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 行 思: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三部曲

2024-04-22 12:04袁晓敏
家长·下 2024年3期
关键词:经验利用资源

袁晓敏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是课程建设的内容载体、要素来源和重要基础。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深入推进,课程与资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日益突出,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性日趋凸显。幼儿园应根据实际情况,统筹整合各类课程资源,最终为形成循环式的课程开发与利用提供有力保障,促使幼儿在自主宽松的环境、多元多样的材料互动中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本文分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谋、行、思三阶段的具体做法。

一、谋后而定:立足实际,制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

幼儿园所处的地区不同、本土文化不同,所具有的课程资源也就不同,如何将课程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立足园所实际做好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规划是极其重要的。正所谓“目的不清晰,行为无方向,过程无实效”,若要提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很多方面,如园所周边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有哪些?这些资源分别可能引发哪些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幼儿能够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经验?如何将一种课程资源融入不同的主题活动中?如何在一个主题活动中融入多种本土课程资源?当教师思考清楚这些问题后,便更容易制定适宜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以提高园本课程构建质量。

(一)优先开发园内课程资源

從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与幼儿共同生活或学习的人,以及幼儿平日接触到的物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在梳理课程资源清单时,大部分教师通常分为园内课程资源和园外课程资源两份清单。虽然园内、园外的课程资源各有价值,但两者相比来说,园内课程资源与幼儿的密切性要胜于园外课程资源。一则,幼儿对幼儿园内的动物植物、空间环境、人物事件等都较为熟悉,便于激发兴趣、产生互动、引发共鸣;二则,园内课程资源便于教师观察分析、发掘价值、灵活调整。因此,园内课程资源更契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兴趣需要。例如,幼儿午后散步时发现幼儿园里的桑树结果了,大家都很好奇桑树上究竟结了多少桑葚。于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组织了“桑葚大统计”活动。统计的过程中,幼儿又意外地发现其中一棵桑树结的桑葚数量比其他桑树少了很多。为了探寻其中的原因,教师又启发幼儿对土壤、桑树的品种、桑树的位置等进行了深入探究。一场妙趣横生、充满惊喜的微项目活动就此展开。

(二)根据本土文化,挖掘生活资源

杜威指出:“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生活是生长的条件,生长是生活的内容,生活即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根,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恰恰是将课程回归到儿童生活之中,帮助他们实现生活经验重塑与再造的有效途径。

教师应从幼儿的真实生活出发,立足本土特色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园地处丝绸名镇盛泽,在开发课程资源初期,幼儿园结合盛泽的丝绸文化与当地人民衣、食、住、行、名人、传说、风俗、机构职业、特产工艺、自然资源等,对幼儿在这些课程资源中可能获得的有益经验进行了分析研判,并将其设计成一系列的园本课程。例如,教师根据幼儿园周边的公园、菜场、小学、文化中心等不同地理位置,设计了大班数学活动《身边的路线图》,旨在帮助幼儿通过探究,在熟悉周边地形的基础上了解不同路线的长短。又如,教师结合幼儿园搬新园这一契机,开展了“新园在哪里”“我是新园设计师”“搬新园的大准备”“我是新园小主人”等课程探究活动,让幼儿亲历幼儿园搬家的全过程,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

(三)有的放矢,提升资源利用质量

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必然造成蜻蜓点水、流于形式等问题。为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做得深入且有价值,必须有的放矢地做好不同时期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幼儿园要有计划地做好顶层设计,将各项资源有目的地分布到各个学期中,以学期重点资源的方式逐个攻破。

以盛泽本土资源为例。幼儿园可先利用一个学期重点开发桑蚕资源,通过栽桑、养蚕等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实际操作等活动,帮助幼儿从中获得有益经验。待幼儿对桑蚕资源的探究较为深入之后,教师可在下一个学期内重点开发布资源,深入挖掘布的前世今生、不同布的秘密、布可以做成什么等,进一步帮助幼儿了解家乡文化。接着,幼儿园可继续将盛泽有名的烧麦、盘龙心、潜龙渠公园等不同资源的开发渗透到各个学期的重点工作中,鼓励教师以课程目标为引领,尝试从“有形”的资源背后看到“无形”的课程关系,探寻不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路径,深入研究每一种资源的价值,以多元的形式利用资源,做到有预设、有思考。

