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 思想的传播功能及当代价值浅探

2024-04-27 06:55郭鑫
今古文创 2024年16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传播学

【摘要】儒家“仁”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思想地位。“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文化特征,以其丰富而生动的内容引领和提升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指引和规范着社会行为实践。从传播功能视角对儒家学说中“仁”所包含的主要涵义、“仁”的内向传播功能和社会传播功能的分析,有助于探讨儒家“仁”思想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播学;仁;传播功能;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6-006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6.018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民委贵州师范大学多民族文化融合与区域发展研究基地、贵州省民宗委贵州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024年度课题招标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4ZC04)。

“仁”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信仰,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品质,大力弘扬和传承“仁”思想,对和谐社会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孔子言“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1]孟子曰:“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2]可见,“仁”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的人文特色,从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体现着对个人、社会、国家和天下的人文關怀和重要社会伦理价值。本文着重从儒家“仁”思想的基本涵义,“仁”在内向传播和社会传播功能的体现,以及“仁”对构建和谐通泰社会的时代价值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仁”的基本涵义

郭沫若认为:“仁”字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我们在春秋以前的真正古书里面找不出这个字,在金文和甲骨文里也找不出这个字。[3]详考孔子以前的文献:一部诗经只有两个仁字:“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卢令令,其人美且仁。”两个仁字皆与打猎有关,通常仅作“厚道”“慈善”解释。[4]由此可见,“仁”字最初出现于西周时期的言论,在当时并无特殊的意义,后由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赋予其朴素的古典人道主义的精神内涵。孟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经典学说的传承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仁”的解释是“仁,亲也。从人,从二。”[5]关于“二”有学者对此进行过注释,郑玄注云:“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6]所谓“相人偶”即互相以人意尊偶之,所有人都以富于良知的情意相互尊重、相互对待,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相亲相爱”的意思,即“谐和耦俱、彼此亲密之辞也”。[7]如此可见,“仁”字可取兼爱,博爱之意,适用于处理两个人或者多个人的关系准则。

“仁”作为儒家文化核心的道德范畴之一,其源点是血缘之亲的“孝悌”观念,是依于人的自然血缘情感。《论语》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可见,“仁”观念之始即为血亲关系中所饱含的仁爱、慈善之意,继而上升为普遍的人类之爱,即做到待人要恭敬有礼。孟子学说在此基础上,对“仁”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充实和升华,即通过“仁”思想的推广和发扬,足以达到“天下平”的高度,以至“仁者无敌”。而“仁”的文化内涵也在绵延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根据人、事、时、情的不同,被赋予了不同的涵义解读。

二、“仁”的传播功能

施拉姆认为:“凭借传播,我们向他人确认自己的身份,确定我们对社会关系的了解。我们将传播当做自己的管理工具,用传播作决定,用传播来说服和操纵他人。”[8]从施拉姆的描述中,可以体会到无处不在的传播活动通过个人的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大众传播等途径在人类社会方方面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仁”思想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和最高的道德境界,自然从传播功能上对个体和社会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教化作用。

(一)“仁”的内向传播功能

郭庆光认为内向传播(也称人内传播、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9]也就是说,自我的形成依赖于具有主观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特征的内向传播功能。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需要通过有效的人内传播活动为起点,使自我充分达成“客我”,召唤良好的社会行为实践形成,进而才能构建稳定、和谐、通泰的社会。

从传播学视角观察儒家“仁”思想,可以看到,“仁”作为内涵丰富的观念符号,以内向传播的方式引导着整个儒家学说的传播过程。《论语》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实践“仁”,全凭自己,不能依靠别人,而实现“仁”的道德标准,实践方法是“克己复礼”;孟子通过内省自悟的自我传播途径求得“身正”,而只有自身端正了,才可以达到“天下归”。谢清果认为:“‘修己安仁是儒家对自我本质的追问与修为的集中体现,具体来说,是‘主我以‘仁为指向,以成就‘仁人(圣贤)这一‘客我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充溢着自我内心对‘仁的领悟、参照、调整与升华,亦即主我不断召唤客我,而客我又不断地改造主我,如此反复,达致通达圆融的自我,具有‘仁性的自我正是构建和谐通泰的现实社会的基石。”[10]也就是说,在儒家思想体系里,“仁”是完成自我修身的内向传播活动的主线。可见,在传播学视野下“仁”思想在儒家内向传播体系内散发着举足轻重的价值色彩。

