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肺叶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及对患者免疫功能、肺功能的影响

2024-03-25 09:31李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4期
关键词:肺段肺叶微创

李波

肺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的一种,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随着现阶段人们生存环境的变化, 肺癌发病率也逐年递增,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临床治疗多以手术为主。通过微创肺叶切除术、微创肺段切除术均可以切除病变部位, 但是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也会有所不同[2]。肺叶切除术会切除患者较多的健康肺组织, 而肺段切除术则能够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减轻对肺组织的损伤程度[3]。但是微创肺叶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对患者的预后仍然存在一定争议, 基于此, 本次研究以82 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例, 对比上述两种手术方案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2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2 例进行研究,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1 例。对照组:男性/女性为22/19;年龄45~69 岁, 平均年龄(57.0±6.0)岁。观察组:男性/女性为23/18;年龄46~67 岁, 平均年龄(56.5±5.5)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无明显差异(P>0.05), 可比较。纳入标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晓, 签署文件表示认同;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排除标准:不同意加入研究;无法全程配合研究;配合度及依从性不达标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通过微创肺叶切除术治疗, 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后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 并通过两孔法进行手术, 在胸腔镜引导下对支气管以及肺叶血管进行切断, 之后将病变肺叶进行切除。完成切除后实施常规淋巴结清扫, 并标记送检。

观察组通过微创肺段切除术治疗, 术前对患者进行麻醉, 并保持健侧卧位, 使用两孔法对患者进行手术。然后针对病灶位置通过CT 进行三维重建, 并对患者肺段动脉、静脉进行精准离断, 并保留肺段间静脉,将靶段支气管有效分离, 并完成试验性夹闭。通气处理完成后, 将未涉及的肺段以及靶段支气管进行有效离断, 并逐步完成健侧单肺通气, 等到肺组织萎缩的程度能够与靶段肺组织之间形成鲜明的界限后, 使用电凝钩做好标记, 然后沿着界限的位置逐步完成肺组织的切断。针对肺组织及肺裂平面通过直线缝合器进行处理, 对细小肺动静脉分支通过结扎夹、丝线等完成结扎, 再进行淋巴结系统清扫, 淋巴结清扫范围与对照组一致, 并采用无菌注射用水对胸腔内完成灌注, 检测患者肺部残端以及支气管是否漏气。

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创面止血、冲洗以及放置引流管, 完成缝合及关闭切口, 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

1.3 观察指标

1.3.1 并发症 记录患者发生肺不张、肺部感染、肺漏气的例数, 并计算并发症发生率。

1.3.2 肺功能指标 包括FVC、FEV1、FEV1/FVC,手术前后通过肺通气功能测定仪进行评估。

1.3.3 免疫功能指标 包括T 淋巴细胞CD3+、CD4+、CD4+/CD8+以及NK, 手术前后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 但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2.2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对比 术前, 两组FVC、FEV1、FEV1/FVC 比较, 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观察组FVC、FEV1、FEV1/FVC 均比对照组更优, 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对比( ±s)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对比( ±s)

注:与对照组术后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FVC(L) FEV1(L) FEV1/FVC(%)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对照组 41 1.71±0.26 2.34±0.26 1.68±0.28 1.98±0.17 31.47±2.78 40.29±3.58观察组 41 1.77±0.28 2.79±0.19a 1.65±0.19 2.15±0.21a 31.69±3.61 52.56±4.28a t 1.005 8.948 0.568 4.029 0.309 14.080 P 0.318 0.000 0.572 0.000 0.758 0.000

2.3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对比 术前, 两组CD3+、CD4+、CD4+/CD8+以及NK 比较, 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 观察组CD3+、CD4+、CD4+/CD8+以及NK 均比对照组更优, 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对比( ±s)

表3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对比( ±s)

注:与对照组术后对比, aP<0.05

指标 时间 观察组(n=41) 对照组(n=41) t P CD3+(%) 术前 45.81±2.75 45.72±2.72 0.149 0.882术后 45.15±2.62a 30.48±2.82 24.403 0.000 CD4+(%) 术前 35.24±1.87 35.23±1.78 0.025 0.980术后 34.66±2.22a 28.23±2.14 13.352 0.000 CD4+/CD8+ 术前 1.35±0.22 1.34±0.23 0.201 0.841术后 1.39±0.24a 1.25±0.22 2.753 0.007 NK(%) 术前 19.45±3.12 19.44±3.17 0.014 0.989术后 19.58±1.52a 18.26±1.53 3.919 0.000

3 讨论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 发病率与死亡率常年居于较高水平, 发病原因与环境、生活习惯等均存在紧密联系[4]。非小细胞肺癌作为常见肺癌类型的一种, 患者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咯血、呼吸困难等。手术治疗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治疗方式, 可以切除病灶部位, 有利于患者预后[5]。随着临床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胸外科手术中主张有效保留患者的正常肺组织, 更加精准地切除病变组织, 减少机体损伤[6]。

微创肺叶切除术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常用方式, 而肺段切除术在临床上也广泛应用, 术后患者的胸腔残腔更小, 所以术后感染几率较低[7]。通过肺叶切除术对患者病变肺叶切除后容易产生肺叶支气管变形, 使患者肺通气功能受到很大影响[8]。通过肺段切除术则能够有效弥补上述不足, 可改善术后肺功能, 本次研究结果可充分证实这一观点, 术后观察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更优。在淋巴结清扫中, 肺段切除术创面更小, 所以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恢复速度更快[9]。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术后各项免疫指标均更优, 也表明肺段切除术对患者术后尽早康复有重要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对比, 差异不明显, 说明通过两种术式治疗均具备很高的安全性。有研究表明, 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术后有助于改善肿瘤标志物水平, 提升患者免疫功能, 对患者预后改善有积极影响[10-12]。本次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 通过微创肺段切除术有助于提升患者免疫功能及肺功能, 有助于机体尽早康复。

综上所述, 将微创肺段切除术及肺叶切除术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其安全性均较高,但微创肺段切除术更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肺功能和免疫功能, 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肺段肺叶微创
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感染性病变
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效果对比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41例临床分析
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技术要点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高速涡轮机、微创拔牙刀在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观察
帕瑞昔布钠用于肺叶切除术病人超前镇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