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分娩产妇使用小剂量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实施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研讨

2024-03-25 09:29罗小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4期
关键词:无痛分娩罗哌卡因

罗小波

胎儿脱离母体整个过程即为分娩。对于分娩而言,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为宫口扩张;第二阶段主要为胎儿娩出;第三阶段主要为胎盘娩出[1]。产妇在分娩期间疼痛感剧烈, 若未给予有效麻醉, 较易表现出系列应激反应, 特别会导致难产的发生几率显著增加。为更好的缓解此种情况, 无痛分娩方式获得广泛应用。分娩镇痛方式可划分为非药物性镇痛以及药物性镇痛[2]。对于非药物性镇痛而言, 主要指对产妇实施产前指导训练, 从而将疼痛程度有效减轻;对于药物性镇痛而言, 主要利用镇痛药物以及麻醉药物获得镇痛效果。非药物性镇痛方式无法获得较好镇痛效果[3,4]。而药物性镇痛可以获得较好效果, 并且安全性较高, 于无痛分娩中获得广泛应用。在无痛分娩产妇实施麻醉期间, 舒芬太尼以及盐酸罗哌卡因获得广泛应用[5]。本研究选取本院2022 年1 月~2023 年1 月的300 例无痛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讨无痛分娩产妇选择小剂量盐酸罗哌卡因+舒芬太尼完成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 资 料 选 取 本 院2022 年1 月~2023 年1 月的300 例无痛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以投掷硬币法作为麻醉研究分组依据, 分为参照组(n=150)和研究组(n=150)。参照组年龄24~30 岁, 平均年龄(26.22±1.26)岁;孕周37~41 周, 平均孕周(39.42±0.82)周;体重59~81 kg, 平均体重(70.55±3.85)kg。研究组年龄25~31 岁, 平均年龄(26.29±1.57)岁;孕周38~41 周, 平均孕周(39.43±0.53)周;体重60~82 kg,平均体重(70.66±3.56)kg。两组的年龄、孕周以及体重比较, 显示差异具有均衡性(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产妇均接受无痛分娩;②所有产妇对于实验要求均知晓;③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2 级;④均为单胎妊娠。排除标准:①伴有肾脏、肝脏等系列器官功能性病变情况;②针对药物呈现出过敏现象;③对于硬膜外麻醉无法接受。

1.3 方法

1.3.1 参照组 施以小剂量盐酸罗哌卡因完成硬膜外麻醉。观察产妇宫口开放情况, 直至3 cm 后, 合理完成静脉通路创建。于产妇腰椎3~4 间隙合理完成硬膜外穿刺操作。准备盐酸罗哌卡因(100 mg)+生理盐水(100 ml)完成混合操作。选择5 ml 上述混合液在产妇穿刺位置合理注入。

1.3.2 研究组 观察产妇宫缩规律, 并且在产程启动后合理展开硬膜外分娩镇痛操作。将产妇L2~3作为穿刺位置, 于头端完成置管操作。主要选择3 ml 利多卡因(1%)+肾上腺素(1∶20 万)对产妇实施5 min 观察,未表现出脊麻或者局麻药中毒等情况后, 选择罗哌卡因(0.07%)+舒芬太尼混合液(0.5 μg/ml)应用, 6 ml/h。对于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剂量控制为9.9 ml,设定60 min 锁定时间。对于需要会阴缝合产妇, 在完成第三产程后, 对其以此PCEA 剂量干预。此外, 选择盐酸纳布啡0.2 mg/kg+氯比洛芬酯1 mg/kg+生理盐水100 ml 实施静脉滴注。对于无会阴缝合产妇, 在完成第三产程后, 只需要选择上述药物静脉滴注。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麻醉起效时间以及出血量。②对比两组分娩结局(剖宫产、器械助产以及自然分娩)及不良事件(宫内窘迫以及胎儿窒息)发生情况。③对比两组自然分娩产妇不同时间段VAS评分:对自然分娩产妇的疼痛程度展开评定, 评定分值范围为0~10 分, 越高分值说明疼痛程度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 展开。分别利用χ2检验、t 检验完成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统计分析, 并以率(%)、均数±标准差(±s)表示。最终P<0.05 证明呈现出明显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以及出血量对比 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为(4.31±1.03)min, 出血量为(194.26±11.25)ml;参照组麻醉起效时间为(13.59±1.05)min, 出血量为(194.29±11.24)ml;研究组产妇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产妇出血量同参照组展开比较, 结果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

