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视角下福利院孤残儿童养育模式研究
——以B市社会福利院为例

2024-05-01 04:29王瑞娇
黑龙江科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福利院养育社工

贾 冰,王瑞娇

(沈阳化工大学,沈阳 110142)

0 引言

福利院孤残儿童养育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儿童福利院以满足儿童安全、健康成长的基本需求为目标,为权利受到侵害与基本需求无法得到保障的儿童提供生活照料与成长服务[1]。当前,我国福利院孤残儿童养育服务突破了院舍照顾的单一形式而日趋多样化,养育主体也打破了政府包办的局面,形成政府、社区、家庭、个人与社会组织共同协作的儿童福利事业体系,资金来源也从单一的政府财政拨款发展为个人捐赠、企业与基金会赞助等多元化渠道。

B市是云南省西南地区的地级市,下辖的各个区县都设有福利院,其中B市社会福利院是B市唯一一所市级福利院,是由B市民政局主管的非盈利综合类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为孤、寡、残的“三无”老人、孤残弃婴、流浪儿童等民政优抚对象提供收养、救助、保护和基本生活保障等公益服务。其所需的物资与费用由政府全额拨付,同时也有个人、企业及基金会等的赞助与支持,能够满足孤残儿童成长与发展所需的基本物质要求。

基于社会工作视角,通过参与式观察与访谈了解B市社会福利院的养育模式现状,从需求导向的养教结合、资源链接主导的养医结合、链接社工服务资源三方面分析福利院孤残儿童养育模式的优势与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为福利院孤残儿童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1 B市社会福利院孤残儿童养育模式

B市社会福利院以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建立了集养育、医疗、文体服务、心理服务、社工服务于一体的孤残儿童监护照管体系,以维护孤残儿童的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等基本权利。B市社会福利院不断加强规范化管理和工作队伍建设,陆续引进孤残儿童护理员、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员,积极推动院内社会工作站的建设与发展,着力打造养育、治疗、教育、康复、社会工作于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2],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的养教结合、资源链接主导的养医结合及链接社会工作服务资源为主的养育模式。

1.1 需求导向的养教结合模式

阿尔德弗尔ERG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存、关系与成长三类,儿童的发展阶段覆盖从出生到成年的所有时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需求。B市社会福利院立足孤残儿童现状,围绕院内不同年龄、不同残障程度儿童的养育需求,开展养育与教育结合的养育服务,将孤残儿童按年龄分为学龄前与学龄期两类,并根据孤残儿童的残障程度进行了相应的需求评估。

院内的孤残儿童生活在不同楼层,由不同的工作人员负责养育。其中,学龄前儿童的主要需求是生活照料与陪伴,相关工作人员为其提供二十四小时的照料与看护,院内配备基础的生活用品与娱乐设施,并链接充足的医疗资源,保障其健康成长;学龄期儿童的主要需求是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故福利院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为其提供教育资源[3]。B市社会福利院安排身体较为健全的学龄期儿童到附近学校走读,并在院内设置用于学习的教室与图书室。以孤残儿童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利用课余时间为其安排舞蹈、音乐、烹饪等兴趣课,丰富其课余生活,使其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对于残障程度较严重的儿童,B市社会福利院缺少专业的工作人员与硬件设施,为保障其发展需求,福利院链接特殊教育资源,以监护人的身份将其安排到特殊学校接受教育与照顾,节假日时接回福利院生活。残障儿童在特殊学校中能够享受更加专业的教育与照料,甚至学到一门手艺,提升了自身的就业劳动能力,为独立生活做准备。

