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和平坊的百年历史变迁

2024-04-25 15:31顾宇玥
北京档案 2024年3期
关键词:公使中央公园公理

顾宇玥

在现今的北京中山公园内,矗立着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汉白玉石坊,今名“保卫和平坊”。自清末以来,这座石坊曾数度更名易地,其命运几度沉浮,恰恰印证了近现代中华民族百余年间的兴衰荣辱。目前,学界对于这座石坊的历史梳理仍存在一定的讹误和疏漏。故而本文重新考索相关史料文献,以期更为全面地展现其历史变迁。

一、屈辱前身:德国公使遇刺与“克林德碑”的树立

1900年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乘轿前去清总理衙门交涉途中,行至北京东单北大街的西总布胡同西口时,遭清军神机营队长恩海开枪射杀。此前,因八国联军侵占大沽口炮台,清政府已照会各国公使,正式同列强宣战,并要求各公使限期离京。克林德此行的目的正是就離京事宜提出异议,不料途中遇刺。而在局势如此紧张之际,这位德国公使之死也成为八国联军发动更大规模侵华战争的直接借口和导火索。1901年9月7日,妥协投降的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署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第一条规定,清廷需派专使大臣赴德“请罪”,并在克林德遇刺之处修建一座纪念碑以示歉意。

克林德碑的实际动工时间为1901年6月25日,1903年初竣工,总耗资超30万两白银[1](一说耗资60万两[2])。石碑建成后,应德国使臣要求,又于1903年1月18日在石碑修建处为克林德举行了排场盛大的致祭仪式,醇亲王载沣及清廷重要官员、德国代理公使、各国公使均到场观礼。

克林德碑主体以大块云石砌成,覆蓝琉璃瓦顶,“高与城齐,足满通衢,牌坊用四柱,似东单牌楼而高大过之”[3]。北京市民俗称之为“石头牌坊”。碑楼中心刻有蓝底金字“克林德碑”四字,又以中文、德文、拉丁文三种文字镌刻铭文。有关克林德碑的铭文内容,20世纪90年代北师大宁刚先生曾作校勘考证,但其结论仍存有个别错漏。笔者现结合《大公报》《顺天时报》报道及时人书录,排除手民之误,考索实际碑文内容应为:“德国使臣男爵克林德驻华以来,办理交涉,朕甚倚任,乃光绪二十六年五月拳匪作乱,该使臣于是月二十四日遇害,朕甚悼焉,特于死事地方敕建石坊以彰金石,并表朕旌善惩恶之意,凡我臣民,其各惩前毖后,无忘朕命。”[4-5]

克林德碑的兴修缘由,一说又与赛金花之提议相关。据刘半农等著《赛金花本事》记载,赛金花晚年曾回忆自己在清廷与克林德遗孀间两方调停,最终促成牌坊修建之事。[6]一战后,北洋政府将克林德碑移入中央公园内,改建为公理战胜坊。开工仪式当日曾邀赛金花出席并合影,或可作为此说之佐证。

二、一战纪念:迁址中央公园,改建“公理战胜坊”

1918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以英法美为代表的协约国胜利,德国战败。中国方面因曾派遣数十万劳工赴欧,故而也成为战胜国之一。其时,协约诸国鼓吹此次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北洋政府亦将每年11月11日设为法定“公理战胜纪念日”,政府、学校均放假庆祝。

一战的结束,宣告了作为“强权”代表的德国的失败,大大振奋了中国政府及民众的民族自信心。与此同时,带有强烈屈辱烙印的克林德碑也被提议即刻拆除或改建。11月12日至13日,数十名法国士兵率先试图拆毁此碑。[7]其后,亦有中国民众在石碑上涂写“国民大耻立即铲除”[8]字样。17日起,北洋政府命中国石工开始拆除工作。19日,中法联合会派代表“谒钱干丞总理,请以克林德碑拆下之石架及石块原物,改在中央公园建设一巨大之纪念牌坊,以为协约各国征服德国武力之表彰”[9]。

中法联合会的这一提案很快得到应许。各方最终拟定在北京中央公园内,拆除“格言亭”,并在其旧址处移建石坊,改“克林德碑”为“公理战胜坊”,作为“协胜纪念建筑筹办”,经费3万元。[10]石坊为四柱三楼建筑,碑楼中心额题“公理战胜”四个大字,为徐宝薪手书。左右石匾处刻着移建石坊的日期,背面用拉丁文和德文撰写,中、西文均为铺金字。

