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对老年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镇痛效果

2024-03-25 09:29王丽娟桑凤欣赵倩倩董红运郝瑞徐永鑫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4期
关键词:帕瑞昔布例数腰椎

王丽娟 桑凤欣 赵倩倩 董红运 郝瑞 徐永鑫

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其能够促进老年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 减轻给身体带来的损伤[1]。但由于老年患者普遍存在营养状态差、低蛋白血症、应激反应大等情况, 对术后康复效果产生一定影响。镇痛技术已被大量临床循证医学研究所证实, 其通过减少手术患者应激和并发症, 对围术期处理的临床路径予以优化, 以达到改善患者预后和减节约医疗资源与减少患者住院经济支出的目的[2]。其中多模式镇痛也称平衡镇痛, 是指将作用于疼痛传导通路不同部位的药物或方法联合应用, 实现镇痛效应的协同作用, 以达到最佳镇痛效果和最低不良反应[3]。地佐辛是κ 受体激动剂, 其镇痛作用是μ 受体部分激动药和κ 受体部分激动药, 静脉泵注射地佐辛相对于肌内注射, 有利于在体内维持一个长时间、稳定的药物浓度。帕瑞昔布是一个非甾体抗炎药, 主要有效成分是帕瑞昔布, 具有比较强的选择性, 可以选择性的抑制环氧化酶-2, 从而起到镇痛的作用。为此, 本文选取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期间本院进行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118 例纳入研究, 讨论对其实施静脉注射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本院进行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118 例纳入研究, 以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59 例。对照组患者男女例数分别为36 例、23 例;年龄63~77 岁, 平均年龄(67.59±3.92)岁;病程2~5 周, 平均病程(3.18±0.19)周。观察组患者男女例数分别为38 例、21 例;年龄65~78 岁, 平均年龄(68.25±3.11)岁;病程1~6 周, 平均病程(3.49±0.15)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本次手术指征;年龄>60 岁;存在基本认知、沟通能力。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骨科疾病;近期半年进行过其他手术者;依从性低, 无法配合正常治疗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肌内注射等量容量的生理盐水, 即:为患者开放静脉通路, 麻醉诱导:静脉注射1 μg/kg 舒芬太尼, 2 mg/kg 丙泊酚, 0.1 mg/kg 维库溴铵。麻醉维持:1~2 μg/(kg·min)瑞芬太尼+2~5 mg/(kg·h)丙泊酚静脉持续微量泵泵入, 间接性按需静脉注射0.1 mg 维库溴铵。于手术结束前0.5 h 肌内注射等量容量的生理盐水。

观察组实施静脉注射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 具体包括:为患者开放静脉通路, 麻醉诱导:静脉注射1 μg/kg 舒芬太尼, 2 mg/kg 丙泊酚, 0.1 mg/kg 维库溴铵。麻醉维持:1~2 μg/(kg·min)瑞芬太尼+2~5 mg/(kg·h)丙泊酚静脉持续微量泵泵入, 间接性按需静脉注射0.1 mg 维库溴铵。于手术结束前0.5 h 静脉注射10 mg地佐辛+40 mg 帕瑞昔布钠。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两组镇痛评分 于患者术中采取Riker 镇静-躁动评分评定, 分值范围为1~7 分, 镇痛效果越好则得分越低。

1.3.2 两组不同阶段应激反应 包括术前、术后、术后1 h 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

1.3.3 两组不同阶段血清疼痛介质 包括术前、术后、术后1 h 患者前列腺素E2、P 物质、神经肽Y 水平。

1.3.4 两组术后恢复质量 于患者术后采取QoR-15量表评定, 包括生理舒适度、生理独立性、心理支持、情感及疼痛, 每项0~10 分, 恢复情况越优则得分越高。

1.3.5 两组术后认知功能 于患者术后采取Loewenstein 认知功能量表评定, 包括定向、视知觉、空间知觉、动作运用、视运动组织时间、思维操作、注意力及专注力, 每项1~4 分, 认知功能越优则得分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镇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镇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镇痛评分比较( ±s, 分)

表1 两组镇痛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镇痛评分对照组 59 5.08±1.19观察组 59 3.58±1.23a t 6.732 P<0.05

2.2 两组不同阶段应激反应比较 两组术后、术后1 h 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均低于本组术前, 但观察组术后、术后1 h 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较于对照组更趋于正常数值(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阶段应激反应比较( ±s)

表2 两组不同阶段应激反应比较( ±s)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超氧化物歧化酶(U/ml) 丙二醛(μmol/L)术前 术后 术后1 h 术前 术后 术后1 h对照组 59 341.31±47.20 321.68±45.65a 330.13±46.57a 8.09±0.82 7.26±1.17a 7.69±0.85a观察组 59 339.58±49.78 258.77±41.32ab 231.25±35.65ab 8.17±0.96 6.17±1.57ab 5.76±0.20ab t 0.194 7.848 12.950 0.487 4.276 16.977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g/ml)术前 术后 术后1 h对照组 59 187.09±20.23 173.08±21.51a 170.13±20.96a观察组 59 186.69±21.26 130.58±16.70ab 117.14±13.38ab t 0.105 11.988 16.368 P>0.05 <0.05 <0.05

2.3 两组不同阶段血清疼痛介质比较 两组术后、术后1 h 前列腺素E2、P 物质、神经肽Y 均高于本组术前, 但观察组术后、术后1 h 前列腺素E2、P 物质、神经肽Y 较于对照组更趋于正常数值(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阶段血清疼痛介质比较( ±s)

