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做中学”理念,趋向高效课堂构建

2024-04-14 02:09倪锦华
中学数学·初中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做中学折纸高效课堂

倪锦华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需要在“做中学”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学习,在发现和探索中获得知识,在动手操作中完成对知识的探求和理解,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和快乐.文章以“折纸中的数学”的活动课教学为例呈现构建高效活动课堂的教学背景、教学目标分析和教学过程,并提出“做中学”理念下的数学活动课需讲究目标先行,关注创新设计,重视拾级而上,着意学以致用.

关键词:“做中学”;折纸;高效课堂

杜威作为“做中学”理念的开创者,其理念是为了凸显“学生本位”,充分体现“做”与“学”的结合,呈现素质教育的目的与精神,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探究学习,获得发展.而数学活动课就是将操作与学习结合在一起,将学生“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让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学习,在发现和探索中获得知识,在动手操作中完成对知识的探求和理解,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为了更好地对接这一理念,笔者多次参与各种研讨活动,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寻求发展.下面结合笔者执教的“折纸中的数学”的活动课,谈谈个人的一点设计与思考.

1 教学背景及教学目标分析

1.1 教学背景

一般情况下,教师教学设计应基于教材,并以教材内容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本节课是八年级教学“平行四边形”之后的一节数学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中心对称图形之后,了解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之后安排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本节课中,首先需引领学生复习与应用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多样化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进行数学探索,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确定了“折纸活动”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旨在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数学探究过程,在复习旧知的同时体验数学美感,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关键能力.

1.2 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笔者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折纸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家探究历程,感受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以增强对图形的直观认识;通过与折纸活动相结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知识解释折纸活动合理性的过程,培养数学表达能力,发展条理性思维能力;同时引领学生经历实际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图形问题的过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1].

基于对教学背景与目标的深度揣摩,笔者反复思考,不断优化教学路径,生成了以下思考:本節课的设计需要从折纸与说理两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经历折叠、观察、推理、交流、反思、概括等数学活动,学会合作、交流数学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在欣赏数学美感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过程

活动1:矩形—正方形.

用矩形纸片试着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学生在折叠后交流方式方法)

活动2:折—想.

(1)如图1,沿着矩形ABCD的对角线AC折叠,使得点B落到点B′,且B′C与AD交于点F,你能发现哪些特殊图形和特殊关系?

(2)在图1的基础上,如图2,沿着矩形ABCD的对角线AC折叠矩形,使得AD边上的点F落到BC边上的点F′处,四边形AFCF′是特殊四边形吗?请予以证明.

(3)已知矩形ABCD的长BC=4,宽AB=3,请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予以解决.

活动3:矩形—菱形.

折一张矩形纸片,找寻其边上的4个点,使得顺次连接后构成一个菱形.

活动4:等腰三角形—菱形.

折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得出一个菱形,该菱形的一个内角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请在折叠后同桌两人一组予以阐释.

活动5:课堂小结.

在本课的学习中你的收获是什么?

活动6:作业布置.

(1)你能通过折叠一张任意三角形纸片,得出一个菱形吗?并予以阐释.

(2)你还能通过折矩形纸片得出什么图形?请试一试,并说一说.

3 些许思考

从根本上来说,教师的工作属于表演,需要借助于智慧的方式,呈现知识.这样的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准备和磨炼,而教学现场则是结果的呈现.是的,教学现场自然是不可复制的,只有经历深度备课和智慧积累,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对于本节课而言,教师为了落实“做中学”的理念,保证数学学习的高效性,为学生构建一个高效活动课堂,课前钻研教材与学情,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目标,使得教学驾轻就熟.

3.1 讲究目标先行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预期,也就是对学生学习后达成标准的一种设定.它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也对教学结果起到了测量效能.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没有切实体会到教学目标的作用,或者说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影响到了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本节课而言,在教学活动设计前笔者准确确立了教学目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即通过折纸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亲历活动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运用,努力实现知识与思维的共同发展[2].

3.2 关注创新设计

数学学科充满智慧,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真实体验去实施教学.基于此,在“做中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师应创新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既获取知识,又获得发展[3].本课中,教师从从众心理中走出来,创造性地思考与设计教学过程,结合具体学情整合获得资源,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摸索与总结,学会主动、自主、大胆地探索和领悟,以提高数学素养.

3.3 重视拾级而上

学生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拾级而上的获取过程.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关注到学生的知识起点和思维起点,重视拾级而上,才能使得教学过程顺畅,使得学生的学习高效而深入.首先,借助于一个“用矩形去折正方形”的简单活动引导学生去操作、去说理,以引发学生活动的浓厚兴趣;接着,再开展“用矩形折菱形”的操作活动,活动2相较于活动1更具开放性和探究性,可以牢牢地抓住初中生爱探索的心理,使学生获得体验、改造经验、转知为智;就这样层层递进,最后借助于合作交流的问题,让学生多感官协同参与,使学生踏阶而行,在充满乐趣与智慧的探究中获得发展,大大地提升活动课的实效性.

3.4 着意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新课改的一大重要理念,就是将学习与生活有机融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能力.数学活动课中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构建,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在本课中,教师以数学实践作为基本出发点和学习基础,设计的每个数学活动都给予了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化未知为已知.这样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当然,在操作活动之后还需及时总结与提炼,让学生在反思归纳中感受数学应用的魅力.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需要在“做中学”理念的指导下,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饰演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数学活动课中,基于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设计教学,积极探寻活动课教学的真正起点,让学生多思、多做、多说,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会创新.这样的教学根植于学生,基于学生的认知需求,让学生拾级而上,大大提升了课堂实效,实现了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郭玉峰,史宁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出、理解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2(4):42-45.

[2]董林伟,孙朝仁.初中数学实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6):20-25.

[3]王治伟.新课改指导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09(30):8-11.

猜你喜欢
做中学折纸高效课堂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关于幼师立体几何教学与幼儿园教育衔接的教学案例
遵循“做中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基于“做中学”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
折纸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折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