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治疗急症方法及特点*

2024-05-01 15:14张柏雯
中医药导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针灸大成灸法急症

董 浩,邹 伟,温 鑫,张柏雯,吴 哲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针灸大成》是靳贤在杨继洲《玄机密要》基础上补辑重编而成,记载了大量针灸治疗急症的临床经验,且编写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并附有医案,对于当今临床治疗急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从急症的治疗、预防、影响因素3个方面分析总结,论述如下。

1 急症的治疗

1.1 常见急症的治疗 《针灸大成》中记载了多种急症的治疗,涵盖了内科、外科、骨科、五官科等多种疾病,且治疗方法多样,如毫针刺法、刺络放血、灸法、针灸结合等。选穴上多根据特定穴的特殊治疗作用、腧穴的近治作用、经脉的主治特点及急症的发病特点等选取腧穴。现分述如下。

1.1.1 内科病症

1.1.1.1 发热 发热的基本病机是正邪相争于内,或素体阳盛、脏腑功能失调导致郁遏化热,通常采用汗法治疗。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等作用,使在表邪气随汗而解。邪气有外出趋向的病证,亦可采用汗法因势利导。《针灸大成·卷三·杂病穴法歌》中记载了针刺合谷以使汗出的方法,其云:“针合谷入二分,行九九数,搓数十次,男左搓,女右搓,得汗行泻法,汗止身温出针。如汗不止,针阴市,补合谷。”[1]合谷是大肠经的原穴,《针灸大成·卷六·手阳明大肠经·考正穴法》言其可治疗“发热恶寒,无汗,热病汗不出”[1],性能清热解表,善于宣散,补之可益气而止汗,泻之能祛邪而发汗,加用搓法可通过其牵拉作用激发经气,加强补泻,诱导热、凉针感[2]。《针灸大成·卷六》《针灸大成·卷七》中还记载了多个治疗“热病汗不出”的腧穴,主要集中在手部、头部、背部,主要分布于足阳明经、足太阳经、足少阳经、手厥阴经、手太阴经,如腕骨、阳谷、大陵、劳宫、中冲、目窗、悬厘、风池、大杼、风门、膈俞、胆俞、上星、内庭、陷谷、鱼际、经渠、孔最等。针灸治疗发热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下丘脑前列腺素E2[3]、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减轻炎症损伤[4]有关。但临床发热除感冒还可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等,临床应注意鉴别。

1.1.1.2 虚脱 虚脱表现为突然面色苍白、肢冷汗出,甚则昏迷、二便失禁、脉微欲绝,基本病机是机体阴阳失调,阴阳欲离欲绝,甚至亡阴亡阳。常见于西医学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该病属虚证,治当回阳固脱,苏厥救逆。《针灸大成》多采用灸法,选取具有补益强壮作用的腧穴。如《针灸大成·卷七·任脉图·考正穴法》记载气海主“脏虚气惫,真气不足,中恶脱阳欲死,四肢厥冷”[1],并附朱丹溪治疗郑义宗“脉大,阴阴虚阳暴绝”一案[1],采用灸气海的方法使其逐渐苏醒。

1.1.1.3 晕厥 晕厥表现为突然的意识丧失、四肢厥冷,苏醒后无明显后遗症,又称“卒厥”“尸厥”,基本病机是气机逆乱,神窍受扰,可见于西医学的一过性脑缺血、脑血管痉挛、体位性低血压等。在治疗上,《针灸大成》常采用井穴、头部腧穴。如《针灸大成·卷六》《针灸大成·卷七》各经脉的《考正穴法》中记载厉兑主“尸厥,口噤气绝,状如中恶”,大敦主“尸厥状如死人”,隐白主“尸厥不识人”,涌泉主“尸厥”[1]。井穴位于手足末端,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刺之可开窍醒神。百会为督脉、手足三阳经、肝经的交会穴,具有开窍醒神、平肝息风的功效,可治“尸厥”。

