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引领下家庭碳账户体系的构建对策及建议

2024-05-01 04:29镭,张琼,沈
黑龙江科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双碳普惠

丁 镭,张 琼,沈 杨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800)

0 引言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双碳”战略目标的实施对碳减排工作与居民日常绿色低碳行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2]。数据显示,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所导致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约占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2%,为实现双碳目标,居民消费端的碳减排不容忽视。全社会要通过实现家庭绿色低碳消费形成家庭的低碳良性循环,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3,4]。

碳账户是碳市场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路径之一。从实际内涵来看,碳账户就是把一定的碳减排量储存在某一特定账户中,账户所有者可用每次储存累计的碳减排量兑换相应的社会福利。根据不同的使用主体,碳账户主要分为个人碳账户与企业碳账户。其中,个人碳账户最初由英国环境部长David Miliband提出,是个人进行碳资产管理的交易账户,主要用于评估居民日常活动的碳排放量[5,6]。我国在个人碳账户的研究与实践应用方面起步较晚,已有研究侧重于将个人与组织的碳排放量结合在一起估算,厘清了碳账户建设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如减碳行为的定义、碳减排量核算方法等),在实际政策落地方面注重个人碳账户的国际经验比较及借鉴,不断完善了我国碳账户建设的模式、经验与发展方向[7,8]。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有的碳交易理论涵盖范围与应用边界不断拓展[9],在面向企业的生产领域之外,针对消费领域的碳减排与碳账户建设研究越来越多,但依然缺乏对基于个人碳账户的家庭碳账户建立模式与交易运行机制的深入探究。在“双碳”目标等引领下,如何将碳账户使用与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普及绿色低碳行为是未来需要破解的重点问题。

从各区域碳账户的建设使用现状来看,我国经济发达的部分地区(如北京、浙江、广东等)已初步尝试建立针对个人消费端的碳普惠机制,主要涵盖居民日常生活的绿色交通、垃圾分类、绿色消费等诸多领域,一些金融机构也开始尝试构建个人碳账户,并鼓励居民将账户中的碳减排量兑换成不同的优惠券或实物等实际收益,例如“浙江碳普惠”是全国首个省级碳普惠应用,是浙江省双碳数智平台中的重大应用之一。但包括浙江碳普惠在内的诸多碳普惠应用平台建设都是针对个人碳账户核算的尝试,而缺少针对由个体组成的家庭碳账户系统。随着个人碳账户的不断完善,开展家庭碳账户试点,有助于完善个人碳账户应用体系,并在更多省区与更多社会群体间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

基于此,从家庭碳账户体系构建的背景及意义出发,通过文献调研与实证调查等方法,分析个人碳账户存在问题及其对家庭碳账户体系构建的启示,以期为完善个人碳账户应用体系与碳市场的建立提供参考。

1 家庭碳账户体系构建的意义

1.1 家庭碳账户建设是“双碳”目标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碳”目标的提出开启了我国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也对个人与家庭提出了低碳生活与绿色消费的新要求[10]。其中,碳普惠是面向公民家庭与个人低碳生活与消费领域的自愿减排机制,个人及家庭的碳账户建设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机制创新,可有效影响个人的绿色低碳行为。其以减碳为核心约束或改变人们的生活、消费习惯,并通过家庭端对高碳产品消费的减少来实现消费减排,进而影响生产端主动调整或转型,减少碳生产,最后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1.2 家庭碳账户建设是碳普惠机制构建的必由路径

“双碳”目标以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离不开公众的普遍参与。碳普惠制是为个体、家庭与小微企业等公众群体的节能减碳行为赋予价值而建立的激励机制,是低碳权益惠及公众的具体呈现。目前,我国在个人碳账户方面的应用实践与碳普惠机制设计紧密结合,通过对社区、家庭与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碳减排核算并赋予账户一定积分或价值,建立起商业利益激励与政策鼓励相结合的转换、传导机制。公众可通过碳普惠机制获取一定数量的碳币(积分),从而获取对应的正向物质激励或进入更大层级的碳交易市场[11]。家庭碳账户的建设有助于“双碳”目标在公众群体中的推广。

