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碳普惠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4-04-06 15:22刘灵秋
黑龙江科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普惠制普惠发文

刘灵秋

(新疆大学 商学院,乌鲁木齐 830046)

我国于2020年9月明确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与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而碳普惠制试点是推动双碳目标尽快达成的重要一环,多省市正探索碳普惠建设,碳普惠试点也已取得初步成效。

1 年发文量与被引量

截至2023年3月29日,碳普惠领域共发表247篇相关文献,总引用579次,文献来源为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词为“碳普惠”。碳普惠研究始于2012年,2014年被引量大幅上升,但年发文量仍处于低位。2015—2018年,发文量与被引量逐渐增加。2019—2020年,发文量与被引量略有波动,但整体仍高于前期。2021—2023年,发文量激增,2021年发文量增速与被引量增速均达到峰值,2022年发文量达到2021年的1倍以上。故可将碳普惠研究分为“2012—2015年萌芽期”“2016—2020年成长波动期”“2021—2023年快速发展期”三个阶段。详见图1。

图1 碳普惠研究年发文量与年被引量变化趋势Fig.1 Change trend of the annual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 and annual citations in carbon inclusion research

2 关键词分析

2.1 关键词共现与聚类

在科学知识图谱中,高频次、高中心性的关键词可用来确定某领域的研究热点,中介中心性可测度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样本文献中共218个独立关键词,其中出现1次的有140个,出现2次的有28个,出现3次及以上的有50个(占23%)。碳普惠制研究热点主要围绕碳普惠制、碳普惠、清洁高效利用、普惠金融、碳积分、碳排放、减排量、低碳生活等主题展开,中介中心性不小于0.1的节点共198个。详见图2、图3、表1。

表1 碳普惠关键词频次及中介中心性Tab.1 Keyword frequency and intermediate centrality of carbon inclusion

图2 关键词共现图谱Fig.2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

图3 关键词聚类图谱Fig.3 Keywords clustering map

2.2 关键词的时间变化情况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将关键词聚类按时间线依次排列,能够直观看出文献研究重点随时间发生的变化。碳交易、碳积分相关研究始于2013—2014年;2015年,碳普惠制研究兴起,2016年随着广东省首次展开碳普惠试点,其研究热度越来越高。2017年,普惠金融概念提出[1],研究范围逐步延伸至绿色出行、碳市场、碳汇、碳配额等。2021年,碳普惠与交通出行的联系日趋紧密,相关研究侧重于交易管理、碳账户、碳定价等。详见图4。

图4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Fig.4 Keywords timeline map

2.3 关键词突现情况

突现词是指在短时间内频繁出现,受到广泛关注的关键词,可解释某一领域的研究趋势。从突现强度看,“碳普惠制”“碳中和”“普惠金融”的突现强度位居前三,其中“碳普惠制”于2015—2019年保持最大突现强度,“碳中和”“普惠金融”于2021年维持在突现强度的第二、第三位。从突现时间看,2021年突现词数量最多,“碳中和”“普惠金融”“激励机制”“全民参与”“商业银行”“绿色出行”等均在此时成为研究热点,但持续时间不长。“绿色金融”与“信用贷款”在2023年成为最新突现词。从突现周期看,“碳交易”与“碳普惠制”的突现周期最长,从2013年起维持了4~5年时间。详见图5。

图5 关键词突现图谱Fig.5 Keywords emergence map

3 研究热点

3.1 碳普惠政策文件

截至2023年,我国共发布了57个碳普惠政策文件,其中2021年发布量增速最高(达到600%),2022年发布量最多(达到21个)。省市级政策文件占92%,数量远超国家层面,说明各省市对碳普惠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碳普惠落地应用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详见图6、图7。

图6 我国碳普惠政策文件年发布量变化趋势Fig.6 Change trend of the annual release of China’s carbon inclusive policy documents

除国家层面发布的政策文件外,广东、山东、山西、上海、天津5省市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数量较多,说明我国北方地区碳普惠制政策推行力度较大,而西部与东北部地区暂未发行碳普惠相关政策。

在碳普惠政策中,除“碳普惠”这一首要主题外,“绿色低碳”“碳账户”“碳积分”“碳排放权交易”的出现频率较高,说明各地的碳普惠制度构建思路基本一致。详见图8。

图8 我国碳普惠政策文件关键词出现频次Fig.8 Frequency of the keywords of China’s carbon inclusive policy document

