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辽宁 “六地”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廉洁文化建设的思考

2024-05-07 16:14董玲玲吴金泽
大连干部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党员干部政治建设

董玲玲,吴金泽,王 建

(1.辽宁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47;2.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3.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辽宁是一座宝贵的红色精神富矿,围绕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雷锋精神发祥地和共和国工业起始地这六大红色标志打造而成的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以下简称“六地”文化)是新时代传承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的文化瑰宝。立足“六地”文化资源,以“六地”文化塑造廉洁文化,发挥红色辽宁品牌优势,创新廉洁文化发展方式,传承党的廉洁基因乃是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廉洁文化建设是反腐败斗争的需要

反腐败斗争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役。在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征程中,我们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对腐败,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遏制腐败,依靠廉洁文化建设净化腐败,实现了 “反腐败斗争已取得压倒性成功并全面巩固”的伟大成就。其中,廉洁文化建设是党领导人民进行反腐败斗争的关键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廉洁文化建设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需要

“净化政治生态”是习近平廉洁文化建设思想的理论创新与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以良好的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1]。实践证明,廉洁文化在净化政治生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廉洁文化对于巩固发展良好的政治生态具有预防作用。与自然生态相似,政治生态也需要长期培育、细心呵护、深入涵养,一旦遭到破坏就极难修复,所以要以预防为主。廉洁文化具有 “抓早抓小”的效能,可以在精神层面上为党员干部铸魂培元,教育他们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颗扣子”,做到 “防腐于未然”,严把政治生态的第一道防线。其次,廉洁文化可以对社会文化环境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党内的政治生态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廉洁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党员干部具有积极引导作用,同时,党员干部的廉洁行为对于优化社会文化环境也具有正向推动作用。最后,廉洁文化是治理与修复政治生态的治本之策。腐败滋生既是政治生态污染的结果,同时也是破坏政治生态的诱因,极易产生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治理与修复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面对既是 “病状”也是 “病灶”的腐败现象,只有深化 “标本兼治”,夯实治本根基,才能“药到病除”。优秀的廉洁文化既可以速效整治政治环境,又可以长效滋润政治氛围,是破解腐败难题的良方。因此,在治理腐败的过程中,不断弘扬和培育廉洁文化,逐渐改良党内的政治土壤,转变党内不良的政治风气,才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治本之策。

(二)廉洁文化建设是一体推进 “三不腐”的需要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一个有机整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既各有侧重,又共同作用;既齐头并进,又环环相扣。作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廉洁文化建设贯穿在“三不腐”工作的全局之中,是推进反腐败斗争走深走实的必然要求。首先,一体推进“三不腐”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工作,而廉洁文化则是打通关节枢纽,促进三者协调发力的燃料和润滑剂。廉洁文化建设与 “三不腐”有机结合,可以强化与盘活“不敢腐”的威慑作用、“不能腐”的约束作用和 “不想腐”的教育作用,促进三者融会贯通、叠加效能,以文化力量推动“三不腐”一体化发挥出更大的治理成效。其次,历史与现实证明,“不想腐”是廉洁建设的根本,关乎腐败的动机问题,是新时期廉洁文化建设的核心环节。毛泽东曾明确指出:“事物发展的真正原因不在于事物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3]强力震慑和制度约束都属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因素,思想文化的自觉才是引导党员干部远离腐败的内在动力。一些党员干部深陷腐败的泥沼,归根到底就是因为理想信念丧失,价值取向错误,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特权思想蒙了眼、遮了心,最终 “丢魂落马”,悔不当初。廉洁文化与“不想腐”紧密相连,可以滋养党员干部的思想领域,一旦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提高了,“不敢腐”的强大震慑效能和 “不能腐”的刚性制度约束就会随之凸显和增强,由此达到“三不腐”的完美联动。再次,廉洁文化建设是一体推进“三不腐”高层次发展的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曾借用明代理学家薛瑄的论述来阐释廉洁自守的三重境界,指出, “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者,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为下也”。可以看出,“不敢腐”和“不能腐”只是党员干部保持廉洁操守的低层境界,而达到“不想腐”才是共产党人廉洁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工人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4]经过长期实践,我们党形成了“人民至上”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我们党是为了人民而廉,人民是廉政建设的目的与动力。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要有更为严格的思想标准和更高的道德要求,仅在纪律和制度建设的震慑和约束下 “不敢腐”和 “不能腐”是远远不够的,厚植廉洁奉公的文化基础,营造以廉为美的文化氛围,传承廉洁从政的文化基因,达到“不想腐”的文化自觉,才能达到共产党人的目标和要求。因此,廉洁文化建设是一体推进 “三不腐”的治本之策,以廉洁文化教育党员干部做到秉公心、怀大义、求大我,自觉将廉洁自律上升为职业操守和本能。