1.1.1.4 中风 中风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常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该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血随气逆,内风旋动,蒙蔽神窍,可见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疾病。《针灸大成》中记载了多种治疗“中脏腑”的针灸方法,腧穴常选择十二井穴、督脉穴、任脉穴,针灸方法包括放血、艾灸、针刺。《针灸大成·卷八·续增治法》载初中风急救针法,其云:“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1]神阙位于脐中,《针灸大成·卷七·任脉图·考正穴法》载“主中风不省人事”,并附“徐平仲中风不苏,桃源簿灸百壮始苏”一案[1]。神阙正当脐中央,是“生命之蒂”,通过艾灸可温阳救逆。

1.1.1.5 黄疸 黄疸是由于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导致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表现为患者目黄、身黄、小便黄等。《针灸大成》中多采用任督二脉的腧穴治疗。如《针灸大成·卷三·玉龙歌》载可以先补后泻至阳,或采用腕骨、中脘治疗。至阳居背部,且是上焦、中焦交会之处,中脘居腹部,为腑会,二者均可调理脾胃,温阳化湿。

1.1.2 急性痛症及肢体病症

1.1.2.1 急性痛症 痛症是针灸的优势病种,可以发挥针刺的即时效应缓解疼痛。《针灸大成》中记载了多种急性痛症的治疗,散见于临床各科疾病。针对脏器疼痛,如痔疾、小腹绞痛、阴器痛、小肠疝气等,常采用灸法治疗。如:《针灸大成·卷三·玉龙歌》载灸二白穴或灸骑竹马治疗“痔漏痛痒下血”,《针灸大成·卷三·胜玉歌》载“灸罢大敦除疝气”,《针灸大成·卷九·灸小肠疝气穴法》载“卒患小肠疝气,连脐腹结痛”可灸大敦三壮,“小肠卒疝,脐腹疼痛”可采用“针三分,灸三壮三阴交二穴”[1],扩大了灸法的治疗作用及适应范围。由于肝经“环阴器,抵小腹”,故少腹、前阴病可采用肝经腧穴治疗,《针灸大成·卷七·足厥阴肝经·考正穴法》记载大敦主“腹脐中痛,阴中痛”,太冲主“腰痛引小腹痛,阴痛,小肠疝气痛”,蠡沟主“疝痛,小腹胀满,暴痛如癃闭”[1]。上述疼痛常可提示器质性病变,在采用针灸缓解疼痛后,应注意原发病的诊断与治疗。

针对肢体关节疾病的疼痛,常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及”选取疼痛附近腧穴,如《针灸大成·卷三·胜玉歌》中治疗腰痛用中空穴,两手酸疼用曲池、合谷、肩髃,臂疼背痛选用手三里,头风头痛灸风池,踝跟骨痛灸昆仑。另外,《针灸大成·卷三·玉龙歌》指出治疗疼痛还可选取“不定穴”即痛处进行治疗,且强调“有筋有骨须浅刺”[1]。

1.1.2.2 口噤不开 口噤不开表现为牙关紧闭,口不能张开,基本病机是邪气阻滞于牙关筋脉,可见于痉病、惊厥。《针灸大成》多采用局部腧穴治疗,如颊车、大迎、翳风、水沟、禾髎等,发挥近治作用,疏通牙关筋脉。口噤不开是多种疾病的伴随症状,临床应注意原发病的治疗。

1.1.3 五官科病症 在腧穴选择上,多采用病处邻近腧穴,并强调补泻手法的应用,如《针灸大成·卷三·玉龙歌》载先补后泻迎香两穴治疗“不闻香臭”,泻翳风治疗“耳聋气闭”,泻听会治疗“耳聋红肿生疮”,浅刺哑门治疗“偶尔失音”,泻攒竹治疗“眉间疼痛”[1]。在治疗方法上,除毫针刺外,可采用刺络放血疗法。如太阳放血治疗“眼痛”,内迎香放血治疗“两眼红”。

由此可见,《针灸大成》中记载了丰富的急症治疗方法,可见于现代临床中的各科疾病。因此,应进一步梳理相关文献,进行高质量的临床观察研究,筛选出治疗效果显著的针灸治疗方法及选穴。并可进行不同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为临床选择合适的针灸手段提供依据。

