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对首次献血伴心理障碍者的影响

2024-04-15 08:00朱旭蕊张燕华周淑英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5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献血者心理咨询

朱旭蕊 张燕华 周淑英

无偿献血是个人自愿、无报酬地捐献身体血液以供需要输血之人所使用的慈善行为,可以帮助挽救生命,是对社会的有益贡献。但是,由于对献血认识不足、缺乏正确了解,许多群众虽然有献血的意向,同时也存在疑虑和担心,从而导致紧张、恐惧等心理障碍,最终放弃献血[1]。因此,对于初次献血者,树立他们对于献血的正确认识,尽量消除和减少他们的献血相关心理障碍,对于提高献血率、增加固定无偿献血者数量而言至关重要[2]。心理咨询是一种常用的心理障碍评估方法,可以通过交流和讨论了解献血者对于献血的真实想法,帮助掌握献血相关担忧和顾虑[3]。心理疏导则是综合采用各种手段帮助个体应对各种情绪和心理困扰,以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可用于解决献血相关心理障碍。青岛市中心血站近年在首次献血伴心理障碍者中开展了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服务,收效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青岛市中心血站接待的278名首次献血伴心理障碍的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于青岛市中心血站进行无偿献血的健康志愿者,体检符合国标《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4]。(2)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3)首次进行无偿献血。(4)献血前心理状况评估提示存在献血心理障碍,包括恐惧疼痛、担心影响健康、害怕传染病等。排除标准:(1)献血禁忌证。(2)既往接受过紧急献血、捐献血小板等其他形式的无偿献血。(3)以往尝试无偿献血失败。(4)惧怕打针,既往晕针史。(5)无法自主配合研究者。依据献血时间不同分为2组。2023年1—6月141名献血者纳入试验组。男性74名,女性67名;年龄20~44岁,平均(28.41±6.33)岁;献血动员方式为个人自愿65名,团体外采76名。2022年7—12月137名献血者纳入对照组。男性72名,女性65名;年龄19~42岁,平均(28.30±6.19);献血动员方式为个人自愿62名,团体外采75名。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青岛市中心血站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的无偿献血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按照一般献血流程为2组献血者提供常规服务。登记并核查献血者信息,予以献血前告知(包括安全献血重要性、实名献血制、高危行为故意献血责任、献血反应等)与健康征询,予以血压、体质量、脉搏等一般检查,血型、血红蛋白、乙肝表面抗原等快速检测。综合评价符合献血标准后,根据献血者意愿选择捐献血液量,常规采血。献血后穿刺部位常规按压并休息10~15 min,确认无不适领取无偿献血证和纪念品即可离开。

对照组(常规宣教):以口头形式简单告知献血者献血行为不会影响个人健康,反而对健康有利,并向献血者说明采血流程的规范性与安全性,同时叮嘱献血者不要紧张,紧张时以深呼吸平复情绪,保持放松。此外不予以献血者主动心理干预,但对于献血者提出的疑问,则予以认真解答。

试验组(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预先针对献血者心理护理相关内开展培训,学习心理咨询与疏导方法、与献血者沟通交流技巧、仪容仪表规范等,为工作开展奠定基础。自行设计《献血者心理状况调查表》对献血者进行调研,调查表内容包括献血动机(包括奉献爱心、被动接受、免费体检等)、对于献血存在的疑问和疑虑(包括担心影响健康、担心影响工作、担心可能导致传染病、害怕疼痛等)与献血心理需求(包括服务态度、环境舒适、抽血技术等)。同时,主动与献血者沟通交流,给予献血者表达感受的机会,倾听献血者的忧虑与恐惧。根据问卷与咨询结果,个体化评估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导致心理障碍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予以献血者一对一心理疏导,联合采用口头宣教、《无偿献血科普答疑手册》、无偿献血科普宣教短视频、实物展示等方式,解答献血者对于献血的疑问。例如:对于担心“献血损害健康”的献血者,详细说明献血对于健康的好处,包括预防和缓解高粘血症、促进心神代谢、减少心血管意外等,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原因,同时引用一些权威研究来证明,对于担心“献血导致传染病”的献血者,为其说明血站的专业性与规范性,详细讲解采血流程,强调采血无菌操作的严苛性,展示采血所用耗材,都是密封新启、一次性使用,非一次性耗材也均经过严格清洗消毒,创口周围碘伏杀菌且采血后及时无菌覆盖,不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对于害怕疼痛及由此所致紧张焦虑的献血者,说明疼痛的短暂性与轻微性,并联合采用语言安慰、肢体安抚、深呼吸、冥想、分散注意力、引导积极思考、鼓励与赞美等方式帮助缓解,服务全程强调主动、耐心、认真、专业。

1.3 观察指标

1.3.1 首次献血完成情况

统计2组首次献血完成率,献血完成评价标准:按照献血者预计划顺利完成本次献血并且采血有效,不包括已献血但因献血者个人因素致采血不足量而导致血液报废的情况。统计2组献血量以及献血相关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判定参照国家卫生行业标准《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WS/T 511—2017)[5]。

1.3.2 献血舒适度

献血舒适度评价采用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该量表是由美国舒适护理专家Kolcaba研制的心理测量工具,适用于评估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舒适程度。量表共有30条目,分别从生理(5条目)、心理精神(10条目)、环境(7条目)、社会文化(8条目)4个维度进行评价,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每条目包括很不同意、不同意、同意、非常同意4个选项,依次记1、2、3、4分。其中,条目1、4、5、6、18、20、23、27、28为正向计分,其余条目为反向计分,取各条目得分之和,得分范围30~120分,得分越高,献血者越舒适。该量表后由国内5名护理专家翻译成汉语并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量表内容效度指数0.86,Cronbach's α系数0.92,各维度α值波动0.53~0.85,内部一致性较好,适合在国内使用[6]。请2组中的献血完成者在献血结束后填写GCQ,比较2组量表评分。

