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国际志愿服务组织的人文交流功能

2024-05-07 16:39李坤
国际公关 2024年5期
关键词:重要作用

李坤

摘要:我国推动的人文交流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此,应高度重视国际志愿服务组织的人文交流功能,总结世界同类组织的相关人文交流经验,推动我国国际志愿服务组织快速发展,助推我国对外人文交流产生深度效果。这对传播以志愿文化为底色的中国特色文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际志愿服务组织;人文交流;重要作用

人文交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以社会与民间为主体,旨在厚植国际关系的民意基础、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的新思路新方案。国际志愿服务组织不仅是大国展现国际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彰显人民主体性、缔结各国人民之间情感的重要力量。但学界对中国国际志愿服务组织在人文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对中国国际志愿服务组织在人文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等做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国际志愿服务组织具有重要的人文交流功能

人文交流作为双向互动的社会行为,本质上是政府支持,民间社会跨国互动,建立不同文化和价值观浸润下的人民之间和社会之间的信任、亲近的交流行为,旨在形成国家间的社会命运共同体,为国家间关系发挥 “托底”的作用。2015年12月中国发表 《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其中第五部分 “深化和扩大人文领域交流与合作”“人文领域”涵括了 “文化交流”和 “人文交流”。关于人文交流部分,文件认为包括民间交流和民生合作;中国青年志愿者赴非服务;妇女事务方面的合作以及中非工会组织交流与合作。[1]民间组织,尤其是国际志愿服务组织,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交流力量。

国际志愿服务组织被联合国定义为代表多种文化和背景、观点和方法,自愿跨地区或跨国界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和名利的组织。[2]国际志愿服务组织自出现伊始,经过调整、完善发展到现在,越发显示出鲜明的人文交流功能,是推动 “人与人交流”最有效的方式,在提高国内民间参与度、了解国外基层人民核心诉求,促进国内与国外民间双向交流、社会之间有效对接,推动人文交流接地气、夯实人文交流根基等方面发挥着骨干作用。

首先,国际志愿服务组织在了解国外基层民众核心诉求、促进观念交流、促使人文交流框架更加完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外人文交流关键在人,重点为交流,核心是观念。与派出文艺团体展演、播放宣介国家形象的视频、帮助国外人民学语言相比,国际志愿服务组织派出志愿者,和当地人民一起工作,通过直接的交流方式,了解所在区域人民关心的热点议题和他们的真实看法,通过 “一起工作”切实地改善所在地人民面临的问题。类似于国内消除贫困的做法,通过驻村工作队帮助人民群众解决事关切身利益的问题,了解最基层人民的诉求,使政府更确切地掌握基层情况,便于做出正确决策。虽然外派志愿者和国内情况有差别,但路径是相似的。与所在地人民长时间地一起工作和生活,才有可能真正互相熟悉彼此的观念,带动志愿者主动了解、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去解决受援地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这样不仅能使现有的人文交流框架更为完善,也能产生真正的 “心相通、民相亲”的效果。

其次,国际志愿服务组织在带动民间组织之间对接合作、树立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最早提出 “软实力”概念的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 “软实力也同样适用于公益组织,并且,作为体现‘软实力的代表性行业,公益能打造一个国家的良好形象”。[3]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民间组织越来越成为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也成为树立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在一些国家,如菲律宾,非政府组织众多,积极参与地方治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深受其国内民众的欢迎。国际志愿服务组织作为民间组织的主要力量,在 “走出去”的过程中可以和国外民间组织在扶贫、环保、公共卫生等公益领域对接合作,搭建民间社会之间稳定的互动渠道,有利于在受援国深度扎根;而且还成为国家对外提供的公共产品的一部分,可以树立起负责任的良好形象,帮助降低对外投资、国家品牌等进入这些国家后民间社会的阻力;同时还能带动其他国内各类民间组织参与国际合作,共同为全球治理贡献力量。