1.2 治疗特点

1.2.1 腧穴的选择

1.2.1.1 重视特定穴的使用 在腧穴选择上,《针灸大成》多采用特定穴。如在促醒上常使用井穴、交会穴。十二井穴位于经气所出部位,刺络放血可泄热清神。研究[5]认为手部在大脑投射区面积最广,指尖分布丰富的动静脉网及感受器,通过对此部位的刺激能够改善相关神经元活性,刺激神经末梢及相应血管壁的自主神经;有实验研究[6]表明手部十二井穴放血可以下调一氧化碳中毒意识障碍大鼠静脉血中碳氧血红蛋白(COHb)浓度,减轻脑水肿及自由基损伤;针对早期缺血性中风,研究[7]表明井穴放血能够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其机制可能与挽救半暗带,抑制离子泵衰竭及细胞凋亡,减轻过氧化反应及炎症介质水平有关。这为井穴放血的急救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交会穴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交会通过,具有治疗本经及所交会经脉的作用,可以沟通多条经脉,协调阴阳,如百会、水沟。在治疗脏器相关疾病中,常根据经脉循行特点及所主病候选取相应的特定穴,如:治疗“疝气”采用肝经五输穴,治疗“黄疸”选取腑会。

1.2.1.2 发挥腧穴的近治作用 在治疗骨伤科、五官科相关疾病,《针灸大成》常采用病变部位及邻近腧穴。由于此类病症常表现为疼痛及红肿,基本病机是经络阻滞不通,气滞血瘀,故选取病痛点及附近腧穴可直达病所,疏通经络,发挥近治作用。

1.2.2 强调补泻手法 正邪相搏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气血功能失调,针刺通过补泻手法刺激腧穴,可以扶正祛邪,达到治病的目的。在施术时,同一腧穴采用不同的补泻手法能够发挥不同的作用,如治疗伤寒热病汗不出,补合谷止汗,泻合谷发汗;治疗同一疾病要注意补泻先后,如《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记载治疗“正头大痛及脑顶痛”[1]头痛急性发作,应先补后泻,补多泻少,若病再发,愈重如前,则当泻之,指出不当的补泻会影响疗效及预后。提示应根据疾病的发展及时调整补泻手法。

1.2.3 治疗方法

1.2.3.1 重视灸法 与目前常采用灸法治疗慢性病、养生保健不同,《针灸大成》中提出了多种治疗急症的灸法,包括促进患者意识苏醒、缓解急性疼痛。促醒方面主要选取任脉下腹部具有强壮补益作用的腧穴,通过艾灸温热作用以回阳固脱;治疗急性痛症方面多根据经脉循行、疼痛部位选取相应腧穴,通过艾灸法温经通络,消瘀散结,发挥腧穴近治作用。

1.2.3.2 刺络放血法以疏通经络 对于表现为病处疼痛、红肿的疾病,《针灸大成》中采用刺络放血法治疗。该法通过放出适量血液发挥通经活络、开窍泻热、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的作用,直接针对病灶解除经脉气血瘀滞。

综上所述,《针灸大成》常根据急症的病机、病位特点选取相应的针灸方法,根据急症发作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补泻手法。如:针对急性发作的肢体、五官疼痛,采用毫针泻法及刺络放血法,针对脏器疼痛采用灸法;对于需要达到促醒目的的急症采用针感强烈的五输穴,对于以虚证表现为主的急症采用灸具有强壮保健作用的腧穴。但如何量化相应的针灸方法,如何选择具有相同治疗作用的腧穴以提高治疗效果是今后研究中应思考的问题。

2 急症的预防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根本,调养正气能够增强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疾病复发次数,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2.1 预防时机

2.1.1 重视急症出现的先兆症状 中风常表现出先兆症状,如经常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语言不利、肢体痿软无力等,《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指出:“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1]针对此症采用“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后用生葱、薄荷、桃、柳叶,四味煎汤淋洗”[1],认为此法可使风气“自疮口出”,并进一步指出春交夏、夏交秋时皆可采用此法[1]。

西医学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常表现为患者突然出现身体一侧麻木、无力、视力下降、言语障碍等,且发病后是卒中发生的高风险期。灸法能够激发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未病施灸有防病保健的作用,故可在今后的研究中观察灸法对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干预作用及机制。

