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堂民歌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4-04-22 15:36王玉荣
家长·下 2024年3期
关键词:民歌教学活动音乐

王玉荣

民歌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劳动人民长期积累沉淀的宝贵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学习民歌,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审美能力,深化对音乐文化的多元化理解。从现阶段初中音乐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情况来看,与民歌有关的教学内容占比有了较大幅度提升。针对各年级教材所涉及的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的民歌作品,教师需要根据该民歌的特点,在引导学生对民歌特点有深入把握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单元进行重构以及统整,对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有精准的把握,尤其是对民歌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做进一步拓展,促使初中音乐民歌教学的积极意义得到充分体现。

一、初中音乐课堂民歌教学的意义

从传统民歌内容来看,其素材多数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劳动活动的过程中。中国民歌的原生态色彩十分鲜明,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与音乐内容形成天然的亲和性,对音乐作品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民歌教学还能引导学生充分联系自身,落脚现实生活,对民歌艺术所具有的鲜明的人文特性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欣赏民歌作品的过程中,更多地从情感层面获得共鸣,进而更好地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提升。但是,从现阶段我国民歌传承的情况来看,很多经典的民歌尤其是本土民歌作品都处于濒临失传的困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适度地进行民歌教学内容的引入与拓展,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升,也能使我国的民歌艺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传承。除此之外,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融合民歌教学,还能使学生对地域文化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使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形成更加浓厚的兴趣,对我国民歌艺术特有的魅力有更加全面的掌握,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初中音乐课堂民歌教学的措施

(一)明确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合理把握教学知识点

在实际开展民族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想使教学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充分分析教学大纲以及课本要求,对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进行明确,合理地为学生打造适合学段学情的学习目标,精准地把握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重难点问题。尤其是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所侧重。

《青春舞曲》这首作品是我国维吾尔族的经典民歌,歌曲不仅旋律欢快流畅、篇幅短小精悍,而且歌词朗朗上口、节奏鲜明生动,学唱难度较低。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都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实际组织教学活动时,最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对歌曲知识点有充分的把握,对附点音符以及十六分音符的节奏有更加精准的掌握。通常情况下,在教师进行1至2遍示范演唱的基础上,学生就能完成歌曲的演唱任务。但部分教师为了使課程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对于学生在歌曲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目标和重难点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歌曲的演唱方法时,就将节奏律动的内容、分形式演唱的内容以及舞蹈表演的内容融合到了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各种眼花缭乱的音乐形式上,忽视了音乐课堂中基本音乐要素的落实。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内容的宽度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但是教学深度远远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浮于表面,难以实现演唱教学的基本目标。

初中音乐民歌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都需要有精准的了解与把握,并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重难点渗透,只有在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再带领学生进行歌曲的欣赏与演唱,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形成更多的自然生成,教学活动开展的整体效益才能真正得到保证。

(二)重新构建单元教学主题,合理选择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模式,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使整体的课堂教学能更多地体现出趣味性特征。教师要在对音乐教材中涉及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大单元的角度出发,按照音乐教材主题整合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内容,始终坚持“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基本原则,使学生在民歌学习中真正形成更加完善的思维体系,达到提升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目的。在对课本所涉及的教学资源进行重构及整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不仅要跨单元、跨年级,还需要跨学科,促进已学知识与新学知识构建有效链接。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融合主题教学的方式,在教学中设置中国民歌主题,在主题教学活动之前为学生介绍民歌起源以及民歌发展的基本知识,将课本中所涉及的民歌内容按照地区、民族、题材和体裁进行分类,带领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真正明白我国民歌艺术不仅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还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得到进一步激发,对我国民歌的特点、分类、概念形成更加全面的了解。

在实际讲解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作品,整合不同年级教材的民歌教学内容。如,在教学江苏民歌《茉莉花》时,这首歌曲属于小调形式的民歌,在采用大单元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时,教师可以进行教学单元主题的重构,对本册以及其他年级音乐教材中涉及的同类作品进行整合,统一地为学生进行讲解,尤其是重点为学生介绍同类民歌作品所具有的特点,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当然,不同地区版本的《茉莉花》也可以采用主题式的民歌教学方式,为教学资源提供多项选择,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时的兴趣和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调动,对于学生学习视野的拓宽具有十分积极的价值。

(三)优化教学环境,把握民歌教学的特点

初中音乐民歌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优化学习环境。民歌艺术不仅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特点、地域性特点,很多民歌在演唱方法方面也包含了不同地区的方言,包括陕北方言、东北方言、吴侬软语等几个方面。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刻地感受不同方言给民歌艺术的表达所带来的影响,融合不同的民族舞蹈、民族服饰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面对不同民族文化时真正形成更加深入、全面的认知。

