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处突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

2024-05-07 00:13雷苏睿
国际公关 2024年5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突发事件风险

雷苏睿

摘要:人类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进入了风险社会。各种突发事件不断发生,人民对安全的诉求不断增长,提高应急处突能力成为一项必修课。当前,必须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和生命周期,全过程地提高应急处突能力。本文以应急处突能力的内涵特点、重要意义等为切入点,提出提高领导干部应急处突能力的实践路径,旨在提高应对各种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关键词:应急处突能力;风险;突发事件;实践路径

当前,各种冲突挑战、突发事件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人民对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对领导干部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 “七种能力”。从整体逻辑来看,这 “七种能力”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其中,第五种能力—应急处突能力至关重要,它考验着领导干部能否化危为机、应变取胜。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如果处置不当、应对不力,就可能导致政治风险的发生,影响党和国家长远发展。因此,提高应急处突能力,不仅是对年轻干部的急迫要求,也是对所有领导干部的统一要求,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必须认真学习、努力提升。

一、应急处突能力的三重维度

应急处突能力,强调的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防范风险挑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关于风险,它代表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本质上是突发事件的潜在状态。而突发事件,是已经发生的事情,需要人们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去妥善解决。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来看,我国是一个突发事件高发国。比如,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呈现出易发多发的态势,等等。面对这样的形势,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具有重大的理论、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本质要求

第一,从世界的物質性原理及其发展规律来看,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同时,物质又处在不断的运动、发展、变化过程中。从这个哲学角度来说,任何风险和突发事件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都处在一个不断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从方法论上来考虑,要求对待各种风险和突发事件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认清各种风险和突发事件的性质定位,科学研判它们的趋势和发展走向,从而认真做好应急处突的多手准备。

第二,从对立统一规律来看,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事物存在多种矛盾,其中既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但是主要矛盾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回避矛盾,同时,还要把握矛盾的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 “两点论”和 “重点论”,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和分析问题,找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重点处、关键处下手,抓住问题的 “牛鼻子”,并且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要做到统筹兼顾。

第三,从质量互变规律来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的发生,质与量的统一就是度。对于突发事件来说,它从表面上看是突发的,其实也是渐发的过程,就是风险不断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转变过程。总体上看,会经历一个从事前孕育潜伏、事中爆发持续到事后衰减平息的生命周期。事前,是指突发事件将要发生的酝酿状态;事中,是指突发事件已经发生的持续状态;事后,是指突发事件的善后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我们相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处置。从突发事件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能否控制住它的发展态势,这是严峻考验。然而,从近年来大量的应急处突失败案例分析来看,问题常常就在于没有把握好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把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甚至没有在事发后采取有效措施来平息,最后导致事态严重升级。

因此,面对各种风险和突发事件,我们必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正视矛盾,而不是回避问题,要抓住问题关键,坚决守住底线,把握好 “度”的原则,尽可能地防止突发事件发生。

(二)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宝贵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1]

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做好随时应付最坏局面的准备。”[2]即便是在当时抗战即将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在党的七大上,他仍一口气列举了17条困难,强调要对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准备,必须要想到、考虑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同志更加强调,开展任何工作都要做好各种准备。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3]正是由于党带领人民积极防范,充分预见了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才有效应对了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挑战。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战胜了一系列的重大风险挑战,保持了国家安全大局稳定,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三)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长期稳定的迫切需要

从当前形势来看,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地缘政治挑战风高浪急,各种暗礁潜流、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交织叠加;另一方面,从国内方面来看,实现高质量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各种突发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面对新形势,党和国家越来越认识到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性。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以专章论述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一步突出了国家安全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

面对当前的国内外形势以及任务要求,必须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努力把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困难都思考到位、考虑周全,切实提高应急处突能力。

二、应急处突能力的问题审视

应急处突能力体现的是领导干部强烈的担当意识和卓越的执政本领。在现实工作中,很多干部能够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危急关头豁出去,有力有序地开展各项防控工作,但是客观来说,在一些地区还存在应急处突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

(一)防范化解风险意识不强,安全发展理念不牢固

从近年来的一些我国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来看,普遍存在地方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没有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的问题,片面追求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没有处理好发展与安全之间的辩证关系,往往重经济增速、重财政收入,而忽视了安全生产,安全责任落实明显不到位。还有部分领导干部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没有切实把源头防范纳入日常工作中去,不愿意把钱和精力用在事前预防上,“重处置,轻预防”,导致突发事件发生。

事实上,发展是责任,安全也是责任,而且是更大的责任。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而且我们应该明白,与应急救援相比,事前的源头防范其实是一种更经济、更安全、更有效的办法。

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要改变 “重救轻防”的本末倒置做法,坚持把预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把源头防范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二)应急准备能力不足,事故处置能力不强