(四)让课程资源从广度到深度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路径有多种,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的路径,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实现由广度到深度的过渡。

路径一:将一种资源渗透到多个主题中。基于盛泽本土文化,将其中一种资源渗透到一学期中的各个主题内,通过环境创设、玩具制作、活动组织等多种途径持续且深入地探究该资源的多种课程价值,让其为各主题的有效实施提供助力。

路径二:将多种资源渗透到一个主题中。将课程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之中,将课程构建延伸到儿童生活中的各种资源上,分析它们与主题的关联性,筛选有价值的资源服务于主题,让课程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使该主题生发更多鲜活的、受儿童喜爱的活动。

路径三:由一个资源引发一个系列活动。以班本课程为切入点,鼓励教师基于对儿童的观察,对热点话题、自然现象、节日风俗、偶发事件等内容进行价值分析,选择一个资源,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引,根据儿童的学习需求与兴趣构建班级项目活动或班本主题课程。

二、行之有效:以童为本,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筛选:关注经验,变“普适化”为“定制化”

资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在实施某个主题之前,教师需要先对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梳理与分析,形成普适化的课程资源清单,然后根据幼儿的现有经验、发展目标、生活实际与兴趣需求等要素,筛选出最为适宜的课程资源,规划幼儿可能从中获得的学习经验。

例如,在《欢天喜地》中班主题活动中,教师从自然现象、文化历史、传说故事、节日风俗、社会事件、特产工艺、民间游戏等方面进行了课程资源清单的梳理,发现冬天的冰雪现象、春节期间的文化节活动、传统的艺术和美味佳肴、年货市集、扫尘习俗等都可以引发关于过年的课程活动。但是一个年级组中,A班孩子对于年货感兴趣,B班的孩子对于冰雪感兴趣,C班的孩子对于过年美食感兴趣,显然之前梳理的课程资源无须全部用在一个班的主题活动中。于是,各班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需要与已有经验对课程资源进行了筛选,量身定制形成了不同的课程内容框架。这样的资源更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唤醒其生活经验,从而增强学习的实际意义,使幼儿在适切、有质量的探究活动中建构新的生活经验。

(二)实施:立足实际,化纸上谈兵为亲历实操

实践出真知,如何多维度地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需要与幼儿一起在亲历中不断发现课程的生长点,将文本的课程方案一一进行落地实践,并注重幼儿已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开发有助于幼儿经验生长的课程活动。教师要立足实际,将幼儿对课程资源的发现、需求、想法在亲身实践、实际操作、直接感知的过程中去探索、优化,让课程更符合幼儿的发展需求。

例如,在“丝绸生活”园本课程内容开发过程中,各班教师结合盛泽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本土资源预设了很多课程方案,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发现原方案存在幼儿不感兴趣、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因此,教师通过对课程的实施不断调整课程走向、优化课程内容,并通过后审议,将主题方案做进一步完善,为下一届班级实施该主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

课程实施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并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挖掘、筛选更适宜的课程资源,从而更有效地将生活、儿童与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有目的地为幼儿搭建与资源互动的平台,帮助幼儿接受课程资源带来的滋养,为课程的开发寻找新的生长点。

(三)调试:依托审议,借观察完善课程方案

为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真正拉近课程与儿童的距离,基于观察的审议是最具说服力的。教师要将开发的课程资源借助前、中、后三次审议,依托课程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儿童的兴趣与需求,分析价值、不足及面对的挑战,形成完善的策略,不断地调试课程的适宜程度。

例如,在小班班本主题《可爱的蚕宝宝》活动中,教师基于幼儿家中养蚕的情况,发现孩子对蚕宝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班级保教人员立马对蚕宝宝这一资源的课程价值、课程内容、关键经验、主题目标、活动脉络图、资源网络图、活动规划等进行了前审议,初步制定了“欢迎蚕宝宝”“蚕宝宝吃什么”“蚕宝宝上山记”“蚕宝宝结茧了”等课程方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蚕业已经逐渐减少,大部分幼儿缺乏养蚕经验,这为后期课程的推进带来局限性。于是,教师调整策略,鼓励有条件的家长带着宝宝一起参与家中养蚕活动,鼓励幼儿将蚕宝宝带到班级,让全班幼儿都与蚕宝宝进行一次亲密接触。中审议的时候,原先制定的活动方案多是从教师的视角制定的,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孩子们的兴趣点并不在这些既定活动中,反而生发了很多全新的兴趣点。于是,教师根据对于课程价值的研判,及时调整实施策略,并邀请班内具有丰富养蚕经验的家长进园介绍养蚕的注意点。后审议时,教师通过对整个主题历程的回顾,分享了各自的反思与优化策略,再一次对课程方案进行完善。