3.2 碳普惠原理

碳普惠制是在量化小微企业、家庭与个人的低碳行为后,将减排量转换为个人账户中的碳积分或碳币,在借助商业政策激励赋予减排量一定价值的同时,经相关机构核证后可在碳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在社会上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2]。相较于静态的碳普惠定义,其运行流程形成了实际可行的动态循环,碳普惠制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及环境层面[3]。我国碳普惠制的理论流程详见图9。

图9 我国碳普惠制的理论流程Fig.9 Theoretical flow of China’s carbon GSP

3.3 碳普惠类型

3.3.1 政府主导型

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提出在北京、深圳、广东等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当前,上海、广州、无锡、东莞、福州、苏州等城市都提出实现双碳目标计划,力争提前实现碳达峰。此外,南京、深圳、武汉、杭州、十堰均处于不同程度的碳普惠项目实施过程中,覆盖范围囊括交通、水电、垃圾分类、购物消费等,大多以政府与商家让利出资相结合的方式运行。

3.3.2 企业主导型

企业主导型碳普惠是指由企业收集记录特定业务场景下个人的绿色行为,根据一定规则将绿色行为对应换算为积分、能量等碳资产,用户可利用碳资产兑换相应优惠。如支付宝旗下蚂蚁森林碳足迹种树、迪卡侬的旧衣零抛弃品牌专项行动计划、美团外卖的青山计划及环保能量公益捐、高德地图的北京MaaS出行平台等。

3.3.3 金融机构主导型

金融机构主导的碳普惠形式包括绿色信用卡与个人碳账户两种。绿色信用卡指金融机构推出的绿色主题信用卡,在开卡流程、卡面设计、权益设置等方面体现绿色低碳理念,如中国银联与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交通银行等合作推出的绿色低碳主题信用卡。个人碳账户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发起方,依托借记卡、信用卡或个人账户,将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与个人碳账户密切挂钩,平安银行、建设银行、山东日照银行等已进行初步尝试。

3.4 碳普惠体系

3.4.1 碳积分性质与运行机制

碳积分是激励公众参与碳减排、沟通微观减排与宏观碳市场的关键,但碳积分在商品兑换及交易流通方面存在不足,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主导型碳普惠制并未真正与现有碳市场建立联系,与实现个人碳减排量变现还有一定距离[4]。有学者肯定了碳积分的金融属性,建议交易平台与银行可共同发行低碳积分卡[5]。金融机构绿色信用卡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个人碳账户的建立。但碳币的价值未被统一准确度量,导致其价值难以确定而无法投入使用[6]。同时,碳积分的有效性受碳普惠试点政策的影响。政策的不确定会导致公众对碳积分的持有意愿不高,对碳积分的认识较浅[7]。未出台碳积分与低碳行为的兑换比例、兑换条件等规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碳积分发行的公信力,导致个人减碳激励机制不畅通。国家层面也缺乏碳普惠自愿减排量的协调机制,部分试点城市碳积分仅可在省级碳市场内部交易,限制了碳普惠制度跨区域合作的开展[8]。

3.4.2 碳普惠制激励方式

居民出行过程中产生的碳排量核算是保证碳普惠制度实施效果的关键。有学者提出,可利用公交卡刷卡记录与低碳产品使用时间等进行周期性低碳数据监测,确定用户唯一认证方式,如交通卡卡号、车牌号、公交地铁智能卡等[9]。在碳币用途方面,有研究提出,可用碳币支付公交费用、购车指标、停车费用或实行积分入户等[10]。激励碳普惠可通过政府提供资金、扩充低碳清单、增加普惠商家进行[11]。有学者建议政府可通过提供优质的换乘服务、出台碳排放配额奖励等手段引导外来车辆使用绿色出行方式[12]。部分研究还对碳普惠制的涵盖范围做了扩充,提出将社区的每户居民作为普惠制对象,鼓励商家加盟,为居民提供更多低碳消费选择[13]。

4 结论

针对碳普惠制的学术研究虽较少,但相关研究受到的重视越来越高,并与碳排放权、碳中和的联系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小微企业、个人、家庭、社区参与的重要性。从碳普惠政策文件与发文量来看,碳普惠研究受政策推动影响巨大,二者发布时间基本一致。国内大多数地区的碳普惠制仍处于初步阶段,学界所涉及的碳普惠研究主题更为新颖,碳普惠与金融的结合、低碳交通主题近年研究热度上升,预计未来将得到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普惠制普惠发文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中国从普惠制“毕业”影响有多大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欧盟普惠制改革及对我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