以安徽民歌《凤阳花鼓》教学为例。这首歌曲的歌词具有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曲调质朴自然,在人民群众之中流传较广。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针对安徽地区人民的生活环境、性格特点等进行讲解,带领学生了解一些安徽的特色地域文化,使学生对流传于安徽地区的音乐文化知识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带领学生针对安徽地区流传的一些民歌歌曲进行聆听,引导学生进行演唱,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激发,让学生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自主地进入歌曲所创设的情境中,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真正得到进一步深化,更好地感受到安徽地区民歌优美的音乐旋律以及曲调中蕴含的深厚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根据本土特点和民族分布情况,有重点地加强地方民歌的搜集整理和教学,因地制宜地编撰地方民歌教材,提高民歌教学的分量。除此之外,要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跨学科链接,如历史、地理方面,使民歌教学从内容到教学方式都更加完善和富有民族特色。

(四)合理使用媒体资源,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

在进行民歌知识学习时,单一的感官体验很难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因此,为了使上述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多媒体资源融合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民歌有关的图像以及文字的信息形成深入了解,使学生在学习时真正地调动身体的多个感官,在身临其境的基础上深入地了解民歌的内容以及民歌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提升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进行媒体资源的选择,避免出现教学内容过于杂乱、数量过多、缺乏章法的情况。并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需要进行多媒体资源的融合,还可尝试在课堂上融合网络教学资源,依托网络平台,将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并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学习考核以及学习测评工作,在充分考虑课堂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应用网络,促进学习内容的进一步丰富,为学生创造更为开放、多样的学习环境,加强师生互动。

《黄河船夫曲》这首作品是一首十分经典的陕西民歌,传唱甚广,新时期的音乐家在呈现这首歌曲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改编,使其更符合现代人民群众的审美,收到了较好的反响。在教授这首作品时,教师可以设置开放式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了解陕西地区流行的民间曲调的风格特点,以及这些民间曲调形成与人民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之间所具有的关联,并且通过收集资料,了解《黄河船夫曲》歌曲的主要内容和风格。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征,对于学生学习效率及学习兴趣的提高也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价值。充分引入媒体资源,不仅能使学生对歌曲的内涵以及歌曲的情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在学习民歌的时候进行探索和研究,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歌学习中,为学生学习效果的进一步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组织民歌音乐教学活动,培育学生民歌素养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多组织一些趣味化以及形式丰富的音乐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在更加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技能。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活跃度较高的思维,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不同种类的音乐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的特点,合理地进行音乐活动形式的选择,其中知识问答、歌曲演唱比赛、歌伴舞活动都是十分常见的活动类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地选择活动的内容,并将与民歌有关的知识潜移默化地融入音乐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参加活动时对民歌的旋律、民歌的知识、民歌的情感形成充分的感知,在聆听歌曲的时候形成情感方面的共鸣,达到提升民歌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教授《采花》这首歌曲时,教师先为学生介绍这首歌曲改编自四川民歌,歌曲的节奏明快、吐字简单明了,音调高亢明亮,能让人在聆听的过程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学唱的难度整体较低。在带领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关注到这首歌曲歌词质朴的特点以及歌曲在旋律方面所具有的特征。为了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与学习作品,教师需要合理地进行音乐活动的设计,带领学生了解歌曲背景及歌曲内容,采用对唱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对这首作品形成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头脑中描绘作品所展现的场景。教师也可以将小组教学的方式融入课程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各小组在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对这首作品进行演绎。在合作表演时,学生更加深入地把握歌曲独特的旋律,掌握演唱歌曲的方法,改变以往初中音乐民歌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单纯学唱以及进行音乐知识说教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度真正得到提升,增强学生对歌曲情感的认同。

开展民歌教学活动时,要想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气氛的调节,真正改变以往乏味单调的状态,体现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的民歌素养真正得到提升,教师需要积极地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融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趣味化活动内容,使学生能真正地从内心喜欢上民歌学习,增强学生学习民歌的意愿,使学生的民歌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民歌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来的,涉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还体现了不同时代各个地方的语言、文化、民俗等,同时也寄托了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深入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民歌艺术中能真正体会到其所具有的艺术魅力,让民歌教学与初中音乐常规的课堂教学真正地融合到一起,达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目的。

猜你喜欢
民歌教学活动音乐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音乐
穿花衣 唱民歌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