2.2 两组分娩结局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宫内窘迫发生率以及胎儿窒息率较参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剖宫产、器械助产以及自然分娩比例比较, 结果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分娩结局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n(%)]

2.3 两组自然分娩产妇不同时间段VAS 评分对比麻醉前, 两组自然分娩产妇VAS 评分比较, 结果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自然分娩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VAS 评分较参照组显著降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自然分娩产妇不同时间段VAS 评分对比( ±s, 分)

表2 两组自然分娩产妇不同时间段VAS 评分对比( ±s, 分)

注:与参照组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麻醉前 第一产程 第二产程 第三产程研究组 112 8.56±0.33 4.29±0.15a 3.05±0.16a 0.99±0.12a参照组 111 8.55±0.32 7.35±0.13 5.16±0.15 2.15±0.13 t 0.2297 162.7297 101.5733 69.2464 P 0.8185 0.0000 0.0000 0.0000

3 讨论

分娩疼痛主要指在阴道分娩期间产妇所呈现出的疼痛感。因为分娩过程, 对产妇造成的疼痛感极为剧烈, 导致产妇的内环境破坏, 其心理方面以及生理方面表现出强烈应激反应的情况, 在此种情形下, 对胎儿以及产妇产生的不良反应极为显著[6-8]。当前, 无痛分娩于临床获得广泛应用, 通过合理无痛分娩可将产妇分娩痛苦感有效减轻, 将产妇依从性显著提高, 将顺娩率显著提高, 可能导致的系列不良影响显著减少[9]。

盐酸罗哌卡因作为酰胺类麻醉药一种, 其呈现出较长的镇痛持续时间, 而且此种药物针对人体神经表现出的阻滞作用与对应的药物浓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关性[10]。选择小剂量盐酸罗哌卡因药物完成麻醉后, 在缓解疼痛感方面, 可以获得显著效果, 而且可避免意识消失。舒芬太尼作为阿片类受体激动剂一种,此种药物于人体进入后, 可确保药效获得充分发挥。采用此种药物对产妇实施麻醉, 表现出的安全性较高,并且此药物呈现出较短的药效持续时间[11,12]。但单纯选择一种药物对无痛分娩产妇完成硬膜外麻醉无法获得理想效果。

结合本次研究发现, 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为(4.31±1.03)min, 出血量为(194.26±11.25)ml;参照组麻醉起效时间为(13.59±1.05)min, 出血量为(194.29±11.24)ml;研究组产妇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产妇出血量同参照组展开比较, 结果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说明罗哌卡因同舒芬太尼联合应用可使产妇的生命体征更加稳定, 在分娩期间通过实时监测生命体征, 并采用系列措施评定产妇状态, 以对产妇以及胎儿健康做出判定。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对交感神经传导进行抑制, 将产妇疼痛感减轻, 使麻醉起效时间显著缩短, 并且可将应激反应减少, 不会导致出血量增加。

综上所述, 临床在无痛分娩产妇实施硬膜外麻醉期间选择小剂量盐酸罗哌卡因+舒芬太尼, 可将麻醉起效时间有效缩短, 将分娩时疼痛感有效降低, 进一步表明给予无痛分娩产妇小剂量盐酸罗哌卡因+舒芬太尼实施硬膜外麻醉的价值。

猜你喜欢
无痛分娩罗哌卡因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的临床应用分析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可行走式无痛分娩的镇痛效果及其对母儿的影响
沈志洪:着眼“无痛分娩”,推进妇幼健康学科群建设
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混合痔术中的效果比较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
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