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2024-04-26 08:47刘印亮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单元主题教学教学反思初中历史

刘印亮

摘要:单元主题教学是贯彻新课标理念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设计好单元主题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还有助于优化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以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案为例,开展单元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索与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

关键词:单元主题教学;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的教学要力求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并依据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与整合,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同时,新课标从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提出了基于单元主题学习整合教学内容的教学建议。笔者以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例,将教材内容进行拆分与整合设计,开展单元主题教学研究。

一、单元主题教学内容整合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主要学习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史实。单元内一共有四课,在时间上是先后关系。

该单元内容在新课标中属于中国近代史“1.2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专题内容,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義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从课程教学的角度来看,辛亥革命的价值在于辛亥革命时期人们的价值追求就是民主共和。所以本单元的教学立意为:通过展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民主共和的追寻历程,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单元主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民主共和的探索”。关键词是“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

基于对新课标和教材的分析,围绕教学立意,以单元主题为线索,笔者以单元关键词为中心,梳理和整合单元内容,把4课内容整合为3个课时进行教学。同时将每课的教学内容置于单元框架之下考虑,关注课与课、课与单元之间的关系,增强教学的整体性。整合单元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梳理本单元主要的学习内容,构建单元知识脉络。具体内容见下页表1。

二、单元主题教学目标设置

教师应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设置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教学目标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指引性作用。根据新课标要求和知识的整合分析,笔者将单元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孙中山创建同盟会以及三民主义的提出(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艰难性、复杂性与长期性(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掌握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史实,理解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延续,感悟孙中山等革命派的顽强努力和坚定的革命精神;护国运动的发动是对辛亥革命所追求的民主、共和体制的维护,是对“二次革命”失败以后袁世凯步步推进的复古逆流的反抗(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通过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如举办关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故事会,加深学生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了解,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者对独立、民主、共和道路的不断探索;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知并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肩负历史使命的爱国情怀、坚定的革命信仰及百折不挠、无私奋斗的革命精神。

三、单元主题教学任务设计

笔者以第三单元第三课时为例,阐述单元主题教学的任务设计策略。

(一)革命派与立宪派妥协: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活动一:阅读教材第47、48页,绘制思维导图,理清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事件经过。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根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的形势,制作知识图示,梳理分析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活动二:出示表格“袁世凯执政时期的内外措施”,并设置问题:袁世凯所做的一切有什么目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学会从教材中归纳、梳理袁世凯统治时期的内外措施,完成表格。并从中分析出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意图。这既解决了教学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二十一条”对中国主权可能造成的毁灭性影响,认识袁世凯丧权辱国的行径,达成涵养家国情怀的素养目标。

(二)民主与专制的对决:二次革命、护国战争

活动一:自主学习教材53至55页内容,列表归纳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的相关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表格归纳教材内容,有利于将教材内容层次化和简单化,有利于学生理解为了维护共和制度,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同全国人民一道,与北洋军阀政府展开的不懈斗争。

(三)地盘与势力的争夺:军阀割据混战

活动三:阅读教材55页,用表格梳理出军阀割据时期的派系、军阀头目和控制地区。教师出示如下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当时社会流传的这两句话,反映了军阀割据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

材料:南南北北,东东西西,文文武武,时时砍砍杀杀,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惨惨凄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完成相关知识要点的对比梳理,有利于培养学生提炼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通过材料研读,理解袁世凯死后,护国战争虽然取得胜利,但资产阶级无法建立全国统一性的政权,国家陷入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总结: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救国救民,抛头颅、洒热血,革命志士的丰功伟绩昭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探索强国富民之路上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四、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反思

单元主题教学是以一个单元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从单元整体出发,统筹安排各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师围绕该单元主题进行连续性的教学设计,将教材中的各个模块整合、拆分、替换,从而让学生从单元主题的角度掌握知识。做好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要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梳理教材内容,厘清逻辑关系

教师在设计每节课时,应该深入分析新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将教学内容放在单元背景中考量,突出教学的结构性,把握好单元内课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从核心素养视角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情境活动、问题设计等教学环节与核心素养形成有机联系。

(二)确立教学主旨,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进行单元主题教学时,要研读单元概述,把握学习主题的范围、层次、要点,聚集基础概念和关键问题,优化和整合单元内容,抓住学习主题的重点,并将每课的教学重点置于单元主旨下进行安排和设计,加强课与课之间的联系,避免教学内容的肢解。

(三)巧设历史问题,引发探究学习

学习的本质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因此,提出好问题是生成一节好课的关键。教师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在常识性学习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展开因果探求,对历史人物展开历史评价,对社会变迁展开历史追问,开展基于主题的问题探究,在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形成对话,深入发掘“为什么”“怎么样”的历史答案,学生的学习就会从表层走向深层,并在探究中形成学科性思考,从而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琳.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4(1).

[2]郭海军.聚焦大概念的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以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封建时代的欧洲”为例[J].亚太教育,2023(24).

猜你喜欢
单元主题教学教学反思初中历史
浅议单元导读课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策略研究
“单元主题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