表3 两组不同阶段血清疼痛介质比较( ±s)

组别 例数 前列腺素E2(pg/ml) P 物质(μg/ml)术前 术后 术后1 h 术前 术后 术后1 h对照组 59 38.39±7.28 50.28±7.21a 57.80±9.27a 20.36±3.25 31.02±4.86a 36.91±3.71a观察组 59 39.51±6.30 41.08±6.25ab 42.86±6.23ab 21.09±2.14 23.09±2.71ab 24.86±3.60ab t 0.894 7.406 10.275 1.441 10.946 17.904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续表3

表3 两组不同阶段血清疼痛介质比较( ±s)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神经肽Y(ng/ml)术前 术后 术后对照组 59 132.07±20.78 150.28±23.52a 187.38±27.01a观察组 59 131.11±21.60 133.68±22.17ab 136.30±21.62ab t 0.246 3.945 11.341 P>0.05 <0.05 <0.05

2.4 两组术后恢复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生理舒适度、生理独立性、心理支持、情感、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更趋于正常数值(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恢复质量评分比较( ±s, 分)

表4 两组术后恢复质量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生理舒适度 生理独立性 心理支持 情感 疼痛对照组 59 4.67±0.66a 4.25±0.51a 3.98±0.53a 3.35±0.31a 3.18±0.53a观察组 59 6.09±1.71ab 7.17±2.66ab 7.76±1.46ab 6.21±2.56ab 7.67±2.05ab t 5.951 8.281 18.693 8.519 16.288 P<0.05 <0.05 <0.05 <0.05 <0.05

2.5 两组术前术后认知功能比较 两组术后定向、视知觉、空间知觉、动作运用、视运动组织时间、思维操作、注意力、专注力评分均低于本组术前, 但观察组术后定向、视知觉、空间知觉、动作运用、视运动组织时间、思维操作、注意力、专注力评分较对照组更趋于正常数值(P<0.05)。见表5。

表5 两组术前术后认知功能比较( ±s, 分)

表5 两组术前术后认知功能比较( ±s, 分)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定向 视知觉 空间知觉 动作运用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对照组 59 3.75±0.38 1.06±0.12a 3.19±0.65 1.08±0.13a 3.35±0.23 1.18±0.34a 3.57±0.23 1.09±0.06a观察组 59 3.76±0.20 3.37±0.25ab 3.21±0.57 3.01±0.32ab 3.43±0.29 3.10±0.15ab 3.29±0.30 3.05±0.38ab t 0.179 63.985 0.178 80.635 1.660 39.685 5.689 39.134>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视运动组织时间 思维操作 注意力 专注力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对照组 59 3.08±0.48 1.13±0.12a 2.40±0.47 1.05±0.02a 2.46±0.24 1.09±0.10a 2.62±0.45 1.12±0.16a观察组 59 3.11±0.50 2.78±0.55ab 2.36±0.43 2.12±0.47ab 2.50±0.33 2.31±0.15ab 2.52±0.63 2.07±0.43ab t 0.332 22.514 0.482 17.471 0.753 51.981 0.992 15.905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P

3 讨论

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老年腰椎滑脱、胸腰椎骨折等脊柱疾病的一种先进手术方式,其具备出血少、操作便捷、视野清晰等优势。但手术效果与患者年龄、营养不良、伤口感染、伤口局部血运障碍及代谢反应等相关。近年来, 镇痛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4]。镇痛技术是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贯穿于整个围术期, 对围术期老年患者生命体征、应激反应有着调控作用, 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随着麻醉镇痛技术的进步及理念的更新, 患者将逐渐远离疼痛的困扰。手术技术也在不断深化无痛理念, 丰富无痛诊疗内涵, 坚持专业化、规范化管理, 改变患者恐惧疼痛而影响就医的消极态度, 为患者积极探究无痛手术的治疗方案[5-8]。多模式镇痛的产生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精神及心理负担, 使得术后疼痛管理水平大大提高, 术后疼痛并发症也明显减少。镇痛药物中地佐辛是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 其镇痛作用取决于作用于靶向κ 阿片受体, μ 阿片受体,5-羟色胺(5-HT)和Na+转运蛋白, 具有镇痛性强、安全性高、经济性可观的优势[9]。帕瑞昔布钠是临床常应用的镇痛药, 帕瑞昔布是伐地昔布的前体药物, 帕瑞昔布进入体内之后会代谢为伐地昔布, 在体内发挥作用, 从而抑制环氧合酶-2(COX-2)相关疼痛、炎症等[10]。本次研究术中, 观察组镇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术后1 h 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较于对照组更趋于正常数值(P<0.05)。观察组术后、术后1 h 前列腺素E2、P 物质、神经肽Y 较于对照组更趋于正常数值(P<0.05)。观察组术后生理舒适度、生理独立性、心理支持、情感、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更趋于正常数值(P<0.05)。观察组术后定向、视知觉、空间知觉、动作运用、视运动组织时间、思维操作、注意力、专注力评分较对照组更趋于正常数值(P<0.05)。证实对老年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镇痛治疗效果显著, 其能够减轻患者手术应激反应, 为患者无痛、安全、舒适的术后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 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对老年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具备较高镇痛效果, 该镇痛方案不仅对患者术后应激反应、血清疼痛介质均无显著影响, 还能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及认知功能, 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帕瑞昔布例数腰椎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帕瑞昔布钠注射液用于胆囊切除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探析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更正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帕瑞昔布钠对老年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针推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0例
帕瑞昔布钠用于肺叶切除术病人超前镇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