1.2 资源链接主导的养医结合模式

B市社会福利院为保障健全儿童的身心健康与身体成长发育,保障残障儿童能够在成长期间得到良好的治疗与康复,积极链接院外资源,实行以资源链接为主导的养医结合养育模式。B市社会福利院定期组织院内儿童进行体检、疫苗接种,并与本地公立医疗机构达成共识,开通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充分做好孤残儿童疾病的医疗救治工作。此外,B市社会福利院为符合条件的残障儿童申请“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救治项目,帮助孤残儿童接受手术治疗,使其恢复身体机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组织专业人员对儿童的残疾状况进行康复评估,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开展康复训练。

1.3 链接社会工作服务资源模式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服务,在孤残儿童的照料中发挥着独特作用。2021年3月,《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规范》经民政部批准发布实施,为推进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福利机构针对孤残儿童开展专业服务提供了依据与指引。B市社会福利院链接高校社会工作资源,将社会工作融入孤残儿童的养育服务过程中,在高校社会工作师生的支持下积极推动社工站的建设。社工站为全院孤残儿童建立了个案管理档案,详细记录其基本情况及在福利院的成长过程,并将每次的服务记录整理成册,以便分析孤残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需求,为专业儿童服务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极大地提高了孤残儿童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科学性与专业性。

心理服务与社工服务方面,院内设置了专门的社工咨询室,邀请当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与老师担任志愿者为孤残儿童开展相应的活动,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在服务过程中及时发现他们遇到的困难,并协助其解决,预防心理发展障碍的出现。

根据孤残儿童不同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求,社工运用个案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务技巧为其提供心理疏导、情感交流等个案服务,不断提升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根据孤残儿童的认知特点,围绕其日常生活、成长所需,社工还定期设计相应的小组活动,如人际交往、生涯规划、安全须知等,多方面丰富孤残儿童适应社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此外,为使孤残儿童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受到更好的养育,社工链接多方资源,为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提供“亲职教育”,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养育能力,确保养育过程的专业性与科学性。

2 社会工作视角下B市社会福利院孤残儿童的养育模式

2.1 B市社会福利院教养模式的优势

2.1.1 规范化的管理与照顾

B市社会福利院实行规范化的动态监测,保障孤残儿童的生存权,建立一人一档的个人信息及健康档案,准确掌握孤残儿童个人及过往家庭的基本信息。B市社会福利院为孤残儿童提供二十四小时的照料,在出现突发情况时能做到及时处理[4]。工作人员与儿童有较长时间的相处与交流,有利于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其问题与需求,也能培养孤残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满足其情感需求。

2.1.2 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

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使得B市社会福利院的孤残儿童能够得到专业化的照护与养育。针对有不同照护需求的孤残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分工协作,按时汇报每个儿童的情况。B市社会福利院中负责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的工作人员工作任务各不相同,但在有需要时就会团结协作,基于福利院基础设施与孤残儿童的需求提供集中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养育服务,保障孤残儿童的基本生活需求,积极探索满足孤残儿童的个性化需求,力求为儿童提供更好的服务与照料。

2.1.3 社会化的教育服务体系

与一般机构的集中养育不同,B市社会福利院并没有将孤残儿童的生活区域集中在福利院内,而是将生活与学习分开,院内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链接院外的教育资源。这样的养育模式与家庭家育模式类似,孤残儿童在院内有“家人”陪伴,在附近学校走读,扩宽了孤残儿童的社交范围,能够锻炼其社交能力。B市社会福利院还为有亲属的儿童搭建情感桥梁,定期安排打电话或视频聊天、见面、探亲等活动,构建起来自各方面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孤残儿童融入社会,有助于其更好地适应福利院以外的环境[5]。

B市社会福利院还积极链接当地资源,同本地高校合作,建立社会工作实训基地,每周都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以志愿者或实习生的身份到福利院开展课业辅导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其他的社会工作服务。为促进孤残儿童全方面发展,B市社会福利院还为其链接课外兴趣班辅导资源,使其能够利用假期时间培养各种兴趣爱好,提升其在就业劳动方面的能力,满足孤残儿童全面发展的需求。

