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有效实施

2024-04-22 15:36孙静静
家长·下 2024年3期
关键词:素养家长音乐

孙静静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情绪积极学习。在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之后,音乐教育逐渐得到重视,该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都发生很大改变,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探索、实践也更为积极,音乐教学评价就是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课堂教学要将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主要手段,评价的过程和结果需要有科学的标准,才能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发挥其积极作用。因此,要想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有效实施音乐教学评价,教师需要了解其作用,而后结合实际情况将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指标与描述性评价、发展性与选择性评价进行融合,同时充分利用多元化评价主体的作用,全方位优化教学评价及效果。

一、教学评价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信心

在初中阶段,很多学生由于平时很少唱歌,学习音乐时很不自信,虽然很喜欢音乐课,但怯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可以在评价时抓住学生本身的优点并将其放大,培养学生自信心,使其敢于大胆自信地歌唱。对学生做出评价时,教师应尽量使用鼓励性、激励性的语言,将具体的评价给予学生,如“老师觉得你的嗓音很清脆”“你的吐字很清晰,对唱歌很有帮助”“你的情感表达很到位,对歌词的理解很到位”等,使其发现自己身上的优势,只要自信勇敢,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可、赞赏。

(二)提高课堂氛围活跃性

评价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特性,评价方法也富于变化,教师可以借助创新音乐教学评价方法的方式提高课堂的活跃性,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训练歌唱技巧等。如,学生互相评价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教师将其应用在课堂上,可促使学生主动模仿教师的评价方式、评价语言等,使学生了解其他同学的优势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学生的兴趣也会在这样的氛围中被激发出来,音乐聆听和分析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同时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和谐、融洽。但在使用该方法时,教师需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过于心急。

(三)有助于激活学生的音乐思维

音乐思维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的提升,并且能够让学生对自身有正确认识,监督、纠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于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有显著的效果。尤其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可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学生在比较放松的心态下学习,提高其音乐综合能力与素养。

基于教学评价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学生音乐素养和兴趣、教学目标等因素,对于评价方法、理念等进行创新和实践,保证教学评价应用的合理性,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

二、教学评价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有效实施

(一)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的融合

教学评价中的过程性评价是重点,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评价学生日常表现,因此过程性评价主要是记录学生日常学习行为,如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悟以及态度等。结果性评价普遍是在教学进行了一段时间后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可使学生对这段时间内自身的情况有所了解和把握。二者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主观的影响。

例如,有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很一般,甚至是不好,但与优异的学生一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此时教师反而会对前者有较高的评价,进而对其有更高的期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日常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在考试时取得的成绩不理想,教师也会考虑其日常表现,在评价时给予积极、鼓励性的评价,维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对音乐的兴趣和自信心。可见,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的融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教师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评价的科学性,从而在课堂上实施有效评价。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创造性的活动内容,在此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拍摄整个过程,记录学生的灵感,方便后续教学中应用这种灵感,如根据歌曲填词、根据歌词谱曲等,逐渐引导和鼓励学生创作完整的音乐作品等。教师可以在每个月或者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使学生的音乐素养逐渐得以提升,并且将日常的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的结果融合起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使学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了解自己的情况,并接受教师的指导,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指标与描述性评价相融合

指标评价是在一定标准的基础上测试学生的音乐能力、素养,等级评价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如,使用A、B、C、D等级方法展开评价,替代传统的优、良、中、差方法,这样方便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描述性评价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方法是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后对学生展开评价。但是该方法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工作量大且难度高,其优势则是方便教师了解和把握学生的音乐素养。前者的操作更容易、客观,但是难以准确地表达和评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此,二者可以在评价活动中进行融合,弥补彼此的不足,便于提升教学评价有效性。

例如,在歌曲《我和你》演唱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从座位条件上将学生分组,各组合唱,而后从声音穿透力、音调、声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描述各小組的优点和不足。如,有的小组声音很齐,对于节奏的把握非常好,但需要加强声音穿透力的训练;有的小组声音非常洪亮,但可以感觉到是喊出来的歌声,对细节和情感的把握不到位,因此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有的小组因为整体音乐水平偏差较大,导致整个小组的演唱效果不佳,但是每个学生都陶醉其中,表情和情感都非常到位,代入感很强。这种教学评价既详细描述了各组学生的真实情况,又从指标评价的角度准确评价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表现、掌握以及感受等情况,增强了评价的全面性,实现了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可见,音乐教学评价中,教师可通过指标与描述性评价融合的方法实施评价。

(三)发展性与选拔性评价相融合

发展性评价重点突出评价所具有的激励作用,将重点放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的评价作用,主要体现在单元教学中。选拔性评价是将水平、程度以及优劣作为依据选拔综合素质优越的人才,经常应用在结业和升学时期。发展性与选拔性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差异性很明显,但在实践中容易出现二者互相替代的情况,影响评价效果,将二者以融合的方式应用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发挥出更强的优势,优化评价的过程和效果。