1.3 家庭碳账户建设是形成全民参与低碳的关键举措

家庭碳账户是对个人碳账户的升级与共济共享,个人碳账户需与家庭碳账户、社会碳排放总量相结合,完善碳普惠机制,通过个体的低碳行为带动家庭成员、社区成员的整体绿色低碳行为。相比于个人碳账户,家庭碳账户建设有助于家庭成员间的低碳行为监督与激励,可通过个体发动家庭成员、同事、朋友等,去了解碳普惠,参与碳普惠,掀起人人碳普惠的绿色低碳生活氛围,能够有效扩大影响面,逐渐形成“人人低碳、家家共责”的绿色新风尚。

1.4 家庭碳账户建设是推进个人碳交易的有力保障

个人碳排放往往呈现小、散、杂、不易监督管理等特点,传统碳税模式对个人碳减排或低碳行为的影响有限。家庭碳账户通过对个人碳减排的集成核算进行量化归并与信息整合,增强碳市场交易的可行性。家庭碳账户建设与碳普惠制的结合还可放大碳市场交易的物质激励作用,有助于在现阶段促进公众形成个人绿色低碳生活与个人碳管理的良好习惯,便于科学评估家庭内部成员的综合碳减排效果,克服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家庭碳账户建设可实现家庭内部成员的无偿交易(一个成员的碳排放量可对家庭内部另一个成员的碳排放量实现补偿),还可扩大个体的碳减排量,有助于个人碳减排量交易的实施。

2 个人碳账户存在的问题及对家庭碳账户体系构建的启示

2.1 个人碳账户的多平台重复建设及标准不一问题

随着碳普惠机制的实施,个人碳账户建设项目较多,且众多企业平台也推出了专属个人碳账户,导致同一居民的一种碳减排行为可同时获取多个平台(包括各大企业、互联网平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碳减排收益,碳减排量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12]。故家庭碳账户建设需整合不同个体成员在不同平台上的个人账户信息,既要避免碳减排量重复计算,也要避免不同个体在不同城市间的碳减排核算标准差异,从而实现家庭碳账户数据信息与标准的统一。

2.2 个人碳账户的公平性与合理性问题

从碳账户使用现状来看,已有的碳账户主要是对积极参与碳减排的个人给予奖励,但对高碳排放的个人并未采取相应的监管与惩罚措施,且个人碳账户建设无法精确衡量家庭内部其他成员的碳减排情况。在家庭层面,不同成员间的低碳行为习惯不同,其他家庭成员的高碳排放行为可能被忽视或未被涵盖,进而影响碳账户的公平性与合理性。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家庭碳账户能够更全面地衡量居民的绿色低碳贡献。故需整合个人碳账户,不仅评估个体的碳减排量,也要衡量家庭整体的碳减排量。

2.3 个人碳账户的信息准确性与偏差问题

从碳账户使用内容来看,碳账户记录了居民在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数据,但在线上平台数据无法有效共享的背景下,碳账户相关信息的采集不可能覆盖所有群体,也会导致部分信息的偏差或遗漏。考虑到个人绿色低碳行为与碳账户的使用大多出于自愿,没有相对准确统一的衡量标准与信息来源口径,会造成信息的偏差,影响减排结果核算的准确性,进而造成个人碳账户积分兑换时激励奖励不公平等问题,不利于碳交易的可持续发展。故需通过家庭碳账户的建设拉动家庭成员共同参与低碳行为的积极性,无需不同家庭成员在多个平台进行信息注册,共用一个家庭账户、共享数据信息,以降低消息偏差与信息泄露的风险。

2.4 个人碳账户与减排政策框架的有效融合问题

从碳账户的后续应用管理来看,目前个人碳账户及其应用场景并未融入以碳定价为核心的减排政策框架,居民参与碳账户使用大多为自发自愿,已有的碳账户应用场景也主要体现在平台建设与吸引流量上[13,14],这意味着现有的个人碳账户体系并没有与更高层级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碳市场交易等管控手段有效衔接。居民的绿色低碳行为需碳价格激励与心理意愿的双重驱动,尤其是在个人与家庭的碳账户应用中,还没有构建起“减排政策的意识构建——经济激励——其他奖惩——家庭成员相互激励——最终共同改变低碳行为”的完整框架。故需考虑将账户的建设融入整体的碳减排政策框架,促进家庭成员整体的碳激励、碳减排与绿色低碳行动。

3 “双碳”目标引领下家庭碳账户体系构建的对策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绿色发展进入新格局,构建并完善家庭碳账户体系有助于推动全民参与绿色低碳生活。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3.1 设立家庭碳户主,建立家庭碳共济总账户