最后,国际志愿服务组织在提升青年参与、培养人文交流后备人才、使人文交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国际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经验,国际志愿服务的参与主体主要是青年,接受志愿服务的主要受众也是青年。国外国际志愿服务组织如英國海外志愿服务社的平均年龄是35岁;欧盟的青年海外志愿服务面向17—30岁的青年志愿人员招募。[4]国际志愿服务的受众也呈现青年化的趋势,受到国际局势和经济形势的影响,很多国家青年的文盲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因此,国际志愿服务组织大都围绕青年设计服务内容,如教育、技能培训等。国际志愿服务组织在走向海外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国内青年的参与度,还可以增强海外志愿服务的青年的获得感,在打通青年与青年之间沟通交流渠道的同时,为人文交流培养大量的熟悉海外青年想法的后备人才,并得到海外青年的认可和支持,使人文交流更加可持续发展。

二、国外国际志愿服务组织的人文交流经验

人文交流虽然是我国新时代提出的新概念,国外国际志愿服务组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人文交流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我国应该总结国际志愿服务组织在国外交流的经验,整合现有的各方资源,对之进行总结有利于在实践中快速形成我国国际志愿服务组织的人文交流模式,促使人文交流产生深度的效果。

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 (UNV)是联合国最大的直接向发展中国家输送志愿人员的组织,从属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旨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积极有效的援助,支持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的宗旨和人文交流的意向有很大关联。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亚太区域办公室区域经理玛侬·贝尼尔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就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民心相通和志愿服务的宗旨紧密相连,中国的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有力地促进 “南南合作”。[5]联合国志愿人员来源和工作地点广泛。70%来自发展中国家,30%来自发达国家。迄今为止,共有来自150多个国家的联合国志愿者在约140个国家工作过。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在团结各国志愿人员应对疫情、地震等危机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认为志愿人员超越了宗教和文化差异,体现了奉献、包容、公民参与和团结一致的精神等基本价值。联合国志愿人员主要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基层工作,接触第三世界国家的基层群众。根据联合国数据,30%的联合国志愿者在非洲工作,30%的志愿者在世界上最贫穷、最不发达的国家服务,志愿者工作的地方大都是遥远而艰苦的最基层。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的基层群众得到了实际的帮助,对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抱有良好的观感。

发展中国家认识到国际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直接交流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国家形象,因此提高了对国际志愿服务的关注度。《2018年世界志愿服务状况报告》显示,低收入国家出现了经验丰富的国际志愿组织,向世界提供志愿者服务;2016年83%的联合国志愿者来自第三世界国家。[6]同时,第三世界国家高度重视互帮互助,认为互相派遣志愿者是取彼之长、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也将本国的国际志愿服务组织作为第三世界国家合作的重要工具。

国际志愿者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传播本国观念和文化、搭建不同社会互动的友谊桥梁、促进民心相通的文明使者,其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国际志愿服务组织作为提供海外志愿服务的机构,也越来越受到不同国家的欢迎,成为人文交流可以倚重的主要力量。

三、中国国际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和着力方向

新中国首次向海外提供志愿服务可追溯到1963年4月,中国成立第一支援外医疗队,队员大都是志愿者,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免费医疗服务。中国成规模、持续提供国际志愿服务起始于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2002年启动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该计划2005年被列入国家对外援助体系,截至2022年,共向海外派遣了700多名青年志愿者,服务领域涉及汉语教学、医疗卫生、农业技术、社会发展等方面。新冠疫情前,我国官方组织的国际志愿服务人数每年约5 000人,民间组织国际志愿者人数约10 000人,还有30 000多名中国国籍志愿者以个人身份活跃在海外。[7]