课程是一个动态调试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对儿童经验、需要以及感兴趣的事物的观察判断,不断调整活动目标、内容与形式,灵活做好课程决策,切忌一味地遵循既定的课程计划。因此,教师应将课程的重心落在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上,注重在儿童现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联结点,让经验在不断生发、联结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更完整的经验链。

三、思而后行:基于问题,优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螺旋上升、不断优化的过程。在各班经历了规划、筛选、实施、调试之后,幼儿园要向全园教师征集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从中寻找典型的共性问题、寻找背后的原因、商讨优化策略。

(一)借助复盘,建立资源清单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联结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需要反复将每个园本主题与课程资源清单进行比对,反思两者之间的联系,如果其中的联结度不高,则需要及时对资源清单或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若部分课程资源很长一段时间仅存在于清单中而并未开发成实际的课程活动,可能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其课程价值比较低,不适宜开发成课程活动;二是有课程价值,但由于教师和幼儿缺少该资源的经验,无法真正将其课程价值发挥出来。比如,虽然盛泽人民多以丝绸为主业,但隔行如隔山,部分教师对丝绸产业的了解不够,对于各个职业机构可利用的资源了解不深,很可能错过较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需要反复地对课程资源清单及现有的课程活动进行复盘,必要时可多次有目的地对周边资源进行实地普查,对本土的企业人士、社会人士、幼儿家长等人群进行调查,以问卷、访谈等形式,围绕盛泽镇丝绸生活进行调查研究并汇总分析,提高教师对资源的了解度,从中提炼课程价值,为下一步有目的地开发与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不断提高课程资源清单与课程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一步提升课程方案的含金量。

(二)依托游戏支持,促进幼儿与课程资源的有效互动

将课程资源融入区角,能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通过与游戏材料的互动积累有益经验。然而,在访谈过程中,很多教师均表示幼儿对于自己精心投放的低结构材料出现了“不愿玩”“不会玩”的现象,这些看似高开放且具有生命气息的材料却成为了班级中的“标配摆设”。如何促进幼儿与课程资源的有效互动呢?

恰到好处的游戏支持至关重要。游戏材料投放与游戏方法的探究并存,教师要有效利用班级讨论与游戏分享环节,每投放一种新材料后便组织幼儿讨论玩法,丰富其前期经验,拓展游戏的可能性;在游戏结束时,采用视频、照片等形式再现游戏中的创意玩法,请幼儿进行经验交流,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影响实现经验的不断增加,从而提高幼儿利用资源的能力,增强幼儿与资源的互动性。当然,教师也可通过关联性投放的形式,在幼儿普遍不会玩或不爱玩的游戏材料旁邊投放可以启发玩法或激发兴趣的游戏材料,以有效提高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在美工区投放各种花布后,发现鲜少有幼儿会在游戏中自主使用,于是,教师在花布旁边投放了各种款式衣裙的模板和剪裁示意图,慢慢的,幼儿对花布的利用率就越来越高了。

四、结语

总而言之,清晰的规划是建构高质量课程的前提,扎实的实践、深入的思考、灵活的调整是帮助幼儿站在课程中心的一种智慧。当教师以研究者的视角看待课程时,当幼儿以主人翁的心态自由生长时,美好的课程就发生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助推课程园本化的重要路径之一,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教育价值,幼儿园应兼顾教师与幼儿的现有经验,根据实际情况统筹整合各类课程资源,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深入挖掘、积极探索、科学整合、反复优化,同时注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资源在活动的过程中真正转化为幼儿的有益经验,实现课程建设的优化和创新,促进幼儿持续学习与发展。

猜你喜欢
经验利用资源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经验
资源回收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