2.2 B市社会福利院养育模式的不足之处

B市社会福利院对孤残儿童采取的养育模式使得院内孤残儿童在生理、心理、教育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机构内部及相关工作人员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相应的服务与孤残儿童的发展需求不匹配,不利于其发展与成长。

2.2.1 服务供给与孤残儿童需求的契合性不够

通过调查访谈与观察发现,B市社会福利院提供的服务更多停留在较低层次的满足生存需求上,对于较高层次成长需求存在着服务不足的问题。在访谈中,多名工作人员认为部分儿童不懂得感恩与知足,反映出工作人员对孤残儿童的需求认知有待提高。虽然B市社会福利院已开始关注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但专业的心理服务还很欠缺,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来满足孤残儿童心理性、社会性需求。

2.2.2 工作人员与儿童间情感连结强度不够

情感连结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虽然B市社会福利院的儿童与工作人员以家人相称,但其没能像普通家人一样建立起比较牢固的情感连结。福利院工作人员既充当父亲的角色又充当母亲的角色,使得院内儿童对父母角色的认知产生混乱,不利于孤残儿童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由于福利院工作人员是所有孤残儿童的父母,这导致儿童间存在竞争关系,儿童会产生为“争宠”而自我表现的想法,希望工作人员能多关注到自己,甚至会出现破坏性行为。长此以往,孤残儿童间的关系会变得复杂而脆弱,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关系网络,导致儿童在未来的心理发展、社会交往中面临一定的阻碍,不利于孤残儿童的健康发展。

2.2.3 半封闭式管理使儿童的社会交往受限

B市社会福利院对院内儿童实施半封闭式管理,虽然其在附近的学校上学,但出于安全考虑,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会规定每天回福利院的时间,并要求其放学后不许踏出福利院管辖范围。半封闭式的管理方式使得孤残儿童的人际交往相对封闭,甚至使其与同学间的关系变得薄弱,久而久之会出现活力不足的情况。福利院的儿童在身心残缺的状态下本就缺乏与同辈群体平等交流的机会,半封闭式的管理会更加影响其在自我认知、同辈交往、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

3 B市社会福利院养育模式的改进建议

1)针对服务供给与孤残儿童需求契合度不够的问题,B市社会福利院应着重关注孤残儿童的个性化需求。孤残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与成长经历各自不同,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其在生理与心理上有着不同的问题与需求。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应根据其不同的特点与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与照料,时刻关注儿童生理、心理、社会化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不以举一反三的态度与方式对待所有儿童。

2)针对工作人员专业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B市社会福利院应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养育能力,健全工作人员监督机制。B市社会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年龄较大的妇女,她们在照顾儿童日常生活方面经验丰富,但大多是以过往经验为主,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应邀请相关专业人员为其进行专业培训,如学习亲职教育方面的技巧,以提升其养育能力。针对院内孤残儿童“争宠”的现象,工作人员应及时发现问题,多与孤残儿童沟通,倾听孤残儿童的心声,尊重孤残儿童的话语权,避免因缺少沟通出现一系列问题。福利院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也存在懈怠的情况,不同工作人员对待工作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异,故需健全工作人员监督机制,督促其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工作,为福利院内的孤残儿童提供更加专业、细致的服务与照顾。

3)针对孤残儿童成长中的人际交往受限、情感连接较弱等问题,B市社会福利院应增强社会工作的整体服务效能。虽然福利院引进了社工服务,但社工只是以志愿者身份进入福利院,孤残儿童在完成作业后没有太多空余时间让社工为其提供服务,社工做得比较多的工作也是作业辅导,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儿童的人际交往与情感需求。福利院应增加孤残儿童与社工相处互动的机会,为社工提供更大的服务空间,促使其为儿童提供更多更专业的服务[6]。

猜你喜欢
福利院养育社工
青春社工
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
BABY,COME BACK
感谢信——致南充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社工
孩子将亲手种植的蔬菜送至福利院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