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解决培养核心素养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

2024-04-22 15:36骆春苗
家长·下 2024年3期
关键词:教师应核心素养

骆春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问题解决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问题解决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优化教学方式,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环境,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数学应用方法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以问题解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意蕴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培养要义

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要素的集合体,整合了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旨在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社会性发展,让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加健全的个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数学核心素养以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为表征,具体包括数感、量感、数据分析、数学运算等维度。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需要从以下角度着手:

一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体验。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与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能够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以及应用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知识内化及应用,进而使学生逐渐掌握有助于终身发展的品格及能力。多样化学习体验包括实验探究、猜想假设、操作體验等类型。

二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性较强,只能够简单了解知识在解题上的作用,对如何开展知识探究、怎样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认识,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找到提升自身学习效果的策略,进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终身学习观念建立的必备条件,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以此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程度,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在兴趣引导下获得学习成就感,掌握更多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义,问题解决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问题解决是指学生在问题空间中展开探索,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使问题得以解决。问题解决在教学中的渗透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能够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经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能够使用观察、分析、交流、猜想、试验等多种方式展开对知识的探究,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在经验积累中内化出品格以及能力,推进自身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区别于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性较强的情况,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占据主体地位,能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对知识和解决问题方法展开深入探索,进而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解决在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增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提高教学人文性,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为学生展开开放性探究创造良好环境,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教师应当重视问题解决在教学中的渗透,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品格、生成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以问题解决培养核心素养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探索兴趣

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应立足于真实生活体验,促使学生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教师要重视情境创设,借助情境来搭建数学和生活的桥梁,改变学生对数学枯燥、乏味的认识,为学生展开问题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多媒体、实物等直观手段的应用,增强情境的趣味性、探究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找次品是一类经典的数学问题,重在引导学生对比较简单的找次品问题展开研究:有n个外表看上去完全相同的零件,其中只有一个是次品,次品比正常的商品轻一些或者重一些,那么如何使用天平来找出这个次品?在教学中,如果直接引出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语言来创设情境:首先,引导学生开展小游戏——大家来找茬,鼓励学生找出两幅画之间的不同。在学生完成游戏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用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不同的乐趣,促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视觉、感觉上。其次,教师引出教材上的小例题:有三瓶药品,其中一瓶少了三粒,你是否可以使用适合的方法将少的那瓶找出来?如此,在情境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好地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索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为接下来进一步探索难度较高的找次品问题做好铺垫。

总之,教师应重视情境创设活动的开展,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锻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

(二)激励自主探索,增强学习意识

在核心素养育人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为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创造良好自主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展开多样化探索,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意识。教师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观念,给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索环境,注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引起学生之间思维碰撞,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探索体验。

例如,在《小数乘小数》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掌握了小数乘整数、整数乘整数的运算方法,那么对于小数乘小数,大家认为可以如何来进行计算?”对于这一问题,教师不直接向学生展示结论,而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应用。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为学生搭建支架,引导学生思考乘法的本质,分析小数乘整数、整数乘整数之间的关联,进而对小数乘小数和其他乘法运算之间的关联性展开分析,促使学生大胆猜想假设。在学生有了充足的自主探索体验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成果交流讨论活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观点,促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进一步整理自己的思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互质疑,营造良好的课堂交流讨论氛围,促使学生之间发生思维碰撞,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三)鼓励亲身实践,加深知识理解

小学生具有以直观体验为主要认知方式的特点,因此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亲身实践,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会思考,也能够通过操作、调查等方式进一步理解问题的解决过程,积累丰富的问题解决经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性,进而推进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落实。

例如,在《条形统计图》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数据分析意识上的发展,使学生形成运用统计知识分析生活问题、改善生活方式的良好习惯。为了实现对学生学科素养的有效培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针对这些问题,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学生有所认识之后再开展生活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对如何有效应用掌握到的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如,结合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学生可以对“班级学生近视程度”展开调查,使用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方式,了解班上学生的近视情况,进行分类,统计人数,制作条形统计图。其次,在学生完成实践探索之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促使学生去了解更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进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加深学生对数据分析本质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实践体验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采取多样化方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建立个性化的认识。同时,教师也应适当参与进去,帮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探索问题,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重视方法指导,增强学习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小学生来讲存在一定难度。在问题解决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效果,教师应当注重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为学生参与问题解决提供充足的支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促使学生以科学的手段去解决数学问题,提升学生问题解决效率以及学习能力。

例如,在《梯形的面积》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应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将梯形转化成为熟悉的图形,进而总结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归纳整理意识比较薄弱,无法较好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展开引导,布置制作思维导图的任务:“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研究这些图形面积的过程中,大家都采取了哪些方法?如果我们现在要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使用怎样的方法?”针对这些问题,首先,教师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的基础知识展开整理,并以“图形面积”为核心词制作一份思维导图。这样,学生能够对转化思想在这些问题解决中所起到的作用形成深刻的认识。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展开探索,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此,比起让学生直接进行操作体验,学习方法指导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实现操作和思考的有效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除了培养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能力之外,教师也应当从整理错题、批注阅读等角度实现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有意识地采取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更多有用的经验。

(五)注重认知迁移,促进知识内化

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开放的视野,激励学生将问题解决的经验迁移到更多的场景中,促使学生在认知迁移中实现知识、思想、品格的内化,强化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解、解题策略迁移等方式,促使学生探索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学习体验。

例如,在《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方法是什么?乘法的本质是什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方法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方法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说明了什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方式可能是怎样的?”以问题促使学生展开认知迁移,建立“数与运算”大概念。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还不强,在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更多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式,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应用。

(六)采取过程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当以发展的目光客观看待学生的成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认知能力不同、兴趣特点不同,在问题解决能力的表现上会出现较大差异。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形成正确认识,基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过程化评价,客观指出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

例如,在《条形统计图》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实施评价:一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包括学生交流讨论的积极性、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积极性;二是学生进行调查统计的方式,分析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使用问卷、采访等调查手段;三是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包括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学生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重视学生的自主反思,以學生为中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使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反思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在评价完成之后,教师需根据评价的结果、对学情的认识等要素对教学实施针对性改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结语

解决问题的训练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树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意识,基于学生学科素养发展需要,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优化问题提出、探索过程,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语言以及数学眼光,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注:本文系安康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教师教学课题“小学数学开展问题解决式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GH23JX1098)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师应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