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效果研究

2024-03-25 09:29庞欣杰卢锦容罗斌黄天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4期
关键词:臂丛锁骨苏醒

庞欣杰 卢锦容 罗斌 黄天安

小儿上肢手术患者的年龄小, 依从性和配合度相对较差, 麻醉方式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效果和预后。以往临床上主要采用气管插管全麻的麻醉方式, 但术中患儿存在呼吸不稳定、循环不稳定的风险,延长了患儿的苏醒期, 增加了患儿的手术风险, 影响预后。近年来,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患儿呼吸功能和循环功能的干扰性更小, 且定位更加精准, 大大提高了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2]。本次研究选取在本院行上肢手术的56 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8 月~2021 年5 月于本院行小儿上肢手术的56 例患儿, 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8 例。观察组男16 例, 女12 例;年龄5~12岁, 平均年龄(8.33±1.28)岁。对照组男17例,女11 例;年龄5~12 岁, 平均年龄(8.34±1.2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气管插管全麻:用0.01 mg/kg 阿托品+2 μg/kg 芬太尼+2~3 mg/kg 丙泊酚+0.2 mg/kg 顺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 吸入1%七氟醚维持麻醉, 持续静脉泵注1~2 mg/(kg·h)丙泊酚+6~8 μg/(kg·h)瑞芬太尼。

观察组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患儿进行吸氧监护, 建立静脉通路, 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芬太尼1~2 μg/kg。患儿入睡后, 使用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探头频率为6~12 Hz。取患儿仰卧位, 将患儿的头部转向患肢对侧, 手掌靠身放平上肢, 并在患儿的肩下垫小枕, 充分暴露、定位。常规消毒铺巾后, 将探头放置在锁骨上窝部与锁骨平行, 在锁骨下动脉的外侧和外上方可探寻到圆形或卵圆形蜂窝状分布的臂丛神经鞘。对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鞘进行观察, 定位神经鞘上缘和神经鞘下缘, 并对神经鞘到皮肤的垂直距离进行测定。常规消毒后, 用1%盐酸利多卡因1 ml 进行局部麻醉, 选长度5 cm 的22 G 穿刺针, 从超声探头外侧进针穿刺, 对进针的角度和深度进行调整。将针尖定位在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之间, 回抽无气无血后, 注入0.4%盐酸罗哌卡因4 ml, 再次调整针尖,定位在中斜角肌和前斜角肌之间, 回抽无气无血, 注入4 ml 局部麻醉药物。术中持续监测两组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术前、切皮时、术中、手术结束时的生命体征指标及麻醉效果、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麻醉起效时间、入睡时间、苏醒时间。麻醉效果判定标准[3]:优:麻醉诱导平稳,患儿无呛咳、躁动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且肌松良好, 呼吸及循环指标均正常;良:麻醉诱导时稍有血流动力学改变或呛咳症状, 麻醉维持期患儿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发生变化, 肌松尚可, 诱导结束后患儿稍有躁动, 呼吸功能和循环功能稍有不稳定;差:未达到上述标准。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在术前、切皮时、术中和手术结束时对两组患儿的生命体征指标进行持续监测和准确记录, 包括SBP、DBP、HR、SpO2。统计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评估麻醉安全性, 不良反应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术中体动、清醒期躁动等, 计算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准确记录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入睡时间与苏醒时间, 并将两组的时间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术前、切皮时、术中、手术结束时生命体征指标比较 术前, 两组患儿SBP、DBP、HR、SpO2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在切皮时、术中、手术结束后的SBP、DBP、HR与对照组相比更加平稳, 且手术结束时观察组患儿SpO2(98.96±4.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62±4.15)%,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术前、切皮时、术中、手术结束时生命体征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患儿术前、切皮时、术中、手术结束时生命体征指标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SBP(mm Hg) DBP(mm Hg) HR(次/min) SpO2(%)观察组 28 术前 91.05±2.16 54.48±2.33 94.48±2.15 97.89±3.26切皮时 94.48±2.56a 58.44±2.05a 107.41±2.23a 98.86±3.11术中 95.82±2.34a 56.63±2.31a 101.62±2.13a 97.48±2.16手术结束时 94.95±2.79a 52.46±2.38a 106.62±2.28a 98.96±4.05a对照组 28 术前 91.12±2.05 55.28±2.13 94.81±2.46 97.86±3.22切皮时 109.96±3.62 61.74±2.05 131.61±2.33 98.56±4.11术中 116.56±3.05 60.32±2.16 125.54±2.28 98.60±4.22手术结束时 122.45±3.31 64.18±2.25 134.15±2.08 93.62±4.15

2.2 两组患儿麻醉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麻醉优良率96.43%高于对照组的78.57%, 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麻醉优良率比较[n(%)]

2.3 两组患儿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的28.57%, 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2.4 两组患儿麻醉起效时间、入睡时间与苏醒时间比较 两组患儿的麻醉起效时间、入睡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观察组患儿的苏醒时间(7.25±1.38)min短于对照组的(31.14±4.16)min, 差异显著(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麻醉起效时间、入睡时间与苏醒时间比较( ±s)

表4 两组患儿麻醉起效时间、入睡时间与苏醒时间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麻醉起效时间(min) 入睡时间(s) 苏醒时间(min)观察组 28 8.31±1.79 46.15±5.38 7.25±1.38a对照组 28 8.52±1.96 47.94±6.53 31.14±4.16 t 0.419 1.119 28.842 P 0.677 0.268 0.000

3 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应用较为广泛, 以往常规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通常采用盲探法, 需要患者在清醒状态下积极配合, 可及时描述自身感受[4,5]。但患儿清醒状态下会因为恐惧而无法主动配合穿刺,因此, 临床上更加倾向于全麻。气管插管全麻是全身麻醉的一种, 但存在术后苏醒延迟、苏醒期躁动等不良反应, 增加了手术的风险[6-8]。本研究结果显示, 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上肢手术患儿术中生命体征更稳定, 麻醉优良率可达到96.43%, 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7.14%, 这说明相比于气管插管全麻,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更高, 更有利于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观察组患儿的苏醒时间(7.25±1.38)min 短 于 对 照 组 的(31.14±4.16)min, 差 异 显 著(P<0.05)。再次体现了此种麻醉方式的优势。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超声引导下, 定位准确性更高,可以清晰的观察到肌肉、颈部血管和臂丛神经的影响, 提高了穿刺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从而提高了阻滞效果[9-12]。并且此种麻醉方法的操作简单, 定位后无效反复试探神经异感, 缩短了阻滞操作时间。

综上所述, 将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运用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 且有利于缩短患儿的苏醒时间, 优势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臂丛锁骨苏醒
植物人也能苏醒
右侧锁骨下动脉迷走并起始部闭塞致锁骨下动脉盗血1例
绿野仙踪
会搬家的苏醒树
可调节式肩外展支架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臂丛神经丛内神经移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
锁骨滋养孔解剖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