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机构工作者参与卫生学术社团情况调查

2024-04-15 08:00陈柏妍祝琴姮章宝丹王天娇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5期
关键词:卫生机构高级职称职称

陈柏妍 祝琴姮 章宝丹 王天娇

学术社团是由科技界同行组成的科学共同体,它有助于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成长和发展。卫生学术社团是由卫生机构工作者自愿组成并依法登记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1]。卫生学术社团人才汇聚、分布面广,具有跨行业、跨学科、跨部门等独特的优势,并且“会聚交流”是最为重要的工作特征[2]。本研究调查了某省级卫生机构不同专业领域工作者参与卫生学术社团活动的现状,以及对其学科建设发展作用、自身学术能力提升的满意度情况,旨在探索参与社会学术活动对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者在学术发展、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为适应不同专业卫生机构工作者发展需求,提出有利于卫生机构工作者与学术社团良性互动的建议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浙江某省级卫生机构工作者,所从事专业领域包括公共卫生监测、传染病流行病学、免疫学、艾滋病学、结核病学、慢性病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与放射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健康教育学、理化检验与卫生毒理学、微生物检验学、卫生管理学等。

1.2 方法

采样问卷调查,收集浙江省某省级卫生机构工作者在2018年1月—2022年12月学术社团活动的参与情况。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4份,回收有效率为88.0%。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职称、专业、工作年限等)。(2)学术社团活动参与情况(参与学术社团数量、社团级别、担任社团最高职务、社团活动频率)。(3)对学术社团活动的满意度情况(学科建设情况、能力提升情况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会人口学特征分布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有效问卷264份。其中初中级职称66名(25.00%),副高级职称104名(39.39%),正高级职称94名(35.61%)。男性156名(59.09%),女性108名(40.91%)。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40~50岁,共110名(41.67%),>50~56岁最少,共72名,占27.27%。不同职称级别分组中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分布结果显示,初中级职称中调查对象年龄主要集中在>30~40岁(75.76%),副高级职称调查对象年龄主要集中在>40~50岁(63.46%),正高级职称调查对象年龄主要集中在>50~56岁(5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所有调查对象的工作年限集中>9~19年,共104名(39.39%),不同职称级别工作年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专技分类集中于医师系列,共175名(64.39%);其次是技师,共52名(1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学历分布集中于硕士学历,共156名(59.09%);本科及以下和博士学历均为54名(2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学科分类集中于卫生管理学40名(15.15%);其次是结核病学和职业与放射卫生学,均为30名(11.36%);学科分类最少的为公共卫生监测,仅8名(3.03%)。不同职称级别学科分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见表1。

表1 不同职称级别的人口学特征[名(%)]

2.2 学术社团活动参与情况分布

浙江省某省级卫生机构工作者参加学术社团数量在1~10个,平均每人参加3个社团。对不同职称级别的工作者参加社团数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副高级以下职称人均参加社团数量1.91个,副高级职称人均参加社团数量2.63个,正高级职称人均参加社团数量4.21个。不同职称级别参加社团数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卫生学术社团级别与在社团中担任最高职务的分布结果显示,参加国家级学会的仅为高级职称工作者,参加省级学会以高级职称人员为主,仅有1名是初中级职称。初中级职称人员中最高任职为省级学会常务理事;副高职称调查对象中,最高任职为国家学会常务理事;正高职称调查对象中最高任职为国家学会副会长/副理事长。正高职称调查对象中超82.98%的工作者在卫生学术社团中担任委员以上职务。不同职称级别担任职务高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研究结果总体表现为调查对象的职称级别越高,担任委员等职务越多、参加的社团数量越多。56.82%的工作者参加社团活动频率为经常参加。不同职称级别工作者参与社团活动的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职称参与社团活动情况[名(%)]

2.3 卫生机构工作者对卫生学术社团活动满意情况

卫生机构工作者对卫生学术社团活动的满意度评价结果见表3。对社团活动举办频率的满意度中,43.94%的工作者表示满意,27.27%的工作者表示一般。社团活动对学科建设水平提升满意度中,47.73%的工作者表示满意,26.52%的工作者表示非常满意。社团活动对个人学术能力提升满意度中,43.94%的工作者表示满意,24.24%的工作者表示一般。整体上,卫生机构工作者对卫生学术社团活动对学科建设水平的总体提升作用的满意度最高。

表3 卫生机构工作者对卫生学术社团活动满意度情况[名(%),n=264]

3 讨论

本研究针对浙江某省级卫生机构工作者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近5年参与学术社团活动情况以及对卫生学术社团活动的满意度情况。探索学术社团活动对卫生机构工作者及学科的建设性意义,并为促进卫生机构工作者与学术社团良性发展提供科学建议。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参加卫生学术社团的卫生机构工作者主要为>40~50岁、工作年限长、高级职称的卫生工作者,且职称级别越高,担任委员等职务越多、参加的社团数量越多。社团活动举办频率、对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对个人学术能力提升表示满意度中,其中对学科建设水平的总体提升作用的满意度最高。