2.1.2 注重日常养护 灸法能够通过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经通络,益气升阳,具有防病保健的功效。《针灸大成》中多采用灸法以强身保健,如:《针灸大成·卷九·取膏肓穴法》灸膏肓百壮、千壮以“令人阳盛”改善患者阳气亏虚体质;《针灸大成·卷九·灸劳穴法》灸心俞以调养患者久劳,肌瘦面黄,并可随年龄增长增加壮数。可见,灸法可通过温热刺激温补阳气,改善患者体质,预防疾病发生。

2.2 预防方法

2.2.1 腧穴、经脉的选择 《针灸大成》中多采用具有补益作用的腧穴以提高正气,如足三里、膏肓、心俞、气海、关元、神阙等。这些腧穴多为特定穴,能够发挥特殊作用,如:关元为小肠募穴,任脉、冲脉、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具有培元固本、大补元气的功效;神阙位于脐中央,具有温阳祛寒的功效;二穴不仅是保健要穴,也是中风脱证的常用穴。研究[8-9]发现艾灸关元、神阙可以升高阳虚患者督脉经穴皮肤温度,增加任脉经穴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进而改善阳虚患者体质。又如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强壮保健要穴,《针灸大成·卷六·足阳明胃经·考正穴法》言其“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1],通过艾灸可以益后天而养先天之气。研究[10-11]表明艾灸足三里对改善自然衰老大鼠睾丸相关组织及肾损伤具有积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异常表达的miRNAs,抑制肾组织FN表达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转录有关,为艾灸足三里延缓衰老,提高抗病能力提供了实验依据。在经脉分布上,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属胃络脾,有助于气血生化;足太阳膀胱经行身之后,且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背俞穴,阳气充沛;任脉统任诸阴,多个强壮要穴分布于上,具有培补元气,温肾壮阳的作用。

2.2.2 艾灸方法 《针灸大成》中记载了多种艾灸方法以强壮保健。《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中强调“足三里,绝骨有灸疮为妙”[1]以预防中风,《针灸大成·卷九》之灸疮要法、贴灸疮、灸疮膏法、洗灸疮等篇章详细记载了艾灸后灸疮的调护,由此可见,杨继洲重视瘢痕灸的使用,这与目前临床常使用无瘢痕灸不同。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是指灸后施灸部位无菌性化脓形成灸疮,《针灸大成·卷九·灸疮要法》指出:“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1]其强调了取效关键在于灸疮。若灸疮干燥,无分泌物渗出,则可采用“赤皮葱热熨”“服四物汤”等方法促使灸疮透发。瘢痕灸的基本特点是灼痛感与灸疮,具有治疗大病难病、预防疾病、预测疗效的作用[12]。牛茹等[13]观察瘢痕灸后皮肤表面变化,认为灸疮变化可分为焦痂期、化脓期、恢复期、瘢痕期,灸后第8~10天开始化脓,第14天达到高峰,瘢痕形成需要大致29 d,为临床采用瘢痕灸提供了参考。目前临床瘢痕灸已应用于多种疾病,但瘢痕灸的有创操作,疼痛灼热常使患者无法接受,故如何提高瘢痕灸的操作水平,以及其治疗机制与无瘢痕灸有何不同可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针灸大成·卷九·蒸脐治病法》记载了一种采用五灵脂、斗子青盐、乳香、没药等放于脐内,以艾灸之的灸法,认为该法具有补益脾胃、提高正气、抗邪防病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保健预防、提高正气方面,灸法的适用范围较针刺法广泛,灸法可通过艾或药物点燃后的温热刺激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3 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

3.1 患者因素 患者的体质及对自身机体的养护关系到疾病的发展与预后。《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指出,若患者“饮食不节,色酒过度”,则会“卒乎中风”;若“醉后卧睡当风……怒气伤肝,房事不节”则导致“口眼斜”[1]。另一方面,急症的发生具有潜伏期长的特点,外邪引起的急症可表现为伏发,内伤邪毒的急症则表现为继发[14]。若患者经救治后仍饮食不节,不遵医嘱,则可导致急症复发,正如《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认为患者口眼斜,中风经诊治后一月或半月复发与患者“不禁房劳,不节饮食”有关。这表明在急症患者恢复期要重视病后调护,可基于中医学“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论防止急症复发。

