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社会治理格局下地方政府公共关系构建研究

2024-05-07 18:09唐凯
国际公关 2024年5期
关键词:公共关系舆情群众

唐凯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地方政府是落实党的各项发展政策的主体,也是直面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重要单位。新媒体广泛普及、人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提升、构建智慧型政府等要求对地方政府公共关系提出了挑战。地方政府公共关系构建到我国治理体系的完善,因此,在新型社会治理格局下应该进一步推动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扩大沟通和交流渠道,加强相关舆情管理,调动公众参与,重构地方政府关系,增强基层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效能,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提供保障。

关键词:新型社会治理格局;地方政府;公共关系

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承担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把持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到位,提升社会治理效能。[2]新型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关键在于提升基层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基层社会政府公共关系是展现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地方政府公共关系不和谐,会增加社会治理中的矛盾,影响基层地区的稳定,因此应该进一步探索地方政府公共关系构建的策略,形成新型社会治理格局。

一、新型社会治理格局、政府公共关系的内涵

新型社会治理格局主要特点就是共建、共享和共治。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和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要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共建共治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共享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要惠及广大群众,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的特色。

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利益、增强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协调公众之间关系的行政管理行为。[4]政府公共关系可以分为有效的公共关系和无效的公共关系,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维护政府权力和治理的合法性。[5]

二、新型社会治理格局下政府公共关系构建的作用

(一)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政府形象是政府在公众潜意识中的印象。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的有效资源。[6]行政机构是我国的权力中心,也是资源配置的重要主体。[7]基层政府承担着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推动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职能。基层政府涉及民生领域的热点问题以及重点问题,其基层性决定了政府形象的重要性。新型社会治理格局下政府公共关系构建可以进一步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促进政府不断转变治理理念,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治理的最主要目的,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利于推动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

(二)协调社会矛盾,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目前,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美好需求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8]怎样促进基层地区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基层政府的工作难点。基层治理各项问题比较复杂,协调不到位,就会激发基层社会的矛盾,影响基层地区的治理水平。在新型社会治理格局下加强政府公共关系重构可以推动基层政府和基层大众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基层政府了解基层大众的需求,在落实各项工作或者采取措施时能够结合区域实际进行调整,满足基层大众的实际需求,从而缓解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三)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提升政府公信力

政府的公信力主要表现在政府的威望以及政府的服务职能两个方面。[9]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的威望体现在政府几乎负责一切社会工作。[10]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政府改革,政府逐步将部分权力让渡给社会,调动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社会管理中,凸显了共建和共享理念,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地位得到进一步体现。社会群体与地区治理可以进一步弥补政府服务或者政府财政等方面的不足,通过资源整合,推动基层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不仅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升基层地区大众的生活质量,也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府的影响力和领导能力。

三、新型社会治理格局下政府公共关系重构面临的挑战

(一)基层政府对公共关系作用和功能认知不全面

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相较于西方的发展起步较慢,我国最早是在中央政府中开始实践,地方对公共关系的起步较慢,在对公共关系认知方面存在不足。[11]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的跨空间传播,地方政府公共关系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地方政府虽然也逐步加强对公共关系的重视,但是由于缺乏对公共关系的正确认知,对其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角色定位不准确,政府缺乏公关意识,难以认识到政府公共关系在政府基层治理中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很少设立专门的政府公关部门或者公关部门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参与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等方面的工作,影响了基层政府形象的塑造。

(二)缺乏完善的沟通机制

沟通是一种双向对话的行为,有效沟通可以促进双方的理解。但是在政府公共关系中往往政府机关和广大人民群眾的地位是不相等的。受长期的封建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管理观念的影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合法合理的知情权被忽视。即使我国法律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明确保护,在现实生活中,知情权也经常被侵犯。公民意见表达渠道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这两种制度在表达民意时会经过层层环节,所花费的时间太长,并且其中某一部分没有整体性和有效性,牵制了公民意见的表达。信访制度是我国公民表达自己意见的重要渠道。信访的准则是 “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做到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县”。信访部门却归属于党政机关,公民进行上访想要投诉的对象,就是党政机关里的工作人员,所以群众对于信访部门是存在疑虑的。

(三)公众参与意识与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受政府权威以及权力等方面的影响,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社会参与管理的能力。基层群众基本的文化素养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对国家方针、政策缺乏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参与社会管理中难以充分表达自身的看法或者提出的问题多是一些表面性的问题,难以真正参与到相关讨论中,导致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四)政府对相关舆情缺乏科学的处理手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参与人群的增多、网络虚拟性等特点,导致地方政府相关的舆情事件不断发生。舆情处理不到位,不仅会影响政府的形象,也会激化社会与基层大众的矛盾。地方政府没有将对自媒体的监管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个模块。在信息现代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大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没有对自媒体进行监管的概念,他们的认知落后于互联网时代的脚步,会令自媒体网络更加难以监管,进而影响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导致政府工作比较被动。

