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联合西药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4-03-25 09:29覃莎杨鹏飞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4期
关键词:心脾例数有效率

覃莎 杨鹏飞

不寐即失眠, 属于睡眠障碍的一种, 多因年老体虚、大病初愈、气血失调、思虑过度等导致心神不安,在合理的睡眠机会和环境中, 患者依然无法正常睡眠。如果患者出现长时间失眠的情况以后, 其精力和体力就会很难恢复, 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和疲劳的情况, 甚至出现精神类疾病。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和生活节奏加快, 不寐证发生率不断提升,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1-3]。基于此, 本研究主要观察归脾汤联合西药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2022 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0 例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 例。对照组中女性患者例数为55 例, 男性患者例数为45 例;平均年龄(42.0±1.3)岁,病程6 个月~7 年。观察组中女性患者例数为56 例,男性患者例数为44 例;平均年龄(42.0±1.4)岁, 病程5 个月~7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中相关内容, 辨证为心脾两虚型不寐。主症:多梦易醒, 或朦胧不实, 心悸健忘;次症:头晕目眩,神疲乏力, 面色不华。舌脉象:舌淡、苔薄白, 脉细弱。入组患者具备上述主症和1项以上次症。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 版)》[5]中相关内容拟定:①入睡困难,>0.5 h 方可入睡;②睡眠维持时间短, 易觉醒、醒后不易再入睡, 夜间觉醒>2 次;③夜间总睡眠时间<2.5 h;④日间困倦, 易疲劳、情绪改变, 甚或认知障碍等。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满足心脾两虚型不寐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②病程>1 个月;③患者意识清楚;④年龄≥18 岁。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内科疾病者;②合并精神障碍或意识不清者;③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④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成分过敏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4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艾司唑仑(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2021366)治疗, 1~2 mg /d,根据病情轻重情况调整剂量, 睡前1 h 服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归脾汤治疗, 组方为:党参15 g,黄芪20 g, 白术15 g, 茯苓15 g, 酸枣仁15 g, 远志9 g,龙眼肉10 g, 木香6 g, 当归15 g, 生姜10 g、大枣5 枚,炙甘草6 g。1 剂/d, 煎取药液200 ml, 分早晚2 次服用。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30 d。治疗期间, 嘱咐两组患者合理运动, 放松心情, 避免焦躁紧张情绪, 饮食清单,禁食腥膻辛辣刺激性食物。

1.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临床疗效。以相关的原则为依据, 患者能够基本恢复正常睡眠, 夜间睡眠时间>6 h, 睡眠比较深沉, 睡醒后, 精神状态良好, 表明治愈;患者睡眠时间增加>3 h, 睡眠深度不断增加,醒后疲倦感减轻, 表明显效;睡眠时间有所延长, 但睡眠时间<3 h, 表明有效;睡眠时间未延长, 醒后精神状态无改善, 症状加重, 表明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睡眠质量。使用PSQI 评分对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等7 个维度项目进行评估, 每个项目分值0~3 分, 总分0~21 分,睡眠质量越好, 其分值就会越低。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00%,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00%, 组间差异明显, 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PSQI 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催眠药物、日间功能评分及总分数组间差异不明显, 不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催眠药物、日间功能评分及总分数均较治疗前降低, 且研究组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 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PSQI 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PSQI 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睡眠质量 睡眠时间 入睡时间 睡眠障碍 睡眠效率 催眠药物 日间功能 总分数研究组 100 治疗前 2.51±0.28 2.39±0.25 2.49±0.26 2.47±0.25 2.11±0.21 2.50±0.26 2.03±0.22 16.51±1.62治疗后 0.99±0.12a 0.94±0.11a 0.98±0.10a 0.96±0.11a 0.97±0.10a 0.99±0.12a 0.80±0.09a 6.63±0.68a对照组 100 治疗前 2.53±0.27 2.42±0.26 2.48±0.25 2.46±0.24 2.10±0.20 2.49±0.25 2.02±0.21 16.50±1.71治疗后 1.49±0.16 1.36±0.15 1.51±0.16 1.31±0.15 1.29±0.13 1.41±0.15 1.31±0.14 9.68±1.02

3 讨论

不寐是中医病证名, 又称为“不得眠”、“不得卧”,相当于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的失眠、睡眠障碍等病[7]。患者夜间不易入睡, 或轻度睡眠, 睡后易觉醒、日间疲乏。相比于现代医学, 中医学治疗不寐, 或采用针刺治疗, 或采用中药治疗, 辨证施治, 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医认为, 脏腑功能与心神互为影响,心神清明, 则寝寐有序, 心神失养, 脾胃功能失调, 则心脾两虚型不寐发生[8]。《素问·六节脏象论》记载“心者, 生之本, 神之变也, 神得守则寐, 失守则不寐”, 意指心神失养与不寐关密切。《景岳全书·不寐》中指出:“劳倦思虑太过者, 必致血液耗亡, 神魂无主, 所以不眠”。因此, 中医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多采用养心安神、益气健脾为主治则。

本研究选用中药方剂为归脾汤, 原方出自宋代医著《济生方》, 主治胸闷气短、食欲不振、乏力、失眠多梦等心脾两虚型病证。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补气健脾, 气旺而血生, 使气血生化有源, 心神得以濡养;酸枣仁、远志、茯苓、龙眼肉补心益脾, 安神定志;当归滋阴养血, 与上述补气药协同发挥功效;木香行气疏脾, 使之补而不滞;生姜、大枣则调和药性。诸药相合, 共奏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之功效。探究温针灸联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效果。王娟[9]采用温针灸联合归脾汤的治疗方法, 对25 例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发现, 临床治疗总有效为88.00%, 不良反应较轻。进而提示, 归脾汤联合温针灸对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林娜[10]以126 例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归脾汤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 探讨其临床疗效, 结果发现, 归脾汤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后, 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睡眠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其血清5-羟色胺(5-HT)、γ-氨基丁酸(GABA)等神经递质水平显著升高, 血清多巴胺(DA)水平、PSQI 分数明显降低,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进而得出, 归脾汤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薛梅[11]应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症, 结果显示, 归脾汤组中医证候积分、PSQI 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组, 睡眠总时间、1 h 内入睡比例、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P<0.05), 进而提示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症的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本研究结果显示, 以归脾汤联合艾司唑仑片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 临床总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00%, 患者PSQI 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 且显著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应用归脾汤联合西药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效果比较理想, 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了高效的改善, 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心脾例数有效率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过桃花村
更正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很有效率
政治备考:如何背书最有效率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安卧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90例
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