3.1 卫生学术社团在人才引育留用上的困境与完善

卫生学术社团在助力人才引进、推动人才发展、吸引人才留用以及方便人才办事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具广泛性、社会性和地区性的专业团体。卫生学术社团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卫生科技的发展,提高卫生机构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因此,参与卫生学术社团的活动,对于卫生机构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结果显示,卫生学术社团的主力军为副高以上职称工作者,初中级职称卫生机构工作者参与卫生学术社团活动少、频率低。现实是,大多数卫生学术社团更多采取单位推荐模式,初中级职称卫生机构工作者在成果累计、工作经历、学术影响力等方面不具备较高的竞争力,因此,如何帮助青年工作者打开科技社团的壁垒、促进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是社团及工作单位应当探索的课题。正高职称卫生机构工作者通常需要处理更复杂的问题,承担更大的责任,专业知识深度、工作经验积累以及其在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能为科技社团引领方向,因此社团内部也可采用“老带新”的导师模式推动人才队伍的建设。

3.2 卫生学术社团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本研究显示,卫生机构工作者对卫生学术社团活动的满意度偏低。这可能源于2个原因。首先,社团活动过于强调形式,而忽视了实质性的学习和技术交流,卫生机构工作者可能会认为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其次,一些社团活动可能与卫生机构工作者的实际工作需求无关,或者提供的知识和技能无法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此外,社团活动的开展方式和组织管理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卫生机构工作者的体验不佳,存在参与活动的困难和压力。因此需要提升社团活动实用性,例如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规范服务行为和项目管理、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等[3];优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以整体组织战略为基础,构建指标体系,筛选能够主要反映社团服务和管理过程的指标,并突出目标管理及全面质量管理,以便更好地了解卫生机构工作者的需求和建议[4-5]。同时,卫生学术社团也需要加强战略管理意识,对卫生学术社团的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并对短期目标进行设计和绩效评估。

3.3 卫生学术社团承接政府职能力度有待加强

党的二十大坚定不移地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明确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公共行政过程中由多主体、多中心参与公共行政和管理,本质是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与合作[6]。 卫生学术社团承担着学术交流、创新成果协同转化、人才培养、医学科普宣传和基层医疗扶持、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以及临床科研基金项目申报等多重职责。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卫生学术社团利用其知识、人才、组织网络以及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优势,承担起社会化服务职能[7]。这些努力为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确保了政策的有效实施和目标的顺利实现。通过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卫生学术社团不仅成为党和国家与科技人员的桥梁纽带,更是团结了广大卫生机构工作者,以学术活动、科普教育为主要抓手,为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奋力建设学科有高度、人才有厚度的科研新高地贡献力量。然而,卫生学术社团在承接政府职能方面仍面临一定的困难。一方面,作为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卫生学术社团在资金、人力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难以满足政府提出的高要求;另一方面,卫生学术社团不具备行政权力,难以胜任一些复杂的公共卫生任务。加强卫生学术社团承接政府职能的力度需要从提高卫生学术社团的投入、提升卫生学术社团的参谋能力、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机制等方面着手,以期提高卫生学术社团承接政府职能的效果,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的健康。

3.4 卫生学术社团引领行业发展、助力人才培养

卫生学术社团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和灵活的民间组织国际交流机制[8]。因此,在分析科技领域的共性问题、探讨全球公共议题的应对和管理机制以及开展综合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方面,卫生学术社团具备天然优势,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9]。由民政部、中宣部、中组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社会智库由境内社会力量举办,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采取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等组织形式,具有法人资格,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10]具备社会智库特征的学术社,联系广泛、社会基础雄厚和信息来源丰富等特点,为科学研究的普适性和应用性提供有力支持[11]。尽管卫生学术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的地理位置、单位和部门,在各自的领域里深耕细作,但都是从事相同或相关专业的学术研究[12]。这些特性决定了在处理专业性的学术问题时,各类全国性第三方学术社团具有超越地域和单位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3]。通过整合各方研究力量,不断提升卫生应急能力和卫生工作者公共卫生素养[14];借鉴先进理念和方法,充分吸收相关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建立了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研究队伍[15]。这些从事专业理论研究的学者、应用研究的专家、行政管理者和一线实际工作者,是最具有广泛性、社会性和地区性的专业团体。充分发挥专家在业务发展、学科建设、科研开发、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示范作用,有助于推动卫生学术社团中的专家纳入政府专家序列,带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发展,为卫生高层次人才考核与评价提供标准;通过为年轻卫生机构工作者搭建更多学术交流锻炼平台,聚焦优势领域,助力新时代新征程人才培养工程,打造国际一流专家团队。

猜你喜欢
卫生机构高级职称职称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看各省职业农民如何拿到高级职称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加强基层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中美两国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机制对比研究
北京市某远郊区乡镇卫生机构运行现状研究
基层部队卫生机构与体系医院衔接保障问题思考
职称
上海 率先实施高级职称全行业评审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
实施“大学生村医工程” 提升村级卫生机构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