例如,在《踏浪》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发展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性、科学性评价,同时,从学生升学角度出发,明确选拔性评价标准,增强评价的专业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时,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演唱技巧的应用水平和情感表达效果,以鼓励为主,重点在于维护好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缓解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压力,并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选拔性评价进行融合,则将重点放在专业技术方面,关注学生演唱时的技巧,指出并纠正学生专业技巧上的不足,提高其专业性。这样可为在升学上有专业需求的学生提供有效评价和教学。由此可见,在开展音乐教学评价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学段、内容和目标合理融合发展性评价与选拔性评价。

(四)充分利用多元化评价主体

1.教师评价。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内心对音乐的喜爱,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加学生生活中的艺术气息,并且通过音乐减轻学生承受的各方压力,而不是将每个人都培养成为音乐家。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评价,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表达出来的不同情绪,并且能够诠释音乐的不同形象;通过鼓励的语言、眼神和动作等,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注意评价方法、内容的多样性,避免千篇一律的评价。

以《共和国之恋》为例,欣赏歌曲时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并通过歌曲对国家有了正确、全面的了解,从而在欣赏过程中越来越热爱自己的祖国。在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演唱歌曲,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在总结阶段,教师需要评价学生的表现,包括演唱时的技巧、情感态度、表达的感受等,使用的语言、动作等都要表达出对学生的鼓励和认可,如“你演唱时的情绪非常饱满、表达准确。”“你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很全面。”又或者竖起大拇指表达对学生演唱、情绪表达以及欣赏准确性的认可等。这些都能够培养学生自信心,保证教学评价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和素养。因此,教师要重视自身评价的合理性,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做出鼓励性评价。

2.学生评价。

学生是教学评价的主体之一,教师可在课堂上使用该方法落实评价,最大限度发挥出教学评价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价值。学生评价又可以分为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两种,二者可以联合使用或单独使用,具体可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选择评价方法。

例如,在《同一首歌》演唱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这首歌曲属于音乐教学中的“表现与实践”内容,重点在于学生对歌曲情绪和表达内容的理解、演唱时的呈现方式以及是否准确等,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则需要集中在学生对歌曲含义的理解与表达上,如演唱时技巧运用是否准确、情绪表达是否到位等,使学生了解自己、了解同学,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纠正自己的不足,并且加强对自身的监督,促进学生互相学习的同时,提升全体学生的音乐评价能力以及素养。

又如,在歌曲《希望与你同行》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从音乐的旋律、节奏、描绘的画面等方面进行,学生在自我评价时会将自己的感受与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对比,以此评估自己对音乐是否有正确的理解、是否掌握音乐理论知识。这样,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便于进行针对性纠正、学习等,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与评价能力。

3.家长评价。

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教学评价,不仅需要重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还可以引入家长评价,将其作为优化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和效果的主要内容,丰富教学评价方法,发挥家长评价的积极作用。在使用家长评价法时,教师可以通过录制视频、音频以及面对面交流等方式落实,使家长了解学生音乐学习成果、了解学校的进度和方法等,加强家校沟通,充分利用双方合作的优势提升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

以《感谢你》为例,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邀请有空闲的家长参与课堂活动,听课的同时欣赏学生的表演。首先,家长提前了解歌曲内容以及创作背景、创作者和演唱者等基本信息,认真听歌曲的每一乐句、感知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家长能够认真听教师的讲解以及演唱示范;倾听学生的演唱、对歌曲的理解和表达。最后,家长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这样的评价是对学生的鼓励,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评价效果具有显著的作用,对于音乐教学评价的创新、教学水平的提升等有着特殊的意义。此外,家长评价的应用可以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使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基本情况,促进家校合作的同时,增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信心、了解音乐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评价中合理应用家长评价法。

4.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是外部评价参与到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模式,是拓展教学评价、创新教学评价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该方法。如,将学生演奏、演唱以及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视频发送到网络上或者发送给专业的音评人,而后将评价整理好,在课堂教学中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了解音乐专家对自己的表演所做出的评价,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自己的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有着很好的作用。

例如,在演唱《青春舞曲》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社会评价的方式,在完成歌曲的演唱教学后,將音乐能力和素养比较接近的学生划分为一组,录制学生表演的视频,而后将其发送给专业的社会评价机构,由机构中的人员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的专业性,从而使学生从专业的角度了解自己表演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习的专业性。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引入社会评价,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为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和评价方式创造更好的条件。如果学校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邀请社会人员、专业的机构等参与课堂教学,实现与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发挥社会评价的优势与价值。

三、结语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结果、方法等进行的反思与批判,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教育措施。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得到重视,效果也越来越显著,已经成为教师优化教学模式和成果的重要探究、实践内容。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指标评价与描述性评价等,结合学生的成长目标和教学目标等因素合理且充分地利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能够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音乐素养,发挥教学评价的应用价值,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其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素养家长音乐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我心中的好家长
音乐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