四、新型社会治理格局下政府公共关系重构的路径

(一)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在新型社会治理格局下,要进一步提升政府的履职能力,进一步转变履职观念,就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要摒弃传统的官本位思想,要想人民所想,谋人民所谋,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关注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需求,创新履职思路,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需求。[12]政府要增强廉政意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明确政府部门职能责任,加强责任意识,要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政府决策,积极听取群众的意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在强化服务的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管理职能的认知,要坚持法治理念,构建法治政府。调动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大众对政府部门开展监督,防止政府部门的越位或者缺失。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服务的均等化。政府应该根据地方实际需求制定公共服务的供给类型、标准以及模式,加大对偏远地区、落后地区的服务力度,改变部分地方政府服务不足的情况。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应该量力而为、尽力而为,将维护区域公共安全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维护社会的稳定,为人民群众创造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制定完善的交流沟通机制

政府工作人员一定要将信息流通的渠道疏通,推动政务的公开。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及法律建设,地方会议决议或者决策及时公之于众,以便公众了解政府工作的各项工作重点和难点。在政府进行各项决策前可以采取社会调查或者召开听证会、询证会等方式听取群众的意见。政府部门应该推动智慧型政府的建设,设立基层政府门户网站、基层政府融媒体平台,设立政府工作热线等各项工作,扩大基层群众与政府交流和沟通的渠道。社会大众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获得政府工作的相关信息,与政府相关人员进行互动,传达对政府工作的意见,了解民生基础领域内的一些工作。政府部门应该转变被动获取信息的观念,深入到田间地头、企业或者基层组织中进行交流,倾听对政府工作的要求和意见,增强共治和共建意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三)调动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力

群众的法律素养和意识直接关系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促进基层群众参与地方政府事务。通过丰富基层的精神活动,通过文艺表演或者社會卫生服务等措施来加强对地方工作内容的宣传,促进基层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内容的了解。应提升政府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能力,基层根据国家政策制定未来工作发展规划,发挥社区广播站乡村大喇叭的作用,潜移默化引导人们对基层政府的关注,调动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通过政府监督、公民讨论会、公众投票或者意见反馈箱等方式来扩大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

(四)加强对舆情的监管和引导

为了避免网络舆情的不利影响,网信等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通过监测、预警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第一,要正确认识网络舆情。地方政府要意识到舆论情况预测的重要作用,利用舆论情况监察手段,提升舆论情况预测的实力,尽量做到将舆论情况中不好的消息及时发现并解决,防患于未然。第二,要做到处理舆论情况时从封闭或者是消极处理到直面问题。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公布事件真相和解决的全过程,使用最有效的手段来处理网络舆论情况。地方政府要提升应对网络社会舆论情况的能力,利用网络与广大人民群众交流,切实可行把控社会舆论情况的走向,站在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立场上,正向引导社会舆论,真实有效处理社会问题。按照传播学的定律,舆论领袖左右观众想法的情况是十分显著的,广大人民群众中需要有官方科学性、权威性的舆论核心来推动他们作出正确的判断,要切实发挥广大基层党员的 “领头雁”作用。

五、结束语

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是我国社会治理未来发展的方向,政府公共关系处理关系政府形象构建和区域矛盾协调等问题,因此应该重构基层政府公共关系,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完善动态交流和正向沟通机制,调动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舆情的监管和引导,为增强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晓燕.新型社会治理格局下地方政府公共关系构建探析[J].公关世界,2022(6):32-33.

[2] 陈友林.公共危机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公共关系[J].区域治理, 2019(46):58-59.

[3] 李焕.新媒体背景下我国地方政府危机公共关系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21.

[4] 董玉明.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传播及政府舆情应对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23.

[5] 张合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舆情应对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23(2):22-23.

[6] 张志海.新时代政府公共关系:视域、问题与对策[J].党政论坛,2020(9):55-56.

[7] 崔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优化路径[J].区域治理,2019(38):55-56.

[8] 高旭红.治理视域下地方政府危机公关问题与对策探析[J].未来与发展,2017(7):55-56.

[9] 郭俊希.新媒体时代下的地方政府形象塑造[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6.

[10] 姜露.国家治理新要求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公共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11] 赵亿.突发性事件中地方政府舆情回应机制和构建[J].编辑学刊,2016(4):35-36.

[12] 付雪松.社会化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应对公共舆论的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公共关系舆情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公共关系(博鳌)合作组织名单
公共关系功勋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人物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