“内向传播同其他传播一样,其功能都是让主体的心理状态趋于通泰和谐;而自觉的、稳定的、通泰和谐的心理状态将使主体实现一种和合圆融的人生境界。”[11]儒家“仁”思想的内向传播价值在于通过修身以仁,以良好的德性召唤美好的德行,以自我的和合圆融促成社会的通泰和谐,即达成“圣人之德”和“圣人之功”,可见“仁”的内向传播功能对个人和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二)“仁”的社会传播功能

“仁”的社会传播功能主要表现为“仁”思想在传播活动中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所产生的传播效能。

1.“仁孝”:“仁”对“家”庭关系的重视

《论语》有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可见,孔子认为“仁”的基础和根本是家庭关系里的“孝弟”观念,也就是说君子实践“仁”,首先需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孟子亦肯定了“仁孝”的观念,提出“仁”的主要涵义是孝顺父母、敬重父母的仁爱思想。由此可以看出,将“孝弟”观念放在“仁之本”的位置,凸显了“仁”思想在家庭内部的传播对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调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李景林教授提出孝是德的根本、教化的开端,其本质内涵是爱和敬;仁是德的总称,是关于为人之本与理想人格的概念;忠恕作为行仁之方,是由孝悌推广而至于仁的根本途径,孝悌也因此能够实现其所具有的道德价值。[12]可以看出,“仁”关于规范家庭关系的“孝悌”观念的传播,可以实现以“仁”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具有人内自觉特点的“孝悌”观念,让家庭内部父慈子孝、长幼有序,相亲相爱,同时也将召唤良好的行为实践,为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而奠定基石。

2.“仁德”:“仁”对社会关系的引导

在儒家看来,“仁”作为一个人最高的道德理想,是其传播活动中最为看重的传播内容,儒家让“仁德”成为社会的道德舆论导向,在社会层面促成社会关系走向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通过“仁”思想的传播,儒家规范着民众道德行为向良善发展。《论语》有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也就是说,儒家“仁”的思想传播的核心内容是爱人,依此强化社会成员的仁愛之心。另外,儒家强调实践“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要求民众道德上将仁内化于心,行为上将仁外化为礼。赵忠文认为:“孔子强调‘复礼,就是要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遵循‘礼的规定。”[13]也就是说要达到以礼约己,将抽象的“仁爱”观念,从视听言行、举止规范等诸方面落地为具体的“仁爱”行为。

3.“仁政”:“仁”对治“国”理政的影响

在国家施政层面,通过传播活动用道德去教化民众、管理民众是儒家“仁政”思想的核心原则,也是儒家学者们大力推崇的政治手段。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认为君主用道德来治国理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别的星辰都会环绕着它,他把以“仁德”治理国家的君主比喻为北斗星,突出了在治国理政中以“德”为体现形式的“仁”的重视。孔子认为统治者要朝着君子这一目标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到爱民、惠民、教民和富民。[14]

“为政以德”是儒家仁爱观念的延伸,儒家在传播“仁政”思想的过程中,将“爱民”放在首要位置。孟子曰:“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可以看出,孟子强调了“仁”的思想传播在“治国”“齐天下”的重要作用。孟子认为通过实行“仁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军队得以坚甲利兵,便可以达到“仁者无敌”,如此不仅可以在内部“治国”,还可以使天下归顺,以致“平天下”。

三、儒家“仁”思想的当代价值浅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彰显出中国文明在未来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关键性。以“仁”作为核心信仰的儒家思想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瑰宝,对“仁”思想的深入探索和研究,是当下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发掘其中对当今人类社会有意义的资源更是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方东美说:“在和平和幸福的时代,正义流行;在暴力和混乱的时代,人格力量必须占上风;在善良意志的和睦时期,则需要温柔的心灵。只有深沉的心灵才能驾驭权力,而最高的温柔正存在于高贵的心灵之中。”[15]在新时代背景和时代主题下,传承弘扬仁爱思想,以其塑造自我心灵“最高的温柔”,通过最温柔的心灵来驾驭社会主体,形成现代社会的道德风尚标,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高尚道德情操的指引

