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2024-05-07 10:39陈延芳
教育界·A 2024年8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单元整体教学小学语文

【摘要】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教学改革逐步深入。在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中,学习任务群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非常重要。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旨在实现学习任务群的真正落实。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学习任务群

【基金项目】本文系同安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深度学习视域下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KYZX221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延芳(1978—),女,福建省厦门市西湖学校。

统编版语文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编排单元,这与旧版的语文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不过,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并不是简单的课文组合,而是板块式的架构。教材编排的改变,意味着教师的教学理念、方式也应随之改变。鉴于此,课题组的教师们从单元整体教学出发,对所教内容进行了统筹规划,设计了有梯度的学习任务,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制作了有效果的工具支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学习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构建知识体系,发展综合素养。

一、设计有梯度的学习任务

设计学习任务是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構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基于此,设计有梯度且服务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学习任务,旨在让学生进行自主、个性化的单元整体学习。

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人文主题是“祖国山河”,语文要素之一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编排了《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四篇课文。课题组以本单元为共同的备课内容,经过多次研讨,最终设计了“祖国风光游览日志”学习任务群[1]。

在学习任务一“旅行路线我来画”中,学生通过初步阅读课文,找出课文所提到的景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绘制旅行路线,并对景点进行初步描述。在学习任务二“祖国风光我领略”中,学生仔细品读课文中描写景点的段落,通过关键句了解段落大意,并理解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对景色的描绘起到的作用。在学习任务三“祖国美景我来说”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选取自己熟悉的景点或依据教师给出的著名景点的图片进行习作,运用学到的知识对景点进行细致的描写,从而夯实知识基础,进一步锻炼自身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不难看出,该学习任务群的语言实践形式多样,任务从易到难,具有关联性和阶梯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目的明确,学生可以在真实场景中进行学习体验。在撰写祖国风光游览日志中,学生实现了知识的建构以及碎片化信息的整合,并且发展了核心素养。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利用学习任务群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实际上是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从“考”向“学”转变。这就需要在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活动任务,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投入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一)通过搭建舞台培养学生的创作和表现能力

小学生普遍具有活力、表现欲。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搭建舞台,引导学生通过改编课文或者自己创作来设计剧本,并将剧本以舞台剧的形式进行展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作和表现能力。

例如,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基于此,教师在“走进创编故事馆”这一单元习作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熟悉的故事《龟兔赛跑》为素材,引导学生先设想结局,再设想故事情节,对故事进行改编,并与小组成员一起确定细节。在学生创编出剧本后,教师搭建舞台,让学生根据剧本进行分工、排练,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课内延展到课外,落实语言运用的目标。通过教师搭建的舞台,学生不仅在合作设计舞台剧剧本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锻炼了创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在表演中获得了自豪感和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通过开展竞赛与闯关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许多小学生活泼好动,有一定的竞争意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要求开展竞赛与闯关活动,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处理问题,更好地激发其学习热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例如,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阅读速度”,编排了《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冀中的地道战》四篇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组织比拼阅读速度的竞赛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给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以举手抢答的方式回答问题(如果回答正确,可获得一定数量的星星),在竞赛活动结束后,根据学生获得的星星数量评选出“速读之星”。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与课文内容、结构相似的课外文章,如《静虚村记》《神医王十二(节选)》《还有什么比象龟更老?》,要求学生进行速读并在规定时间内达成闯关目标。如果闯关成功,可获得闯关密钥;如果闯关失败,则可参加复活赛,再次闯关。在闯关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终极挑战,为挑战成功的学生发放证书。对于未挑战成功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可见,借助竞赛、闯关活动的教学,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制作有效果的工具支架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要想使学习任务群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教师需要在学生围绕学习任务群进行实践活动时,给予学生支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支架式教学倡导教师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过程中,可搭建的学习支架包括图表、范例、问题、资源、建议等多种样态[2]。下文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探讨如何借助工具支架,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以总结的经验为工具支架落实学习任务群

教师要提前预设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难点及需要的工具支架,并及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持,避免学生因为缺乏支持而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现象。

