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2024-05-01 04:29杨明伟吴依萍
黑龙江科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助人社工志愿

杨明伟,吴依萍,李 贺

(沈阳化工大学 人文与艺术学院,沈阳 110142)

0 引言

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志愿者活动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大学生作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青年力量,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目前我国高校志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随着社会工作职业化程度的提升,社会工作与志愿者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已有文献对社会工作参与志愿服务的具体路径仍缺乏深入探讨。

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针对高校志愿服务中志愿者缺乏后驱力,缺少系统培训的问题,如创新不足,导入社工价值理念,分析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志愿服务的可行性,创建“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探讨社工介入大学生志愿者培训体系的路径,以期推进高校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在S、H、G、D高校进行走访与问卷调查,按比例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20份,有效回收率为84%。使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调研结果如下:

1)参与途径:88%的受访学生通过学校组织报名方式参与志愿服务,其余12%是自己主动报名。

2)参与时长:大学生志愿者主要在周一至周五的空闲时间参加志愿活动,不占用周末休息时间,且每次参加志愿活动的时间都很短,大多数在半小时以内。

3)参与形式:参加趣味性志愿活动的学生较多,占60%左右;参加捡垃圾、支教、学雷锋等活动的学生较少,占40%左右。

4)参与动机:65%的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是因为学校有强制性要求;10%的学生是需要相关的证书;20%的学生是看别人参加才参加;5%的学生是出于做贡献的信念主动要求参加。

1 高校志愿服务现状

1.1 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动机

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动机大致可分为四类:①帮助别人、回报社会。②获取一定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利益。③增加阅历,扩大社交关系网。④单纯的从众。从调研结果看出,只有极少部分大学生出于纯粹的利他心理而参与志愿活动,故在面对工作、生活压力时,易导致注意力转移而无法持久投入志愿工作。有65%的一年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时长在三个月以内,不能达到很好的服务效果。一些大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虽多,但活动间关联并不密切,使得积累的志愿服务经验无法为下一步的志愿活动提供指引,也无法弥补前期志愿服务存在的缺陷,不利于大学生志愿组织内部传帮带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新志愿者的成长。

1.2 志愿者年级分布及培训现状

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大学生中,大部分都是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受学业、求职压力影响,精力有限,志愿热情有所降低。缺少了高年级学生的指导与协助,低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相对欠缺,加之志愿培训不充分,导致大学生志愿者普遍拥有较高的热情与服务社会的精神,但缺少必要的训练,专业性不高[5]。在参与志愿服务之前,大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只对服务项目有粗略了解,虽知道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但并没有去深究如何达到最佳效果[6]。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对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的培训普遍存在培训过程形式化、培训内容简单化、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匹配度不高等现象。

1.3 志愿服务的内容与形式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支教助残、社区服务、公益环保等,很多活动内容重复,导致部分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热情不高。且志愿服务的覆盖面较小,活动多集中在学校或学校周边的社区,未能实现大范围覆盖,部分志愿者对枯燥的重复性志愿工作感到厌倦,降低了社会对志愿者活动的认同度和志愿者的获得感,志愿工作总体成效较差。在调查中,90%的大学生对志愿者活动产生消极心理。

2 高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1)志愿服务持续性不足。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因年级而异。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多为大一、大二学年的学生,以提升知识水平、丰富业余生活、提高动手能力等为目的。大三、大四学年的学生面临升学或找工作问题,业余时间有限,为了备考或求职可能会放弃参与志愿活动,只有少数正在求职的学生为了积累实战经验,提高求职的筹码而参加志愿活动[1]。

2)志愿者专业性不足。一些大学生志愿活动是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进行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可为别人提供帮助,也可强化大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但有些专业的学生尚不能直接利用专业知识与技能提供志愿服务,即使其具备提供志愿服务所需的专业知识,仍面临着利用灵活性不够或服务技能不足的问题[2]。

3)志愿服务形式单一。大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在学校的指导下从事各项志愿活动。在校园内,主要负责招待新生、献爱心、送温暖等;在社会上,主要负责扶贫筹款、助残等。但从整体上看,这些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服务范围也比较狭窄[3]。

3 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志愿服务的可行性

社会工作者拥有专业的助人知识与服务技能,可为志愿服务面临的各类问题提供系统、灵活、完善的解决方法。大学生志愿者自身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可在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承担更多非专业性志愿工作。创建“社工引导志愿者,志愿者支持社工”的联动机制,是一种新的公共管理及社会化服务举措。

