本介入下的多点功能重组

多点功能重组指乡村主体将民居及公共建筑转变为民宿、农家乐等形式,居民在经营、承租和就业方面获得收益,同时增加政府税收。这种更新策略适宜缺乏活力的古村落的改造发展,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再创造。但这种模式对村落地理位置有一定要求,需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开发过程中要求政府、开发商等团体的有效合作。

山底古村规划设计以“宏观规划转型,局部散点功能升级”的方式转化乡村功能格局。改造以政府为主导,引入企业资本进行设计落地和后期乡村旅游运营。设计概念以打造传统海岛村落特色小镇为导向,项目以原有屋宅为基础,建设10余处客栈工程,以及在外围建设特产区、休闲美食区、休闲公园、田园垂钓区、采摘区、种植区等配套休闲场所,将山底古村打造成为集旅游、文化、休闲、美食、住宿为一体的特色古客栈村。目前项目已与102户村民签约,建成客栈样板房12间,全村的排污管网及巷道、路灯、绿化等配套设施已投入使用(见图2)。

(二)改造策略二:文化保护与适度更新相结合

乡村的衰退主要源于乡村内在功能退化及产业的凋敝,因此乡村复兴应以资本的有效支持为前提,开拓特色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基于乡村商业、文化等要素进行原乡格局整合、建构功能升级和培育特色产业是激活乡村的有力手段。

1.原生格局的梳理与整合

乡村的生态环境和聚落肌理是乡村地域特质的载体,因此在保护更新过程中需强化乡村生态格局,遵循原有的山水格局和街巷空间,对局部街巷进行有机拓展更新以维系乡村固有特色。第一,在保护山底古村外围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池塘、溪涧及后背山的园林、菜地等古村生态景观,适度开发形成具有农业观光和休闲功能的区域,如农田休闲种植区、垂钓区、山林采摘区等,开辟具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文化游线、采摘体验等功能区,强化整体格局中的地域景观特征和特色风貌。第二,遵循原村落格局秩序,进一步完善拓展主体建筑格局,提高其基础设施配套品质。如在村前挖水塘形成面水背山的格局,并在入村200米的区域修建小型停车场,拓展旅游发展的环境容量。对村落的路灯、排水等基础设施重新完善,在局部公共区域以补白的方式,增加小型绿化休憩空间、景观小品等形态,优化村落景观肌理和内涵(见图3)。

图3 改造后的乡村风貌

2.乡土建构语言的现代诠释更新

改善公共空间景观及升级基础设施配套,如原乡土地面的硬化铺设,排水管线的铺设等,将乡村展览馆、书吧、卫生间等功能单元有机嵌入新的空间,增加展示宣传的媒介,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对原有历史建筑进行分类,采用保留、整饬、改造等有针对性的保护更新措施,升级民居建筑功能和形式。山底古村民居改造以保护原乡土建构文化为前提,赋予不同民居院落不同的营造主题,包括青春合院、小磨客栈、清风合院、日影客栈、古村菜馆、游客中心等十余个民宿改造。综合村落建筑景观营造手法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1)新元素嵌入与修缮。改造积极融入现代设计语言,实现现代语境下对地域乡土文脉的诠释。建筑外立面最大限度地保留石头地基、古青砖墙、瓦砾屋顶、格子窗等乡村民居建构形态,充分利用青砖、石头、木窗等原有材料对破损屋面进行原工艺修复,彰显古民居的建构风貌。同时注重新元素的装饰作用,对局部破损的灰沙外墙以白灰、水泥等新材质修补,区分修复前后的差别,形成补丁式美学形态。对于功能的缺失,以嵌入现代钢结构玻璃材料予以强化弥补,形成新旧的有机结合,如院落中原屋檐挑出较短,则在屋檐一侧增加钢玻璃延伸其挑檐面,局部结构不稳固便增加嵌入钢结构以加固原结构等。同时,增加具有现代乡土特色的道具和装饰设置,如斗笠、油灯、农具、磨盘、瓦罐等作为细节,烘托乡土情境氛围(见图4)。

图4 合院客栈改造前后对比

(2)内部空间功能升级。结合现代使用需求对民居内部空间进行功能升级,如原房屋基本没有卫生间、厨房简陋等问题,改造增加卫生间、淋浴间,拓展厨房面积。对个别需改造采光墙面的房屋以大面积玻璃面置换,以增强采光功能,贯通室内与室外空间(见图5)。对内部层高较高的房屋,应功能需求设计成错层空间,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图5 改造后的窗户

