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与心理一致感的相关性研究

2024-04-06 15:27孙娅娇赵一鸣余永艳
黑龙江科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效能养老维度

钟 灵,陶 慧,余 璐,孙娅娇,赵一鸣,余永艳

(昆明医科大学 护理学院,昆明 650500)

0 引言

伴随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医学与民生领域关注的重要议题。对于养老机构老年人而言,衰老、身体机能衰退及罹患多种疾病,社交网络缩小及生活模式单一等因素,导致其承受着来自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力,易产生抑郁、孤独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心理一致感(sense of coherence,SOC)作为个体对生活的总体感知,有助于激发老年人自身的内在需求,能促使其充分利用周围广泛多样的资源来缓冲心理压力,从而改善负面情绪[1]。有研究认为,个体心理一致感水平较低,即使能延缓其疾病进程,其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也难以改善[2]。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面对逆境与挫折时所表现出的自信心,在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方面与心理一致感有类似作用,自我效能感较高的老年人在面对困难时通常会采取积极的态度与应对方式,进而减轻心理负担[3]。

基于此,调研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与心理一致感的现状,探讨两者的相关关系,能为老年人心理一致感的干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以期有效改善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便利抽取昆明市8家养老机构的216名老年人进行横断面调研,获得有效问卷21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1%。 纳入标准为年龄≥60岁且愿意配合者。本研究已获昆明医科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 研究工具与方法

1.1 问卷与量表

1)一般资料调研问卷。在查阅文献与咨询相关专家的基础上自行编制,包括机构性质、机构类型、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月收入、自理能力、患慢性病的情况、医保类型、每周参与文体活动次数及社会支持等12个变量。

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由张建新与Schwarzer在1995年编写,属于单维度量表,共 10 个条目[4]。量表采用 Likert四级计量法,从“完全不正确~完全正确”分为4个等级,得分越高说明自我效能感越强。总分在20分以下为低水平,20~30 分为中度水平,大于30分为高水平。

3)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采用包蕾萍2006年汉化的量表版本,包括可理解感、可控制感、意义感3个维度[5];共有13个条目,采用Likert七级计量法,其中5条是反向计分。总分范围13~91分,13~63分为低水平,64~79 分为中水平,80~91分为高水平。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6。

1.2 研究方法

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中位数(四分位数)描述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人数与构成比(%)描述。经正态检验得出自我效能感总分为偏态分布,故使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调研结果

2.1 养老机构老年人基本情况

在参与调研的212位老年人中,其所在养老机构类型方面,公立机构71人(33.5%),私立机构141人(66.5%)。年龄方面,60~69岁18人(8.5%),70~79岁44人(20.8%),80~89岁113人(53.3%),90岁及以上37人(17.5%)。性别方面,女性136人(64.2%),男性76人(35.8%)。文化程度方面,文盲50人(23.6%),小学学历35人(16.5%),初中学历43人(20.3%) ,高中及专科学历58人(27.4%),本科及以上学历26人(12.3%)。婚姻情况以单身为主(76.9%)。月收入方面,4000元以下58人(27.4%),4000~8000元92人(43.4%),8000元以上62人(29.2%)。自理能力方面,半数以上老年人能够完全自理(51.4%)。医保类型以城镇职工医保为主(75%)。慢性病方面,无慢性病者43人(20.3%),患1种慢性病者65人(30.7%),患2种慢性病者49人(23.1%),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者55人(25.9%)。每周参加文体活动次数方面,0次76人(35.8%),1次18人(8.5%),2次19人(9.0%),3次及以上99人(46.7%)。社会需求方面,不能满足42人(19.8%),基本满足67人(31.7%),大部分满足48人(22.6%),完全满足55人(25.9%)。

2.2 自我效能感与心理一致感现状

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总分为24(19~30)分,处于中等水平,其中高水平40人(18.9%)、中等水平112人(52.8%)、低水平60人(28.3%)。详见表1。

表1 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得分情况Tab.1 Self-efficacy scores of the elderly in nursing institutions for the elderly (n=212)

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一致感总分(60.63±13.57)分,处于较低水平,各维度得分依次为可理解感(23.25±5.50)分、可控制感(19.70±4.74)分、有意义感(17.68±5.38)分。详见表2。

表2 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一致感及其维度得分情况Tab.2 Psychological congruence and dimension scores of the elderly in nursing institutions

2.3 自我效能感与心理一致感的相关性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与心理一致感及其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387~0.532,P<0.01) 。详见表3。

