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某区域布鲁氏菌病重点人群监测及疫情分析

2024-04-15 08:00王丽琴何文琴邱俊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5期
关键词:邵武市混合液布鲁氏菌

王丽琴 何文琴 邱俊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阴性不动杆菌,可长期存活于多种动物体内,国外研究发现有超过200种动物易感染布鲁氏菌,其中就包括猪、牛、羊等人类饲养的家畜[1]。该菌的抗逆性很强,能够在低氧、酸性恶劣条件下存活,体外生存时间最长可达数月[2]。当人类与感染了布鲁氏菌的活体动物以及各种动物制品相接触,或者身处遭受布鲁氏菌污染的环境中时,细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感染,称布鲁氏菌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布鲁氏菌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是一种常见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尤以牧区高发,居住于该病流行地区或从事与家畜及家畜产品有关的职业人是本病的高发群体,也因此成为重点监测人群。福建省邵武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上级要求,在邵武市布鲁氏菌病重点地区开展监测工作,现对2021—2022年重点人群监测结果进行汇报与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邵武市492例接受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的重点人群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同养殖和屠宰相关的、与家畜及畜产品密切接触的布鲁氏菌病高危职业人群,或哨点医院接诊的以反复高热伴大汗、游走性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为症状表现、临床高度怀疑布鲁氏菌病的患者。(2)一般人口学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近1周内抗菌药物使用史者。(2)无法自主配合完成调研者。入选受检者中,男性359例,女性133例;年龄23~57岁,平均(40.26±5.31)岁;初中及以下文化289例,高中文化93例,大专及以上文化110例;接害工龄4个月~13年,平均(4.82±1.76)年。本研究获福建省邵武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受检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调研。

1.2 方法

依照标准流程采集患者肘静脉血样5 mL送检实验室,以离心法留取上层血清液,依照中国卫生行业标准《布鲁氏菌病诊断》(WS269—2019)[3],联合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ose bengal test,RBT)和试管凝集试验(tube agglutination test,SAT)对布鲁氏菌进行检测。RBT(初筛)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提供的布鲁氏菌虎红平板凝集抗原,将抗原与受检者的血清等剂量(1︰1)充分混合,3~5 min后观察有无凝集反应及程度。结果判定:混合液均匀浑浊,未见凝集——阴性(-);混合液浑浊,少量粒状物,25% 凝集——阳性(+);混合液清亮,有凝聚片,50%凝集——(++);混合液几乎透明,凝聚片明显,75%凝集——(+++);混合液完全透明,有大凝聚片,100% 凝集——(+++)。检测结果为“+”及以上者进一步接受SAT。SAT(确诊)方法:以石炭酸生理盐水制备稀释的血清,准备5支小试管,第1支中加入石炭酸生理盐水2.3 mL,第3、4、5支中各加入0.5 mL,第2支不加;吸取待检血清0.2 mL加入第1支试管中,充分混匀后从中吸取1 mL混合液分别加入到第2、3支管中,每管加0.5 mL,充分混匀;再从第3支管中吸取0.5 mL混合液加入到第4支管中,同法从第4支管中吸取0.5 mL混合液加入到第5支管中,充分混合后再从第5支管中吸取出0.5 mL混合液弃去。各试管稀释均使用同一根吸管,操作完成后获取稀释度分别为1︰12.5、1︰25、1︰50、1︰100的样本(第2~4管)。采用CDC提供的布鲁氏菌试管凝集抗原,先以0.5%石炭酸生理盐水按照1︰10的比例稀释抗原原液,吸取稀释后的抗原加入第2~4管中(第1管作为血清对照管,不加抗原),每管加0.5 mL,充分混匀,从而获取稀释度分别为1︰25、1︰50、1︰100、1︰200的样本(试验管)。另制作抗原对照管、阴性对照管与阳性对照管,将试验管与对照管充分混匀,置于37 ℃温箱中20~22 h,取出后室温放置2 h。取实验用抗原稀释液0、0.25、0.50、0.75、1.0 mL,分别加入等量0.5%石炭酸生理盐水,制成透明度依次为100%(4+)、75%(3+)、50%(2+)、25%(+)和0%(-)的比浊管,以比浊管作为判定的依据标准,根据试验管中上层液体的清亮程度判定结果。待检样本滴度在1:100++及以上(或病程1年以上者SAT滴度为1:50++及以上)判定为布鲁氏菌行体阳性。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受检者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调研。问卷共20题,从布鲁氏菌病传染途径、危害、症状表现、预防措施、治疗方法5个维度进行测试,每个维度4个条目,共20个条目,满分100分,以得分≥85分为高度知晓,得分≥60~84分为中度知晓,得分<60分为低度知晓。另对受检者的日常防护用品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包括工作服、口罩、乳胶手套、防护眼镜、胶靴、皮围裙等防护装备的穿戴情况,以及工作结束后的酒精擦手、脱下防护装备后的硫磺皂洗手等,统计防护合格率。

1.3 观察指标

回顾性调研受检者布鲁氏菌检测结果,记录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例数,统计阳性率。显性感染(临床感染):有明确的布鲁氏菌流行病学接触史,SAT阳性并伴典型症状体征;显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有明确的布鲁氏菌流行病学接触史,SAT阳性,但无典型症状体征。统计受检者布鲁氏菌病的防控知识知晓率与防控合格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布鲁氏菌病检测结果