3.2 医者因素

3.2.1 针刺补泻手法的选择 邪气与正气相搏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偏盛偏衰产生疾病,医者通过针灸补泻手法扶正祛邪以治疗疾病。故采用针刺治病必须熟练运用各种针刺手法,细心体察针下感应及气机的变化,并在得气的基础上,根据疾病证候及患者机体虚实施以具体的补泻手法。正确地运用针刺补泻手法,能够加强针刺产生的双向良性调节作用,更有效地改善机体状态[15]。如:《针灸大成·卷八·妇人门》中治疗“子上逼心,气闷欲绝”一症,提出可补巨阙、合谷,泻三阴交,治疗“难产”可补合谷,泻三阴交;《针灸大成·卷三·玉龙歌》根据“急惊泻,慢惊补”治疗惊风[1]。但若医者辨证不当,运用手法有误则影响疗效,正如《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中,杨继洲指出医者采用人中、中冲、合谷穴治疗中风不省人事无效的原因在于“针力不到,补泻不明,气血错乱,或去针速”,而治疗半身不遂针后再发亦与“针不知分寸,补泻不明,不分虚实”有关[1]。这强调了医者手法熟练程度及针刺补泻的重要性。在治疗急性头痛时,根据头为诸阳之会,故“先补后泻,补多泻少”,若头痛再发,病情加重,则采用泻法。这提示针刺补泻有先后,并应根据病情变化调整。因此,应根据患者机体反应状态,相关腧穴的特性进行恰当地补泻以调整阴阳平衡。

3.2.2 针灸治疗量 现代针灸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量与针灸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针灸刺激量是针灸治疗量的主要部分,与疗效关系密切[16]。《针灸大成》中常采用水沟穴治疗中风不醒,该穴是急救要穴,可调督脉之气而醒脑开窍,现代研究[17]通过动物实验指出针刺水沟穴可增强肾上腺皮质细胞代谢,增加心搏出量、心输出量、颈总动脉血流量,改善大脑供血功能。李蕾等[18]通过比较不同频率的提插手法观察水沟穴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影响,实验发现高频组(3次/s)大鼠行为学、脑细胞凋亡指数改善效果较好,优于低频组(1次/s)、中频组(2次/s)。说明提插频次影响针刺疗效。这与杨继洲提出的“针力不到”观点相合。针刺量效关系是针刺治疗的重点,与取穴多少、针具粗细、手法轻重及针刺深浅等因素均有关系,但仍缺少客观化的评价标准[19]。因此,在急症临床治疗中应进一步关注针刺的刺激量,使针刺治疗运用得当,即能发挥治疗作用,又能保证安全性及可行性,做到标准化、定量化。

《针灸大成》中还记载了大量采用艾灸治疗急症的方法,且疾病不同,采用的壮数及艾炷大小亦不同。如:《针灸大成·卷九·灸小肠疝气穴法》中,杨继洲提出治疗“小肠卒疝”可灸大敦、三阴交三壮;《针灸大成·卷八·续增治法》中采用“各灸陷中二七壮,艾炷如麦粒大,频频灸之”的方法治疗中风口眼斜;《针灸大成·卷八·诸风门》中采用“灸第三椎并五椎上,各七壮,炷如半枣核大”治疗中风眼戴上,不能语;《针灸大成·卷九·附杨氏医案》中治疗熊可山“痢兼吐血不止,身热咳嗽,绕脐一块痛至死,脉气将危绝”一症,灸气海50壮以治其标[1]。由此可见,艾灸治疗量与艾炷大小、壮数多少、施灸时间长短等密切相关,艾炷越大,壮数越多,施灸时间越长,作用量越大。《针灸大成·卷九·壮数多少》中进一步指出,“壮数者,若丁壮病根深笃,可倍于方数,老少羸弱可减半”,“若中风则急灸至百壮,皆视其病之轻重而用之,不可泥一说,而不通其变也”[1],强调要根据患者体质、病情轻重采用合适的艾灸治疗量。由此可见,在治疗急症时,要综合考虑影响针灸治疗量的因素,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病位、病情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针灸方法。