随着越来越多地区碳普惠平台个人账户的增多与信息的不断完善,可参照医保家庭共济账户建立家庭碳共济总账户,设立一位碳户主与N个碳成员,成员间的碳积分可共享共用。建议在各地区碳普惠平台中增设家庭碳共济账户功能,个人碳账户可选择加入家庭账户,并对家庭成员的所有碳积分进行汇总累计,推出家庭积分日榜、家庭积分总榜与家庭成员平均碳积分榜,以家庭为单位激励个体成员共同践行低碳行为。

3.2 整合碳账户平台,完善家庭碳账户数据信息

依托数字技术,有效整合不同主体的碳账户平台与数据信息,推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居民广泛参与、家庭账户落地的碳普惠综合应用系统,不断拓展碳减排应用场景,完善市场化激励模式。可依托各地区的碳普惠平台,整合各类数字平台,有机衔接金融类碳账户平台,实现碳普惠供给端与需求端的高效对接,促成家庭碳减排量的消纳闭环,保障家庭碳账户与碳普惠平台高效运营。

3.3 优化碳核算体系,计算家庭净碳减排量

在已有的碳核算体系与应用场景下,建议增设非绿色碳增排场景(如化石能源在生活中的消耗、肉类食物的消耗等),全面衡量不同家庭成员在绿色低碳与非绿色碳增排间的相互抵扣关系,计算每位家庭成员的净碳减排量,实现家庭成员个人减排量的累计汇总,按照统一标准为家庭成员的每一次净减排量赋予绿色碳积分。

3.4 丰富碳激励体系,创新家庭碳普惠模式

将家庭碳共济总账户作为未来的家庭绿色资产,可用于兑换公益性、商业性与政策鼓励性等奖励条件,并获得相应的高质量绿色金融服务与绿色保险优惠,完善碳减排量的市场化运行。在碳激励方面,可联合药品流通处、质检院等部门,增加室内空气质量检测、配装眼镜光学性能检测及血压计、口罩、温度计、消毒酒精实物兑换等内容,提升家庭的低碳行为激励力度。

3.5 探索家庭碳交易试点,创新碳配额管理制度

选择个别城市的个别街道或代表性社区,探索建立家庭碳交易试点机制,实现家庭成员个人碳排放配额的交易或共济。在试点初期,建议以家庭为单位,采取家庭自愿参与、免费分配、物质奖励等方式吸引更多人参与,提升公众的碳减排意愿,探索建立有效的碳减排激励机制。在试点后期,可逐渐过渡到社区层面的小范围强制参与、推行一定比例的配额拍卖等方案,进一步挖掘家庭碳交易的减排潜力。

3.6 强化低碳家庭试点,构建(近)零碳家庭社区

以未来社区与未来乡村建设为契机,加大低碳家庭建设力度,开展绿色、低碳、循环、零碳、负碳等社区和家庭建设试点行动。不断丰富家庭绿色低碳场景构建,如在绿色社区场景中增加绿色建筑、智慧家居等,利用云计算、数字化技术等精准测算不同家庭的低碳减排情况,以增强未来社区的家庭低碳治理能力。未来乡村的家庭碳账户建设可围绕家庭账户的绿色农业应用场景发展绿色现代数字农业、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全面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系统构建涵盖农业、居民生活等领域的碳减排核算体系,逐步实现家庭碳汇(竹林、湿地碳汇)的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变现。

4 结束语

在践行“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碳账户体系建设始终融入绿色、低碳、共享的理念,通过推动居民养成良好的绿色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真正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家庭碳账户建设是“双碳”目标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碳普惠机制构建的必由路径,是推进个人碳交易的有力保障。个人碳账户建设目前存在多平台重复建设及标准不一问题、公平性与合理性问题、信息准确性与偏差问题、与减排政策框架的有效融合欠缺问题,需构建并完善家庭碳账户体系来进行必要的弥补与优化。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可通过设立家庭碳户主,建立家庭碳共济总账户,整合碳账户平台,完善家庭碳账户数据信息等构建家庭碳账户体系。

在个人碳账户基础上,通过架构严密、设计科学的家庭碳账户制度化体系建设,家庭碳账户将有望为更多地区的绿色转型发展、生态文明先行建设提供有力、有序、有效的全民低碳支持。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双碳普惠
“双碳”背景下绿色债券发行的行业同群效应研究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