(三)廉洁文化建设是推进从严治党纵深发展的需要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一度出现的管党不严,治党不力”[5]的局面,深刻总结党史上通过自我革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并团结带领人民走向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重要经验,对管党治党做出的重要部署。作为“全面推进向从严治党纵深发展的重要支撑”,廉洁文化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反腐败斗争提供有力保障。首先,把党的建设和廉洁文化建设相结合是党的百年奋斗形成的重要经验的总结。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十分强调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毛泽东曾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6]其中 “艰苦朴素的作风”就是廉洁文化外化于党的建设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依然强调廉洁文化建设在党建中的极端重要性,要求党员干部加强自身修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廉洁风尚。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前所未有,党的思想和作风建设仍显薄弱。因此,我们党必须不断加强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特别是廉洁文化建设,否则,党的纯洁性就会遭到破坏,长期执政的能力也会随之减弱。其次,廉洁文化建设是保持全面从严治党长期性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7]当前,全面从严治党扎实推进,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方面,党风明显向好的变化赢得了党心民心;另一方面,一些令人咂舌的腐败案情的频繁曝光,暴露出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和惩治腐败的严峻性。这充分表明,全面从严治党的脚步不能停歇,必须打赢反腐败斗争的持久战。为此,除了要依靠长期高压的外部态势,还需要持久绵长的内部滋养,只有以廉洁文化启智润心,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做到惩治、纠正与预防相结合,才能增加全面从严治党的韧性和长劲。

二、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内涵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中共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六地”文化导源于百年党史中的重要片段,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洁理念,我们要充分运用 “六地”文化资源,把红色传统发扬好,在开展红色教育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使党员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品格。

(一)“六地”文化中蕴含着清正廉洁的文化内涵

清正廉洁是每个共产党员必备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 “清正廉洁、反对腐败”旗帜鲜明地写入党章,并把它作为党的鲜明立场。作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辽宁是中国14年抗日战争的起始地。在此后的抗日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故事,培育了历久弥新的抗日战争起始地文化,其中闪烁着清正廉洁的文化光芒。中国共产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不仅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做到清正廉洁、严于律己,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培育了一套清正廉洁的制度文化。廉洁的制度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使东北地区党建工作取得新突破,为我们党培育了大量廉洁可靠的革命人才,进而为我们党领导东北地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清正廉洁”的文化内涵在革命斗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扬,是“六地”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六地”文化中蕴含着克己奉公的文化内涵

克己奉公、清廉自守是社会主义廉洁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克己方能奉公,奉公方能清廉。雷锋精神中的“螺丝钉精神”是对克己奉公文化内涵的集中表达。雷锋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是革命事业里一颗运转自如的螺丝钉,因此他“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毫不计较个人得失”[8]。螺丝钉精神是一种无私淡薄的精神,是为官做人的应然价值导向。无私淡薄的螺丝钉精神也是党员干部克己奉公的题中之义。雷锋精神中所包含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廉洁奉公文化的精神支柱。正如雷锋所指明的那样:“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我活着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而斗争。”[9]因此,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与克己奉公密切联系的,不仅是雷锋精神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是增强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促使其做一个廉洁共产党人的关键要素。总的来说,“克己奉公”的文化内涵在雷锋精神中得到了充分表达,是“六地”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六地”文化中蕴含着甘于奉献的文化内涵