按照国际志愿者派遣规模、国家重视程度和政策制定显露的趋势,中国派遣国际志愿者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探索阶段 (2002—2007年)。2002年,我国外派青年志愿者赴老挝等国家服务,掀开了国际志愿服务的序幕。这一阶段,国际志愿服务在顶层设计、组织推广、后勤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规模发展阶段 (2008—2015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掀起了全民志愿服务的热情,国际志愿服务也被更多青年大学生接受,参加国际志愿服务的青年和受援国的规模得到扩大。海外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领域与专业菜单》 《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操作规程》相继出台。3.快速推广阶段 (2016年至今)。2016年,根据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我国制定了 《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明确了未来国际志愿服务发展方向。随着 “一带一路”倡议的快速推进,国际志愿服务组织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国国际志愿服务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人文交流的角度出发,汲取国外志愿服务组织在人文交流方面的相关经验,我国的国际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应从以下几点着力。

第一,将国际志愿服务纳入国家人文交流协调机制,进一步提升其在国家整体外交格局中的地位。国际志愿服务涉及国家间关系,政治性较强;同时,国际志愿服务领域覆盖面广,涉及医疗卫生、农业技术、教育等领域。因此,应将国际志愿服务纳入国家人文交流整体协调机制,对外由国家总体协调,对内由各部委协调,提升其在整体外交格局中的地位。

第二,整合国内国际资源,增进中国和服务国的民间交流。“全球每年有160多万人在海外从事志愿服务,我国海外志愿者约占全球的3%。”我国国际志愿人员数量与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定位、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才数量不相匹配,不利于我国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国内有团中央等官方部门国际志愿者项目,也有大量的青年大学生,还有大量的民间国际志愿组织以及掌握熟练专业技术的已退休的成熟工程师群体;国外有大量中国企业海外分公司在所在地提供志愿服务,还有数量庞大的华侨华人群体。我国应考虑整合国内和国外相关资源,树立国家品牌,进一步扩大国际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空间,为提升中国和受援国的人文交流层次奠定好基础。

第三,服务国和服务地点选择应结合国家外交大局,突出重点。目前,我国主要向非洲、亚洲和拉美等友好的发展中国家派遣志愿者,但从国家外交大局出发,应在加强与联合国相关组织机构合作的同时,将重点放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周边国家。在受援国服务地点的选择上,应以基层社区和一线工厂为主,使我国国际志愿者真正发挥人文交流的作用。

四、结束语

国际志愿服务是人类为增进共同福祉、推动世界文明进步而做出的一种努力,是非常高尚的人文精神。国际志愿服务组织作为民间社会的枢纽型力量,发挥着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促进全世界合作共赢的重要作用。支持中国国际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有利于传播以志愿文化为底色的中国文化,更容易获得其他国家的社会和民间认同。中国国际志愿服务组织走出去,就是国际志愿者将以志愿文化为底色的中国文化带出去,实现与其他文化浸润下的民众直接交流,让得到志愿服务的国外民众直观认识中国人民、理解中国文化,长此以往,才能真正实现民心相通,使中国民众和文化获得其他国家民间和社会的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汇聚起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EB/OL].[2015-12-7].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15-12/07/content_37256882.htm.

[2] 联合国.国际志愿人员组织简介[EB/OL].[2022-2-15].https://www.unv.org/become-volunteer/volunteer-abroad.

[3] 高文興.NGO可以创造很客观的软实力[N].公益时报,2013-12-25(001).

[4] 王艺.国家战略下的国际志愿服务与青年参与[J].北京青年研究,2022,29(02):48-54.

[5] 新华网.志愿服务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专题研讨会在京举行[EB/OL].[2017-6-9].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

06/09/c_129629528.htm.

[6] 联合国.2018年世界志愿服务状况报告[R/OL].[2018-6-2].https://www.unv.org/sites/default/files/SWVR_2018_Chinese_Version.pdf.

[7] 推动志愿服务国际化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国际人才交流,2018(02):27-31.

猜你喜欢
重要作用
如何利用新媒体做正面舆论引导
浅谈引导农村学生从地理学中挖掘致富的点子
发挥后勤服务育人的作用,培育合格的高职大学生
浅谈激励制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浅谈舞蹈表演的身体表现力
浅谈品牌服装设计在营销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