教师基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以“举办我们的阅读大会”为主题设置了情境和任务,让学生依据此前所学的内容及教师补充的资源,尝试编写一份“阅读秘籍”。虽然这些“阅读秘籍”的内容可能不够完整,但学生会在编写过程中回想起学过的相关知识,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这样的工具支架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落实做铺垫,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二)以结构图为工具支架落实学习任务群

结构图的运用能够展现学生在阅读中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取得相应的成果。以下是教师在利用结构图对课文《冀中的地道战》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所说的话。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找出“冀中的地道里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的答案。

(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课文中的关键词或关键的描述“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四尺”“大洞”“小洞”“容得下一百來人”“气孔”“隐蔽”等。教师让学生依据圈画出的关键内容,进行地道结构图的绘制。)

师:哪位同学可以根据结构图,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呢?

在结构图这个工具支架的辅助下,学生可以准确、完整地描述地道的样子。在学生掌握“带着问题、边读边找关键词”这一阅读策略后,教师让其完成“举办我们的阅读大会”情境下的子任务—测测自己的阅读水平,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进行深度学习,从而真正发挥学习任务群的功能[3]。

四、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评价

在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中,课题组发现,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评价对推进学习任务群落实也有积极影响。于是,课题组以“游览祖国美丽风光”为学习任务群的主题,创设了学习情境“游览地图巧规划”,设计了制订旅行攻略等任务,并通过“情境导入,任务驱动”“初读课文,梳理景点”“精选景点,设计路线”三个板块,让学生完成了任务。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借助学习评价助力学生学习是需要进行实践、探索的。

(一)使学习评价富有趣味性

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在课堂导入时,教师以“小组争星表”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学生开展“跟着课本去旅行”的学习活动时,教师结合各组表现,适时在表上为各组增加星星,并将各组获得星星的情况同步展示在黑板上,在教学结束后给表现优异的小组发放奖励。这样的评价富有趣味性,契合学生的性格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取得进步。

(二)使学习评价有具体的标准

在让学生开展“为旅行寻找最优路线”活动时,教师设计了明确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了科学的评价。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清晰的目标和操作时参考的依据,增强获得星星的信心。此外,教师还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评出学生所属的星级。学生如果星级高,就可以为自己所在的小组争取更多的星星。当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时,他们能保持学习的热情,也有足够的勇气面对更困难的学习任务。

(三)使学习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要适当提高学生自评、互评的频率,使学习评价主体变得多元。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徒生童话》导读课中“根据标题猜一猜故事内容”的教学活动为例,当发言的学生猜的内容和故事内容基本相同时,教师问其他学生:“你们觉得他(她)猜得准不准?”有的学生回答:“准!”有的学生说:“我觉得他(她)的猜想是有依据的。”当发言的学生猜的内容与故事内容不同且不合理时,教师同样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自评、互评中,当学生发现自己想错时,他们不容易感到失落。这样的以学生、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学习评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避免学生出现因害怕答错问题而不敢发言的现象,还能够在无形中激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四)使学习评价有始有终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每个课时留出一定的评价时间,还要进行贯穿教学始终的过程性评价。以“乡下采风记”情境教学为例,除每个课时的评价外,教师还设计了关于“种树成果展”的评价内容,并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学生需要计算自己在课时评价中收获的肥料袋数,据此获得相应的称号(肥料小于21袋—“种树新手”,肥料在22~42袋之间—“种树明星”,肥料在43~62袋之间—“种树达人”,肥料在63~84袋之间—“种树高手”)。这样的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能够让学生在平时对学习充满热情。

结语

借助学习任务群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是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让深度学习发生,让学生的核心素养潜移默化地养成。对于高效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广大同行还需要在后续实践中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1]吴谢萍.统编教材古诗三首的编排认识和教学设计对策例谈[J].考试周刊,2021(83):10-12.

[2]徐鹏.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反思性教学建议

[J].中学语文教学,2020(1):4-8.

[3]刘春花.巧搭学习支架,实现深度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教学思考[J].阅读,2022(7):13-16.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单元整体教学小学语文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单元整体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