3.1 理念同频

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观念是以志愿为本,其助人的服务理念与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有一定的重合之处。但社会工作也注重“自助”,即在帮助人的同时,让其认识到需要自己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参与到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可向大学生志愿者传达“助人自助”的思想,使大学生志愿者从“助人”转向“助人自助”,让更多需要帮助者自食其力。

3.2 方法互补

社会工作的方式有个案、小组、社区三种,大学生志愿者课余时间充裕,利用前两种工作方式开展志愿服务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如,个案工作需要提供一对一的服务,而大学生志愿者的流动性较大,社工可引导其深入了解案主情况,避免志愿工作中途就退出。而在小组工作中,社会工作可引导大学生志愿者按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组成相应的小组开展活动,如支持小组、娱乐小组等。

3.3 成效双赢

与社会志愿者不同,大学生志愿者的流动性、临时性较强,故丰富志愿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激励大学生志愿者持续参与志愿活动的重要因素。针对性开展与大学生自身专业相关的志愿活动,不仅能满足社会需要,也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志愿服务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将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有机结合,达到双向受益、互利共赢的效果。

4 社会工作视角下加强高校志愿服务的对策

4.1 引入社会工作价值理念

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根本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以人为本。社会工作倡导的“助人自助”核心价值理念是对志愿精神的有力补充与发展。“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初衷,通过“助人”达到人的“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最终目的,这与志愿服务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互相契合。将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理念引入志愿服务中,丰富、强化志愿精神,促进志愿服务长远发展。

1)丰富和强化平等、尊重的理念。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每个人都是依附于社会并独立存在的个体,都有被尊重的权利。故志愿者应平等对待并尊重每一个被服务对象,在提供专业服务时,贯彻落实尊重、真诚、移情等价值观,并将之融入“以人为本”志愿宗旨。

2)丰富和强化奉献精神。社会工作的宗旨与目标是帮助人或社会解决问题,服务人民、贡献社会。故应强化志愿者的奉献精神,积极倡导志愿者主动为他人提供服务。“服务、博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是志愿服务一贯的价值理念,也是大学生应当坚持的价值观。高校应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理念,通过宣传主流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坚持志愿者精神,实现志愿理念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为志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强劲动力,保持志愿工作成为持久的、自觉的行为。

4.2 社会工作介入培训体系

与大学生志愿者相比,社会工作最大的优势在于专业性,故开展志愿者专业培训十分必要,以社会工作为导向的大学志愿活动会更加专业化,服务效果也会更好。

训练内容可分为两类:①让大学生志愿者深入了解更好发挥志愿者作用的方式方法,志愿服务概念,相关法律知识、急救知识,以及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等,从而提升志愿者的总体服务水平,有效传播志愿精神。②针对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对象、服务地点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对专业知识、技术等方面的要求,在培训方式上,除展开面对面的指导外,还可利用在线课程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辅导,或在志愿者交流群中定期发布相关技能与注意事项。通过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全方位、多途径的训练,可使其工作能力与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社会工作中的小组方法对大学生志愿者训练与辅导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尤其是教育小组、成长小组等。在小组活动的早期阶段,可帮助大学生志愿者修正错误认知,正确认识并探索自我,最大限度地利用内部与外部资源,使其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可帮助大学生志愿者分析其在志愿者工作中存在的缺憾与心理困境,引导其进行总结与反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认同感。在设计培训内容时,可与志愿服务要求、服务对象需求、志愿者自身成长诉求等进行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志愿者在学习志愿服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通过助人与奉献丰富个人的经验阅历与情感体验。

4.3 创建“社会工作+志愿者”联动机制

大学生志愿活动是伴随着时代进步及人们对志愿活动认知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志愿服务已从单纯的敬老、扶贫、社区服务等活动,逐步升级到山区支教、社区防疫、大型活动助力等方面,简单的培训已无法满足多样化服务需求,故可采用“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联动服务机制,在大学生志愿者培训系统中,让社工帮助大学生志愿者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引导大学生志愿者提升服务质量,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活动所需的各类社会资源。推动社工与大学生志愿者相辅相承,推动高校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助人社工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青春社工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社工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