(3)突出屋顶平台空间的利用。原房屋屋顶平台主要用于晾晒,可通过改造将屋顶平台打造成休闲娱乐平台。对于个别挑出的平台,通过钢结构拓展其平台面,平台下营造小庭院,丰富空间内容。对于个别房间则可通过内置楼梯沟通室内与屋顶的联系,增加空间的复合性和戏剧性(见图6、图7)。

图6 从室内至屋顶平台的内置楼梯

图7 增设的平台下小庭院

(三)改造策略三:弹性设计下的渐进式改造方式

由于乡村主体需求及利益的博弈复杂性,村落更新实行渐进式改造,从点、线、面入手逐步延展改造范围。改造过程通过驻场式营造、弹性设计表达方法来解决乡村改造中会出现的独特和复杂问题,如环境改造受乡村居民的意见、政府及后期运营者的决策等多重关系影响,导致部分改造方案出现反复不定的情况。此外,乡村的建构设计不同于城市设计具有明确的标准,其自主营造、自发营造的空间更大。因此各方面的特殊性决定其需要与之相吻合的设计服务方式。乡建工作营改变了设计方与建设方分隔的局面,使设计师与建设主体紧密合作,保障改造中各种信息的无间断性和各方工作进展的同步性。

设计中针对大量相似房屋的现状,应用施工图集—菜单式出图方式,把握改造核心要点,根据房屋条件及业主的不同需求,进行有机变化组合,进而提高出图交接效率,为乡村改造丰富性和多样性特征提供有力保证。对一些不确定的改造区域应用弹性设计方式,为乡村本土工艺和做法留出充分发挥的空间。另外突出图纸表达的多样化,效果图、草图、施工图相互配合以弥合乡村中施工理解的代沟,使得方案落地更直接高效。施工过程中,设计师与农民零距离接触,整个建造过程中有问题就地解决,及时调整设计方案,高效应对各种施工问题。

(1)出图:出图计划强调应时性。乡村改造过程中每天都面临各种问题,图纸经常因各种现状变化而变更。因此出图要结合计划与变化,不执着于出图规范,以形象、准确、便于理解为原则,随时应对现场变化,满足现场需求,提高出图效率,保障图纸有效性。

(2)巡场:在乡村驻场工作中,一般早上在开工前对现场完成一遍巡视,因为早上是工人放线、定位、准备组织施工的开始,通过早上巡视,设计师可在开工前及时确认现场和图纸的问题,与施工员就问题进行及时沟通,并在早上巡场后,预见下一步做法,及时调整工作营的出图重点。早上巡场还可避免在施工完成或材料备齐后才发现问题,造成返工现象。

(3)选材料:材料一般由设计方提供材料名称、图示,施工员提供多个材料样板,根据材料样式及报价与甲方一起现场选定材料,并在选定的材料上签字。再结合传统营造理念与现代技术对选定材料进行改良甚至革新,形成经济适用、易于掌握、富有地域特色的适宜性材料,以满足农村房屋建设的实际需求。

四、总结

当下乡村改造所呈现的问题,一是源于漠视地域间乡土文化的差异,忽视对场地个性特征和独特营造体系的认知和挖掘;二是过度追求风貌统一整齐的美学效果,没有认识到即使在同一区域内,乡村的类型、现状条件及审美也有差异性;三是在更新过程中片面追求时效性,往往采用大拆大建的改造方式,缺乏对不同条件下乡村改造手法的辨识和灵活应对。乡村聚落是复合的景观系统,对于不同现状条件的乡村聚落,很难依托一种单一模式去解决和阐释某种类型乡村,其文脉传承的关键取决于对乡土建构语言、乡土文化地域特质的深刻认知。在理解乡村衍生规律的基础上去探索乡村肌理的修护,在乡土历史营造体系基础上把握乡村建构方式,结合现代智慧去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因此,对乡村的更新要借鉴多种模式,有机提取适应于当地的方法技巧去探索策略路径。而乡村建设本身是社会理论切入乡村的一种组织形式,涉及乡村主体、利益主体等各方的有机协作,实施策略能否契合乡村建设背后的逻辑是破解乡村建设问题的关键。此外,还应从改造路径之外的资本介入方式、方案落地方法等多个层面去综合考量。山底古村原旧民居以民宿、农家乐等形式转变为商业资本的租赁业态,居民在经营、承租和就业方面获得收益,政府财政税收也不断增长,乡村摆脱废弃萧条的危机,重新焕发生命力。由此可见,只有契合当前社会蜕变下的乡村复杂性、矛盾性和村民的意愿,因地制宜选择优化乡村建设工作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握乡村建设内在规律,在乡村功能迭代的基础上实现文脉传承和延续。

猜你喜欢
村落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传统村落,我们的乡愁归处
传统村落:小开屯村
云南最后的神秘村落——城寨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中国村落》找寻那股最原始的清流
传统村落的文化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