2021—2022年共检出布鲁氏菌病24例,阳性检出率为4.88%(24/492),见表1。其中,2021年受检人数218例,检出阳性20例,包括屠宰人员4例(隐性感染)、发热患者16例(新发感染),阳性检出率为9.17%(20/218)。2022年受检人数274例,检出阳性4例,包括饲养放牧员1例(隐性感染)、开单员1例(隐性感染)、发热患者2例(新发感染),阳性检出率为1.46%(4/274)。2022年布鲁氏菌阳性检出率低于202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71,P< 0.001)。

表1 2021—2022年福建省邵武市布鲁氏菌病血清学监测结果

2.2 受检者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知晓情况

492例受检者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整体知晓率不高,高度知晓占比仅为16.24%,本次布鲁氏菌病阳性的受检者,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高度知晓与中度知晓率低于布鲁氏菌病阴性受检者,低度知晓率高于布鲁氏菌病阴性受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不同检验结果群体的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知晓情况比较[例(%)]

2.3 受检者布鲁氏菌病自我防护情况

492例受检者布鲁氏菌病自我防护正确率超过80%,但布鲁氏菌病阳性受检者的自我防护正确率低于布鲁氏菌病阴性受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不同检验结果群体的布鲁氏菌病自我防护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布鲁氏菌病不仅会对家畜健康造成威胁,导致养殖业损失及畜产品出口限制,同时也是人类潜在的健康危害。国外一项研究发现,布鲁氏菌会损伤心脏瓣膜,引起布鲁氏菌性心内膜炎,是布鲁氏菌病最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生率为1%~2%[4]。目前,布鲁氏菌病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公共卫生事件。在高危人群中开展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可以早期发现感染布鲁氏菌的个体,一方面利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有效帮助感染者控制病情、改善症状;另一方面也方便追踪和阻断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链,减少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防止疫情扩大,从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5-6]。此外,布鲁氏菌病重点人群监测还可以为布鲁氏菌病有效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和参考。

本研究对2021—2022年福建省邵武市布鲁氏菌病重点人群的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调研,文章中体现了中国卫生行业《布鲁氏菌病诊断》(WS269—2019)的执行标准,监测人群涵盖屠宰人员、兽医、饲养放牧员、畜圈清洁工、乳肉加工销售、家畜育种等多职业,这些职业人均与家畜或畜产品有着密切的接触,是布鲁氏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另有存在发热症状临床怀疑布鲁氏菌病的患者,根据监测结果,布鲁氏菌病阳性检出率为4.88%(24/492)。以往关于各地区布鲁氏菌病监测的研究所报道的阳性率存在较大差异,少的低于1%,高则超出10%,考虑与不同地区布鲁氏菌病的病原体特征、流行病学特征、疫情防控水平等存在差异有关[7-9]。由此可见,福建省邵武市布鲁氏菌病的阳性率水平居中,仍有较大下降空间,进一步加强当地布鲁氏菌病疫情防控工作,切实减少感染依旧切实且必要。

纵向来看,2022年福建省邵武市的布鲁氏菌病阳性率明显低于202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可见当地布鲁氏菌病防控效果有所提升。不过,本文研究的时间段短,难以全面反映当地布鲁氏菌病防控的整体趋势变化,有待扩展年限进一步深入研究。另外,影响布鲁氏菌病防控质量的因素众多,稍有轻视就可能引起疫情暴发流行,因此无论疫情防控成效如何进展,防控工作都要始终将民众的健康与生命放在首位,切莫松懈[10]。横向来看,不同职业重点人群中,屠宰人员、饲养放牧员和开单员均有检出布鲁氏菌病,以屠宰人员检出数最多。其实,屠宰作业对于环境中的微生物有着严格控制,车间经常冲洗消毒且通风不良,尘埃和飞沫少,是不利于布鲁氏菌传播的[11]。但这种环境控制也让车间变得潮湿闷热,增加了员工的不适感,从而导致员工摘除风镜、口罩等防护物品的情况,增加感染风险[12]。另外,开单员相对于屠宰人员和饲养放牧员而言,与家畜及家畜产品的接触要少,本研究中同样也检出了1例隐性感染,从侧面反映布鲁氏菌病的传播范围广、传播链条多。因此,开展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有必要在重点区域内全面进行,而不是以接触家畜及家畜产品的远近论“亲疏”[13]。

另对受检者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知晓情况与防护合格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当地重点人群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整体知晓率不高,多数可以按照工作要求正确进行自我防护。对比来看,阳性受检者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水平相对更低,未做防护或防护不当的占比更高。原因在于缺乏防控知识,不能全面认识布鲁氏菌的危险性与正确防护的重要性,导致防护不规范,或是自我保护意识差,存在侥幸心理,工作中擅自卸下防护,未能养成良好防护习惯,从而给细菌以可乘之机[14]。对此,要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人群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建议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宣传策略,进一步提高重点人群布鲁氏菌病防控意识[15]。同时,加强重点人群职业防护技能培训,指导正确的防护措施与管理方法,强化职业防护效果,以进一步降低布鲁氏菌感染风险,更好地保障重点人群职业安全。

综上所述,2021—2022年福建省邵武市重点人群布鲁氏菌的感染率不高且呈下降趋势,但仍有必要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健康宣传和教育,进一步提高重点人群布鲁氏菌病防控意识和技能,强化职业防护效果,以进一步降低布鲁氏菌感染风险,更好的保障重点人群职业安全。

猜你喜欢
邵武市混合液布鲁氏菌
硅油和矿物油混合液分层速度的影响因素
月季生态培育方法新尝试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野下邵武市纺织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
邵武 邵武市金坑村列入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传统村落名单
中蒙医解毒化湿法治疗布鲁氏菌病
胆汁胰液混合液溶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体外实验研究
邵武市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及经营管理对策
邵武市古树名木保护现状与对策
牛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