加塞特说:“爱会预先安排并预备被爱者的可能优点。爱会让我们看到不爱时看不到的东西,因此,爱使我们丰富。最重要的是……这股力量会激起我们内心那股迁徙的倾向。”[16]可见,“爱”在个人的道德形成和世界观的涵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而以“爱”为原则的“仁”观念具有重塑自我的传播功能,让主我在长期的“日三省吾身”中,不断完善自我。

程志华认为:“道德修养是整个人生实践的起点,也是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石。关注自己的道德属性,进行日常的道德修养,乃是人之为人的题中之义。很显然,“仁”可助于消解现代生活中的道德虚无主义。”[17]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无论作为个体,还是呈现的社会群体特征均有区别于动物的道德属性和道德伦理特征,孟子称其为“仁义”之路,强调了“生而为人,行之以仁”的道理,程志华亦肯定了“仁”对个体道德虚无主义的积极作用。因此,修身立德对个体自我形成和社会融入具有重要意义,具有统摄诸德之普遍性的最高范畴的“仁”,通过个体“修身”召唤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以致“内圣”而“外王”。

(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凝聚

社会核心价值观对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中华血脉同胞来说涵义之丰富,意义之重大。张岱年说:“孔子所谓仁者,如何平实而非玄虚,如何明确而非儱侗;切近简易,而又宏伟广大;统涵诸德,而不失自为一德。”[18]可见,张岱年肯定了“仁”具有“统涵诸德”之丰富涵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几乎涵盖了当下社会所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伦理,引领着社会的道德风尚。这一肯定也凸显了“仁”在社会核心价值观凝聚方面的重要地位。

(三)和谐社会行为的召唤

王阳明《传习录》“知者行之始”中“知”可以理解为认知或学识;“行者知之成”中“行”可以理解为行为实践。在儒家思想中,“仁”是最基本的、核心的观念和认知思想,其来源于现实生活中自然血亲之爱的人的情感,通过内、外传播方式,不断影响和指导着人的行为实践,所以“仁”思想具有明显的实践特征,也是儒家所推崇的最高德性。而德性是德行的基础,良好的德性可以召唤和坚持德行,进而达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最终达到养成美好德性的目的。《孟子》曰:“仁,内也,非外也。”[19]孟子指出了“仁”作为内在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本原性,而孔子认为这种内在的“仁”思想是必须通过外在的行为实践才能落到实处。可见,“仁”思想的德性内涵和实践特征无疑是当下召唤通泰和谐社会行为的最有利的保证。在新时代背景下,“仁”思想也以新的使命践行其时代价值,引导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实践。

总之,儒家“仁”思想的传播,具有导引中华传统美德风尚、凝聚全民族团结奋进力量、构建和推进和谐通泰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不同时代“仁”思想的精神内涵,充分利用新时代传播媒介,传播其积极的时代价值,通过不同途径强化传播效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完善和发扬,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柏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48.

[2]杨柏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87,

180.

[3]郭沫若.孔墨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75.

[4]屈万里.仁字涵义之史的观察[J].民主评论,1954,

5(23):702.

[5]许慎撰.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61.

[6]郑玄注.礼记·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1963:58.

[7]谢清果.华夏自我传播的理论建构[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0:161.

[8](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6.

[9]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1,65.

[10]谢清果.华夏自我传播的理论建构[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0:154.

[11]屠忠俊.自我传播与大传播[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3):22.

[12]郝颖婷.“家庭、社会、国家与天下:儒家传统中的共同体理念”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17,(01).

[13]赵忠文.孔子思想研究文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7:206.

[14]刘云汉.孔子的“仁”与“为政以德”再解读[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29):32.

[15]方东美.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33.

[16](西)何塞·奥尔特加·加塞特.哲学是什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49.

[17]程志华.“仁”的内涵、现代价值与现代调节[J].河北学刊,2015,(03):30.

[18]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49.

[19]楊柏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

282.

作者简介:

郭鑫,女,贵州贵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传播学
传统媒体正能量的传播学探析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