在一些地区往往存在应急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在事前缺乏完整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对开展的活动没有提前作出应急救援力量部署,救援人力物力明显不足;事中信息处理能力不足,应急处突面临信息不全、不准、不及时的困境,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个别领导干部不重视通过事态研判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在信息上报过程中,有时存在漏报、迟报、瞒报、谎报、误报等现象,信息在层层上报中被过滤,报喜不报忧,导致事态升级恶化;在事件发生后,一些领导干部 “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导致贻误了最佳处置时机。在整个应急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能力不足是,有些地方政府舆论引导能力不强,人文关怀欠缺,引发群众不满。

(三)监管体制不健全,救援处置机制不完善

从制度层面来分析,在救援过程中,有时存在政府主导、单位社区与社会组织协同、群众积极投入的联动机制和响应程序还不完善的体制机制问题,导致救援迟缓。

三、应急处突能力的提高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成为所在工作领域的行家里手,不断提高应急处突的见识和胆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挑战,做到心中有数、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有效掌控局势、化解危机。”[4]提高应急处突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意识的涵养,事前、事中、事后各阶段的能力提升以及各项制度保障等层面来完善。

(一)常抓思想理论武装,精心下好“先手棋”

一方面,要提升政治素养。正确应对风险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必须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对待,要强化理论学习。重点就是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论述,做到系统学习、全面认识、深刻领悟,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要强化历史思维,从党的防灾减灾史、安全生产史中总结经验、获取滋养,不断强化自身理论武装。

另一方面,要积累专业知识。应急处突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专业性和实操性很强。要重点学习 《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消防法》 《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强化应急处突的专业知识储备。

通过相关理论学习,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的极端重要性,站稳人民立场,增强风险意识,做到统筹发展和安全,从根本上避免或者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二)锻造防范应变之能,合力打赢“主动战”

从本质上看,各个突发事件都会经历一个潜伏、爆发和平息的过程。领导干部要根据事前、事中、事后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地提高应急处突的十大核心能力。

1.风险管控能力。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风险意识,缺乏预见性。要坚持关口前移,做到精准预判风险。“精”,是要做到敏锐观察,深入分析,不忽视一个风险,不放过一个隐患。特别是对于可能会发生的一些风险隐患,一定要高度重视,做到严密防范。“准”,就是要求抓住关键,找准事情发生的主要诱因,把握风险造成的主要损失和次生灾害。

2.应急准备能力。坚持底线思维,凡事要坚持从最坏处准备,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做好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确保重要资源 “备得有、找得到、调得快、用得好”。

3.监测预警能力。在突发事件 “将发未发、一触即发”的窗口期,要善于运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情况进行动态监测、调查研判、及时预警。

4.事态研判能力。突发事件发生后,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判明现场情况,做好事态研判与分析,特别是要敏锐察觉对全局发展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的情况,做到 “对症下药”,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5.信息报告能力。信息是决策的前提依据。各级部门一定要按规定和相关要求,及时、客观、真实地报送信息,坚决防止漏报、误报、瞒报,影响事故应急处置。

6.决策部署能力。面对复杂局面,必须要做到临危不惧、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科学部署,根据事件特点和现场情况,快速进行目标取舍,尽快确定应急处置措施,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7.组织指挥能力。各级部门要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整合各方力量、科学排兵布阵,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救援。要善于引导组织群众,向人民普及应急技能,实现社会共治。特别是面对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等事件发生时,人民自身的力量显得更为重要、更为有效。因此,平时要坚持群众观点,要及时向人民普及安全技能,实现社会共治。

8.舆论引导能力。这一能力更是贯穿整个事件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尤其是分管领导一定要加强平台监管,准确发布相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防止谣言产生、事态扩大。

9.总结反思能力。加强总结反思,改进工作方式,防止事故再次发生。对于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要做好恢复重建,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10.复盘完善能力。对于提高能力来说,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实践。要从每一次经历的应急处突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复盘能力。

(三)完善制度保障体系,着力铸就“压舱石”

在体制建设方面,要以优化组织机构为重点。特别是应急管理部的组建,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救灾体系,这样就从体制上解决了过去存在的问题,加强了应急管理的集中力量,有力提高了应急工作效能。

在机制管理方面,要以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和协调联动为重点。各级部门要按照国家规范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完善各类突发事件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还要推动形成上下左右联动运行机制。上下联动,是强调要加强各个层级主体间的协调联动。左右联动,是强调各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发挥专业优势,共同去完成应急任务。

在法治规范方面,要以完善法律法规为重点。做好应急处突工作,必须要坚持依法防控、依法治理,不断提高应急处突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切实推进依法防控、科学防控、联防联控。

四、结束语

面对新形势,领导干部必须胸怀两个大局,强化风险意识,坚持系统观念,不断磨砺应急处突能力,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乘势而上开启新的伟大征程。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黨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J].雷锋, 2021(03):89.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 潘斌.新时代党的风险治理思想的基本逻辑[J].求是学刊, 2022(05):279

[4]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2-10-12(001).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突发事件风险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