甘于奉献是廉洁文化中的核心议题。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在此形成的辽沈战役支前精神具有甘于奉献的文化内涵。辽沈战役时,又饿又渴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在行军途中对于成熟的锦州苹果,一个都没有摘。正是这么严明的纪律赢得了民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主席说 ‘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这样的苹果我们现在也不能吃。”正是因为解放军战士的奉献精神,辽宁人民也给予中国共产党无私的奉献和回馈。在辽沈战役中,辽宁儿女将奉献精神发扬到极致:经历了14年抗日战争的煎熬,仍旧义不容辞地把亲人送到党的军队里,用“甘于奉献”的精神,打赢了解放战争的转折仗。

(四)“六地”文化中蕴含着尚俭戒奢的文化内涵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尚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告诫干部群众要注意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雷锋精神中包含着 “尚俭戒奢”的价值引导。艰苦奋斗是雷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尚俭戒奢的作风,深受马克思主义廉洁文化的影响,是政治上不忘本、不变色的根本保证。艰苦朴素与追求享乐是相对应的两极,当一方占领优势,另一方必然受到压制。一旦耽于享乐,就势必增加经济需求,进而容易走向腐败的深渊。因此,尚俭戒奢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杜绝不正之风的必然要求。要想根治腐败,必须坚持尚俭戒奢的优良传统。

三、发挥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带头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六地”文化享誉全国,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其中廉洁文化的内涵更是与打造新时代廉洁干部队伍的目标高度契合。因此,以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寻求以“六地”文化为载体的干部教育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 “六地”廉洁文化教育基地以搭建干部廉洁教育载体

通过对“六地”中的廉洁文化进行挖掘,整合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基因,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教育基地。为此,我们要形成党校、法院、检察院、高校和“六地”博物馆等部门的联动,营造 “六地”廉洁教育合作平台。以党校为依托,建立党性教育基地,通过“六地”文化教育等形式,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党性修养等方面的教育,构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以法院为依托,创建以“六地”文化为载体的法制教育基地,加强党纪、廉政法制方面的宣传,通过 “学史说法”等形式,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洁观;以高校为依托,建立相关的文化教育基地,组织高校理论专家编写 “六地”廉洁文化教材,开展“六地”文化教育课程;以检察机关为依托,建立警示教育基地,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以“六地”博物馆为依托,进一步丰富教育基地的建设,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此外,还可以根据“六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与廉洁相关的文化名录,申报一批示范项目,将“六地”红色文化遗产打造成特色鲜明的 “廉洁景点”,如警示教育室、廉洁文化长廊、廉洁读书角等。通过这种形式,不仅能够创新 “六地”廉洁文化的传播载体,而且还能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树牢廉洁为民的价值观。

(二)创新“六地”廉洁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

在新媒体时代,“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在依法管网治网的条件下,大众传媒在反腐倡廉的工作中屡立新功,其舆论监督的能力与国家的反腐政策相结合,在全社会打造出了“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反腐高压态势,增强了反腐倡廉的广度与深度。因此,依法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大众传媒的文化宣传,可以扩展 “六地”文化的外延,丰富其传播手段,并赋予其新时代的新内涵。利用网络媒体手段增加“六地”廉洁文化的曝光率,就要充分利用好“一网两微”等网络平台,在辽宁省内各级纪检监察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对“六地”所蕴含的廉洁文化进行全方面解读;要运用好新媒体技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创造出更多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六地”主题的文艺作品;要充分运用社交媒体、移动客户端等传播平台,整合各类网络资源,弘扬“六地”廉洁文化,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廉洁、抵制腐败的良好风尚;要积极推进廉洁教育资源数字化,建立健全“六地”廉洁文化教育的相关共享平台、网上展厅等,使廉洁教育的覆盖面更加广泛。

(三)将发展 “六地”廉洁文化与地方工作相结合

“六地”廉洁文化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工作,必须把它同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真正实现 “六地”廉洁文化建设与当地的政治经济相融合。通过建立一个统一领导、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廉洁文化体制机制,不断深化反腐倡廉工作,为地方创造一个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在这一进程中,要继续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一是加大对 “六地”廉洁文化资源的政策扶持力度,把“六地”廉洁文化内容融入当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二是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力度,加强对“六地”红色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和可持续性开发,动用财政力量联系“六地”老人,争取形成高质量的纪实性文化遗产。三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到“六地”廉洁文化建设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政策和资金扶持,让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到 “六地”廉洁文化的建设发展中,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洁文化产品。

猜你喜欢
党员干部政治建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