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始

2024-04-22 16:47汤徐屹
家长·下 2024年3期
关键词:德育科学素养

汤徐屹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小学科学课程是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教师要切实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将德育融入渗透到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基于此,本文探究了小学科学课堂渗透德育的现实困境,分析了在小学科学课上渗透德育的意义,提出在小学科学课上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理想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也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核心素养能够使学生有效应对学习、生活方式的不断变革,具备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观念、品格与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必须认识到立德树人背景下推进课程育人的现实意义,将德育滲透到小学科学教学中,确保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推动德育工作向专业化、规范化与实效化发展,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与健全人格。

一、小学科学课上渗透德育的现实困境

(一)对德育渗透重视不足

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特点,体现了科学本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从亲近自然走向亲近科学,在科学学习中形成基本的能力、态度与社会责任感。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学校的科学课程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一些科学教师教学理念创新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依旧存在重知识、轻实践与轻内涵的问题,小学科学的德育价值未被明确,甚至还存在科学性不足的问题,影响了德育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的效果。

(二)对科学课程的德育资源挖掘不足

小学科学课程教材设计与教学进程安排立足学生学段特征与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较高的契合度。德育资源是发挥课程育人价值的有效保障,要想充分发挥小学科学课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教师就要对科学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进行挖掘。但是,目前部分教师对小学科学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挖掘不全面、不充分,未能将小学科学教学、德育渗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课程资源的价值未实现充分发挥。

(三)德育渗透形式创新不足

小学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对于新鲜事物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因此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推进德育渗透的效果会更加显著。但是,目前部分教师在德育渗透形式创新上存在不足,知识讲授环节枯燥乏味、科学实验单一机械,且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导致学生难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科学知识、接受德育熏陶,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不足。

二、在小学科学课上渗透德育的现实意义

(一)改善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改革的深化要求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但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习成绩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水平的标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受到的关注不足,灌输式教学、演示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不足,教学理念滞后、形式单一,学科育人的价值未被充分挖掘。德育是一种立足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育,其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重视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接受德育,为学生提供自主锻炼与自我成长的机会,潜移默化地塑造价值观念、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这能够推动以教学为中心的小学科学课堂向以学习为中心转变,活跃课堂氛围、深化教学内涵,切实推动高效小学科学课堂的构建。

(二)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

“让核心素养落地”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教育教学根本任务落实的重要途径。推进德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能够切实改善以知识累积、技能获取与学生成长发展划等号的目标取向,不断推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与评价的优化,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品格与价值观念等能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这样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能够在科学、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引下参与到科学实践、探究、体验中,并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反思交流的过程中得到科学观念与思维的发展,得到正确思想价值观念与思想品德的培育,能够以端正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参与到生活实践中,真正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三、在小学科学课上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置小学科学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明确课程的育人价值,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指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置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是确保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的有效整合,切实提升小学科学教学实效,有效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例如,在设计“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一课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发展学生的价值观念、品格与能力出发进行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突出德育元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有效融入,让学生能够在本课学习中认识不同器官之间的协作关系,明确我们的身体是各个器官系统协作才能够健康运行的,引导学生主动爱护身体、珍惜生命,在生活中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二)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德育资源

小学科学课程教材是根据学段特征与教育教学规定编写的,其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多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推进科学教学与德育融合渗透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全方位发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时间在流逝”一课教学为例。“时间在流逝”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感受时间来珍惜时间,明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够拒绝拖延,最大限度发挥有限时间的价值,不断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组织本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利用时间表、计时器等感知时间,体会计量时间的必要性,明白时间感知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学会珍惜时间、利用时间。

(三)立足学生年龄特征,优化德育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与教师主体式教学难以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更难以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要想将德育渗透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就要立足学生的年龄特征,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优化教学方法,开展分层教学、游戏教学、实践教学以及任务驱动教学等,提升德育实效。

例如,在“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去观察生活中的种子传播现象,从有限的生活经历中发现科学,并借助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让学生围绕“种子的一生”开展探究活动,借助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实践探索掌握不同種子的传播轨迹,了解植物是如何繁殖后代的,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力量,切实培育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

在“做一个生态瓶”一课教学中,教师要重点突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了解生命特质的基础上进行生态瓶制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明白维持平衡的必要性,从而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在生活中也能够主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共同维护地球家园。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构建具体科学学习情境

小学科学是对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的研究,涉及了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天文等领域的知识,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基于生活认知对这些领域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但受到思维与认知水平发展的限制,多数小学生并未尝试思考这些自然现象与规律的品质,在科学学习中难以有效把握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科学学习情境的构建,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生活化情境中开展科学实践,体会科学实践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切实加强科学知识与德育知识的融合。

例如,在围绕“岩石、矿物和我们”一课进行具体、真实生活情境的构建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生活进行生活化情境的构建,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接受生态文明教育,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生活现象来了解岩石与矿物的广泛用途,明白保护矿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生活中能够主动将岩石与矿物作为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进而在生活中学会节约用电,培育学生的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意识,切实促进学生的终身成长与全面发展。

(五)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德育旨在发展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长为有理想信念、健全人格与崇高精神的高质量人才。因此,在推进德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时政媒体资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了解我国科技发展成果的过程中厚植爱国情怀,励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切实丰富小学科学教学内涵。

例如,在“用纸造一座桥”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时政媒体资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纸造一座桥”一课是对形状结构知识的概括与应用,需要学生调动科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进而制作纸桥,并围绕制作结果进行展示分享。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时政资源中的德育元素,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武汉长江大桥、港珠澳大桥等建设成就,使学生从桥梁建设中感受祖国繁荣与昌盛,激发爱国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相联系,越挫越奋、不断努力,逐渐成为能够推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优秀人才。

(六)优化教学评价,紧扣德育主题

改进教学评价是保障德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重立足学生实际,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评价标准的制定,增加过程性评价的占比,积极探索增值评价并推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能够围绕既定评价标准进行自评与互评,在反思与交流的过程中再次渗透德育,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一课教学为例。该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资料学习对环境问题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有效增强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与责任感。在围绕本课开展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学评价中,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出发,检验学生是否通过本课学习对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艰巨性与紧迫性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践行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小组讨论与汇报小结活动,通过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探讨中理解大气污染、白色污染与物种灭亡对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并在联系实际、反思自我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生活中的不足之处,能够真正以保护环境为己任,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课程主渠道的作用也被强调,小学科学教师同样面临着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重要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切实推动德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有效应对目前对德育渗透重视不足、德育资源挖掘不足以及渗透形式创新不足等问题,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推进小学科学实践的不断优化,切实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

猜你喜欢
德育科学素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