表3 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一致感与自我效能感相关性Tab.3 Correl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congruence and self-efficacy of the elderly in nursing institutions (n=212)

3 结论与建议

3.1 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

研究发现,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得分为24分,略高于易晨晨针对养老院老年人的研究结果(22.74±6.39)[3],且多数调研对象的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拥有高水平自我效能感的老年人仅占28.3%。该结果表明,养老机构老年人群抵御生活困难与挫折、面对环境改变时信心不足,原因可能为调研对象年龄多在80岁以上,躯体与认知功能衰退、精力与体力下降等问题使其在困难面前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更愿意选择放弃而非坚持。养老机构老年人多数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且仅51.4%的老年人能够完全自理,疾病与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使得老年人在管理自身健康、生活等方面受到限制,欠缺对自理能力的信心,甚至会产生拖累了家人的负面情绪。此外,老年人的社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身处困境时难以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故会丧失应对挫折的信心,这也是导致其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的因素之一。

建议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正确评估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鼓励老年人通过培养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自我保健、参加活动锻炼等措施增强身体素质、延缓身体机能下降速度。加强慢性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自身护理决策,充分发掘自身潜能,增强面对生活与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一致感处于较低水平

研究发现,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一致感总分为(60.63±13.57),处于较低水平,明显低于郭丽娜使用同种研究工具对社区老年人进行调研的结果(72.54±8.81)[6],表明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对生活的总体感知较为消极。心理一致感作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受一般性抗拒不足与一般性抗拒资源的影响。一般性抗拒不足指个体在生活中遇到的造成情绪情感混乱的各种事件与危机。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搬离家庭入住养老机构这一生活变动即属于一般抗性不足,环境与生活的改变使得老年人与子女、亲友的交流减少,且来到新环境后往往需要重新建立社交圈,熟悉新的生活环境,导致其难以适应,易产生落差感与被抛弃感。养老机构较为单一的管理模式与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得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减少,信息相对闭塞,可获得的信息资源与社交资源相对欠缺,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压力源”,加重其心理负担,致使老年人的心理一致感水平降低。尽管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能够理解或预料到自己已经面对或可能面对的困难或逆境,但对于机体与认知的老化过程采取顺其自然的接受态度,难以激发养老机构老年人对自身生活的控制欲,进而使其生活意义感不断弱化。

养老机构应建立老年人健康管理制度,积极举办带有社交性质的活动,帮助老年人尽快适应院内生活,建立归属感与对生活的掌控感。鼓励亲友探视,增加情感联系,可通过叙事护理、文体活动等使老年人体验生活中的美好,寻找人生的意义。应加强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一致感的筛查,对评分较低的老年人及时进行引导,鼓励其灵活调配周边资源来积极应对压力,从中提升其心理一致感。

3.3 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与心理一致感呈正相关

研究发现,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得分与心理一致感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呈正相关关系,提示自我效能感越高则心理一致感越好,这与张佩嘉的研究结果一致[7]。其原因可能在于,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个体应对各类环境挑战或面对新事物的自信心,本身就是促进心理一致感发展的可用资源之一。从健康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二者在应对压力时运用的机制相似:自我效能感通过调控个体的动机、行为与情感过程来处理危机,心理一致感则从可理解感、可控制感与意义感三个维度鼓励个体正向应对。具体而言,高自我效能感的老年人相信自己具备解决大部分问题的能力,能够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与处理因环境变化或遭遇逆境带来的影响,并在晚年生活中积极寻求生命的意义,有助于可理解感与有意义感的提升。自我效能感较高的老年人能够调动自身丰富的生活经验,也善于寻找与获取信息及社交资源来解决问题,对环境资源的可及度与利用度较好,能够积极有效地应对压力情境,使得可控制感提高,进一步推动心理一致感的提升[8]。与之相反的是,自我效能感较低的老年人在生活中遭遇困难便常常将其视为一种威胁,报以回避、消极的态度,且由于对自身能力不自信,常表现出自卑、缺乏信心,对处理压力性事件把握不足且难以坚持,致使其心理一致感降低。

鉴于自我效能感与心理一致感的正相关关系,建议养老机构定期评估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从增强自我效能感入手,开展授权健康教育、赋能自我管理、集体叙事实践、运动干预等各类活动[9-13],检验提升心理一致感的效果,达到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目的。

猜你喜欢
效能养老维度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光的维度
养老之要在于“安”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