1.3.3 献血服务满意度与再献血意愿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研2组献血完成者对本次献血服务的满意度以及再献血意愿,其中献血服务满意度从服务态度、服务主动性、服务及时性、服务专业性、整体服务质量5个方面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5个评价项。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再献血意愿从个人再献血意愿和动员亲友献血意愿2个方面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愿意、愿意、以后再说(不一定)、不愿意4个评价项。总意愿度=(非常愿意+愿意)例数/总例数×100%。献血结束后,安排专门人员(选择未对献血者服务的人担任)向献血者发放调查问卷,现场发放和回收,不记名填写,密封保存,确保问卷可以真实反映献血者态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Shaopro-Wilk检验均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首次献血完成情况比较

试验组133名献血者完成献血,首次献血完成率为94.33%,对照组117名献血者完成献血,首次献血完成率为8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1,P=0.013)。试验组首次献血300 mL与400 mL者占比多于对照组,首次献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试验组心慌、眩晕、出汗、恶心症状均少于对照组,献血相关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首次献血量比较[名(%)]

表2 试验组与对照组献血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2 2组献血舒适度比较

试验组GCQ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3个维度与量表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试验组与对照组GCQ评分比较(分, ±s)

表3 试验组与对照组GCQ评分比较(分, ±s)

组别生理心理精神环境社会文化总评分试验组(n=133)16.28±3.2733.64±5.4223.05±4.1924.29±3.6597.26±8.74对照组(n=117)14.49±3.1027.22±7.0623.69±4.7222.10±4.1387.50±11.30 t值4.4258.3191.1694.5827.879 P值<0.001<0.0010.243<0.001<0.001

2.3 2组献血服务满意度与献血意愿比较

试验组献血者对本组献血服务的态度、主动性、及时性、专业性与整体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试验组献血者个人再献血意愿度与动员亲友献血意愿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5。

表5 试验组与对照组献血者再献血意愿比较

3 讨论

无偿献血是一项利国利人利己的社会公益活动,参与无偿献血是个人表达爱心、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不过,虽然献血的高尚理念已经被现代人广泛认可和接受,但仍有部分群众对于献血持保留态度[7]。有一项关于公众无偿献血意愿的调查研究显示,有73.51%的公众没有明确的个人献血计划,占比居前5位的原因包括:个人身体与年龄原因,认为不适合献血;献血可能影响个人身体健康;害怕穿刺采血疼痛;不理解个人无偿献血、患者有偿用血;担心献血导致疾病[8]。这其中一些错误的、不全面的认知会影响献血者的献血心理和行为,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从而对献血产生抗拒。

传统献血服务中,对于献血者的心理疏导未建立在献血者个体化的献血服务需求上,对于所有的献血者,无论其对于献血的担忧和疑虑是什么,均采用统一的干预模式,干预针对性与干预深度均不足,无法切实解决献血者的心理问题。而且服务流于形式,缺乏主动性,也容易被献血者认为服务态度不佳,影像服务体验[9-10]。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青岛中心血站将心理疏导引入无偿献血服务中。心理疏导能够对个体的心理问题进行疏泄和引导,帮助支持个体自我调适,从而解决心理问题,使维持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合并心理障碍的首次献血者而言,通过心理疏导消除他们对于献血的顾虑,是促进献血有效可行的方法。不过,导致献血者心理障碍的原因众多,预先开展心理咨询,详细了解献血者心状况是必要前提。对此,心理疏导前开展心理咨询,通过自制的调查表结合深度的沟通交流,全面了解献血者的动机、担忧与恐惧。咨询之所以强调个体化,原因在于不同献血者对于献血的认识和理解都不同,献血相关心理需求也是独特的,个体化掌握不同献血者的心理状况,可以量身为献血者提供心理支持,这样既可以保证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能提高服务效率[11]。在此基础上联合采用多种手段为献血者提供多元化的、包容性的心理支持与疏导服务,针对献血者心理障碍的重点问题进行有效干预和指导,可以帮助献血者正确、科学、全面的认识献血,从而帮助打消心中疑虑,改善或消除心理障碍,进而帮助献血者坚定献血信心,促进献血完成[12]。

本研究中,试验组献血者首次献血完成率高于对照组,首次献血300 mL与400 mL者占比多于对照组,献血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表明试验组干预方案可以推进首次献血,提高献血量,预防献血相关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可以切实抓住导致献血者心理障碍的原因并有效解除,不仅可以是患者更加安心、放心的献血,并且利于保持献血过程中心理状态平稳,从而预防和减少心因性不良反应[13]。试验组GCQ心理精神等维度与量表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表明试验组干预方案可以提高献血者的献血舒适度,与文献报道结论相符[14],原因在于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可以有效解决献血者的心理问题,满足献血者的心理诉求,从而提升心理舒适度。此外,试验组献血者对本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及献血意愿也高于对照组,与文献报道结论相符[15],原因一方面在于试验组针对性干预方案与献血者心理需求契合,另一方面在于试验组干预强调主动、耐心、认真、专业,这是血站形象的加分项,可以帮助提升献血者的献血体验,从而增强再现血意愿。

综上所述,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可以帮助改善首次献血者的心理障碍,提高首次献血率与献血量,提升献血者的献血舒适度及对献血服务满意度,对预防献血相关不良反应、提升献血者再献血及动员他人献血意愿具有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献血者心理咨询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分析重复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比较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