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患者负性情绪及自我效能感分析

2024-04-15 08:00吴开文陈小寒方岚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5期
关键词:负性效能个体

吴开文 陈小寒 方岚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个体在没有以死亡为意图、故意的反复破坏自身的组织器官,而且这种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认可,包括切割、烧伤或刺伤、摩擦和抓伤皮肤等行为方式[1]。抑郁焦虑的情绪能引起青少年个体出现许多不良的心理状况,而青少年为了调整自己的不良心理状况最常应用的策略方案就是NSSI行为[2]。自我效能感不仅是个体对即将执行的活动未来状态的一种事先评估,还直接影响其在执行这一活动中的动力心理过程功能的发挥,是个体对自己所要达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需要的信心和信念[3]。自我效能感作为影响青少年发展的一个重要内部变量,是个体完成某一活动具有的能力判断、自我把握和感受,是对自身能力的自信程度。个体对压力的觉察和应对方式经常受到自我评价结果的影响,不良的自我评价易导致个体陷入焦虑、抑郁、自卑等负性的情感体验,从而运用消极回避的应对策略。本研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4]、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5]及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 )[6]作为测评工具,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及自我效能感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5月福州市第二总医院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心理科开放病房住院30例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组。纳入标准:(1)由精神科副主任医生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5th ed,DSM-5)[7]中的诊断标准确诊。(2)有部分自知力,能配合治疗。(3)年龄12~18岁。(4)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具备语言、理解、听力与书写能力,能完成相关量表的评测。(5)患者与家属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器质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神经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者。(2)躯体与神经系统疾病者。30例同期在校正常青少年学生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同期在校青少年学生,年龄12~18岁。(2)均无精神病史。(3)能完成有关量表的评测。排除标准:(1)有精神病史者。(2)拒绝测评者。本研究共纳入研究组30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21例;年龄14~18岁,平均(16.4±0.97)岁;学历:初中9例,高中21例。对照组30例,男性6例,女性24例;年龄14~17岁,平均(16.3±0.65)岁;学历:初中7例,高中23例。2组年龄、性别、学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3)伦理第(1)号]。

1.2 方法

测验过程:对所有入组的样本由经过培训及一致性评定的测评工作人员采用量表工具进行测评。住院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患者采用发放问卷;在校的青少年学生采用问卷星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必须在征求入组学校的班主任和青少年本人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后,以普通班级为单位采取自愿原则进行手机问卷星的方法施测。由2名主管护师分别进行查阅核对一致性并将问卷结果录入计算机,应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1)抑郁焦虑量表评分:采用SDS[4]、SAS[5]。SDS在1965年由ZUNG编制,用于评定患者的抑郁程度。由20个项目组成,分4个等级,根据症状出现的频率(没有或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按1~4分进行计分后再将20个项目得分相加得出粗分,最后乘以1.25后取其整数值,得到标准总分。标准总分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中国常模标准分上限为53分。SAS由ZUNG编制于1971年,包括20个项目,分为4个等级,标准分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中国的常模结果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 0.86。

(2)GSES[6]:该量表总共有10个项目,内容体现个体在面临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项目评分为4级评分,总分为10~40分。得分越高提示自我效能感越高。由被试者按照其实际的情况对每个项目进行选择勾选 “极不符合”“不符合”“符合”“极符合”。中文版的 GSES 已被证实有良好的信效度。对其信效度进行分析,该量表Cronbach a系数为0.87,重测信度为0.83,折半信度为0.8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研究组焦虑抑郁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分, ±s)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分, ±s)

组别SDSSAS研究组(n=30)73.57±14.3667.07±14.62对照组(n=30)40.47±9.5229.20±5.23 t值10.51813.353 P值<0.001<0.001

2.2 2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比较

研究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总分为(19.77±6.45)分,对照组为(25.30±3.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7,P< 0.001)。

3 讨论

3.1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患者存在明显焦虑与抑郁的负性情绪

随着当今社会不断地发展,人们的各种生活压力在不断增加,尤其是青少年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导致负性情绪明显增加,如焦虑、抑郁情绪长期无法得到舒缓,使得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精神问题在逐渐增加[8]。本研究显示,NSSI青少年患者的焦虑抑郁标准评分明显高于健康在校青少年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青少年时期处于情绪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会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9]。他们也是处于青春期人生发展中最重要的阶段,情绪调控极其不稳定,自我管理能力弱,内心冲突较为激烈,而且缺乏有效缓解压力的技巧,在面对较大的心理压力时,负性情绪的信息加工过程缺陷,有增加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所以更容易倾向于用NSSI方式缓解自己的负性情绪。情绪失调也是导致自伤行为发生的常见原因之一[10]。NSSI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体内内源性阿片类浓度升高或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变化,从而可能会出现短暂的愉悦感[11]。专家认为影响非自杀性自伤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是抑郁、自卑及社交障碍[12]。NSSI青少年多数面临着对负性事件缺乏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虽然NSSI行为可以短时间内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但对于长远来说不利于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应认识到情绪影响着青少年的自伤行为,是紧密相连的[13]。徐莉等[14]课题提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韧性、抑郁程度、自杀意念及企图、痛觉阈值与发生NSSI行为密切关联。当患者NSSI行为发生频率增多,严重程度亦增加,对疼痛的阈值及自杀的恐惧感逐渐降低,导致自杀行为更容易发生[15]。NSSI行为是不能被人们认同与接纳的,所以应重视青少年的不良心理状况及可能发生NSSI行为的一些机制,通过积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改善不良的情绪,减少NSSI行为的发生,从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利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3.2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患者存在自我效能感缺陷

当个人在面对各种压力时,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往往能集中注意力,遇到困难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具有维持健康心理的重要功能。本研究结果提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患者研究组自我效能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也可以理解为自我效能感低的青少年在遇到家庭、社会、学校等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时不能努力去克服困难,自信心不足,易产生消极的心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ANDURA[16]提出自我效能较高的个体倾向于相信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面临挑战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抑郁、状态焦虑、特质焦虑以及考试焦虑呈负相关[17-19]。由此说明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能有效缓冲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自我效能感高的青少年其情绪、思维、行为等自我调控能力也好。刘东玮等[20]的研究提出较高的自我效能水平能够改善自我态度及自我评价,提取自我人格中的积极成分,促使个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困扰时采用积极视角,进而提高心理弹性水平。

综上所述,如何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应引起社会的关注,应思考采取干涉措施,以有利于提高自信心,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治疗的积极性与依从性,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前期调查的样本量少,在后面的试验性研究中将扩大样本量。此文的研究结果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团辅训练指南的制定提供了借鉴内容,为存在NSSI行为的青少年患者采取优化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依据,让青少年个体获得积极情绪及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热情与活力。

猜你喜欢
负性效能个体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大学生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