4 小 结

《针灸大成》广泛采辑明万历以前的针灸文献,记载了大量针灸治疗急症的经验及方法,涵盖了目前临床中内科、外科、骨伤科、五官科等多种疾病,提供了丰富的针灸治疗方法。在选穴上,《针灸大成》根据急症的病机、病位特点采用不同的腧穴。针对以疼痛急性发作为主要表现的急症选取阿是穴及病灶邻近腧穴;针对脏器病变的急症选取远端腧穴,如五输穴、八会穴等;对于实证为主的急症,采用井穴强刺激以促醒,对于虚证为主的急症,采用任脉腹部腧穴以回阳固脱。在行针时,强调针灸治疗量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同时要根据疾病虚实、急症发作的不同阶段、患者体质及时调整补泻手法;在针灸方法选择上,可选用刺络放血法、毫针刺法、艾灸法等多种方法,扩宽了艾灸的应用范围,为临床提高急症疗效提供了参考,且为提高疗效,常针灸并用。另外,《针灸大成》指出要注意急症的预防及调护,以防急症多次发生。

针灸疗法适应证广、应用方便、经济安全,在退热、促醒、止痛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可应用于晕厥、虚脱、高热、抽搐、内脏绞痛、疼痛急性发作等临床各科疾病。现代医家继承创新,将针灸疗法应用于心肺脑复苏、颅脑外伤、中毒、急性脑血管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腹泻等多种急症[20-21],这表明采用针灸疗法早期介入急症救治能够减轻患者病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在院前急救方面,针刺可以增强急救效果,提高急救效率,减轻急救药物的不良反应,为其他的急救措施争取时间[22]。当今临床,针对不同疾病导致的意识障碍,《针灸大成》所载的刺络放血方法仍具有实用性及可行性,且通过对针刺促醒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针刺促醒选穴以水沟、百会、涌泉、内关、三阴交为主,这与《针灸大成》所记载的穴位主治、针方相合[23]。针对头面肢体的疼痛急性发作,当今临床仍多选用病变部位附近的腧穴,针对局部病变组织治疗。在灸法使用方面,《针灸大成》常应用于脏腑疼痛、虚脱、中风虚证,这与目前临床多采用针刺、刺络放血不同。在《针灸大成》中记载了多种艾灸急救的具体方法,并附有艾灸壮数及医案,这表明艾灸法治疗急症具有有效性,但随着当今医疗理论及急救设备的进步、完善,艾灸法较少用于院前急救,而多见于疾病的缓解期及预防。目前是否可采用艾灸法作为治疗内脏疼痛的补充手段,仍需进一步研究。另外,《针灸大成》还指出应重视针刺治疗过程中的补泻手法及刺激量,但急救治疗的特殊性需要医者迅速判断病因、明确诊断、采用高效的治疗手段,在采用针刺法时,医者能否迅速判断补泻手法或刺激量均会影响疗效,因此应明确在不同的急症针刺治疗中,是否均需要补泻手法,刺激量是否能够进行量化。随着治疗技术的发展,当前临床的治疗手段亦在不断变化,如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内关、合谷治疗开胸心脏手术术后疼痛[24],采用国产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手环刺激内关预防航海晕船反应[25]等,而在《针灸大成》中记载了大量行之有效的腧穴适应病症,故可对此进行归纳总结并与现代治疗手段相结合以提高治疗的便捷性及有效性。

急症救治要求迅速、高效,避免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故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思考以下相关问题。其一,针灸疗法对何种急症症状优势明显、起效迅速,如何使施术手法迅速起效。筛选疗效明确的急症适应病证,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行业标准是需要考虑的;其二,应开展高质量、多中心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为针灸治疗急症提供证据支持及理论依据;其三,基于中医学“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论,可观察艾灸对相关急症危险因素的干预作用及机制;四是为发挥针灸疗法在急症中的应用,应对急诊科室医务人员开展高质量的针灸培训,提高相应的针灸技能。如此才可提高针灸治疗急症的可行性。

猜你喜欢
针灸大成灸法急症
《针灸大成》治疗泄泻浅析*
针灸疗法在院前急症救治中的应用
董氏奇穴联合透灸法治疗感冒后咳嗽验案
灸法治疗“未病”
家庭灸法轻松缓解眼疲劳
《针灸大成》治疗赤带的经验浅析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夜间急症多 千万别忽视
《针灸大成》中列缺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经方治疗急症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