1919年3月15日,中央公园内举行隆重的“公理战胜坊”开工典礼。段祺瑞、钱干丞、吴笈孙、英国公使朱尔典等各界政要名人均到场发言。《益世报》《晨报》《新闻报》等多家报刊,第一时间报道并登载筹办处拟定改建之缘起云:“溯此次欧陆战争,时逾四稔。世界各国为主持公理而战,先后参加者至二十国以上,本使强权摧崩,正义复伸,协商各国得获完全之胜利,世界全局遂臻永久之和平,允宜有昭示之建筑,为历史之纪念。”[11]

尽管在当时,这座碑坊寄予了中国各界希冀正义伸张、强权摧崩的美好愿景;但不久之后,随着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谈判失败的消息传来,愤怒的国人方才意识到:没有强盛的国力做支撑,中国依旧无法摆脱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公理战胜”也只能沦为一纸空谈。

三、历史浮沉:石坊碑面的数度更替

作为北京中央公园内一座标志性的纪念建筑,公理战胜坊一直承载着昭示历史、宣教民众的文化功能。在此后的历史岁月中,伴随着在京政权的更迭,这座碑坊的碑面也数度面临更替,被赋予或试图赋予相应的内涵。

1925年3月,孙中山因病于北京逝世,其灵柩曾停中央公园拜殿内。1928年,为了纪念中山先生,北京中央公园改名中山公园。同年,国民政府要员蒋作宾与仇鳌主张将公园内的公理战胜纪念碑,改建为“天下为公碑”,碑面拟用总理手书“天下为公”四字。[12]这一主张曾一度得到响应,但最终并未落实。次年,公园内另辟一处建总理纪念碑。

虽然“公理战胜”的四字碑面并未更换,但同年国民政府仍于石坊原碑身处增加数条蓝底白字之标语,分别为“拥护中国国民党,实现三民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领事裁判权”“以党□□[13],以党治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挟助弱小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云。[14]以示辛亥革命之纪念,并由此推行爱国主义教育。

1937年“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占领北平长达八年之久。在此期间,日本侵略者曾授意伪政府,以协约战胜纪念碑有碍日德同盟之名目,要求拆毁“公理战胜碑”而改建“东亚新秩序碑”[15],以彰显所谓“中日满一体”亲善,达到思想统治之目的。但这一阴谋最终也未能得逞。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彻底结束了被殖民与被压迫的屈辱歷史。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了纪念此次盛会,表彰中国人民在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中的丰功伟绩,会议决定将中山公园内的“公理战胜”坊,改名为“保卫和平”坊,由郭沫若题字。[16]至此,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与自强,这座百年石坊也终于结束了其风雨飘摇的命运,而成为现今北京中山公园内一处守望和平的象征与纪念。

注释及参考文献:

[1]牌坊告成[J].湖北学生界,1903(1):113.

[2]祭仪详述[N].顺天时报,1903-1-20(2).

[3]记克林德碑[N].大公报,1903-1-17(3).

[4]朱寿鹏.东华续录·光绪一百七十七[M].上海:上海集成图书公司,1909:15.

[5]克林德坊[N].京报,1922-4-30(6).

[6]刘半农,等.赛金花本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1.

[7]北京之庆贺战胜声[N].申报,1918-11-17(6).

[8]北京欢祝声中之杂讯[N].申报,1918-11-18(6).

[9]京华短简[N].申报,1918-11-20(6).

[10][11]公理战胜纪念坊之筹备[N].新闻报,1919-2-23(1).

[12]中央公园将建天下为公碑[N].新闻报,1928-6-18(4).

[13]“以党□□,以党治国”一则标语内容,因历史照片清晰度有限,文字难以辨认。

[14]标语出自1928年《良友》杂志中聂光地拍摄的《北平中山公园公理战胜碑上之标语》一图。

[15]稷园公理战胜碑决即拆除[N].晨报,1940-11-5(2).

[16]中山公园管理处.中山公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89.

作者单位:江苏开放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公使中央公园公理
赣州城市中央公园
中国驻美公使梁诚与日俄战争
大清为何强撑也要万国来朝
胡志明市中央公园
欧几里得的公理方法
重庆中央公园售楼处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公理是什么
晚清八旗子弟出身的驻外公使群体述略
数学机械化视野中算法与公理法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